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腹腔镜技术在老年急性肠梗阻患者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分析腹腔镜技术治疗老年急性肠梗阻患者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 采用前瞻性双中心单臂临床研究方法.选择 2017 年 10 月至 2021 年 10 月在龙游县人民医院和青海大学附属医院普通外科接受治疗且符合纳入标准的 441 例急性肠梗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10 例患者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术后给予机械通气、无创呼吸、持续性低流量吸氧,雾化吸入、扩张支气管治疗.12 例患者伴慢性肾脏疾病(CKD),术后给予血液透析治疗.441 例患者接受腹腔镜探查、小肠减压术、确定性手术,术后采用静脉营养、使用抗菌药物、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10 U/kg).观察术前、术后、出院时患者血气分析(伴COPD)、肾功能(伴CKD)、体质量和体质量指数(BMI)、并发症及预后情况.结果 441 例老年性肠梗阻患者中男性 240 例,女性 201 例;病程(74.2±6.4)h,BMI为(25.4±6.7)kg/m2.束带黏连280例行肠黏连松解术;小肠坏死87例,小肠脂肪血管瘤19例,行小肠切除吻合术;闭孔疝 21 例,行疝修补术;小肠柿石 34 例,行小肠切开取柿石术.10 例COPD患者,术后血气明显改善,动脉血氧分压(PaO2)较术前明显升高[mmHg(1 mmHg≈0.133 kPa):80.3±3.3 比 72.6±2.7,P<0.01],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较术前明显降低(mmHg:35.7±3.6 比 47.6±1.3,P<0.01),4 例死于Ⅱ型呼吸衰竭,6 例患者出院时PaO2[(77.4±6.7)mmHg]较术后明显降低(P<0.01),PaCO2[(42.1±5.2)mmHg]较术后明显升高(P<0.01).12 例伴CKD患者,术后尿素氮(BUN)和血肌酐(SCr)均较术前明显升高[BUN(μmol/L):79.5±8.5 比 18.8±4.7,SCr(μmol/L):312.7±12.1 比 138.4±9.7,均P<0.01],2 例死于肾衰竭,8 例出院时BUN[(9.2±0.7)μmol/L]和SCr[(112.5±3.8)μmol/L]均较术后明显降低(均P<0.01).术前、术后与出院时BMI和体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BMI(kg/m2):25.4±6.7、24.9±3.9 比 23.9±3.5,体质量(kg):74.2±6.8、73.7±3.3比72.8±4.6,均P>0.05].435例患者痊愈出院,均无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肠漏、切口裂开、切口感染.结论 采用腔镜探查、肠道减压、确定性手术、治疗基础疾病以及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等策略,治疗老年急性肠梗阻患者,是安全且可行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蔡氏套管器在胃肠道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中的应用:234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蔡氏套管器在胃肠道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NOSES)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的方法。病例纳入标准:(1)经术前病理检查确诊为结直肠癌或胃癌,或术前钡灌肠造影提示乙状结肠冗长或横结肠冗长;(2)具备传统腹腔镜手术的适应证;(3)体质指数<30 kg/m 2(经肛门手术)和35 kg/m 2(经阴道手术);(4)女性患者经阴道取标本者无阴道狭窄或粘连;(5)结肠冗长症患者年龄为18~70岁,具有顽固性便秘病史且病程10年以上者。排除标准:(1)合并肠穿孔、梗阻的结直肠癌,或合并胃穿孔、胃出血、幽门梗阻的胃癌;(2)合并肺、骨远处转移或无法同期切除的肝转移;(3)有腹部大手术史或存在肠粘连;(4)临床资料不完整者。按照上述标准,2014年1月至2022年10月期间,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胃肠外科应用蔡氏套管器行NOSES手术共治疗209例胃肠肿瘤和25例结肠冗长症患者,其中中低位直肠癌14例,行外翻拖出式NOSES直肠癌根治术;左结直肠癌171例,行NOSES左半结肠癌根治术;右结肠癌12例,行NOSES右半结肠癌根治术;胃癌12例,行NOSES系统性胃系膜切除术;结肠冗长症25例,行NOSES结肠次全切除术。均采用自制免辅助切口肛门套管器——蔡氏套管器(中国发明专利号:ZL201410168748.2)取标本。主要观察指标为术后1年无复发生存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全组234例患者中,男性116例,女性118例;年龄(56.6±10.9)岁。所有患者均顺利施行NOSES手术,无中转开腹者,无手术相关死亡者。术后环周切缘阴性率为98.8%(169/171),仅2 例阳性,均为左结直肠癌组患者。术后37例(15.8%)患者出现并发症,其中出现吻合口漏11例(4.7%),吻合口出血3例(1.3%),腹腔内出血2例(0.9%),腹腔感染4例(1.7%),肺部感染8例(3.4%)。术后再手术7例(3.0%),均为吻合口漏后行回肠造口术。