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卒中中心绿色通道建设模式与发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脑卒中造成全球社会经济负担。国内外多项指南推荐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尽早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和血管内介入治疗,但因其时间依赖性强而临床应用受限。现阶段我国急性卒中救治仍存在就诊流程落后、卒中专业团队人力不足等各种问题。建立完善的脑卒中绿色通道并保障其顺利运行是推广溶栓治疗最重要且最有效的途径,不仅需要明确目标时间、适当调整医院布局及硬件软件投入、重视团队建设、明确岗位职责,更重要的是进行绿色通道流程改进,以“并联模式”替代“串联模式”,同时可结合卒中急救地图发布,院前院内紧密衔接,普及卒中相关知识等措施。我国脑卒中绿色通道建设近年来已取得了相当的进展,推广上述改革模式,可最大限度地减少院前及院内延误,扩大卒中获益人群,提高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救治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卒中中心建设及质量控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卒中中心建设及质量控制是近年来卒中救治领域的热点话题.我国的卒中中心建设通过医疗资源整合,多学科协作,形成了一个集院前识别与转运、急性期救治、早期康复、二级预防、随访宣教、质量检测及改进于一体的区域组织化卒中救治网络,建立了一套标准、高效、规范的卒中救治及质量控制体系,对规范和提升医疗机构卒中诊疗和效率,促进医疗服务质量改进,降低疾病负担起到了重要作用.急救地图建设着眼于如何在急救响应及急性期治疗环节减少包括院前识别、急救派遣等环节的时间延误,我国逐步构建了"国家-省-地级市"三级卒中急救地图体系,建设以地级市为中心的"区域卒中急救地图".我国卒中急诊绿色通道建设近10年来发展迅速.各级医疗机构通过成立急性卒中诊治多学科团队,就诊流程从串联变并联,开展精细化质量检测及持续改进,借助信息化手段逐步提升效率,有效缩短院内延误,提高了溶栓率,改善了临床疗效.基层医疗机构更为直接面对广大卒中人群,但由于在医疗硬件、人才储备、体制机制等各方面的劣势,打通卒中救治的"最后一公里"困难重重.河南省进行的积极探索值得借鉴参考.卒中单元可以显著改善急性卒中患者的临床结局,其建设涵盖了卒中患者的急性期治疗、二级预防、早期康复和健康宣教等环节,需要加强多学科协作水平.移动卒中单元是一种将卒中救治延伸到院前阶段的创新模式,可以显著缩短发病到决定溶栓的时间,并且安全性较高,其推广应用对于提高卒中患者的救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在卒中中心质控方面,我国初步形成"国家-省-地级市"的三级质控网络,形成覆盖全国不同层级的较健全的质控工作网络体系,但面对巨大的社会经济发展差异,未来卒中中心建设及质量控制工作依然任重道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
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第2版)(节选)——第2章卒中组织化管理推荐意见
编辑人员丨2023/9/16
卒中是我国成人致死、致残的首位病因,给患者及社会发展带来了沉重负担.组织化管理方法能够一定程度上提升卒中医疗质量,但医疗机构后勤服务支撑能力的异质性为卒中组织化管理的效果带来不确定影响.为进一步完善卒中组织化管理模式,提升卒中治疗的科学性及系统性,本指南就院前急救系统及卒中急诊的组织化管理、急诊多学科协作团队的管理、绿色通道的持续质量改进、卒中单元及卒中门诊的组织化管理、卒中中心的区域协同网络建设、医疗质量评估与改进等多个方面,形成了推荐意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16
-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绿色通道信息化建设与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介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绿色通道信息化建设及其在脑卒中救治工作流程改进中的应用.方法 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绿色通道信息系统设计、构成、特点和应用方法,同时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7年7月—2018年12月在我院急诊科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绿色通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组患者应用传统人工流程模式,对照组患者应用信息化流程模式,比较两组流程模式患者入院至溶栓时间.结果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绿色通道信息化流程模式优于传统人工流程模式,患者入院至溶栓时间由(48.66±27.12)min缩短至(35.76±16.37)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绿色通道信息化建设是优化脑卒中绿色通道救治工作流程的有效方法,值得推广和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Landsat-8影像的沿海城市公园冷岛效应——以厦门为例
编辑人员丨2023/8/5
城市公园主要由水体和绿色植被等景观构成,其形成的公园冷岛(Park cool island,PCI)已成为减缓城市热岛效应的重要途径之一.采用景感生态学中的景感营造理念规划设计城市公园或优化公园空间结构有助于增强公园冷岛效应,进一步改善局地城市热环境.选择沿海城市——厦门市为研究对象,基于2013年8月的Landsat-8OLI/TIRS遥感影像和Google Earth高分影像数据,首先提取了研究区15个公园的土地利用信息,采用改进的地表温度单通道算法,获取了城市公园地表温度数据,并采用缓冲区分析、景观格局指数和多元统计等方法定量分析公园内部平均地表温度、城市公园冷岛强度(即降温幅度)、公园冷岛影响距离(即对周边区域的降温范围)三者的主要影响因子,并利用景感生态学原理初步剖析了城市公园景感营造的原则.结果 显示:(1)公园面积和公园建设用地面积是影响公园平均温度的关键因子(R2=0.915),这两个因子与公园平均温度均呈显著非线性相关;公园面积存在阈值55 hm2左右;(2)公园冷岛PCI强度由公园绿地面积、公园建筑面积和面积-周长形状指数(P/A)三个因子决定(R2=0.911);公园冷岛PCI强度与公园绿地面积呈显著非线性正相关,与公园建筑面积呈显著非线性负相关,与面积-周长形状指数(P/A)呈显著线性负相关;在确保公园绿地面积达到一定阈值时,应该尽量降低公园建筑面积,增加公园形状复杂度,有利于其PCI强度的增加,缓解城市热岛效应;(3)公园冷岛影响距离由公园面积和公园水体面积比例决定(R2=0.719),公园冷岛影响距离与两者呈显著正相关;绿地公园中提高公园水体的面积比例,有助于增大公园冷岛的影响距离;(4)城市公园的规划与设计,需要运用景感生态学的原理,从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角度,充分考虑公园大小、形状、土地利用类型组成比例及空间配置等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