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MRI影像学指标及血清学指标构建肩袖损伤修复术后功能转归的列线图模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探讨肩袖损伤修复术后功能转归影响因素,并构建列线图模型,为临床决策提供参考信息.方法 选取2021年6月~2023年6月我院214例拟行肩袖损伤修复术患者,以术后3个月美国肩肘外科协会评分(ASES)作为功能转归判定标准,分为转归组和非转归组.统计并比较2组一般资料、磁共振(MRI)影像学指标、血清学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肩袖损伤修复术后功能转归影响因素,并构建列线图模型,绘制校准曲线、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决策曲线(DCA)分析列线图模型预测效能及临床适用性.结果 两组术后开始功能锻炼时间、术后功能锻炼依从性、SSP回缩距离、关节囊积液、SSP及SSC肌肉脂肪浸润程度分级、FIB、FDP、CR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术后开始功能锻炼时间、SSP回缩距离、关节囊积液、SSC肌肉脂肪浸润程度分级、FIB、FDP是肩袖损伤修复术后功能未转归影响因素(P<0.05);参照肩袖损伤修复术后功能转归影响因素构建列线图模型,列线图模型在肩袖损伤修复术后功能转归中的AUC为0.876,95%CI为0.831~0.927,列线图模型表观线和偏差矫正线与理想线偏差不大,在0.10~0.75决策阈值下,列线图模型为临床参与者提供临床获益.结论 MRI影像学指标及血清FIB、FDP、CRP对于肩袖损伤修复术后功能转归情况具有较高预测价值,为临床早期预测术后功能转归、制定相应干预方案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前臂旋转撕脱离断伤再植成功一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男,40岁,因传送带绞伤右前臂致完全离断出血、疼痛1 h急诊入院。入院检查:右上肢离断,皮肤离断平面约为肘上8 cm,肌肉等软组织离断平面约为肱二头肌腱膜止点平面,尺桡骨离断平面约为远端1/3平面,尺骨断端远端缺损。肘部至前臂可见残存肌肉组织挫伤较重,仅屈伸肌群起点处活性尚可,尚可见肌组织渗血;屈伸肌群近端存留少量腱性组织,远端腱性组织呈马尾状撕脱。神经血管束长段抽出,断端挫伤回缩,"鼠尾征"明显。尺桡骨断端不规整,尺骨远端毁损。创面重度污染,指端无血运。诊断:右前臂旋转撕脱离断伤。考虑截肢术,截肢平面设计在肘关节上方,但患者再植意愿强烈,故急诊在全身麻醉下行清创再植术。术中于肉眼及显微镜视下清除较重挫伤的软组织,标记残存活性腱性组织。显微镜视下清创至神经断面神经纤维束整齐,血管清创至神经内外膜无挫伤,断端无血栓形成。尺骨于正常骨质处截骨,旷置,桡骨截骨后短缩约5 cm。钛板固定桡骨骨折断端,术中透视见骨折对位及对线可。尺动脉近端毁损,桡动脉远端毁损,显微镜视下以8-0无损伤线吻合桡动脉近端与尺动脉远端、头静脉及前臂肘正中静脉。6-0无损伤线缝合尺、桡及正中神经。前臂肌组织毁损,术中判断需二期重建。将拇长屈肌腱、示中环小指指深屈肌腱编织缝合后近端与指屈肌腱止点缝合;3-0肌腱线修复桡侧腕屈、伸肌腱;将拇长伸肌肌腱、示中环小指伸肌腱远端编织缝合后近端与伸肌腱起点缝合。松止血带,彻底止血后,间断稀疏缝合创面,创口安置负压封闭引流器一枚。手术历时5.5 h,术中出血约2 000 ml。术中输注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8U,新鲜冰冻血浆800 ml。术后随访1年,肢体存活良好(图1~4)。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体外冲击波通过调控IGF-1和p-AKT水平促进大鼠骨骼肌损伤的修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体外冲击波通过调控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和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的水平促进大鼠骨骼肌钝挫伤后修复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66只雄性成年SD大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治疗组,自制重物打击装置进行骨骼肌钝挫伤造模。