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伐芦定对急性冠脉综合征PCI术病人凝血功能、TIMI血流分级及心肌缺血标志物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比伐芦定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病人凝血功能、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分级及心肌缺血标志物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7月—2022年7月青岛市胶州中心医院收治的拟行PCI术的ACS病人,按照围术期抗凝用药方案不同分为肝素组(给予肝素抗凝)和比伐芦定组(给予比伐芦定抗凝),经倾向性匹配评分(卡钳值0.02)筛选出基线资料均衡可比病人,两组各纳入60例病人,比较两组活化凝血时间(ACT)值、TIMI血流分级及术后出血情况;比较两组术前、术后24 h凝血功能指标[促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及纤维蛋白原(FIB)]、心肌缺血标志物[肌钙蛋白T(cTnT)、缺血修饰白蛋白(IMA)和血清miR-204];比较两组术前、术后4周心脏功能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舒张末容积(LVEDV)和左房直径(LA)]变化以及随访1年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注射药物后5 min、术后即刻、停止注射后2 h,比伐芦定组ACT值明显高于肝素组(P<0.05);比伐芦定组术后出血发生率为3.33%,低于肝素组的13.33%(P<0.05);术后24 h,两组APTT、TT、PT水平明显延长(P<0.05),FIB水平明显降低(P<0.05),且比伐芦定组APTT、TT、PT较肝素组延长(P<0.05),FIB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即刻、术后7 d,比伐芦定组TIMI血流分级优于肝素组(P<0.05);术后24 h,两组cTnT、IMA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miR-204水平明显升高(P<0.05),且比伐芦定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肝素组(P<0.05);术后4周,两组病人LVEF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LVEDD、LVEDV、LA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且比伐芦定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肝素组(P<0.05).术后1年,比伐芦定组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为11.67%,低于肝素组的23.33%,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比伐芦定应用于ACS病人PCI治疗,可明显降低病人凝血功能,促进冠状动脉血流,改善心肌缺血状况及心脏功能,预后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人脑血流量与表观扩散系数的相关性及对预后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病人磁共振三维动脉自旋标记成像(3D-ASL)定量参数脑血流量(CBF)与扩散加权成像(DWI)定量参数表观扩散系数(ADC)的相关性,并分析CBF对TIA病人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三亚市人民医院收治的TIA病人228例作为观察组,根据TIA后1年内是否发生脑梗死分为预后良好、预后不良,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76名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进行3D-ASL、DWI检测,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及不同预后TIA病人CBF、ADC值,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CBF与ADC的相关性,分析TIA病人预后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CBF对TIA病人7 d内发生脑梗死的预测价值.结果:观察组228例TIA病人7 d内出现脑梗死24例,发生率10.53%;观察组CBF、ADC值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预后不良病人CBF、ADC值低于预后良好病人(P<0.05).观察组病人CBF与ADC值呈正相关(P<0.05);观察组预后不良病人TIA发作次数多于预后良好病人(P<0.05),TIA发作持续时间长于预后良好病人(P<0.05),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比例及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于预后良好病人(P<0.05);校正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比例、TIA发作次数、TIA发作持续时间、TG、LDL后,CBF降低仍是TIA病人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尸<0.05);CBF值预测TIA 7 d内发生脑梗死的AUC为0.858.结论:TIA病人CBF降低,且病人CBF与ADC值密切相关,可作为预测病人进展至脑梗死的重要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联合脑血管重建术治疗成人烟雾病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联合脑血管重建术治疗成人烟雾病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采用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联合脑-硬膜-肌肉-血管融合术治疗的成人烟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共370例。观察单侧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影响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术后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患者的临床疗效,根据基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Matsushima分级标准评估术侧的脑血流重建情况。结果:370例患者手术均成功,术后75例(20.3%)发生神经系统相关并发症,其中脑出血6例、脑梗死1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29例、癫痫26例。15例患者预后差(mRS 3~6分),其中2例死亡。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首发症状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OR=2.616,95% CI:1.442~4.744, P=0.002)、合并高血压病史( OR=2.308 ,95% CI:1.326~4.015, P=0.003)、术前mRS 3~5分( OR=2.371,95% CI:1.236~4.547, P=0.009)是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370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15.6±5.3)个月(6~32个月)。