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接力穿支皮瓣在股前外侧皮瓣供区修复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接力穿支皮瓣修复股前外侧皮瓣供区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0年6月宿迁市第三医院修复重建显微外科中心因外伤或瘢痕切除导致的皮肤软组织缺损伴骨、肌腱、神经等深部组织外露的患者临床资料。设计并切取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从股前外侧皮瓣供区邻近的4个区域(股前内侧、股前外侧近端、股前外侧远端和髂腹股沟)选择切取接力穿支皮瓣修复股前外侧皮瓣供区创面,接力穿支皮瓣的供区直接缝合。术后随访股前外侧皮瓣、接力穿支皮瓣及其供区外形和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共纳入28例患者,年龄15~65岁,平均37.3岁。股前外侧皮瓣切取面积为12.0 cm×10.0 cm~20.0 cm×13.0 cm。修复股前外侧皮瓣供区切取的邻近接力穿支皮瓣区域为股前内侧13例,股前外侧远端5例,股前外侧近端6例,髂腹股沟4例。接力穿支皮瓣切取面积为6.0 cm×5.0 cm~11.0 cm×7.5 cm。术后随访1~6个月,平均4.8个月,28例股前外侧皮瓣和26例接力穿支皮瓣完全成活,另2例接力穿支皮瓣远端术后2周分别出现1.0 cm×2.0 cm和1.5 cm×1.5 cm小面积坏死,分别经换药3周和4周后愈合。股前外侧皮瓣质地、弹性良好,外形稍臃肿,功能良好;接力穿支皮瓣质地、色泽、厚度与股前外侧周围皮肤无明显差异,其供区仅留线性瘢痕,功能无影响。结论:通过优化股前外侧皮瓣和接力穿支皮瓣设计,采用接力穿支皮瓣修复股前外侧皮瓣供区,能够减小股前外侧供区损伤,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嵌合穿支皮瓣修复足部软组织缺损合并深部无效腔创面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嵌合穿支皮瓣移植修复足部合并深部无效腔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2017年6月至2021年4月,郑州市骨科医院手外科显微骨科应用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嵌合穿支皮瓣移植修复外伤致足部软组织缺损伴有深部无效腔创面患者17例,其中男12例,女5例,年龄17~73岁,平均41岁。软组织缺损面积7.5 cm×4.0 cm~26.0 cm×8.0 cm,深部均有1~2处无效腔,创面均伴有不同程度组织坏死、感染。根据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的走行及分支特点,术前CDU定位1~3条皮肤穿支,术中采用逆行四面解剖法游离皮瓣,携带1~2块嵌合肌瓣,切取皮瓣面积7.5 cm×4.0 cm~26.0 cm×8.0 cm,肌瓣体积为3.0 cm×2.0 cm×2.0 cm~5.0 cm×4.0 cm×3.0 cm。断蒂后将股外侧肌瓣填充深部无效腔,穿支皮瓣覆盖浅表创面,皮瓣供区直接缝合;吻合供区与受区血管,重建嵌合穿支皮瓣血运;5例皮瓣携带股外侧皮神经与受区神经(跟内侧神经、跟外侧神经、胫神经感觉支、隐神经)缝接,重建足底感觉。术后随访观察皮瓣成活、外观、质地、血运情况、供区与受区皮肤愈合以及瘢痕增生情况,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术后17例皮瓣均顺利成活,未发生血管危象。1例患者因部分肌瓣坏死渗出较多,经清创引流换药后延期愈合,其余皮瓣受区与供区创面均Ⅰ期愈合。经12~48(平均24)个月随访,皮瓣色泽、质地恢复良好,皮瓣供区仅遗留线形瘢痕,功能恢复满意。5例神经缝接的皮瓣感觉恢复至S 2级2例、S 3级2例、S 3+级1例,效果最佳者TPD为22 mm;12例皮瓣未缝接神经,皮瓣仅恢复本体感觉。 