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时间节点为导向的质控方案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取栓绿色通道的应用及效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通过以时间节点为导向制定针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取栓绿色通道相关的质控方案,并在临床中应用,评价其对取栓绿色通道工作效率、取栓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在某院接受取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54例,其中2021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使用原有绿色通道质控方案的患者82例设为对照组,2022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使用以时间节点为导向的质控方案的患者72例,设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到院至股动脉穿刺成功时间、绿色通道流程其它关键时间节点用时及术后90天mRS评分.结果 观察组患者到院至股动脉穿刺成功时间(94.9±27.6)分钟显著低于对照组(114.6±36.7)分钟,CT检查完成至进入导管室时间(47.3±20.3)分钟显著短于对照组(63.3±34.6)分钟,医师接诊至CT检查开始时间(18.2±6.9)分钟显著短于对照组(22.3±10.4)分钟、术后90天mRS评分(2.2±2.1)显著小于对照组(3.0±2.4).结论 使用以时间节点为导向的质控方案,可降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取栓患者的到院至股动脉穿刺成功时间及部分时间节点用时,降低术后90天mRS评分,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护士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护理模式优化需求的质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了解参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静脉溶栓护士对优化AIS静脉溶栓护理模式的需求。方法:本研究采用现象学研究法。采用目的抽样法,于2020年6 —7月选择深圳市5所卒中救治定点医院的15名护士进行半结构式访谈,运用Colaizzi内容分析法进行资料分析。结果:护士对优化AIS静脉溶栓护理模式的需求归纳为5个主题:配置卒中急救护士的需求;规范化培训卒中护理人员的需求;构建AIS救治智能化信息平台的需求;优化卒中绿色通道的需求;健全AIS静脉溶栓质量控制体系的需求。结论:有必要配置卒中急救专科护士、规范化卒中护理相关培训、构建AIS救治智能化信息平台等,以优化AIS静脉溶栓护理模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组织管理模式与区域医疗资源配置对急性脑梗死溶栓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组织管理模式及区域医疗资源配置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率的影响。方法:对上海市16个行政区61家开展静脉溶栓的单位进行横断面调研,收集医院相关硬件、人力资源配置、医院组织管理模式、溶栓率等信息。应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采用简单线性回归分析和卡方检验分析相关指标与溶栓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硬件资源、人力资源与区域溶栓率之间均无线性相关性,单位进行脑卒中组织化管理是提高溶栓率的关键影响因素( OR=1.488, 95% CI=1.357~1.631, P<0.001)。 结论:有效的医院组织管理模式,包括建立多部门协作、卒中急救小组、卒中绿色通道等,可显著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溶栓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急诊"零通道"模式在提高脑卒中静脉溶栓效率中的效果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急诊"零通道"模式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急诊科自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5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组,自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58例年龄、性别分布等基线资料与研究组匹配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对照组。对照组采用急诊"绿色通道"流程;研究组采用进一步优化流程后的"零通道"模式,即将救治工作通道前移至救护车中。采用入院-入抢救室时间(DRRT)、入院-会诊时间(DCT)、入院-实验室检查完成时间(DLECT)、入院-获取CT报告时间(DCRT)、入院-给予静脉溶栓时间(DNT)评价2组患者急诊服务时间;采用闭塞血管成功再通率、溶栓有效率评价2组患者溶栓效果;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价2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时预后(mRS评分≤2分定义为预后良好)。结果:研究组患者DCRT、DCT与DNT较对照组患者明显缩短,DNT达标(≤60 min)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对照组患者溶栓后即刻闭塞血管成功再通率分别为60.3%、27.6%,溶栓有效率分别为94.83%、82.7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12.633, P<0.001; χ2=4.245, P=0.039)。随访6个月,研究组、对照组预后良好率分别为36.2%、1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016, P=0.041)。 结论:急诊"零通道"模式能进一步缩短DCT、DCRT、DNT,提高患者静脉溶栓有效率,改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NIHSS评分及D-二聚体早期预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大血管闭塞的价值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早期识别具有大血管闭塞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可以提高转诊效率以及缩短再灌注时间,研究的目的是分析大血管闭塞组患者的特征并筛选出其中能够预测大血管闭塞的因素。