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小肠血管瘤致消化道出血1例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患者男,65岁,因“发现皮肤巩膜黄染半月余”入院。患者既往体健。术前MRI示:胆总管下段癌可能大,遂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oduodenectomy,PD),术中使用导管对黏膜法行胰肠吻合,胆肠使用可吸收缝线连续吻合,术中出血量约300 ml。术后第1天血红蛋白:90.0 g/L。当晚无明显诱因下突发血压偏低,为88/53 mm Hg,心率:103次/min,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腹腔引流管均引出淡血性液体,胃管引出少量暗血性液体,急诊血常规示:血红蛋白:69.0 g/L,急诊CT示:部分肠腔扩张伴高密度内容物。考虑输入襻出血可能性大(图1),保守治疗1 h后复查血红蛋白:58.0 g/L。急诊手术探查止血。腹腔内无明显积液、感染。首先打开胃肠吻合口,发现大量暗血性积液和暗血性血凝块,胃腔内无明显出血点,考虑出血来源于输入襻。打开胆肠吻合口,可见输入襻内大量鲜血及血凝块,但无明显吻合口周围出血,胆道内无出血。判断出血在输入襻内,但原因不明。拆除胰肠吻合,未见吻合口出血,切除输入襻,于对系膜缘切开输入襻,见一长径约5 mm动脉管壁(图2)。按照Child法重建,胰肠吻合采用Blumgart法,胰管内置入引流管,导管对黏膜无法吻合,采用两侧荷包将胰管引流管固定,并行外引流;胆肠吻合采用5-0 PDS线连续吻合,置入T管,长臂至肝管前方另戳孔引出。术后病理示:肠管黏膜扎线处部分区黏膜缺失,缺失处黏膜层至肌层可见局部血管样组织增生伴退变、炎性渗出、出血坏死及大量炎症细胞浸润,周围部分肠黏膜腺体增生,黏膜下纤维及血管组织增生伴充血、出血及炎症细胞、淋巴细胞浸润;另见部分胃黏膜。术后出现胰瘘、胃排空延迟,无其他并发症,于初次术后第33天顺利出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肠内置管外引流术治疗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通过评价肠内置管外引流术治疗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探讨其临床应用前景.方法:选用2012年8月至2015年8月本院小儿外科重症监护室收治的由于肠道存在广泛病变而无法立即确认手术切除范围的80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常规手术组和肠内置管外引流术组,各40例.常规手术组行常规手术治疗,肠内置管外引流术组采用肠内置管外引流术结合常规手术治疗.比较这两种手术方式治愈率的差异,术后6个月对痊愈的患儿进行定向回访,调查患儿术后体质量的改变情况、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预后情况.结果:肠内置管外引流术组患儿的治愈率为67.5%,明显高于常规手术组的47.5% (x2=3.274,P=0.070);肠内置管外引流术组患儿的手术时间为(55.78±10.94)min,显著低于常规手术组的(80.28±11.62)min(t =9.711,P=0.000);术后回访结果显示,常规手术组的患儿体质量为(5.89±0.94) kg,明显低于肠内置管外引流术组的(6.28±0.61)kg(t =2.176,P=0.033);术后常规手术组患儿排便异常发生率为68.4%,明显高于肠内置管外引流术组的37%(x2 =4.394,P=0.036);术后常规手术组患儿不完全肠梗阻发生率为57.9%,明显高于肠内置管外引流术组的25.9%(x2 =4.785,P=0.029).手术后大于3处的肠穿孔以及循环的衰竭是影响治疗效果及预后的主要因素.结论:肠内置管外引流术治疗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能够缩短手术时间,提高该病的手术治愈率,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远期并发胰肠吻合口狭窄、胰管结石一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患者 女性,62岁.因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术后7年,反复发作上腹痛4年余,加重5d于2017年3月22日收入院.患者于2010年4月因梗阻性黄疸、胆总管下段占位于我中心行PD.术前CA19-9为83.53 U/ml,超声和CT等影像学检查结果示胆总管下端占位,继发肝内外胆道扩张,胰管未见扩张.术中胰肠吻合采用胰管空肠黏膜吻合方式,以4-0不可吸收线行全层连续缝合,并于胰管内置胰液引流管内引流.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示胆总管下段高-中分化浸润性腺癌,胆道切缘阴性;术后CA19-9降至正常;术后未行辅助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早期、延期手术治疗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对预后及肠梗阻风险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早期、延期手术治疗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对预后及肠梗阻风险的影响.方法 选取海口市妇幼保健院2015年1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60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与B组,各30例.两组均采取肠内置管外引流术,其中A组采取早期手术,B组采取延期手术,术后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死亡率、并发症总发生率、随访期间排便异常、不完全肠梗阻发生率及随访结束时的体重.结果 A组总死亡率为10.00%,低于B组2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783,P=0.095).A组未见并发症,B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67,P=0.008).术后6个月,A组患儿体重为(7.02±1.15)Kg,显著高于B组(5.75±1.02)Kg(t=4.525,P=0.000).两组排便异常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88,P=0.840).A组不完全肠梗阻发生率为18.52%(5/27),显著低于B组50.00%(9/18)(χ2=5.860,P=0.015).结论 肠内置管外引流术治疗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可引流并减张肠管,减少肠内毒素吸收,并避免切除过多的肠管,可取得良好预后,且早期手术可进一步减少并发症,提高存活率,降低术后肠梗阻风险,值得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Ⅰ期肠内置管外引流对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手术效果及术后营养、胃肠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应用Ⅰ期肠内置管外引流术治疗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手术效果及对患儿营养、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周口市中心医院实施手术治疗的77例NEC患儿,病例收集时间2012年7月至2016年6月,根据手术方法分为A组40例(采用Ⅰ期肠造瘘术或肠外置24 h切除术,2~3个月后实施Ⅱ期肠闭瘘术)、B组37例(采用Ⅰ期肠内置管外引流,7~10d后对患儿实施Ⅱ期探查肠造瘘术或肠切除术,2~3个月后实施Ⅲ期肠闭瘘术);对比2组患儿的手术效果、术后营养及胃肠功能.