结论: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嵌合穿支皮瓣是一种修复足部合并深部无效腔创面的有效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股动脉穿支皮瓣解剖分类及其在口腔肿瘤术后缺损修复重建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股动脉穿支皮瓣的解剖分类及其在口腔肿瘤修复重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至2020年12月湖南省肿瘤医院收治的口腔肿瘤患者临床资料,行肿瘤根治术后均应用游离股动脉穿支皮瓣移植修复软组织缺损。根据股动脉穿支血管蒂发出位置将皮瓣分为3类:(1)股前内侧近端穿支皮瓣,穿支血管自股直肌、股内侧肌、缝匠肌之间发出;(2)股内侧穿支皮瓣,穿支血管自长收肌前缘发出;(3)股前内侧远端穿支皮瓣,穿支血管自股内侧肌内发出。具体切取形式包括:(1)单纯股动脉穿支皮瓣;(2)股动脉穿支皮瓣携带股内侧肌肌瓣;(3)股动脉穿支皮瓣携带长收肌肌瓣。供区分层减张后拉拢缝合。术后对皮瓣成活情况和外观、患者吞咽和语言功能,以及供区外观和功能进行随访。结果:共纳入32例口腔肿瘤患者,男28例,女4例,年龄37~54岁;舌癌17例,牙龈癌10例,口颊癌5例;病程为2~13个月。行肿瘤根治术后遗留5.5 cm×3.5 cm~12.0 cm×7.0 cm大小的继发软组织缺损。术中发现32例患者股动脉穿支均恒定存在,其中12例采用股前内侧近端穿支,皮瓣长(11.3±0.5) cm、宽(5.1±0.6) cm、厚(3.4±0.3) cm;6例采用股内侧穿支,皮瓣长(10.8±0.4) cm、宽(5.0±0.5) cm、厚(3.6±0.4) cm; 14例采用股前内侧远端穿支,皮瓣长(11.5±0.3) cm、宽(4.6±0.4) cm、厚(3.1±0.2) cm。切取形式:16例为单纯股动脉穿支皮瓣,14例为股动脉穿支皮瓣携带股内侧肌肌瓣,2例为股动脉穿支皮瓣携带长收肌肌瓣。术后32例皮瓣全部存活,随访12~34个月,皮瓣外观、质地良好,无明显臃肿,吞咽和语言功能恢复较好,大腿供区仅遗留线状瘢痕,功能无明显影响。有4例出现肿瘤局部复发,再次行肿瘤根治术并以带蒂胸大肌肌皮瓣转移修复,其中1例恢复良好,3例死于肿瘤转移;3例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再次行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后恢复良好。结论:股动脉穿支血管解剖恒定,根据其发出位置可从股前内侧近端、远端或股内侧区切取不同形式的穿支皮瓣,且皮瓣质地柔软,供区损伤小,是口腔肿瘤切除后软组织缺损修复重建的较好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一种股前外侧穿支皮瓣血管切取的方法——逆行四面解剖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介绍一种穿支皮瓣血管切取的新方法——逆行四面解剖法,报道该方法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ALTPF)切取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3年6月至2016年12月,共收治四肢软组织缺损患者94例,应用逆行四面解剖法切取ALTPF(携带单一肌皮穿支)修复,术后观察皮瓣成活、受区外形、功能恢复和对供区外形与功能的影响情况。结果:切取皮瓣面积7 cm×5 cm~32 cm×10 cm,共解剖穿支94条,穿支来源于旋股外侧动脉降支89例,来源于旋股外侧动脉横支4例,来源于旋股内侧动脉1例。皮瓣切取时间35~95(54.39±16.39)min;术中出现穿支血管损伤1例,穿支切取成功率为98.9%,出现穿支血管痉挛1例;皮瓣供区直接闭合88例,植皮4例,局部皮瓣转移修复2例。术后皮瓣发生血管危象3例,其中静脉危象2例,动脉危象1例;除1例因静脉回流障碍出现部分坏死外,其它皮瓣均顺利成活。术后随访(12.91±9.17)个月,皮瓣供区肌力无减弱,膝关节活动正常。结论:在切取ALTPF时采用逆行四面解剖法处理穿支血管,操作相对传统方法较为简单、快速,并能减少供区损害,是一种可靠的处理穿支血管的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大面积股内侧穿支皮瓣移植重建乳房的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以股薄肌皮瓣联合大收肌穿支皮瓣的股内侧皮瓣形式移植再造乳房的临床价值。方法:2016年12月至2019年2月,湖南省肿瘤医院肿瘤整形外科收治16例女性乳腺癌患者,年龄27~59岁,平均40.3岁。