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服务能力与县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服务能力与县域经济水平高度协调发展的主导作用及影响路径,为其深化医改和长效发展提供依据.方法:以2022年广西39个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试点为研究样本,从集合与整体的视角出发,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分析其服务能力与县域经济水平的协调发展状况与影响机制.结果:高水平县域经济结构是促进耦合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在影响耦合协调度提升的6条组态路径中,核心条件为县域经济基础稳固以及卫生人力资源或(和)卫生财力资源充足,总体解的一致性为0.996(≥0.8),覆盖度为0.780(≥0.5),模型解释力较强.结论:多要素内外协同是促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服务能力与县域经济协调发展,应重点关注县域经济基础与结构,进一步提高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的收入以及注重人才队伍的优化扩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新疆各地州市医疗服务能力与经济水平的耦合协调发展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新疆地州市医疗服务能力与经济水平的协调发展状况及空间关联特征,为促进新疆地州市的协调发展提供参考。方法:数据来源于《2021年新疆统计年鉴》及新疆各地州市的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构建新疆地州市医疗服务能力与经济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6个一级指标和13个二级指标,采取极差法和熵权法计算地州市医疗服务能力和经济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数;采用耦合协调度和相对发展度分析各地州市医疗服务能力与经济水平的耦合协调状态和相对发展水平,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耦合协调度的空间自相关性。结果:新疆14个地州市医疗服务能力与经济水平之间的平均耦合协调度为0.43,其中,乌鲁木齐市为优质协调状态(0.94),昌吉回族自治州等4个地州市处于勉强协调状态,耦合协调度为0.52~0.58,克拉玛依市等9个地州市处于不同程度失调状态(<0.40); 14个地州市的平均相对发展度为5.61,其中,克拉玛依市(0.26)和哈密市(0.72)的医疗服务能力相对滞后,乌鲁木齐市(0.91)和昌吉回族自治州(0.96)的医疗服务能力与经济水平同步发展,吐鲁番市等10个地州市(≥1.21)的医疗服务能力相对超前;14个地州市耦合协调度的全局莫兰指数为-0.24( Z=-1.08, P=0.135),不存在空间聚集性。 结论:新疆14个地州市医疗服务能力与经济水平耦合协调度不高,地区间差异较大,医疗服务能力整体超前,区域联动效应不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中医医疗资源配置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研究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目的:探究中医医疗资源配置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状况,为促进中医事业与经济协调发展提供参考.方法:运用综合评价指数分析中医医疗资源配置与区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采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模型,测算中医医疗资源配置与区域经济协调状况.结果:中医医疗资源配置与区域经济综合水平稳定发展;东部、中部的综合水平要高于东北和西部.中医医疗资源配置发展态势优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两系统的耦合度始终处于高水平耦合阶段,但两系统的耦合协调度有待提高,各地区的中医医疗资源配置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状态存在发展不平衡.结论:中医医疗资源配置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有待提升,需创造良好政策、经济环境,助推中医医疗资源配置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同时各地根据自身优劣势,设置中医医疗资源配置规划,促进两系统同频共振,形成良性循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国家重点森林生态功能区产业生态化水平测度与产业-生态的协调发展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以9个国家重点森林生态功能区作为实证研究区域,构建产业化和生态化两个子系统及产业生态化系统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剪刀差模型、耦合度模型、Dagum基尼系数和MGWR模型等方法,从县域尺度测度生态功能区建设12年来产业化水平、生态化水平及产业生态化水平发展变化,分析产业化、生态化两个子系统协调发展水平、发展速度差异及动态演化趋势,剖析影响产业生态化发展因素为产业生态化健康发展提供科学支撑.结果表明:(1)12年间产业生态化呈低水平的小幅上升态势,9个功能区间的最大差距呈先下降后上升的波动发展态势.不同功能区间产业生态化水平及产业化水平、生态化水平差异均较大,不同功能区产业生态化水平发展变化的主要内部动因存在较大差异;产业化水平和生态化水平总体均呈小幅上升态势,产业化总体水平低于生态化水平,9个功能区间的最大差距均呈先下降收敛后上升发散的态势;产业生态化、产业化、生态化水平均表现为前一阶段增长快于后一阶段,且后一阶段增速下滑幅度大.