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数据和AI技术在江西省药品智慧监管中的探索和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深入剖析大数据与AI技术在江西省药品智慧监管中的应用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以提升药品监管效率和公众用药的安全性.方法:通过详细分析国家和江西省内的相关政策,总结江西省药品智慧监管现状,全面探讨了大数据与AI技术在药品监管领域的实际应用.结果及结论:大数据和AI技术已在江西省药品监管中有所应用,但仍存在信息孤岛、监管资源短缺和技术更新缓慢等问题.为此,本研究认为应构建药店智慧监管大数据平台,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电子政务网络等先进技术,并引入YOLO算法模型和Level大模型等AI手段,以增强药品监管的科学性、精确性和整体效率.本研究为江西省药品监管的现代化提供了理论支撑,同时也为全国范围内的药品智慧监管贡献了实践经验和未来发展方向的参考.通过整合大数据和AI技术,可有效解决当前药品监管面临的挑战,从而提升监管水平,确保公众用药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CT与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治疗腹腔脓肿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比较CT与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PCD)治疗腹腔脓肿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选取2019年1月-2022年5月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北碚中医院收治的腹腔脓肿行PCD患者,根据不同治疗方法,按随机原则分为观察组(CT引导PCD)和对照组(超声引导PCD),比较两组的穿刺成功率、治愈率、穿刺置管时间、腹部症状缓解时间、留置引流管时间、穿刺费用及并发症.两组在穿刺置管时间、腹部症状缓解时间、留置引流管时间、治愈率以及并发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在穿刺成功率上,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97.37%比78.26%,P<0.05);而在穿刺费用上,对照组明显少于观察组(P<0.05).CT引导下的PCD穿刺成功率相对较高,而超声引导下的PCD的穿刺费用较低,且应用便利,两种引导穿刺的方式各有优势,应根据个体化进行合理选择,使患者受益最大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英国警示非那雄胺精神不良反应和停止治疗后可能持续的性功能障碍风险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近期,MHRA发布药品安全性更新,警示非那雄胺精神副作用和停止治疗后可能持续的性功能障碍风险.英国正在为服用非那雄胺的男性引入患者警示卡,帮助提高其对精神不良反应和性功能障碍风险的认识,包括停止治疗后性功能障碍持续的可能性.提醒医务人员监测患者的精神和性功能障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加拿大评估索拉非尼肿瘤溶解综合征的潜在风险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加拿大卫生部审查了索拉非尼(商品名Nexavar)的肿瘤溶解综合征(TLS)潜在风险,发现使用索拉非尼与TLS风险之间可能存在关联性.欧洲药品管理局(EMA)的标签更新和医学文献中发表的国际病例报告引发了此次安全性审查.加拿大卫生部正在与持有人合作更新加拿大产品专论(CPM)中的索拉非尼产品安全信息,以期加入TLS风险,还将向医务人员通报该次更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广东省19个地市18岁及以上人群9种试点食药物质消费状况调查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通过对党参等9种试点食药物质开展消费状况调查,为完善食药物质安全风险评估基础数据库提供依据.方法 本研究于2019-2021年在广东省抽取19个地市调查点,选择18岁及以上有传统煲汤料等地方特色食品食用习惯的健康人群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食物频率调查法收集调查对象过去12个月9种试点食药物质等消费状况.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6 233名调查对象,其中,男性占49.2%、女性占50.8%.调查人群中,9种试点食药物质的消费率为0.8%~55.3%,消费率从高到低分别为:党参55.3%、黄芪47.4%、西洋参41.5%、灵芝30.0%、铁皮石斛(干)24.1%、天麻16.0%、铁皮石斛(鲜)4.8%、肉苁蓉2.6%、杜仲叶1.3%、山茱萸0.8%.消费人群中,9种试点食药物质以不直接食用为主,占比为82.6%~95.1%,每月消费频率均值为每月0.8~2.2次.9种试点食药物质干品每次消费量均值为每次7.4~11.9g,铁皮石斛(鲜)每次消费量均值为每次41.9 g.结论 广东省19个地市18岁及以上人群9种试点食药物质消费率差异较大,党参、黄芪等消费频率较高,建议针对食药物质用法、用量进一步科学评估,对居民做好正确食用的科普宣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云南省生食蔬菜中致病菌污染状况及其耐药性与分子特征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为分析云南省生食蔬菜中沙门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污染情况及菌株的耐药性和致病性,通过各污染菌的抗生素敏感性特征图谱及全基因组测序数据对菌株进行耐药和致病基因分析.方法 采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GB 4789.4-2016、GB 4789.30-2016、GB 4789.6-2016对180份生食蔬菜样品中的沙门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致泻大肠埃希菌进行检测和鉴定;采用肉汤稀释法对分离到的菌株进行药敏测定;同时对菌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基因组序列经组装后通过相应的生物信息学流程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180份生食蔬菜中共有12份样品检出了致病菌,包括生菜、香菜、折耳根等.