方法:研究回顾性分析了432例经脑卒中绿色通道诊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了大血管闭塞组(LVO组)和非大血管闭塞组(非LVO组)之间的差异,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LVO组的独立危险因素:基线NIHSS评分和D-二聚体。进一步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确定NIHSS评分和D-二聚体的预测截断值。结果:432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具有完整的影像学资料,年龄(68.5±12.4)岁,男性275例(63.7%),其中LVO组245例(56.7%),非LVO组187例(43.3%),两组在年龄、脑梗死出血转化、溶栓治疗、血管内治疗、合并心房颤动、基线NIHSS评分[14.0(6.0~20.0)分 vs. 3.0(1.0~6.0)分, P<0.05]、入院时D-二聚体值[0.9 (0.4~2.3) mg/L vs. 0.3(0.2~0.5) mg/L, P<0.05]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线较高的NIHSS评分( OR=1.22,95% CI:1.17~1.27)和较高的D-二聚体值( OR=3.10,95% CI:2.14~4.47)是大血管闭塞的独立危险因素,基线NIHSS评分联合D-二聚体值对大血管闭塞有较好的预测价值[AUC=0.85(0.81~0.89)]。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提示NIHSS评分>6.5分和D-二聚体>0.57 mg/L是预测大血管闭塞的临界值。 结论:基线较高的NIHSS评分和D-二聚体值具有早期预测大血管闭塞的价值,NIHSS评分>6.5分及D-二聚体>0.57 mg/L的患者应该及时转诊至高级卒中中心进行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我国卒中中心绿色通道建设模式与发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脑卒中造成全球社会经济负担。国内外多项指南推荐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尽早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和血管内介入治疗,但因其时间依赖性强而临床应用受限。现阶段我国急性卒中救治仍存在就诊流程落后、卒中专业团队人力不足等各种问题。建立完善的脑卒中绿色通道并保障其顺利运行是推广溶栓治疗最重要且最有效的途径,不仅需要明确目标时间、适当调整医院布局及硬件软件投入、重视团队建设、明确岗位职责,更重要的是进行绿色通道流程改进,以“并联模式”替代“串联模式”,同时可结合卒中急救地图发布,院前院内紧密衔接,普及卒中相关知识等措施。我国脑卒中绿色通道建设近年来已取得了相当的进展,推广上述改革模式,可最大限度地减少院前及院内延误,扩大卒中获益人群,提高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救治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即时检测 CYP2C19基因型精准指导下高危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抗血小板治疗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在即时检测 CYP2C19基因型的精准指导下,不同双重抗血小板方案治疗高危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HR-NICE)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采用单中心、前瞻性、随机、开放标签、终点盲法设计。连续收集2020年7月至2022年1月于徐州市中心医院脑卒中绿色通道及神经内科病房收治的HR-NICE患者,对所有患者无创刮取颊黏膜行即时检测,筛选 CYP2C19功能缺失等位基因 CYP2C19*2和 CYP2C19*3的携带者,携带1个功能缺失等位基因为 CYP2C19中代谢,携带2个功能缺失等位基因为 CYP2C19慢代谢,使用全自动医用PCR分析仪进行即时检测 CYP2C19基因型,将检测周转时间缩短至1 h。将 CYP2C19基因型为中慢代谢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治疗组(氯吡格雷75 mg,1次/d)、替格瑞洛组(替格瑞洛90 mg,2次/d)和强化剂量组(氯吡格雷150 mg,1次/d),分别联合阿司匹林100 mg,1次/d双重抗血小板治疗21 d。收集3组患者的一般基线资料、急性卒中Org10172治疗试验分型及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不良事件及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等情况。主要疗效结局为90 d内新发卒中,主要安全结局为90 d内严重或中度出血。 结果:共纳入716例HR-NICE患者,常规治疗组240例、替格瑞洛组240例、强化剂量组236例,3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90 d新发卒中患者常规治疗组26例(10.8%),替格瑞洛组11例(4.6%),强化剂量组4例(1.7%),3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 2=19.28, P<0.05)。其中常规治疗组与替格瑞洛组(χ 2=6.59, P=0.010)、常规治疗组与强化剂量组(χ 2=16.83, P<0.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而替格瑞洛组与强化剂量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90 d中重度出血患者常规治疗组1例(0.4%),替格瑞洛组6例(2.5%),强化剂量组0例,3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 2=7.23, P<0.05),其中替格瑞洛组与强化剂量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30)。 