肿瘤均为单侧,左侧9例,右侧7例;直径1.5~4.5(2.9±0.3) cm;全部为一期病例。病理诊断浸润性导管癌9例、浸润性小叶癌7例。完成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采用股内侧穿支皮瓣移植再造乳房,患者分为A、B两组。在A组切取股薄肌皮瓣联合大收肌穿支皮瓣,在B组直接制备面积较大、宽度可达到股薄肌前缘前方的大收肌穿支皮瓣,用ICG荧光造影技术验证皮瓣血运后所有皮瓣仅通过一支大收肌穿支血管作为血管蒂。结果:共切取移植8例股薄肌皮瓣联合大收肌穿支皮瓣和8例大收肌穿支皮瓣,皮瓣长(27.5±0.4) cm、宽(7.1±0.5) cm、厚(3.8±0.4) cm,股薄肌皮瓣血管蒂长度(7.4±0.3) cm,大收肌穿支皮瓣血管蒂长度(10.8±0.5) cm。皮瓣重量195~315 g,平均255 g;皮瓣缺血时间55 ~ 90 min,平均75 min 。16例患者都选用胸廓内血管近远端作为受区吻合血管。仅吻合大收肌穿支血管就可保证皮瓣血运可靠,两组均未用血管吻合备选方案。所有皮瓣均一期成活,再造乳房外形弹性好,无明显皮瓣挛缩变形。16例平均随访12.5个月,患者自我感觉外形较满意。股内侧皮瓣供区仅遗留线性瘢痕,位置隐蔽,髋关节及腿部功能无影响。结论:以大收肌穿支血管为蒂可安全可靠切取大面积股内侧穿支皮瓣,无需额外制备股薄肌血管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供瓣区美学修复方法的探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供瓣区较佳的美学修复方法。方法:2013年1月—2018年3月,北京积水潭医院烧伤科收治120例患者,其中男94例、女26例,年龄3~60岁,清创后创面面积或瘢痕切除后创面面积为8.0 cm×3.5 cm~24.0 cm×18.0 cm。20例患者面颈部瘢痕采用扩张皮瓣修复,其中头皮瓣4例、锁骨上皮瓣8例、胸三角皮瓣4例、斜方肌肌皮瓣4例。选择理想供瓣区皮瓣修复40例患者创面,其中采用腹股沟皮瓣修复手部创面或瘢痕20例,交腹股沟皮瓣修复儿童足部皮肤缺损或瘢痕10例,大腿内、外侧皮瓣修复膝关节创面10例。采用优化皮瓣设计方法修复50例患者创面,其中接力皮瓣36例,包括股前内侧穿支皮瓣修复股前外侧游离皮瓣供区8例,髂腹股沟皮瓣或腹壁浅动脉皮瓣修复股前外侧游离皮瓣供区8例及腓动脉穿支接力皮瓣修复供瓣区20例;股前外侧游离分叶皮瓣修复9例;改良V-Y推进背阔肌肌皮瓣修复5例。异体脱细胞真皮基质联合自体刃厚皮修复10例患者供瓣区。皮瓣或肌皮瓣面积为6.0 cm×4.0 cm~30.0 cm×20.0 cm。观察术后及随访时皮瓣、肌皮瓣及皮片成活情况,供瓣区修复情况。结果:本组患者中1例采用扩张皮瓣修复患者皮瓣远端皮缘0.5 cm出现回流障碍,经换药愈合;1例采用优化皮瓣设计方法修复患者的股前内侧穿支皮瓣尖端血运障碍,经二次手术清创、重新缝合后完全愈合;其余皮瓣或肌皮瓣均存活良好。术后异体脱细胞真皮基质及自体刃厚皮成活,颜色及质地良好。随访3个月~4年,供瓣区外观良好,仅有线性瘢痕,功能恢复良好;供皮区无瘢痕增生,仅有散在色素沉着。结论:根据各种供瓣区的特点,术前进行个性化设计,通过皮瓣预扩张、选择理想供瓣区、优化皮瓣设计或采用异体脱细胞真皮基质联合自体刃厚皮修复供瓣区,在修复目标区域的同时,将供瓣区的功能及外观损伤降到最低,从而实现供瓣区美容修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游离股后内侧皮瓣在口腔颌面部缺损修复重建中的应用初探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为探讨游离股后内侧皮瓣在口腔颌面部缺损修复重建中的应用,本研究纳入2019年1月至 2020年1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的口腔癌患者23例,男性13例,女性10例,年龄(54.5±9.7)岁(33~72岁)。23例患者在口腔癌切除同期均采用股后内侧皮瓣修复口腔颌面缺损。记录皮瓣供区穿支血管数目和类型,切取皮瓣大小、血管蒂长度和动静脉直径,皮瓣临床成活及供区并发症情况,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患者对供区瘢痕隐蔽性的满意度。23例患者股后内侧供区均存在可利用的穿支血管,穿支血管数量为2支(1~4支),血管类型均为肌皮穿支。