术后30 d内总再入院率为0.9%(2/234)。随访(18.3±3.6)个月,1年无复发生存率为94.7%。209例胃肠肿瘤患者有5例(2.4%)局部复发,均为吻合口复发;16例(7.7%)远处转移,其中肝转移8例,肺转移6例,骨转移2例。结论:蔡氏套管器辅助的NOSES手术在胃肠道肿瘤根治术及结肠冗长症行结肠次全切除术中具有良好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提吊式肠造口术对吻合口径相差悬殊的肠闭锁患儿术后恢复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吻合口径相差悬殊的先天性肠闭锁使用提吊式肠造口术后对术后肠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19年5月间收治的38例新生儿肠闭锁手术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5例,女13例。根据不同手术方式分为普通手术组(15例)和提吊式肠造口术组(23例)。对比分析两组患儿术后排便时间、进食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等指标的差异。患儿术后排便时间、进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等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 结果:提吊式肠造口术组患儿术后排便时间、进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5±3.2)d、(6±3.2)d、(12±4.1)d,较普通手术组患儿(13±2.8)d、(12±2.8)d、(18±4.3)d短,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普通手术组术后发生吻合口瘘1例,后再次行肠吻合术,预后良好;提吊式肠造口术组出现拔管时断管1例,1 d后自行排出。 结论:吻合口径相差悬殊的先天性肠闭锁患儿使用提吊式肠造口术有利于患儿术后肠道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输尿管-肠道膀胱扩大成形术治疗上/下尿路功能障碍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输尿管-肠道膀胱扩大成形术(AUEC)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22年6月于中国康复研究中心接受AUEC的262例下尿路功能障碍患者的资料。男193例,女69例;中位年龄24(4,67)岁,中位病程12.0(0.2,56.0)年,患者术前肌酐91.5(68.1,140.0)μmol/L。320根输尿管存在高等级上尿路扩张积水(UUTD);216根输尿管存在膀胱输尿管反流(VUR),其中14根输尿管为低压反流;低等级VUR输尿管为22根(10.19%),高等级VUR输尿管为194根(89.81%)。术前影像尿动力学检查结果示最大膀胱容量为102(47,209)ml,最大逼尿肌压力为33.0(15.5,50.5)cmH 2O(1cmH 2O=0.098kPa),膀胱顺应性为6.4(3.0,12.3)ml/cmH 2O。所有患者均行AUEC。手术方法:截取一段乙状结肠,将乙状结肠沿对系膜缘剖开,按"去管化"原则折叠缝合成"U"或"S"形的肠补片,同时行输尿管成形和再植,再将肠补片与剖开的膀胱瓣吻合形成扩大的新膀胱。门诊或电话随访,比较患者手术前后肌酐、最大膀胱容量、最大逼尿肌压力、膀胱顺应性、输尿管反流和上尿路扩张情况,并对术后并发症进行评估。 结果:患者术后中位随访时间为57.4(4,151)个月。术后1~3个月患者最大膀胱容量和膀胱顺应性分别增加至术前的303.9%和189.9%,最大逼尿肌压力降低至术前的63.6%;术后6~10年患者最大膀胱容量和膀胱顺应性增加,分别为术前的490.2%和627.9%,最大逼尿肌压力降低至术前的25.8%。术后UUTD患者显著减少,术后1~3个月高等级UUTD为116根(116/398,29.2%),术后4~6个月为51根(51/274,18.6%),术后6~10年为4根(4/76,5.3%),均较术前显著降低( P <0.001)。术后VUR持续缓解,术后1~3个月393根(393/402, 97.8%)输尿管无VUR,术后6~10年73根(73/76,96.1%)输尿管无VUR,无VUR的比例均明显高于术前( P<0.001)。患者术后1~3个月肌酐下降至79.0(65.0,128.2)μmol/L,较术前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其余术后各时间点肌酐水平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并发症主要包括代谢性酸中毒26例(9.9%),膀胱输尿管吻合口狭窄15例(5.7%),反复尿路感染16例(6.1%),尿路结石20例(7.6%),需手术干预的肠梗阻8例(3.1%)等,均经治疗后好转。 结论:AUEC治疗高等级、伴抗反流机制受损的VUR,以及高等级、伴膀胱输尿管连接部狭窄、输尿管梗阻的UUTD安全有效,术后并发症经治疗后均好转。该术式可以有效增加膀胱容量和顺应性,重建抗反流机制,解除上尿路梗阻,在充分保护残留肾功能、防止肾功能进一步恶化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成人梅克尔憩室并异位胰腺内翻致肠套叠、消化道出血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男,22岁,主因“便血2 d”入院。查体:全腹软,下腹部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血常规:RBC 1.92×10 12/L,HGB 58 g/L,HCT 16.9%,HE% 83.6%。肠镜示:肠道内较多积血。全腹部、盆腔增强CT示:左中下腹小肠套叠,套入部小肠腔内见明显强化结节影(图1)。