正常组大鼠不作任何处理;模型组大鼠造模后不行体外冲击波治疗;治疗组大鼠于造模后24 h采用体外冲击波治疗,设定体外冲击波刺激能流密度0.14 mJ/mm 2,频率10 Hz,冲击500次,间隔4 d后再次体外冲击波治疗。分别于造模后1、3、5、7 d,对各组大鼠腓肠肌进行取材。采用HE染色观察肌纤维排列情况,采用免疫组化及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和分析肌肉生长抑制素(Myostatin)、成肌分化抗原(MyoD)1、IGF-1、p-AKTs473的蛋白表达情况。 结果:①HE染色显示,模型组较正常组肌细胞排列间隙增大,治疗组可见较多新生单核或多核肌管;相同时间点比较,治疗组骨骼肌再生修复作用均优于模型组;②免疫组化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各时间点的Myostatin表达量均明显增加( P<0.05),且治疗组较模型组的表达均有明显下降( P<0.05),至7 d时治疗组与正常组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③免疫印迹检测,模型组在第1天和第3天时的MyoD1表达明显高于同时间点的正常组( P<0.01),治疗组各时间点的表达亦明显高于模型组( P<0.01);模型组的IGF-1和p-AKTs473的表达均高于同时间点的正常组( P<0.05),且治疗组的表达量较模型组显著增加( P<0.01)。 结论:体外冲击波可能通过调控IGF-1及p-AKT水平促进骨骼肌损伤的再生修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前臂Gustilo ⅢB和ⅢC型骨折伴有复杂组织缺损急诊修复结果及相关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急诊修复前臂Gustilo ⅢB、ⅢC型骨折伴复杂组织缺损治疗结果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收集西安凤城医院手足显微外科2014年1月-2022年2月肘关节至腕关节间的Gustilo ⅢB、ⅢC型骨折伴有大面积软组织或伴有血管、骨、肌腱、肌肉等复合缺损的病例98例,急诊进行清创、骨固定、游离皮瓣覆盖、骨移植(或骨水泥占位)或肌肉动力重建,通过影像资料、问卷、电话、微信、来院复诊对患者最新信息进行功能评定。采用秩和检验和卡方检验分别考察一般情况、病情、修复方法(嵌合组织移植组和单纯皮瓣移植组)等自变量与保肢、手术次数、创面愈合、功能评分、并发症等因变量间的关系。将 P<0.05的差异进一步纳入回归方程,判断多个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 结果:本组术后随访6~96个月,平均71.1个月。嵌合组保肢率为95.1%、感染率8.50%、平均手术次数为(2.13±0.89)次;单纯皮瓣移植对照组保肢率为87.5%、感染率15.38%、手术次数为(2.62±0.64)次。Anderson评分优良率65.3%、上肢功能障碍评定(DASH)平均32.9(0~60)分。嵌合组和皮瓣组在保肢、感染因变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缺血时间、骨固定方式在手术次数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嵌合组和单纯皮瓣移植组在骨固定方式、创面愈合情况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 P<0.01)。基础病、是否骨缺损、Gustilo分型、骨固定方式在功能评分上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或 P<0.01)。 结论:急诊修复前臂严重损伤,具有较高保肢率和功能效果。保肢率与损伤程度、肢体损伤严重程度评分(MESS)、缺血时间等自变量无关,而单纯皮瓣和嵌合移植与保肢率、感染、创面愈合有显著相关性;损伤程度、缺血时间、骨缺损与功能评定、手术次数、骨愈合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人脱细胞异体神经移植物修复上肢高位创伤性神经缺损的初步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人脱细胞异体神经修复材料(hANG)修复上肢高位创伤性神经缺损的有效性。方法:自2017年3月至2019年1月,采用hANG修复创伤性上肢神经缺损8例,其中男6例,女2例;年龄21 ~53岁,平均35.4岁。