末次随访mRS的中位数为1分( P25、 P75分别为1、2分),与术前的2分( P25、 P75分别为1、2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362例患者行DSA检查,术侧Matsushima分级0级12例,1级121例,2级198例,3级31例。 结论:术前首发症状为TIA、合并高血压病史、术前mRS 3~5分的成人烟雾病患者,应用联合脑血管重建术治疗术后相关并发症的风险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软膜下切除技术在功能区胶质瘤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软膜下切除技术在功能区胶质瘤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9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62例功能区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均应用软膜下切除技术。术后评价肿瘤的切除程度、神经功能、术区水肿程度、出血及缺血性脑损伤情况。术后3个月随访患者的神经功能状态;神经功能障碍持续时间<3个月为早期神经功能障碍,否则为长期神经功能障碍(根据严重程度分为严重和一般)。结果:62例患者的手术均顺利完成。病理学结果显示,世界卫生组织(WHO)肿瘤分级Ⅱ级46例(74.2%),Ⅲ级9例(14.5%),Ⅳ级7例(11.3%)。肿瘤全切除26例(41.9%),近全切除30例(48.4%),部分切除6例(9.7%)。术后复查头颅CT或MRI显示术区无明显异常54例(87.1%),水肿4例(6.5%)、出血2例(3.2%)、深部缺血2例(3.2%)。术后3个月随访,无神经功能障碍15例(24.2%),早期神经功能障碍41例(66.1%),长期严重神经功能障碍2例(3.2%),长期一般神经功能障碍4例(6.5%)。结论:功能区胶质瘤术中采用软膜下切除技术可安全、有效地保护功能区皮质和过路血管,有助于最大程度地安全切除肿瘤,长期严重神经功能障碍的发生率较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高压氧联合罂粟碱治疗非坏疽性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高压氧联合罂粟碱治疗非坏疽性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舟山市妇女儿童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非坏疽性缺血性结肠炎患者9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高压氧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对症支持治疗及罂粟碱治疗,高压氧治疗组采用常规对症支持治疗及高压氧联合罂粟碱治疗,2组均持续治疗2周。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指标、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临床疗效等。结果:高压氧治疗组患者的腹痛缓解时间、压痛缓解时间、便潜血消失时间、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等临床指标均短于对照组( P<0.01)。治疗2周后高压氧治疗组患者血液黏稠度和纤维蛋白原水平低于对照组,血清SOD活性高于对照组( P<0.01)。治疗过程中,2组患者胃肠道反应、过敏等不良反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高压氧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5.74% (45/47) vs. 80.85%(38/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高压氧联合罂粟碱治疗非坏疽性缺血性结肠炎能够改善临床指标和血液流变学指标,临床疗效明显,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围术期尿氧分压预测急性肾损伤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急性肾损伤(AKI)是短期内肾小球滤过率急剧下降,表现为血尿素和肌酐水平急剧并持续升高的临床综合征。非心脏手术患者围术期AKI发生率为7.4% [1],心脏手术患者发生率为20%~42% [2,3],ICU危重患者则高达30%~60% [4,5]。AKI可增加并发症和死亡风险,增加医疗费用和延长住院时间 [6]。目前,临床上AKI的识别主要依靠尿量、血肌酐水平以及肾脏损伤相关生物标志物水平,然而这些指标常在肾缺血缺氧损伤发生后数小时或数天才开始改变,并且需要反复测定 [7,8]。因而,不能及时反映肾脏氧合状态,也不能为临床防治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围术期AKI主要由肾脏缺血缺氧引起,肾髓质是肾脏最易发生缺血缺氧的部分。尿氧分压(PuO 2)能反映肾髓质氧合的变化且两者之间有较高的相关性,且PuO 2可被连续实时监测,对肾髓质缺血缺氧状态的反映几乎没有滞后性 [9]。本文将对PuO 2在预测、预防和处理AKI方面的价值以及影响PuO 2测定准确性的因素进行综述,为临床应用提供指导和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急性缺血性卒中的血管内治疗:心源性栓塞与大动脉粥样硬化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心源性栓塞(cardioembolism, CE)和大动脉粥样硬化(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sis, LAA)所致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特点以及血管内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纳入2014年4月至2021年4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第九七一医院脑卒中中心接受血管内治疗的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卒中病因学分型为CE或LAA。根据发病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分为转归良好组(0~2分)和转归不良组(>2分),比较组间人口统计学和临床资料。采用多变量 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临床转归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果:共纳入106例患者,年龄(61.39±13.73)岁,男性70例(66.0%)。CE组74例(69.8%),LAA组32例(30.2%)。66例(62.3%)转归良好。单变量分析显示,CE组与LAA组性别、年龄、吸烟、收缩压、舒张压、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发病至股动脉穿刺时间、穿刺至血管再通时间以及尝试取栓次数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而转归不良、出血性转化和有症状颅内出血发生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转归良好组与转归不良组收缩压、舒张压、基线NIHSS评分、发病至股动脉穿刺时间以及治疗后血流灌注分级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多变量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收缩压较高[优势比(odds ratio, OR)1.046,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1.014~1.078; P=0.004]、基线NIHSS评分较高( OR 1.117,95% CI 1.037~1.203; P=0.003)、发病至股动脉穿刺时间较长( OR 1.008,95% CI 1.001~1.015; P=0.019)以及治疗后血流灌注较差( OR 8.042,95% CI 1.532~42.215; P=0.014)与转归不良显著独立相关。 