急诊行手术治疗,术中见距离回盲部约50 cm处回肠发生套叠,于肠腔内扪及质硬肿物,远端肠腔内可见暗红色血液,将肠套叠复位,发现套叠原因为梅克尔憩室并憩室远端肿物,憩室内翻入肠腔,近端肠管套入远端(图2)。发生套叠肠管长约20 cm,水肿明显、僵硬。切除憩室及该段水肿的回肠,分束结扎、切断对应肠系膜,切断该段肠管远近端,行近端回肠远端回肠侧侧吻合。术后病理检查示:(小肠)胰腺异位(图3)。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围手术期益生菌治疗对新辅助化疗联合胃癌根治术后近期临床结局影响的前瞻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益生菌治疗对新辅助化疗联合胃癌根治术后近期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取2020年7月至2021年9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80例行新辅助化疗联合胃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患者围手术期行益生菌治疗设为试验组,围手术期行常规治疗设为对照组。观察指标:(1)入组患者分组情况。(2)术中情况。(3)随访和术后情况。(4)炎症相关血液学指标情况。采用电话和门诊方式进行随访。随访内容包括术后并发症和辅助化疗启动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21年10月31日。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范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等级资料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重复测量数据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或广义估计方程。 结果:(1)入组患者分组情况:筛选出符合条件的患者80例,男51例,女29例;年龄为64(42~80)岁。80例患者中,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2)术中情况:两组患者均顺利施行胃癌根治术。试验组患者新辅助治疗后TNM分期(0期、Ⅰ期、Ⅱ期、Ⅲ期),手术方式(腹腔镜胃癌根治术、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胃癌根治术),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消化道重建方式(Billroth Ⅱ吻合、Roux-en-Y吻合)分别为2、7、15、13例,19、21例,205(180~240)min,50(30~60)mL,6、34例;对照组上述指标分别为4、6、12、16例,23、17例,218(190~251)min,50(43~60)mL,11、29例;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U=683.00, χ2 =0.80, U=668.00、681.00, χ2 =1.87, P>0.05)。(3)随访和术后情况:80例患者均获得术后1个月随访。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感染性并发症分别为6例和15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23, P<0.05)。试验组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术后首次排便时间、固体食物耐受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化疗启动时间分别为3(3~6)剂、53(49~66)h、72(62~82)h、(72±18)h、6.0(5.5~7.0)d、26.0(25.0~28.0)d;对照组上述指标分别为6(3~10)剂、66(60~88)h、94(82~112)h、(107±23)h、7.0(6.4~8.3)d、30.0(28.0~33.0)d;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U=471.50、432.00、343.50, t=-7.62, U=411.50、319.50, P<0.05)。(4)炎症相关血液学指标情况:①试验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第1、3、5天白细胞计数分别为(5.6±1.4)×10 9/L、(9.9±3.2)×10 9/L、(7.7±2.6)×10 9/L、(6.8±1.8)×10 9/L;对照组分别为(6.1±1.9)×10 9/L、(12.3±2.9)×10 9/L、(9.7±3.6)×10 9/L、(7.8±2.7)×10 9/L,满足球形检验( χ2 =4.17, P>0.05),采用主体内效应检验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白细胞计数的时间效应、干预效应、交互效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106.61、10.45、4.56, P<0.05)。②试验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第1、3、5天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分别为55%±10%、76%±11%、73%±9%、69%±9%;对照组分别为56%±9%、84%±5%、79%±8%、74%±9%,不满足球形检验( χ2 =16.63, P<0.05),采用多变量检验结果显示:两组患者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的时间效应、干预效应、交互效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92.42、11.46、5.55, P<0.05)。