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丝虫SYBR Green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建立一种快速、灵敏的丝虫SYBR Green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方法,为丝虫病的快速筛查和临床诊断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 根据丝虫基因组保守区域,设计并筛选特异性引物.对引物浓度、荧光染料浓度及扩增条件进行优化,建立丝虫SYBR Green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并对其检测下限、特异性、抗干扰能力、重复性和亚型检测能力等进行评估.结果 本研究建立的丝虫SYBR Green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能对感染人的5种丝虫(班氏丝虫、马来丝虫、盘尾丝虫、罗阿丝虫、帝汶丝虫)进行特异性扩增,与其他相近寄生虫(锥虫等)无交叉反应.该方法的检测下限为500 fg,批内精密度测试循环阈值(Ct值)为32.37~33.03,均值为32.73,标准差为0.20,变异系数(CV)为0.61%.干扰试验中,存在干扰因素样本的Ct值与正常样本的Ct值差值分别为0.79(溶血)、0.78(脂血)、0.29(乳糜尿)、0.51(腐败蚊体),表明该方法能有效对抗溶血、脂血、乳糜尿、腐败蚊虫组织等干扰因素的影响.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SYBR Green实时荧光PCR方法具有特异性强、敏感度高、重复性好以及抗干扰能力强的优点,是一种快速检测丝虫的可行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上海市1例输入性罗阿丝虫病的临床特征与诊断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对上海市1例输入性罗阿丝虫病的临床特征与诊治进行分析. 方法 收集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相关流行病学调查;采集患者骨髓及外周血,制作涂片瑞氏染色后镜检;提取患者血样DNA,用丝虫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1(ITS-1)通用引物PCR进行扩增,对扩增产物进行基因测序检测并进行BLAST比对分析.根据诊断结果给予相应治疗. 结果 患者,浙江仙居人,2015年5-11月在刚果(金)务工,回国后于2016年1月发现左上肢远端皮肤肿胀,伴皮肤颜色加深.当地医院血检显示嗜酸粒细胞计数升高,核磁共振检查示左前臂部分肌群及腕关节肌腱炎性病变,诊断为“嗜酸性筋膜炎”,服用甲泼尼龙片(美卓乐)治疗1年余,无明显效果.2018年2月27日至上海市瑞金医院皮肤科就诊.查体:皮肤黝黑,无皮疹、肿块及淋巴结肿大,其余均无异常.外周血嗜酸粒细胞计数8.2×109/L,外周血、骨髓涂片查见微丝蚴,8ml全血离心浓缩后检出较多微丝蚴.PCR扩增出457 bp的阳性条带,条带序列与罗阿丝虫(GenBank登录号:DQ995497)ITS1的相似性为100%.根据微丝蚴形态学和PCR检测结果诊断该病例为罗阿丝虫病,给予伊维菌素150 μg/(kg·d)单剂口服,治疗2周后复查,外周血厚、薄血膜中均未查见虫体,8 ml全血离心浓缩后检出12条微丝蚴,外周血嗜酸粒细胞计数为6.39×109/L,伊维菌素治疗有效. 结论 经病原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测确诊病例为输入性罗阿丝虫病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罗阿丝虫病109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刚果的球结膜下罗阿丝虫病(摘要)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罗阿丝虫病四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罗阿丝虫病109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本文报告了作者在喀麦隆医疗队期间所诊治的109例罗阿丝虫病。该病为非洲中部森林地带常见的寄生虫病,发病率高达3~35%,主要症状为皮肤的搔痒感及蚁走感,四肢关节疼痛,过敏性皮肤肿胀和丝虫性结膜炎,治疗以国产海群生七天疗法,第一天0.1克,一日三次,第二~七天0.2克,一日三次,并用苯海拉明、非那梗等抗组织胺药物。经1~2个疗程治疗后,80~85%末稍血中微丝蚴可转为阴性。最后对本病的诊断方法、并发症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罗阿丝虫病
