-
结直肠非浸润性上皮性病变:锯齿状病变和息肉的病理诊断及新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结直肠锯齿状病变是一组异质性病变,主要包括增生性息肉、广基锯齿状病变、广基锯齿状病变伴异型增生、传统锯齿状腺瘤、锯齿状管状绒毛状腺瘤和无法分类型锯齿状腺瘤6大组织学类型。这些锯齿状病变近年有不同程度的研究新进展,作者通过对这类病变的典型形态学、不同组织学亚型和分子遗传学改变的总结和病例分析,强调这些病变的诊断要点、鉴别诊断及临床病理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经肛微创直肠肿瘤局部切除术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经肛微创手术(R-TAMIS)方式行直肠肿瘤局部切除术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7年6月至2021年3月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收治的7例直肠肿瘤行R-TAMIS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3例,女4例;年龄为(60±7)岁。观察指标:(1)术中情况。(2)术后恢复情况。(3)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4)随访情况。采用电话或门诊方式进行随访。分别于术后1、3、6个月随访,其后每6个月随访1次,了解患者术后30 d再入院、肿瘤复发及转移、死亡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21年4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x±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 结果:(1)术中情况: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R-TAMIS,无中转开腹或腹腔镜手术。7例患者中,2例行直肠全层切除术,5例行黏膜下完整剥离肿瘤术;2例因直肠创面太大未缝合,5例切除病变后选择人工合成缝线缝合直肠创面;2例术中预置肛管,5例未安置肛管。7例患者术中出血量为15(2~50)mL;总手术时间为(91.4±18.4)min,其中经肛手术平台安置与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安装时间为(19.1±2.3)min,手术实际操作时间为(72.3±16.6)min;未发生尿道损伤等术中并发症。(2)术后恢复情况:7例患者术后第1天开始饮水并下床活动,术后第2天进食流质食物,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为1(1~3)d。2例预置肛管患者于术后第2天拔除肛管。7例患者无术后并发症发生,术后住院时间为3(3~9)d。(3)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情况:7例患者中,3例绒毛状管状腺瘤;2例绒毛状管状腺瘤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局部癌变,癌组织侵及黏膜下层(SM1期);1例绒毛状管状腺瘤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局部癌变,癌组织局限于黏膜内层(Tis期);1例为中分化腺癌,癌组织侵及浅肌层(T2期)。7例患者手术标本切缘及基底部均无肿瘤细胞残留。(4)随访情况:7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8(1~42)个月。7例患者中,1例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为直肠腺癌,癌组织侵犯浅肌层,建议患者行补救性根治性切除术,患者拒绝再手术治疗,遂予以口服卡培他滨化疗3个疗程;6例患者未进行术后化疗。7例患者中,无术后30 d内再入院,随访期间无肿瘤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死亡病例。结论:直肠腺瘤及早期直肠癌患者以R-TAMIS方式行直肠肿瘤局部切除术安全、可行,近期疗效及短期肿瘤学疗效可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肠镜活检组织类似结直肠原发癌的转移性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10例临床病理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消化道转移性女性生殖系统来源的恶性肿瘤临床病理及免疫表型特征。方法:收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2020—2023年诊治的7例及三亚市中心医院2021—2022年诊治的3例肠镜活检标本,分析10例结直肠转移性女性生殖系统来源的恶性肿瘤的临床病理资料,观察其组织形态及免疫表型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在结直肠继发的肿瘤中,高级别浆液性癌(high grade serous carcinoma,HGSC)8例,低级别浆液性癌(low grade serous carcinoma,LGSC)1例,人乳头状瘤病毒(HPV)相关性宫颈腺癌1例。年龄40~69岁,平均57岁,均位于结直肠,临床表现以消化道症状为主,血中肿瘤标志物CA125升高。镜下观察,肿瘤均分布在黏膜固有层及黏膜肌层,浆液性癌以微乳头结构为主,转移性宫颈腺癌呈管状、绒毛状腺癌排列。免疫表型,浆液性癌肿瘤细胞表达细胞角蛋白(CK)7、PAX8、WT-1、雌激素受体,高级别浆液性癌p53为突变型,p16弥漫强阳性或高表达;低级别浆液性癌p53为野生型;宫颈腺癌CK7、PAX8、p16呈弥漫一致的强阳性表达。所有病例SATB2、CK20、CDX2均阴性,Ki-67阳性指数50%~80%。结论:在缺乏临床肿瘤病史的前提下,对于结直肠内镜活检组织明确诊断继发性恶性肿瘤具有挑战性,再者因内镜表现与原发癌相似,增加了诊断难度。