③试验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第1、3、5天C-反应蛋白分别为1.35(1.15~1.97)mg/L、14.94(8.24~21.22)mg/L、33.39(13.02~66.02)mg/L、18.36(8.27~60.43)mg/L;对照组分别为1.62(0.97~2.27)mg/L、24.03(10.42~36.52)mg/L、81.66(31.20~116.76)mg/L、46.84(28.30~80.26)mg/L,不满足正态分布,采用广义估计方程统计学检验结果显示:两组患者C-反应蛋白的时间效应、干预效应、交互效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Waldχ2 =145.74、9.48、9.90, P<0.05)。④试验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第1、3、5天降钙素原分别为0.02(0.02~0.04)μg/L、0.08(0.06~0.12)μg/L、0.12(0.07~0.21)μg/L、0.09(0.06~0.15)μg/L;对照组分别为0.02(0.02~0.04)μg/L、0.14(0.07~0.71)μg/L、0.35(0.14~0.71)μg/L、0.24(0.10~0.48)μg/L,不满足正态分布,采用广义估计方程统计学检验结果显示:两组患者降钙素原的时间效应、干预效应、交互效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Waldχ2 =62.88、14.71、18.33, P<0.05)。 结论:新辅助化疗联合胃癌根治术患者行围手术期益生菌治疗,可降低术后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减少抗菌药物使用、加快胃肠道功能恢复、降低术后炎性指标、缩短术后住院时间,可尽早行术后化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腹腔镜全结直肠切除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术后肠道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腹腔镜全结直肠切除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IPAA)对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术后肠道功能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2017年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行IPAA手术的37例UC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炎症性肠病生活质量问卷(IBDQ)和肠道功能问卷调查患者的生活质量及肠道功能,分析IPAA术对患者术后的影响。结果:本组37例患者均行腹腔镜IPAA术,其中25例为2期IPAA术式,12例为3期IPAA术式。2期手术患者术后排便习惯优于3期手术患者( t=6.72, P<0.05);年龄>45岁组每日排便次数多于年龄≤45岁组( t=3.49, P<0.05),并且年龄较大患者晚上漏便率高于年龄较低患者(<45岁)( t=5.28, P<0.05)。并发储袋炎患者的IBDQ肠道症状总分低于无储袋炎患者( r=0.330, P<0.05);年龄>45岁组在全身症状( r=0.349, P<0.05)和情绪功能( r=0.379, P<0.05)方面总分高于手术年龄≤45岁组。 结论:UC患者行IPAA术的疗效较好,术后肠道功能和生活质量与年龄有一定关系,手术分期影响术后排便习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不同鼻胃管喂养模式对食管闭锁术后恢复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食管闭锁术后经鼻胃管进行高能量密度的早期肠内营养模式对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天津市儿童医院一期食管吻合手术治疗的Ⅲb型先天性食管闭锁36例患儿的资料,所有患儿均于术后早期经鼻胃管进行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根据所使用配方奶能量密度分为两组:一组为早期微量EN组17例,其中男11例,女6例,胎龄为(38.8±1.3)周,出生体重为(2.6±0.3) kg,术后早期给予深度水解配方奶微量喂养;另一组早期强化EN组19例,其中男13例,女6例,胎龄为(38.5±1.8)周,出生体重为(2.8±0.4) kg,术后早期给予高能量密度深度水解配方奶喂养。两组均根据胃肠道耐受情况,逐步增加肠内营养量,最终过渡至完全经口喂养。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26软件处理所有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用独立样本 t检验,非正态分布用非参数检验。 