编辑人员丨2023/8/5
报告1例罗阿丝虫病误诊为嗜酸性筋膜炎.患者男,45岁.因双上肢皮肤肿胀伴嗜酸性粒细胞升高2年余就诊,外院行肌肉活检及组织病理检查,诊断为嗜酸性筋膜炎.口服甲泼尼龙治疗后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下降,但糖皮质激素减量后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再次升高.患者入我科后,外周血及骨髓中镜检发现罗阿丝虫微丝蚴,确诊为罗阿丝虫病并予伊维菌素治疗,患者症状缓解,复查外周血微丝蚴数量明显减少,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显著下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杭州市首例境外输入性罗阿丝虫病病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2023/8/5
患者,女,25岁,学生,赤道几内亚人.患者于2019年8月23日左右开始出现左眼疼痛,8月24日左眼疼痛加剧,发现左眼上睑皮下有一寄生虫样蠕动(图1A),8月25日前往临安区人民医院急诊科就诊,当时眼睑处寄生虫样蠕动消失,经检查(眼科会诊),眼睑、眼结膜、眼内均未见任何异常情况,建议及时复查.8月26日再次前往临安区人民医院门诊眼科就诊,检查发现左眼球结膜有寄生虫样蠕动(图1B),建议入院手术治疗,当天入住临安区人民医院眼科.查体:体温36.7℃,正常面容,右眼(裸)4.0,(矫)4.4,左眼(裸)4.0,(矫)4.3,双眼睑未见明显寄生虫样蠕动,右眼球结膜未见明显寄生虫样蠕动,左眼颞侧球结膜下可见一寄生虫样蠕动物,双眼角膜透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浙江省1例输入性罗阿丝虫病的诊断与病原学鉴定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对浙江省1例输入性罗阿丝虫病患者进行诊断与病原学分析.方法 对患者眼科手术取出的线虫进行形态学、免疫学及分子生物学检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患者手术中取出的虫体,肉眼及镜检观察无法判断虫种;虫体DNA经PCR扩增,产物序列与罗阿丝虫(GenBank登录号DQ995497.1)的ITS1基因相似性为100%.患者外周血中查见微丝蚴,提取DNA后进行PCR,扩增片段序列与罗阿丝虫(Gen Bank登录号:DQ995497.1) ITS1的相似性为100%.血清丝虫IgG4抗体检测呈弱阳性.结论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特征,结合形态学、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患者确诊为输入性罗阿丝虫病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上海市1例输入性罗阿丝虫病的临床特征与诊断
编辑人员丨2021/1/17
目的 对上海市1例输入性罗阿丝虫病的临床特征与诊治进行分析. 方法 收集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相关流行病学调查;采集患者骨髓及外周血,制作涂片瑞氏染色后镜检;提取患者血样DNA,用丝虫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1 (ITS-1)通用引物PCR进行扩增,对扩增产物进行基因测序检测并进行BLAST比对分析.根据诊断结果给予相应治疗. 结果 患者,浙江仙居人,2015年5-11月在刚果(金)务工,回国后于2016年1月发现左上肢远端皮肤肿胀,伴皮肤颜色加深.当地医院血检显示嗜酸粒细胞计数升高,核磁共振检查示左前臂部分肌群及腕关节肌腱炎性病变,诊断为“嗜酸性筋膜炎”,服用甲泼尼龙片(美卓乐)治疗1年余,无明显效果.2018年2月27日至上海市瑞金医院皮肤科就诊.查体:皮肤黝黑,无皮疹、肿块及淋巴结肿大,其余均无异常.外周血嗜酸粒细胞计数8.2×109/L,外周血、骨髓涂片查见微丝蚴,8ml全血离心浓缩后检出较多微丝蚴.PCR扩增出457 bp的阳性条带,条带序列与罗阿丝虫(GenBank登录号:DQ995497)ITS1的相似性为100%.根据微丝蚴形态学和PCR检测结果诊断该病例为罗阿丝虫病,给予伊维菌素150 μg/(kg· d)单剂口服,治疗2周后复查,外周血厚、薄血膜中均未查见虫体,8 ml全血离心浓缩后检出12条微丝蚴,外周血嗜酸粒细胞计数为6.39×109/L,伊维菌素治疗有效. 结论 经病原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测确诊病例为输入性罗阿丝虫病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1/1/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