二者的治疗方案及预后均不同,需提高对该类病变的认识,以提供更精准及时的治疗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复杂的肠病:如何运用 18F-FDG PET/CT鉴别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患者男,60岁,主诉间断腹痛、腹泻2年余。患者2020年2月起无明显诱因开始出现腹痛、排稀糊便3~4次/d,便后腹痛可缓解,无脓血、里急后重。2021年7月外院查大便隐血试验(+),艰难梭菌毒素(+),胃镜提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结肠镜提示全结肠亚蒂息肉样隆起,表面粗糙糜烂,直肠黏膜充血水肿,散在大小不等息肉样隆起,表面发红伴糜烂,病理活组织检查(简称活检)提示直肠低级别绒毛状管状腺瘤。之后患者病情加重,表现为腹痛、水样便10+次/d,便中带血,偶有里急后重及肛门坠胀感,2022年2月患者外院再次查病原学、胃肠镜及病理检查结果均大致同前,予甲硝唑、万古霉素和利福昔明治疗后艰难梭菌检查转阴,但患者腹泻仍无改善。2022年5月入本院,查血常规、肝肾功大致正常,血清蛋白电泳M蛋白0.55(正常参考值为0) g/L,免疫固定电泳免疫球蛋白G κ(+),血清游离轻链(serum free light chain, sFLC)-κ 17.0(正常参考值范围3.3~19.6) mg/L, sFLC-λ 20.5(正常参考值范围5.7~26.3) mg/L,sFLC-κ/λ 0.83(正常参考值范围0.26~1.65),骨髓涂片、活检、刚果红染色(-),胃、小肠、结肠、齿龈黏膜活检刚果红染色(-)。结肠镜提示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较广泛黏膜充血水肿、表面可见糜烂,呈节段性分布,乙状结肠、直肠可见较多息肉,直肠尤著,且存在淋巴管扩张改变;活检病理为结肠黏膜慢性活动性炎,隐窝结构紊乱,上皮增生,符合炎性息肉。肠道彩超提示小肠、结肠肠壁黏膜层弥漫性增厚,肠系膜回声弥漫性增强、腹腔积液。腹盆腔增强CT及小肠重建(图1)提示降结肠、乙状结肠及直肠管壁弥漫性增厚伴水肿,黏膜面明显强化。患者2022年8月行回肠造口术,每天1 500 ml肠外营养、500 ml肠内营养支持,效果不理想,仍每日经肛排1 000~1 500 ml黏液。鉴于患者存在不明原因的肠道病变,且实验室检查发现血清M蛋白,为评估肠道病变性质及明确血清M蛋白原因行 18F-FDG PET/CT检查(图2)。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以全身水肿伴乏力为首发表现的多发性骨髓瘤并发结肠癌1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以全身水肿伴乏力为首发表现的多发性骨髓瘤(MM)并发结肠癌的表现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就诊于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的1例以全身水肿伴乏力为首发表现的MM并发结肠癌患者的诊治经过,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男性,全身水肿伴乏力3个月,诊断为IgG-λ型,Ⅲ期B组。患者经多药联合化疗后病情缓解。2020年11月患者出现腹痛,行肠镜、活组织病理检查示(降结肠)绒毛状管状腺瘤,伴灶性区域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行PET-CT检查示结肠多节段肠管骨髓瘤浸润可能。2021年4月1日行左半结肠根治性切除术,术后病理示(左半结肠)中分化腺癌。患者定期复查,病情稳定,且骨髓象示MM完全缓解。结论:MM并发结肠癌时,若及时治疗,短期效果好,长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以急性胰腺炎为表现的十二指肠乳头肿瘤合并环状胰腺一例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环状胰腺合并壶腹周围肿瘤临床罕见。本文报道1例中年女性患者,以急性胰腺炎入院,腹部强化CT及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提示环状胰腺,十二指肠镜示十二指肠乳头腺瘤,行十二指肠乳头肿瘤切除术,术中病理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不除外癌变,行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病理证实为十二指肠乳头绒毛状管状腺瘤。术后出现B级胰瘘、消化道出血、腹腔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经对症治疗后好转出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胆总管腺瘤的内镜超声表现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胆总管腺瘤的内镜超声(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 EUS)下特征性表现。方法:回顾性研究2015年1月—2020年1月天津市南开医院收治的经病理证实的15例胆总管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EUS特点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胆总管腺瘤EUS下表现为均质中等或中低回声软组织团块,边界清晰,动态观察可见腺瘤于胆管内漂浮,但不可移动。15例患者EUS与病理诊断符合14例,诊断符合率为93.3%。1例患者由于胆汁淤积误以为病变可移动而被EUS诊断为胆泥团。1例患者胆总管有2处孤立腺瘤,分别位于胆总管中段及下段,其余均为单发腺瘤。腺瘤位于胆总管下段9处,位于壶腹部4处,位于胆总管上段2处,位于胆总管中段1处;病理为绒毛状腺瘤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7处,局部恶变4处;绒毛管状腺瘤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6处,局部恶变3处;绒毛管状腺瘤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2处;乳头状腺瘤1处。