结果:两组在术前一般指标、手术方式、喂养不耐受、术后首次排便时间、术后14 d血清前白蛋白水平及术后1个月年龄别体重 Z值(weight for age z score,WAZ)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早期强化EN组术后7 d血清前白蛋白水平、日均体重增长、达到全肠内营养时间、住院时长、住院总费用方面明显优于早期微量EN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新生儿食管闭锁术后早期高能量密度的肠内营养有助于改善围手术期营养状态,缩短住院时间及减少医疗花费,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完全腔镜下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及体内原位新膀胱重建术:10年回顾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完全腔镜下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及体内原位新膀胱重建术的围手术期和肿瘤学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9年12月浙江省人民医院行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术(LRC)或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术(RARC)加体内原位新膀胱重建术的218例膀胱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66例,女52例;中位年龄62 (52,70)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评分1~2分183例,3分35例;吸烟史80例,腹部手术史33例,高血压病61例,糖尿病28例,心脏病26例;3例接受新辅助化疗。82例行LRC,136例行RARC。手术采用从右至左先清扫盆腔淋巴结再行膀胱前列腺切除的方式。保留输尿管周围血供及周围腹膜,采取筋膜内方式切除前列腺,取30 cm回肠末段利用切割闭合器制成U形新膀胱,然后在无张力条件下吻合尿道残端与两侧输尿管,术中使用单J管作为输尿管支架与导尿管一起引出体外。评估围手术期结果。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218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放手术。总体手术时间为281 (229,400)ml,术中出血量为200 (100,480)ml,术中输血24例,住院时间15 (13,22)d,11例(5.0%)术中出现并发症,术后排气时间2(1,3)d,进固体食物时间4(3,5)d。术后30 d内总并发症为61例(28.0%),术后30~90 d总并发症为81例(37.2%)。所有患者中位淋巴结清扫数量为19 (14,24)枚,淋巴结阳性21例(9.6%),切缘阳性6例(2.7%)。术后肿瘤病理分期T a/T 1/T is期48例,T 2期134例,T 3期36例。218例中位随访时间33.0(20.6,48.2)个月,77例肿瘤复发,55例死亡,其中39例为肿瘤特异性死亡。生存分析结果显示,所有患者的5年无病生存率、总生存率、肿瘤特异性生存率分别为55.4%、62.4%、66.4%。 结论:完全腔镜下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及体内原位新膀胱重建术能很好地应用于肌层浸润性或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治疗,腔镜下完全体内重建膀胱切实可行,术后肠道及新膀胱并发症少,术后恢复较快,远期肿瘤控制效果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先天性巨结肠相关小肠结肠炎与上呼吸道感染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上呼吸道感染(URTI)与先天性巨结肠(HSCR)相关性小肠结肠炎(HAEC)发病的相关性及机制。方法:连续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的HSCR患者166例术后43例发作HAEC,按照有无URTI史分为两组:URTI-HAEC组( n=28)和Non-URTI-HAEC组( n=15)。抽取HAEC危险因素(性别、病变类型、手术时间、术前发病、上呼吸道感染、吻合口狭窄),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其相关性;细胞因子微球检测仪检测发病后1、4、7 d血浆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2、IL-6、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干扰素(IFN)-γ]水平;免疫荧光双染色检测HAEC组织标本黏膜层巨噬细胞比例(M1/M2)。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 结果:危险因素相关分析中,单因素分析中术前HAEC发病( χ2=6.227, P<0.05)、URTI( χ2=25.665, P<0.01)、吻合口狭窄( χ2=7.063, P<0.01)呈明显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URTI相关性影响效力最显著(瓦尔德20.270, P<0.01);TNF-α及IFN-γ发病早期明显高于正常值,IFN-γ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IL-6趋势跟随IFN-γ变化;IL-10高于正常值;HAEC黏膜层巨噬细胞比例M1/M2高于对照组(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URTI是HAEC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可能机制为URTI感染导致IFN-γ升高诱发肠道稳态失衡,继而HAEC发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