共检出了致病菌13株,其中沙门菌7株,共7种血清型,4株存在多重耐药,耐药表型与耐药基因关联性良好,5株携带有与多重耐药相关的IncHI和IncF型质粒;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4株,1株存在多重耐药,2株携带毒力岛LIPI-3;肠聚集黏附性大肠埃希菌2株,1株存在多重耐药.结论 折耳根等具有地域特色的生食蔬菜种类致病菌检出率较高,应该持续关注,部分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菌株因含有更多的毒力基因,而具有更高的致病性;沙门菌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多重耐药情况较为严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临床医生在临床试验中的职责及提高临床试验质量的相关建议——基于一项注册器械临床试验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明确临床试验中临床医生的职责,分析临床医生对临床试验质量及效率的影响,并讨论改善方案.方法:以某三甲医院介入科一项常规注册器械临床试验中临床医生所承担的研究任务为例,从知情同意、病史判断、手术干预、随访、不良事件、合并用药等角度明确临床医生作为研究者的职责.结果及结论:在临床试验中,临床医生需要确保试验过程严格遵循方案、数据真实准确、保护受试者安全.在完成常规医疗、科研、教学任务的同时,临床医生还会面临临床试验项目管理、团队协作、方案设计、数据采集等方面的挑战.为提高临床试验执行质量与效率,减轻医生研究压力,建议加强跨学科专业背景临床研究团队建设,完善临床医生晋升评价体系,优化试验流程和管理,加强临床研究支撑服务,从而促进临床试验高质量高效率完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中国大陆2010-2020年蛋及蛋制品引发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分析中国大陆地区由蛋及蛋制品引发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发生规律及流行病学特点,为制定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10-2020年国家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中报告的蛋及蛋制品引发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0-2020年中国大陆共报告蛋及蛋制品引发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529起,发病3 609人,其中死亡3人,年平均发病率每千万人口 2.4人.以夏秋季节为主,其中又以7月事件数最多,占20.6%(109/529);此类事件主要分布于西南、华东和华中地区,以西南地区的事件数最多,占59.2%(313/529),其中皮蛋引发的事件数、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均最多,分别占61.8%(327/529)、41.1%(1 485/3 609)和66.7%(2/3).皮蛋的致病因素主要是沙门菌(60.9%,199/327),主要感染原因是原料污染(20.5%,67/327)和存储不当(11.0%,36/327),皮蛋引发的事件中西南地区家庭最多,占42.5%(139/327),其次是西南地区街头摊点,占18.7%(61/327).结论 皮蛋是高危食品,沙门菌是主要致病因素,原料污染和存储不当是主要污染环节,建议相关监管部门加强合作,加强对皮蛋的监测和街头摊点的管理,在高危季节的西南地区落实食品安全的健康教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任脉灸联合祛瘀生新针刺法治疗痰瘀阻络型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任脉灸联合祛瘀生新针刺法治疗痰瘀阻络型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21年8月—2022年8月于深圳市宝安区中医院脑病科住院治疗的76例急性脑梗死病人,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及祛瘀生新针刺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任脉灸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及改良Ranin量表(mRS)评分变化,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记录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7.4%,高于对照组的7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周后,两组NIHS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Barthel指数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且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个月后,观察组预后良好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4.7%与81.6%,P<0.05).两组病人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任脉灸联合祛瘀生新针刺法治疗中风病急性期痰瘀阻络型病人疗效确切,可改善病人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预后及安全性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菌菇类食品中唐菖蒲伯克霍尔德菌污染调查及病原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调查成都市售菌菇类食品中唐菖蒲伯克霍尔德菌的污染情况,分析其病原特征,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提供支持.方法 参照GB 4789.29-2020,增加了可疑菌落微生物质谱鉴定,对121份菌菇类食品进行检测,并对分离到的菌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其遗传特性及与米酵菌酸生物合成相关bon基因的携带情况.结果 121份样品唐菖蒲伯克霍尔德菌的阳性率为50.41%(61/121),其中银耳的阳性率达到67.14%(47/70).4份样品中分离的10株唐菖蒲伯克霍尔德菌携带bon基因簇;存在主要污染银耳的优势克隆群,但未携带bon基因簇.结论 银耳易被唐菖蒲伯克霍尔德菌污染,需加强对重点食品中该致病菌的风险监测,尤其是携带bon基因簇菌株的检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