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同外留长度耐高压PICC在血液病患者中的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2种不同外留长度耐高压PICC在血液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020年8月至2021年8月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血液科行耐高压PICC置管的233例血液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置管后导管外留长度分为0~1 cm组132例和2~4 cm组101例,比较2组患者置管后24 h、72 h、7 d、14 d的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患者舒适度。结果:置管后24 h和72 h,0~1 cm组患者穿刺点渗血发生率分别为14.39%(19/132)和9.85%(13/132),2~4 cm组患者穿刺点渗血发生率分别为30.69%(31/101)和32.67%(33/101),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9.02、14.16,均 P<0.05);0~1 cm组患者置管后7 d和14 d穿刺点红肿发生率为9.09%(12/132)和5.30%(7/132),2~4 cm组为40.59%(41/101)和22.77%(23/101),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32.32、15.57,均 P<0.05);0~1 cm组患者置管后7 d和14 d的导管轻度脱出率分别为18.18%(24/132)和21.97%(29/132),2~4 cm组分别为59.41%(60/101)和67.33%(68/101),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42.18、55.86,均 P<0.05);置管后14 d,0~1 cm组患者舒适度明显高于2~4 cm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4.4, P<0.05)。 结论:血液病患者留置耐高压PICC外留长度为0~1 cm时,可减少患者渗血风险,降低脱管率,并提高患者舒适度,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PET自动给药系统联合耐高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 18F-FDG显像中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PET自动给药系统联合耐高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注射 18F-FDG的临床应用的可行性。 方法:前瞻性纳入2021年12月至2022年7月间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行 18F-FDG PET/CT检查的50例恶性肿瘤患者,采用交替入组的方法分为耐高压PICC组[男15例,女10例,年龄(48.4±16.7)岁]和外周静脉注射组[男12例,女13例,年龄(50.4±14.7)岁]。将PET自动给药系统分别连接提前建立的耐高压PICC和外周静脉穿刺的注射通道,完成 18F-FDG注射,行常规PET/CT显像;记录患者血糖、体质量、处方剂量和注射剂量,测量2组肝脏和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处SUV max,组间比较行两独立样本 t检验;判读耐高压PICC组患者 18F-FDG注射后耐高压PICC尖端位置。 结果:耐高压PICC组和外周组患者肝脏SUV max分别为2.54±0.50和2.57±0.31,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处SUV max分别为1.68±0.25和1.63±0.2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值:0.37、-0.78, P值:0.716、0.441)。2组患者的血糖、体质量、处方剂量和注射剂量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 t值:0.00~0.13,均 P>0.05);注射剂量/处方剂量比值分别为0.998 3±0.007 3和0.997 6±0.016 5,注射精度高;导管末端无明显药物残留,显像质量无差别。耐高压PICC组患者注射后导管末端位置均位于T5~T8水平,符合耐高压PICC置管规范。 结论:PET自动给药系统联合耐高压PICC注射 18F-FDG具有可行性,有助于减少注射穿刺次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应用耐高压注射型导管致造血干细胞移植老年患者穿刺点局部感染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造血干细胞移植老年患者应用耐高压注射型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导管致穿刺点局部感染的相关原因和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7年11月至2019年11月收治的应用耐高压注射型PICC导管操作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75例的临床资料,按照是否出现导管致穿刺点局部感染分为感染组(26例)与未感染组(49例),分析感染组的细菌培养结果,探讨注射型PICC导管致穿刺点局部感染的相关因素,针对这些高危因素制定有效的对策,同时探讨不同程度局部感染患者的治疗频次、治疗效果以及治愈时间。结果:感染组共26例患者,PICC导管相关感染细菌的类型比例由高到低如下:金黄色葡萄球菌(46.51%)、肺炎克雷伯杆菌(30.77%)、微小棒状菌(15.38%)、其他(7.69%)。与未感染组的材料因素、置管季节、换药时间、置管时间、一次性置管成功率、贴膜情况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5、4.9、5.0、13.6、9.4、6.2,均 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发现,非"U"形固定、延期换药、置管时间长、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低、贴膜松脱可作为引起PICC导管相关感染高危因素( OR=2.78、2.42、3.16、2.66、2.32,均 P<0.05)。重度分别相比于中度、轻度相比,中度与轻度相比治疗频次较高,总有效率较低,治愈时间较长,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F=10.353、8.775、12.341,均 P<0.05)。 结论:材料因素、换药时间、置管时间、一次性置管成功率、贴膜情况均能够作为引起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应用耐高压注射型PICC导管致穿刺点局部感染的高危因素,临床工作者通过制定有效的临床干预对策能够辅助控制局部感染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3种静脉通路在肿瘤患者CT增强扫描对比剂高压注射中的应用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目的 比较不同静脉通路用于CT增强扫描对比剂高压静脉注射的效果,为肿瘤患者选择合适的静脉通路提供实证依据.方法 将200例CT增强扫描肿瘤患者,按不同的对比剂高压静脉注射通路分为三组,分别为22G(巴德)留置针(留置针组,88例),耐高压注射针头输液港(输液港组,55例),耐高压PICC导管(PICC组,57例).均采用高压注射泵输注碘佛醇注射液(1.5 mL/kg),调整最大压力不超过324 psi,流速1.6~2.5 mL/s.记录并比较三组对比剂注射流速、静脉通路压力、对比剂注射时间,以及患者注射部位的胀痛感和图像扫描质量.结果 三组对比剂注射流速、静脉通路压力和对比剂注射时间,以及注射时胀痛程度和图像扫描质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留置针组流速最高[(2.30± 0.16)mL/s],压力最低[(48.58± 3.15)psi],注射时间最短[(35.12±4.88)s],患者的胀痛感最轻(秩均值70.50),图像扫描质量最优(秩均值73.51).结论 在CT增强定位高压静脉注射对比剂时,采用22G留置针效果优于耐高压PICC和输液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
末端瓣膜式耐高压注射型PICC优化置管法在肿瘤患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12/16