(2)12年间产业化与生态化系统二者协调度实现由初级协调到中级协调的提升,9个功能区间协调水平最大差距呈持续上升发展态势.186个县域样本总体协调水平分布呈以初级、中级协调为主,濒临失调、勉强协调和良好协调县份少的"纺锤"形态;产业化增长速率快于生态化增长速率,产业化与生态化发展速率的剪刀差呈小幅下降态势,产业化与生态化发展间差异逐渐缩小,趋向于共同发展阶段.(3)城镇化率、人口密度、人均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第三产业增加值/第二产业增加值、财政自给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每万人医院和卫生院床位数对产业生态化水平呈正向影响,且城镇化率为影响产业生态化水平的正向主导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社会科学交叉融合与发展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保护科学前沿研究重视克服单一学科的局限而向超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跨学科交叉融合转型.基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世界保护区委员会(IUCN-WCPA)自然保护地管理有效性框架,从规划制定、执行和评估三个方面系统梳理了我国保护科学的研究进展,分析了保护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在研究内容、方法和视角等方面的差异,识别出潜在的跨学科综合研究领域.结果表明,我国保护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研究大多相互独立、缺乏融合协作,少有的跨学科研究在整体性、系统性、兼容性、深入性和规范性上有待提高.自然科学家在介入社会科学研究时缺乏对现实制度的科学理解,所提出的保护政策和行动建议偏向理想主义,阻碍保护科学跨学科知识生产;社会科学家则缺乏自然科学方法和数据的知识积累,所提出的政策和行动建议脱离事实和证据,偏向主观主义,不利于保护科学知识进步.为此,构建了基于自然保护地适应性管理逻辑下的保护科学跨学科整合框架,以推动保护科学共同话语的形成,实现社会与生态的耦合协调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长江经济带耕地利用绿色转型与城乡融合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格局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在深入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背景下,探究耕地利用绿色转型与城乡融合发展的耦合协调是解决耕地保护、生态保育与经济建设之间冲突的关键.从人地关系视角剖析了耕地利用绿色转型与城乡融合发展的耦合机理;通过解读耕地利用绿色转型与城乡融合发展的内涵构建了相关评价指标体系,并以长江经济带130个地级市为例,基于2000、2005、2010、2015和2020年数据,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耕地利用绿色转型与城乡融合发展耦合协调的时空格局特征.结果表明:(1)2000-2020年长江经济带耕地利用绿色转型指数由0.208增至0.294,增幅为40.802%,呈现"东北部高西南部低"的分布特征.(2)2000-2020年长江经济带城乡融合发展指数由0.465增至0.492,增幅为5.858%,呈现"中东部高西南部低"的分布特征.(3)2000-2020年长江经济带耕地利用绿色转型与城乡融合发展的耦合协调度由0.556上升到0.612,增幅为11.065%,呈现"中东部高西部低"的分布特征;耦合协调类型从基本协调型转变为中度协调型.各子系统间的耦合协调程度差异较大,耕地利用绿色转型各子系统中,模式转型与城乡融合发展的耦合协调度较低;城乡融合发展各子系统中,人口融合、空间融合与耕地利用绿色转型的耦合协调度较低.(4)耕地利用绿色转型中的模式转型,城乡融合发展中的人口融合、空间融合是长江经济带发展需重点关注的问题.研究结果可为长江经济带耕地资源的优化利用、生态保护以及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山地多中心城市公园绿地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供需匹配特征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城市公园绿地为居民提供了重要的生态系统文化服务,在促进居民身心健康和提高社会福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以典型山地城市重庆中心城区为例,构建供需匹配评估体系,利用多源数据量化供给与需求,识别供需平衡与协调发展关系.结果表明:①重庆市中心城区城市公园绿地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供需具有显著空间异质性,供给呈北高南低、分散布局的格局,需求呈中心高、外围低的格局;②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供需失衡特征显著,其中52.38%的组团文化服务供给滞后,33.33%的组团属于供给超前状态;供需耦合协调指数平均值为0.50,协调发展程度空间分布呈"中心高、外围低"格局;③综合分析供需均衡与耦合协调结果发现,由于供给超前导致了外围城市组团的失调发展,而城市中心区域组团在供给滞后状态下维持了中等水平协调发展程度.总体来看,重庆市中心城区各组团存在不同程度的公园绿地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供需错配,基于评估提出针对性的城市公园绿地优化策略,可为公园绿地的合理配置与规划提供重要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基层医疗资源配置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及其预测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7/6