臂远端桡神经缺损2例,前臂段正中神经缺损4例,骨间后神经缺损1例,前臂段尺神经缺损1例;合并臂肌肉损伤2例,前臂肌肉损伤4例,合并肱动脉缺损1例,创面中至重度污染;神经缺损长30~60 mm,平均45 mm。均为急诊手术,先行骨折固定,修复肌肉组织,找出缺损神经远、近端,修剪至正常神经乳头,以hANG端端缝合进行桥接。术后随访18~40个月,平均30.6个月,观察移植物排斥反应,采用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价修复效果。结果:所有病例未出现移植物免疫排斥反应。5例伤口Ⅰ期愈合,2例创面无法闭合,Ⅱ期行游离植皮术后伤口愈合,1例患者术后10 d出现皮肤部分坏死,行局部皮瓣转移修复后伤口愈合。2例正中神经恢复良好,手指握拳及拇指对掌肌力Ⅳ级,感觉S 3+,1例骨间后神经恢复良好,伸拇伸指肌力Ⅳ级。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优3例,可1例,差4例。 结论:在严格清创后,hANG可应用于急诊的高位创伤性神经缺损的修复,并可部分恢复神经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上肢高电压电烧伤重建:1家儿童烧伤医院的13年经验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高压电烧伤是一种罕见但极具破坏性的烧伤类型,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高压电烧伤通常会造成复杂的上肢损伤,其修复重建对于烧伤和整形外科医师来说是一个重大挑战,这种密集且多阶段的重建对于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儿童而言尤其困难。最大限度地恢复上肢功能是首要任务,该治疗可以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巨大影响。该回顾性研究旨在总结1家儿童烧伤专科医院在13年间对37例严重高压电烧伤患儿进行上肢重建的经验教训。结果显示,遵循以下原则有助于促进患儿上肢的功能恢复:(1)在早期急救护理过程中频繁动态评估是否需要切开减张或截肢;(2)进行连续手术清创,并最大限度地保留组织;(3)当深部肌肉与骨外露时,采用皮片或皮瓣(特别是腹股沟或腹部带蒂皮瓣)移植进行创面修复;(4)早期多学科干预,以预防和处理挛缩;(5)重建后的康复,着重于用最简单的技术,如激光治疗、局部组织转移和植皮修复慢性皮肤缺损;(6)需针对更深层次的组织挛缩或肌腱和周围神经缺陷进行复杂的重建;(7)当保肢可能性小须截肢时,要保留骺板、移植软组织覆盖残端,并进行长期假肢管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软腭及咽部肌肉神经解剖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该文综述了软腭及咽部肌肉神经解剖相关的研究进展。软腭部肌肉分为腭帆张肌、腭帆提肌、腭咽肌、腭舌肌及悬雍垂肌。其中,腭帆张肌受三叉神经的下颌神经分支支配;大多数学者认为其他软腭肌由迷走神经、舌咽神经形成的咽丛分支支配,面神经及腭小神经亦参与其中。咽肌可分为咽缩肌和咽提肌,咽缩肌包括咽上缩肌、咽中缩肌及咽下缩肌;咽提肌包括茎突咽肌、腭咽肌和咽鼓管咽肌。咽上缩肌及咽中缩肌被认为由咽丛分支支配,而咽下缩肌则由咽丛及喉部神经支配;茎突咽肌由舌咽神经分支支配,而腭咽肌和咽鼓管咽肌则由咽丛分支支配。了解腭咽部肌肉的神经支配有助于减少腭裂修复术中的神经损伤,有助于了解腭咽闭合不全所致的吞咽、发音等障碍的相关机制,并指导神经源性吞咽困难及部分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不同时间点㨰法按摩器对骨骼肌损伤家兔炎症反应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不同时间点?法按摩器对骨骼肌损伤家兔局部组织形态,以及骨骼肌组织及血清中TNF-α、IL-1β水平的影响,探究?法作用于骨骼肌损伤的时间效应机制。方法:72只新西兰兔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法治疗组,每组24只,每组按损伤时间点分为1、3、5、7、9、11 d亚组,每组4只。模型组、?法治疗组采用钝挫伤法建立股四头肌损伤模型。?法治疗组各亚组采用自制?法按摩器进行?法干预3 d,2次/d,3 min/次。干预完成后24 h,采用HE染色观察骨骼肌形态学变化,ELISA法检测血清和受损骨骼肌中TNF-α、IL-1β水平。