目的 探讨优化末端瓣膜式耐高压注射型PICC(Power PICC SOLO)置管法在肿瘤患者中应用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7月—2022年7月医院肿瘤科置入Power PICC SOLO导管的8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组间基本特征具有可比性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观察组患者采取优化置管的方法置入Power PICC SOLO导管,对照组则采用常规方法置入Power PICC SOLO导管.观察两组患者的PICC置管过程及PICC导管留置2个月期间,导管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PICC导管异位、导管堵塞、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PICC导管送管困难、穿刺点渗血渗液、导管脱出的发生率及PICC导管相关不良事件的总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优化Power PICC SOLO导管置管法在肿瘤患者中的应用,能够降低Power PICC SOLO导管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16
-
耐高压注射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与中心静脉导管在肝细胞癌肝切除术患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12
目的 比较耐高压注射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与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s,CVC)在肝细胞癌患者行肝切除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行肝切除术的70例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放置静脉导管的方式将其分为耐高压注射型PICC组(36例)和CVC组(34例).分析两组患者静脉穿刺次数、插管成功率、导管留置时间以及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耐高压注射型PICC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耐高压注射型PICC组导管留置时间显著长于CVC组(中位数:14 d vs 7 d;z =-4.983,P<0.001),两组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31%(11/36)vs 41%(14/34);χ2 = 0.859,P = 0.354].耐高压注射型PICC组最常见的并发症为静脉炎(5例),而在B组中未观察到静脉炎的发生(χ2 = 3.207,P = 0.073).耐高压注射型PICC组中无患者因无法耐受而要求拔除导管,CVC组中有6例(17.6%)患者因自觉不适而要求提前拔除CVC导管(χ2 = 6.948,P = 0.008),提示耐高压注射型PICC组耐受性显著好于CVC组.导管留置时间为耐高压注射型PICC相关性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OR = 1.393,95%CI:1.052~1.846,P = 0.021).结论 对于肝切除术后的肝细胞癌患者的静脉输液治疗,耐高压注射型PICC优于CVC.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2
-
心电监护下P波改变对PICC头端定位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采用单腔4Fr的耐高压PICC导管通过心电监护下P波的改变进行PICC导管头端定位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200例接受PICC置管的成年患者,随机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微插管鞘技术行PICC导管置入,依据心电监护下P波改变对PICC导管头端进行定位;对照组采用超声引导下微插管鞘技术行PICC导管置入后直接进行X线定位.比较两组导管头端位于上腔静脉下段及右心房入口的到位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PICC导管头端位于上腔静脉下段及右心房入口的到位率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电监护下依据P波的改变对PICC导管头端定位技术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及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末端瓣膜式高压注射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肿瘤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末端瓣膜式高压注射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ower PICC SOLO)在肿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肿瘤诊疗中心2017年4月至2017年7月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11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置管方式的不同分为2组,每组各55例.其中观察组行Power PICC SOLO 置管,对照组行耐高压注射型PICC(Power PICC)置管,比较2组患者导管留置期间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血栓[1例(1.8%)]和堵管发生率[0(0%)]低于对照组[分别为6例(10.9%)、3例(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Power PICC SOLO并发症少,可减轻护理工作量,且对于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具有突出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护理干预对留置耐高压注射型PICC导管脱出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针对性护理干预对降低留置 powerpPICC(耐高压注射型 PICC 导管)导管脱出发生率的效果.方法 将2016年4月-2016年10月化疗的7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将2016年11月-2017年5月化疗的70例设为干预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组患者除了常规护理外,根据对照组患者发生导管脱出原因分析,并查阅文献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导管脱出发生率.结果 干预组患者导管脱出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owerpPICC脱出原因与导管材质、外露长度、固定方法、患者依从性、维护方法等因素有关,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能有效预防导管脱出,能降低导管脱出,延长导管使用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两种血管通路装置在造血干细胞移植过程中的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耐高压注射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ower PICC)与锁骨下中心静脉导管(CVC)在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白血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CVC组30例和Power PICC组30例,记录并比较两组置管时间、置管成功率、置管后并发症、液体流速及细胞植入时间.结果 在置管时间[(18.47±4.44) min比(14.43±1.72) min,t=3.719,P<0.001]、并发症[6.67%(2/30)比30% (9/30),x2=48.445,P=0.002]及流速方面CVC组和Power PIC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穿刺成功率及干细胞植入时间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ower PICC置管时间优于CVC,置管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低于CVC,流速及细胞植入时间均能满足移植过程需要,可以取代CVC应用于血液病移植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