CYP2C19基因检测为中代谢的患者中,90 d卒中复发者常规治疗组13例(13/158,8.2%),替格瑞洛组4例(4/153,2.6%),强化剂量组0例(0/159),3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 2=16.04, P<0.001),其中强化剂量组与常规治疗组(χ 2=13.64, 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强化剂量组与替格瑞洛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在强化剂量组90 d卒中复发患者中, CYP2C19中代谢0例(0/159), CYP2C19慢代谢4例(4/77,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1),在常规剂量组和替格瑞洛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通过即时检测筛选 CYP2C19功能缺失等位基因的携带者,可快速精准指导非心源性HR-NICE的抗血小板治疗。强化氯吡格雷剂量(150 mg,1次/d)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能够有效减少患者卒中复发及出血和不良事件的发生,且 CYP2C19中代谢者可能为强化氯吡格雷剂量的最佳获益人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一键卒中医嘱包在改进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治疗中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索一键卒中医嘱包在改进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治疗中的价值。方法:选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2021年1月至12月行静脉溶栓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启动一键医嘱包全流程改进的患者组(A组)和未启动一键医嘱包全流程改进的患者组(B组)。比较两组间的一般情况、发病后到院时间(onset to door time,ODT)、到院至CT检查时间(door to CT examination time,DCT)、到院至检验报告时间(door to laboratory time,DLT)、到院至溶栓时间(door to needle time,DNT)、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等资料。结果:A组29例和B组132例患者在年龄、性别、婚姻、血压、既往史、ODT等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而A组患者的DCT、DLT及DNT较B组均有显著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A组45 min内DNT达标率较B组高(62.1% vs. 3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26)。A组60 min内DNT达标率较B组高(82.8% vs. 69.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156)。 结论:一键包医嘱全流程可明显缩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DCT、DLT及DNT,有望成为临床中改善卒中患者预后的应用工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时间追踪平台在提升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再灌注治疗效益中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脑卒中已成为我国居民死亡和成人致残的首位病因,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治疗的关键在于尽早开通闭塞血管,恢复有效灌注,减少因脑组织缺血导致的不可逆损伤 [1]。对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而言"时间就是大脑",国家神经系统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建议将AIS再灌注治疗质量改进的主要目标提升为静脉溶栓患者入院-溶栓时间(door to needle time,DNT)<60 min,大血管闭塞患者从到院到血管再通的过程中,从入院-穿刺时间(door to puncture time,DPT)<90 min [2]。目前我国院内延迟时间明显长于国外发达国家 [3,4]。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包括:就医流程繁琐、卒中急救团队配合不默契、检查及等待结果时间长、绿色通道缺乏系统管理,以及患者家属沟通不流畅等 [5,6]。如何建立一套系统、规范、合理、高效的运转模式,缩短急性脑卒中再灌注治疗的院内时延,提高区域卒中患者救治成功率,降低病死率和残疾率,这已成为当今神经急重症学科面临的新议题 [7,8]。建立完备的时间记录系统,将所有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均通过标准化临床路径表等明确记录关键时间点可有效降低救治AIS院内延迟 [9]。时间追踪平台是一个针对卒中患者入院后急救过程的工具,能够实时自动采集各节点时间,替代医护人员的手动记录方式 [10]。通过采集各节点时间,平台能统计分析各环节所需时间,发现溶栓、取栓流程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改进和加强脑卒中急性期的医疗质量管理 [11]。研究组单位从2020年9月引进时间追踪平台,2021年全面开始使用该平台,现将具体情况报道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机械取栓联合椎动脉内膜剥脱治疗急性串联性椎基底动脉闭塞一例报道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男性,63岁,因"发现四肢瘫痪4 h"被送入我院急诊,入院时血压155/95 mmHg(1 mmHg=0.133 kPa),心率85次/min,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为15分,既往有高血压,2型糖尿病史。入院后检查头颈部CTA提示基底动脉闭塞伴有左侧椎动脉远端发育不良(图1)。遂进入脑卒中绿色通道进行急诊取栓治疗,从病情发作到股动脉穿刺时间为402 min。术中脑血管造影提示右侧椎动脉开口闭塞(图2),左侧椎动脉发育不良。因此右侧椎动脉为血管内治疗的唯一入路。术中术者选取右侧股动脉入路并置入8F动脉鞘(美国Cook公司),将6F导引导管(美国Cordis公司)置于右侧锁骨下动脉,尝试使用多种导管及导丝均未能越过闭塞的右侧椎动脉开口,故耗时约1 h后与家属沟通建议行椎动脉切开暴露置入动脉鞘管取栓,取得同意后将患者转移至复合手术室,同时联系血管外科和麻醉科,在全麻下进行椎动脉切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