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凝胶保护腹腔开放创面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腹腔开放创面的保护是创伤外科的重要课题。早期如何促进肠管间肉芽组织填充,减少肠壁磨损,从而避免肠空气瘘的发生,成为腹腔开放后创面保护的关键性技术难题。水凝胶是一种含水量高,具有优异生物相容性的仿细胞外基质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医疗卫生领域。本文综述了天然水凝胶生物材料在腹腔开放创面保护中的应用进展,为后续腹腔开放创面早期保护材料的研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3D打印肠瘘支架封堵肠空气瘘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价采用3D打印技术制作的肠瘘支架对腹腔开放合并肠空气瘘(EAF)进行瘘口封堵治疗的效果。方法:本研究为一项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纳入标准:(1)接受腹腔开放疗法;(2)合并EAF。排除标准:(1)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瘘口;(2)远端梗阻;(3)肠管狭窄超过50%。根据上述标准,回顾性纳入东部战区总医院普通外科2019年6月至2020年1月期间收治的17例腹腔开放合并EAF患者。通过窦道造影、CT重建和手指探查方式评估瘘口大小、瘘口周围肠管直径和瘘口周围肠管角度,基于评估数据设计并制作3D打印肠瘘支架,经瘘口置入支架。观察指标包括:(1)支架置入成功率;(2)置入后肠内容物流出量;(3)可耐受运动时间;(4)接受肠瘘确定性手术时间;(5)恢复肠内营养时间。用 t检验比较支架置入前后肠内容物流出量以及可耐受运动时间,肠内容物流出量和可耐受运动时间变化的统计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法。 结果:17例腹腔开放合并EAF的患者中男性13例,女性4例。全部患者均成功实施肠瘘支架置入术,置入后2 d行消化道造影检查均提示消化道通畅、无梗阻;且支架成功保持在原位直至确定性手术。未发现行肠瘘确定性手术的患者出现支架置入相关不良反应。支架置入后肠液流出量始终保持在较低水平,17例患者肠液流出量从第1天的(702.7±198.9)ml/d降低至第7天的(45.8±22.4)ml/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0.380, P<0.001)。支架置入后患者离床时间、运动时间均持续增加,运动耐受时间从第1天的(9.1±3.8)min/d延长至第14天的(106.9±21.8)min/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41.727, P<0.001)。截止支架置入术后120 d,15例患者成功实施肠瘘确定性手术和腹壁重建术。恢复肠内营养时间为3(2,5)d,自支架置入至接受手术行瘘口修复时间为(87.2±17.6)d。2例患者因严重腹腔感染合并多器官衰竭而死亡。 结论:3D打印肠瘘支架可减少EAF瘘口处肠内容物的流出,并可促进患者恢复肠内营养和康复锻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中空气栓塞抢救成功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患者,男性,年龄31岁,身高174 cm,体重70 kg,因"胆管结石、先天性胆总管囊肿、胆囊切除术后状态",拟在全身麻醉下行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既往手术史:患者9岁时行"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切除+胆总管空肠ROX-Y吻合术"。2016年行"残余胰腺段胆总管囊肿切除+复杂肠粘连松解+胆道探查取石+空肠造瘘+T管引流术"。2022年5月9日尝试行小肠镜经吻合口取石,检查中发现吻合口5 mm,右肝管呈"上窄下宽"型狭窄,故中断操作。入院时ASA分级Ⅱ级,心功能分级Ⅰ级。2022年5月26日胸部CT结果示:右侧胸膜稍增厚;肝内、外胆管积气,肝门部高密度结节,胆管结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腹腔开放并发肠空气瘘191例诊疗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腹腔开放患者并发肠空气瘘的临床诊治特点。方法:采用观察性研究方法。对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东部战区总医院)暨全军普通外科研究所2012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间,收治的腹腔开放并发肠空气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指标主要为患者的基本信息、原发病、腹腔开放原因、肠空气瘘的瘘口位置及其瘘口管理策略(三套管近端肠管收集肠液,远端回输;或使用3D打印肠瘘支架进行封堵)、腹腔开放治疗时间、确定性手术(切除瘘段肠管后,采取腹壁组织层次分离技术并根据缺损大小及腹壁顺应性,选择放置生物补片行肠道重建和腹壁修补)等待时间及腹壁缺损处理方法、入住重症监护室(ICU)和总住院时间等。根据腹腔开放创面临时关腹的措施分为创面植皮组和单纯缝合皮肤组,并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情况。结果:共计收治214例腹腔开放并发肠空气瘘的患者,除去23例死亡(11例多器官功能衰竭,5例腹腔出血,4例肺部感染,气道出血、坏死性筋膜炎及外伤致颅脑损伤各1例)外,191例实施确定性手术的患者纳入分析。男性156例(81.7%),年龄(46.5±2.5)岁。原发病中外伤89例(46.6%),胃肠肿瘤31例(16.2%),消化道穿孔22例(11.5%),肠梗阻17例(8.9%),急性胰腺炎和其他32例(16.8%)。腹腔开放原因依次为严重腹腔感染(137例,71.7%)、损伤控制性手术(29例,15.2%)和腹腔高压(25例,13.1%)。瘘口位置:胃15例(7.8%),小肠105例(55.0%),结肠25例(13.1%),多发瘘46例(24.1%)。单纯缝合皮肤组104例,创面植皮组87例。