结果 B组患儿的手术时间[(75.0±9.8) min]显著低于A组[(84.2±11.6)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44,P<0.001);B组的治愈率(62.16%)显著高于A组(37.50%)(x2=4.677,P=0.031);术后第1天2组患儿的血清清蛋白(Alb)、前清蛋白(PA)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术后2周、术后1个月,B组患儿的血清Alb[(109.2±6.7) g/L、(113.8±8.0)g/L]、PA[(34.0±5.6) g/L、(42.9 ±4.7) g/L]均高于A组Alb[(105.1±7.3) g/L、(109.0±7.6) g/L]、PA[(30.1±4.8)g/L、(37.6±5.1) 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第1天,2组患儿的血清胃泌素(GAS)、胃动素(ML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术后1个月,B组患儿的血清GAS[(96.3±10.8) ng/L、(119.4±14.0) ng/L]、MLT[(270.5±34.8) ng/L、(298.1 ±33.2) ng/L]均高于A组血清GAS[(89.5±9.6)ng/L、(101.4 ±12.7) ng/L]、MLT[(244.2±30.1)ng/L、(267.0 ±28.6) 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组患儿手术并发症发生率(21.74%)显著低于A组(5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27,P =0.045).结论 应用改良的手术方法治疗NEC患儿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治愈率,对患儿手术后的胃肠功能恢复、营养学指标影响更小一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内镜逆行阑尾炎治疗术对急性阑尾炎诊治价值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急性阑尾炎是急腹症中最常见的疾病,尽管目前医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但阑尾阴性切除率仍在11%~40%[1-2].正常阑尾参与机体免疫功能,同时还能够分泌多种消化酶和胃肠激素以及有预防结肠癌的作用[3].内镜逆行阑尾炎治疗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appendicitis therapy,ERAT)通过头端带有透明帽的结肠镜经盲肠内阑尾开口人路,在X线的监视下,可予以阑尾插管、造影以明确阑尾炎诊断,同时解除阑尾管腔梗阻,引流脓液,冲洗管腔,从而控制炎症,并在管腔内置入引流管以保证阑尾开口通畅引流,避免因梗阻造成阑尾炎复发,达到治愈急性阑尾炎的目的[4].本文就其对急性阑尾炎的诊治价值方面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经T管腔内胆道支架治疗胆道探查术后胆汁漏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经T管腔内行胆道支架置入和肝内胆管置入鼻胆管胆道引流治疗胆道探查术后胆汁漏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充市中心医院肝胆外科于2016年12月收治的1例胆总管探查术后胆汁漏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对该例患者采用经T管腔内置入胆道支架和肝内胆管置入鼻胆管行胆道引流.经T管腔内隧道插入导丝至肝门部,向肝门部置入鼻胆管引流;另经T管再置入导丝1根,进入十二指肠,向十二指肠内置入8.5F塑料支架1根,支架一端置于胆总管内,一端于肠腔内,行胆道引流.引流术后患者胆汁漏停止,腹腔感染得到控制,于胆道支架置入术后10d顺利出院,术后20d夹闭T管和鼻胆管,2个月后行T管造影和腹部B超发现胆总管下段支架已脱落,拔除T管.门诊随访2年,患者完全康复.结论 经T管腔内行胆总管下段支架置入术和肝门鼻胆管引流术是治疗胆汁漏的有效方法之一,方法简单,易于操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肠内置管外引流术治疗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对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者实施肠内置管外引流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100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50,给予一期、二期肠造瘘术治疗)和观察组(n=50,进行肠内置管外引流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者给予肠内置管外引流术治疗的治愈率高,并发症少,手术时间短,有利于其肠道功能的恢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全小肠内置管减压引流在复杂小肠瘘早期治疗中的意义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全小肠内置管减压引流在小肠瘘早期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胃肠外科33例因小肠瘘行全小肠内置管减压引流术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33例病人中,28例顺利出院,无再发肠瘘;再发肠瘘5例病人中,4例通过非手术治疗康复,1例放弃治疗.结论 全小肠内置管减压引流在小肠瘘早期手术治疗,尤其是高位、高流量瘘中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胆总管结石的外科治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胆总管结石(common bile duct stones,CBDS)是临床上常见的胆道疾病,占胆石症的 10% ~ 20% [1],如果不及时治疗,可导致梗阻性黄疸、急性胆管炎、急性胰腺炎等严重并发症.胆总管结石的治疗有多种方法,最传统的是通过外科手术行开腹胆总管探查术(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CBDE) [2].1968年,MCCUNE 等 [3] 首次报道了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ERCP),此后,以 ERCP 为主要技术手段的内镜下取石成为了治疗胆总管结石的又一重要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