结论:EUS有助于胆总管腺瘤的定性诊断,可作为提高胆总管腺瘤诊断准确率的重要技术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改良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结肠扁平息肉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评价改良内镜黏膜切除术(modified-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M-EMR)治疗结肠扁平息肉疗效。方法:将276例结肠扁平息肉患者(297枚息肉)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组136例152枚息肉,M-EMR组140例145枚息肉。病灶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后,EMR组一次性切除病灶,M-EMR组在病灶周边用圈套器头端切开周边黏膜后一次性切除病灶,回收全部标本送病理检查。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完整切除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结果:患者息肉均为一次性切除。EMR组息肉切除时间(5.6±2.0)min,M-EMR组息肉切除时间(5.7±2.1)min,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EMR组息肉完整切除率91.2%(124/136),M-EMR组息肉完整切除率100.0%(140/14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EMR组1例迟发出血,1例穿孔,1例电凝综合征,并发症发生率2.2%(3/136);M-EMR组1例迟发出血,1例电凝综合征,并发症发生率1.4%(2/140)。术后病理:管状腺瘤135枚,绒毛状腺瘤40枚,绒毛管状腺瘤57枚,增生性息肉29枚,炎性息肉34枚,黏膜内癌2枚。腺瘤伴高级别内瘤变8例,其中EMR组1例息肉残留,后行肠段切除,6个月后8例复查无复发。M-EMR组2例黏膜内癌,完整切除,6个月后复查无复发。EMR组12例术后残留,1例手术,11例行氩离子凝固术处理后,1例6个月复发,复发率0.7%(1/136)。 结论:M-EMR组较EMR组治疗结肠扁平息肉更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pit分型联合jnet分型在结直肠息肉病理分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探究pit分型联合jnet分型在结直肠息肉病理分类判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02例结直肠息肉患者(共134个病灶)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内镜及病理检查.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比较pit分型、jnet分型对各病理分类结直肠息肉的诊断符合率.采用Kappa检验分析pit分型、jnet分型单独及联合诊断结直肠息肉性质的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的一致性.结果:pit分型II型与病理诊断为非肿瘤性息肉的符合率为88.00%(22/25);ⅢL型与病理诊断为管状腺瘤的符合率为91.38%(53/58);Ⅳ型与病理诊断为绒毛状腺瘤的符合率为80.00%(16/20);Ⅵ型与病理诊断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粘膜下浅层浸润癌(SM-s)的符合率为85.19%(23/27);VN型与病理诊断粘膜下深层浸润癌(SM-d)的符合率为50.00%(2/4).jnet分型1型与病理诊断为非肿瘤性息肉的符合率为80.00%(20/25);2A型与病理诊断为腺瘤性息肉的符合率为84.62%(66/78);2B型与病理诊断为HGIN/SM-s的符合率为92.59%(25/27);3型与病理诊断为SM-d的符合率为100.00%(4/4).pit分型、jnet分型及pit分型联合jnet分型诊断肿瘤性结直肠息肉的Kappa值分别为0.809、0.714、0.925.pit分型、jnet分型单独及联合诊断结直肠息肉的敏感度分别为88.00%、80.00%、92.00%,特异度分别为95.41%、93.58%、99.08%,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1.46%、74.07%、95.83%,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7.20%、95.33%、98.18%,准确度分别为94.03%、91.04%、97.76%.结论:pit分型联合jnet分型在结直肠息肉病理分类诊断中,可提高诊断结直肠息肉性质的准确性,为临床治疗决策提供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十二指肠乳头腺瘤1例
编辑人员丨2024/5/11
十二指肠乳头部腺瘤(duodenal papillary adenoma,DPA)是指发生在十二指肠乳头部位的一种异常腺体增生,通常是良性的,但存在一定的恶变概率.DPA的传统治疗方法主要是外科手术,但手术创伤大,死亡率及术后复发率较高[1-2].内镜诊疗技术的发展使DPA微创治疗成为可能,内镜下治疗方式主要是十二指肠乳头切除术(endoscopic papillectomy,EP)[3],但不能完整切除病变,并发症多也使EP充满挑战.Na等[4]报道了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argon plasma coagulation,APC)用于非壶腹部十二指肠腺瘤(nonampullary duodenal adenomas,SNDAs)的治疗,认为APC消融可能是治疗SDNA的可接受替代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的方法.目前,没有利用 APC 治疗十二指肠乳头腺瘤的病例的报道.我们应用内镜下APC治疗十二指肠乳头腺瘤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1例,现报道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