结论:与LAA相比,CE并不会增高出血性转化以及有症状颅内出血风险,二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相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虚拟现实联合3D打印技术在泌尿外科住院医师手术实践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虚拟现实技术联合3D打印教学模式在泌尿外科住院医师手术教学中的作用。方法: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0年7月至2021年7月行泌尿外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医师共40人,通过简单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0人,学习肾脏肿瘤的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对照组采用传统观摩手术教学模式,实验组采用虚拟现实技术联合3D打印手术教学模式,比较两组在手术学相关理论成绩改善、在猪模型上的手术操作及对两种教学主观态度之间的差异。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初始理论成绩[(71.49±2.46)分比(73.78±2.98)分, t=1.698, 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的终末理论成绩高于对照组[(84.71±3.32)分比(82.77±1.54)分, t=2.479,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和实验组在猪模型上的操作成绩,实验组手术时长少于对照组[(93.78±3.04) min比(101.18±5.22) min, t=2.897, P<0.05];实验组肾脏热缺血时间少于对照组[(33.52±3.11) min比(36.32±3.75) min, t=2.655, P<0.05];实验组缝合时间少于对照组[(16.48±1.40) min比(17.91±1.23) min, t=3.568, P<0.05];实验组出血量少于对照组[(75.05±3.96) ml比(87.31±3.23) ml, t=11.169, P<0.05];实验组术后并发症少于对照组[1例比7例, χ2=11.169,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住院医师对虚拟现实技术联合3D打印教学模式的接受度和认可度明显更高( P<0.05)。 结论:虚拟现实技术联合3D打印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可以运用到泌尿外科住院医师的手术教学中,提高培训质量和效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治疗对视网膜静脉阻塞合并黄斑水肿患眼脉络膜厚度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治疗对视网膜静脉阻塞(RVO)合并黄斑水肿(ME)患眼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的影响。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于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单眼RVO-ME患者59例59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31例31只眼,女性28例28只眼;平均年龄(57.4±10.3)岁。病程5 d~ 1个月,均为初次发病者。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35只眼(BRVO-ME组),非缺血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24只眼(CRVO-ME组)。所有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BCVA检查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进行,统计时换算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采用德国Carl Zeiss公司Cirrus HD-OCT 5000仪测量患眼黄斑中心凹厚度(CMT)及双眼SFCT。所有患眼均行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治疗。治疗后随访时间6个月,对比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1、3、6个月患眼BCVA、CMT、SFCT变化,以及与治疗相关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治疗前及治疗后不同时间BCVA、CMT、SFCT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不同时间点差异的两两比较采用最小显著差法 t检验。 结果:治疗前,RVO-ME患眼平均logMAR BCVA、CMT分别为0.92±0.46、(604.71±169.35)μm。治疗后2周,1、3、6个月,患眼BCVA较治疗前明显改善,CMT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55.664、59.518, P<0.05)。治疗前,RVO-ME患者患眼、对侧健康眼平均SFCT分别为(306.3±65.8)、(241.3±59.8)μm;患眼SFCT较对侧健康眼明显增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5.772, P<0.05 )。治疗后2周,1、3、6个月,患眼平均SFCT分别为(267.7±81.4)、(252.3±57.3)、(239.2± 46.5 )、(240.6±48.3)μm;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不同时间SFCT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 924.341, P<0.001)。CRVO-ME组、BRVO-ME组患眼治疗后2周,1、3、6个月SFC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所有患眼随访期间均未发生眼内炎、白内障进展和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等并发症。 结论:病程短、初次发病的RVO-ME患眼SFCT增厚;抗VEGF药物治疗可有效降低患眼SFCT,改善ME,提高BCVA。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肾脏3D建模打印在肾癌行部分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肾脏3D建模打印技术在肾癌行部分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3月至2019年4月在本院收治的T1N0M0肾癌患者96例,其中47例术前行常规肾动脉CTA检查(A组),49例术前行肾脏3D建模打印(B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身高、体重、体重指数、术前血肌酐、术前肾小球滤过率及R.E.N.A.L.评分)、围手术期情况(热缺血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等指标。结果:96例患者均成功实施手术,无中转开放或行全肾切除术患者。两组的临床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在围手术期指标中,B组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其他相关围手术期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肾脏3D建模打印技术可有效提高肾部分切除术的手术效率,大大缩短手术时间,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