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炎症细胞浸润明显,水肿严重,肌纤维断裂;1 d?法治疗组炎症细胞浸润加剧,肌细胞凋亡,肌纤维断裂坏死更严重;7 d?法治疗组炎症明显改善,和正常健康肌肉组织相差较小。造模后,3 d模型组骨骼肌组织中TNF-α和IL-1β水平及血清TNF-α水平高于1 d模型组( 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各亚组及?法治疗组各亚组骨骼肌组织及血清中TNF-α和IL-1β水平升高( P<0.01);1 d?法治疗组骨骼肌组织TNF-α和IL-1β水平及血清TNF-α水平高于1 d模型组,3、5、7、9、11 d?法治疗组骨骼肌及血清TNF-α和IL-1β水平低于模型组亚组( P<0.05)。与7 d?法治疗组比较,1、3、5 d?法治疗组骨骼肌和血清IL-1β及血清TNF-α水平升高( P<0.05),1、3 d?法治疗组骨骼肌TNF-α水平升高( P<0.05)。 结论:家兔骨骼肌损伤后1 d处于急性炎症期,此时不适宜用?法治疗;损伤后7 d开始实施?法治疗可减轻炎症反应,加快骨骼肌修复速度,提高功能恢复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以彩色多普勒术前定位的短蒂股前外侧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四肢中小面积皮肤缺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介绍应用彩色多普勒在术前对股前外侧皮瓣穿支血管进行精准定位后,切取不携带主干血管的短蒂单穿支股前外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四肢中小面积皮肤缺损的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自2017年12月至2019年9月,我科对15例四肢中小面积皮肤缺损患者应用短蒂股前外侧单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皮瓣供养动脉与受区动脉端侧吻合,皮瓣静脉与受区静脉端端吻合。皮瓣切取面积6 cm×5 cm~11 cm×7 cm,所有皮肤缺损创面均伴有肌腱或骨外露,皮瓣均为单穿支皮瓣,皮瓣的游离时间为30~40 min,平均切取时间为35 min。皮瓣供区一期缝合。结果:术后15例皮瓣全部存活,随访时间3~12个月,平均7.2个月,皮瓣外形满意,供区创面Ⅰ期愈合。结论:利用彩色多普勒在股前外侧的近中段对皮瓣穿支入皮点及穿支血管在皮下和肌肉内的行径进行精确定位,选择合适的穿支作为皮瓣的供养血管,应用"Free-style"理念切取短蒂股前外侧皮瓣,对供区损伤小,切取较传统方式简便,手术时间短,供区能直接缝合,是一种理想的应对血管变异的手术方法。对显微外科技术和彩色多普勒操作技术和要求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嵌合组织移植在前臂挤压伤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严重前臂挤压伤的组织损伤特点,治疗方法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自2013年4月至2021年8月,我科对挤压伤所致前臂严重损伤患者31例进行急诊一期修复,本组挤压部位皮肤缺损面积为5 cm×5 cm~38 cm×8 cm,皮肤撕脱面积为4 cm×10 cm~35 cm×26 cm。肌肉缺损14例。伴有骨缺损7例,缺损长度2~9 cm。完全离断3例。采用创面覆盖、肌肉填塞、肌肉动力重建和骨的修复,皮瓣修复5例,嵌合组织移植23例,双嵌合移植3例。皮瓣面积为16 cm×5 cm~30 cm×9 cm,筋膜面积为9 cm×4 cm~21 cm×11 cm,肌肉体积为10.0 cm×4.0 cm×1.0 cm~25.0 cm×8.0 cm×1.5 cm。定期随访皮瓣外观感觉、骨愈合情况、前臂及手功能情况。结果:成功救治29例,截肢2例,血运危象探查5例,手术次数平均2.3次(1~5次),感染4例,骨愈合时间平均5.6个月(3~12个月)。Anderson等功能评分优良率75.9%,差3例(9.7%);DASH上肢障碍功能评分平均32.9;主观评定满意率90.3%。结论:各种挤压所致前臂严重复合组织损伤,早期显微组织修复可以获得较好的保肢效果,并恢复一定的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