相较创面植皮组,单纯缝合皮肤组男性患者占比更低[74.7%(65/87)比87.5%(91/104),χ 2=5.176, P=0.023],年龄更大[(48.3±2.0)岁比(45.0±1.9)岁, t=-11.671, P<0.001],外伤患者占比更少[32.2%(28/87)比58.7%(61/104),χ 2=13.337, P<0.001];重症监护住院时间更短[(8.9±1.0)d比(12.7±1.6)d, t=19.281, P<0.001],总住院时间更短[(29.3±2.0)d比(31.9±2.0)d, t=9.021, P<0.001];结肠瘘占比更高[18.4%(16/87)比8.7%(9/104),χ 2=3.948, P=0.047],但是多发瘘更少[11.5%(10/87)比34.6%(36/104),χ 2=14.440, P<0.001]。瘘口管理方面,与创面植皮组比较,单纯缝合皮肤组使用3D打印肠管支架封堵方法占比更高[60.9%(53/87)比43.3%(45/104),χ 2=5.907, P=0.015],实施临时关腹时间更短[(9.5±0.8)d比(16.0±0.6)d, t=66.023, P<0.001],确定性手术时间间隔更短[(165.0±10.7)d比(198.9±8.3)d, t=26.644, P<0.001],生物补片使用率更低[56.3%(49/87)比71.2%(74/104),χ 2=4.545, P=0.033]。 结论:腹腔开放并发肠空气瘘以男性患者多发,创伤和胃肠肿瘤为常见病因,严重腹腔感染为腹腔开放的主要原因;瘘口位置以小肠多见。肠液收集回输及3D打印肠瘘支架封堵后行创面植皮及单纯缝合皮肤法是处理腹腔开放并发肠空气瘘的有效方法,更早地进行单纯缝合皮肤法关腹可缩短确定性手术等待时间及减少生物补片使用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腹腔开放疗法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腹腔开放疗法是处理严重腹腔感染、腹腔高压等腹部危重症的有效手段,但这一疗法实施难度高,加之腹腔开放时机和开放方式以及后续的处置和管理存在不确定性,导致这一疗法在中国医疗体系中并未普及,也不够规范。本专家共识为采取腹腔开放疗法的适应证和实施原则、腹腔开放创面的分类方法、腹腔开放后关腹措施以及肠空气瘘的处理方式等方面,提供建议和指引,从而提高中国腹腔开放疗法的可及性与成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腹腔开放疗法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解读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腹腔开放是治疗严重腹腔感染、腹腔高压等腹部危重症的有效手段。《腹腔开放疗法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首次对腹腔开放疗法的适应证、创面的分类与分期、腹腔开放实施原则与路径、关腹措施以及合并肠空气瘘的处理进行了系统性评价,共给出12条推荐意见,并辅以支持证据与相应解释。该版专家共识是国内首部体系化阐述腹腔开放疗法的共识,有助于临床医师规范开展这一治疗手段,提高腹部危重症的救治水平。本文对此共识的重要观点逐一解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3D打印肠瘘支架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1/20
腹腔开放疗法是治疗腹部战创伤的突破性进展,其中,3D打印肠瘘支架可以有效封堵腹腔开放合并的肠空气瘘,重建消化道完整性,减少肠液外溢和创面污染,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促进机体功能恢复,为确定性肠瘘切除手术做好准备.文章根据东部战区总医院肠瘘治疗中心临床实践,结合国际上 3D打印最新进展,系统性探讨 3D打印肠瘘支架的设计方法、制造工艺、植入方式以及临床疗效等,进一步推动 3D打印肠瘘支架的普及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1例肠空气瘘患者分段式肠内营养联合消化液回输的护理
编辑人员丨2023/8/6
肠空气瘘是发生于腹腔开放患者中的特殊类型肠瘘,治疗、护理繁琐、复杂.文章旨在介绍1例肠空气瘘患者分段式肠内营养联合消化液回输的护理.根据病情的特点,在护理过程中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对患者实施分段式肠内营养支持护理,消化液回输护理,营养代谢的动态监测,效果评价,腹腔开放及周围皮肤的管理,制定个体化的运动方案,有效促进了疾病的恢复,最终患者康复出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腹腔开放创面的早期保护
编辑人员丨2023/8/6
腹腔开放疗法是治疗腹部战创伤与腹腔感染的突破性进展,是治疗腹部战创伤与严重腹腔感染有效的治疗措施.但肠破裂、肠空气瘘是腹腔开放疗法的严重并发症,是阻碍腹腔开放疗法的主要难题.研究腹腔开放创面发生发展的病理生理,开展腹腔开放创面保护的理论与基础研究是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基于研制出的自体纤维蛋白胶、静电纺丝钠米纤维膜、生物响应性水凝胶等生物医学材料,通过发挥止血、消炎抗菌、促增殖等作用,达到对腹腔开放创面的早期保护的目的 .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肠空气瘘影像学评估及治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腹腔开放疗法(open abdomen,OA)已成为临床上应用损伤控制理念救治严重创伤、治疗重度腹腔感染以及治疗腹腔间室综合征的重要治疗手段,甚至是救命手段,得到多个国际协会最新指南的推荐应用[1-4].肠空气瘘(enteroatmospheric fistulae,EAF)是随着腹腔开放应用后出现的一种新型消化道瘘,其特点是肠管破裂直接与空气相通,瘘口周围没有软组织、皮肤的覆盖,因而肠液外漏以及创面的感染是治疗的难点[4-5].文献报道,腹腔开放后EAF的发生率为25%,病死率为42%[6].本文对EAF的治疗对策、影像学评估及肠腔隔绝技术进展做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