背景 精准识别制约基层医疗资源配置与经济高质量耦合协调发展的因素,对于有针对性地推动两系统耦合协调共进至关重要.然而,当前鲜有研究深入探讨阻碍两者耦合协调发展的关键因素.目的 对比分析"十二五"和"十三五"时期我国基层医疗资源配置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水平,识别障碍因子,并预测"十四五"时期两系统的耦合协调趋势.方法 于2022年7月—2023年5月,从基层医疗资源配置系统选取卫生设施、卫生人员数、卫生经费 3 个维度,从经济高质量发展系统选取创新、协调、开放、共享、绿色 5 个维度,最终选取 17 项指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指标数据源于 2012-2021 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和相应卫生健康统计年鉴.借助熵值法与综合评价函数测算"十二五"与"十三五"时期基层医疗资源配置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综合评价值,通过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其耦合协调水平,建立障碍函数诊断与识别影响耦合协调发展的障碍因子,引用灰色模型预测"十四五"期间两系统的耦合协调趋势.结果 "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我国基层医疗资源配置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由0.15上升到 0.68,整体呈逐年上升的态势,虽增速较快但层次较低.卫生设施、卫生人员数、经济共享与绿色发展是制约"十二五"与"十三五"时期基层医疗资源配置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二元复合系统耦合协调水平的主要障碍因子.借助修正GM(1,1)预测模型预测可知,"十四五"时期基层医疗系统与经济发展水平系统的耦合度在1.00左右微浮动,整体处于高耦合阶段,耦合协调度由 0.73 上升至 1.12,总体呈上升态势,相对发展度>1.20,处于过度供给状态.结论 为赋能基层医疗卫生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建议秉承绿色、共享的发展理念,从促进系统协调发展、完善基层医疗设施条件和打通基层医疗人才输送路径等方面着手,推动两系统和谐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基于fsQCA组态视角的广西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的影响因素与提升路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 分析"优质服务基层行"背景下广西达标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的影响因素及提升路径,为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健康发展提供有益借鉴.方法 以截至2021年底达到"优质服务基层行"服务能力推荐标准的乡镇卫生院为研究样本,结合耦合协调度模型并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开展实证分析.结果 单因素均不能构成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提升或下降的必要条件,广西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提升的组态路径共有4条,其中发挥主导作用的核心充分条件均为高水平执业(助理)医师数、注册护士数以及耦合协调度,总体解的一致性为0.920(≥0.8),模型解释力较强.结论 广西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提升是多要素内外协同效应促成的,其中基层人才队伍优化扩容是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提升的核心组合要件,医疗资源配置与经济的耦合协调发展是服务能力提升的关键要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我国省域医疗服务能力与经济耦合协调度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探究影响我国省域医疗服务能力与经济耦合协调度的主要因素.方法:收集 2012-2020 年我国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医疗服务能力与经济耦合协调度共 279(31×9)个数据,根据医疗卫生与经济发展的特点,并遵循变量选择的原则,从健康服务投入、医疗服务利用、居民健康管理水平等8 个方面选取了13 个影响因素变量,利用Tobit模型分析影响医疗服务能力与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的因素,并采用替换变量法(以政府卫生健康支出替换地方财政医疗卫生支出,其他变量保持不变)检验原始回归结果的稳健性.结果:居民年住院率[β(95%CI)=6.403(1.270~11.555),P=0.014]、有效发明专利数[β(95%CI)=1.609(0.252~2.966),P=0.020]对医疗服务能力与经济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具有促进作用;人口出生率[β(95%CI)=-5.965(-11.501~-0.429),P=0.035]对医疗服务能力与经济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具有抑制作用.结论:积极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满足居民医疗需求,以科技发明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以此促进两系统协调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