皮瓣血管蒂长度为(9.8±1.5)cm(7.3~13.4 cm),动脉直径为2.0 mm(1.5~2.5 mm),伴行较粗静脉直径为2.0 mm(1.5~3.0 mm)。切取皮瓣大小8 cm×6 cm~12 cm×8 cm,供区创面均直接拉拢缝合。23例股后内侧皮瓣临床全部成活。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供区切口感染或肌力下降,仅1例患者术后14 d发生供区切口部分裂开。所有患者对供区瘢痕隐蔽性的满意度VAS评分均大于8。游离股后内侧皮瓣穿支血管较恒定,临床成功率高,供区瘢痕隐蔽,是口腔颌面缺损软组织修复重建的一种较好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游离股前外侧皮瓣联合动脉血管重建修复腕部高压电烧伤创面的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联合动脉血管重建修复腕部Ⅱ、Ⅲ型高压电烧伤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2016年5月—2019年2月,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腕部高压电深度烧伤患者25例,其中男23例、女2例,年龄11~63岁,4例为双侧腕部电烧伤、21例为单侧腕部电烧伤,共29个患肢29个创面,创面深度为Ⅲ~Ⅳ度,其中Ⅱ型17个、Ⅲ型12个。术前24例患者行上肢CT血管造影,1例患者因海鲜过敏未行该项检查。7个患肢尺桡动脉均无明显损伤,6个患肢单纯尺动脉损伤,7个患肢单纯桡动脉损伤,9个患肢尺桡动脉均有损伤。清创后创面面积为10 cm×7 cm~36 cm×17 cm,切取面积为11 cm×8 cm~37 cm×18 cm的游离股前外侧皮瓣进行修复。尺桡动脉均无损伤患者,皮瓣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主干或其主干联合携带的较粗肌肉穿支或外侧支与创面尺或桡动脉吻合;单一的尺或桡动脉损伤患者,皮瓣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主干、外侧支或内侧支与创面尺或桡动脉吻合;尺桡动脉均长段损伤患者,采用上述方法重建创面尺或桡动脉,未与皮瓣动脉吻合的损伤动脉移植大隐静脉进行重建,并将移植的血管用股外侧肌包埋。皮瓣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的伴行静脉与创面尺或桡动脉的伴行静脉和/或头静脉吻合。供瓣区直接拉拢缝合或移植大腿中厚皮封闭。术后和随访观察皮瓣和患肢成活情况,随访时根据上肢周围神经损伤修复后评定标准评定患肢手功能。结果:15个创面因组织液化于皮瓣修复术后14~28 d再次行清创手术后愈合。最终29个皮瓣均成活。1例患者患肢尺桡动脉长段损伤,术后1周因血管再次栓塞致手坏死;其余患肢均成活。术后随访6~30个月,皮瓣稍臃肿,患肢手温暖,血运正常,屈指、屈腕功能及手部感觉不同程度恢复。成活患肢功能评定为优者8个、良9个、中5个、劣6个,优良率为60.71%。结论:游离股前外侧皮瓣联合动脉血管重建修复腕部高压电烧伤创面临床效果较好,Ⅰ期恢复上肢尺、桡动脉的通畅有助于提高保肢的成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股深动脉穿支皮瓣的解剖学特点及其在口腔颌面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制备股后内侧区股深动脉穿支皮瓣(profunda artery perforator flap,PAPF)的解剖学基础及其在口腔颌面部缺损修复重建中的应用。方法:选取6例中国成人下肢标本以氧化铅混合红色乳胶灌注后解剖观测股后内侧区,结合6例12侧腿部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数据,分析股深动脉穿支在部分层面的血管外径、长度、走行方式及分布特征。同时采用股后内侧PAPF对2018年8月至2021年6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的10例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进行缺损修复重建,观察患者受区外形、术后吞咽及语言功能、供区外观和功能恢复情况。结果:6例下肢标本共解剖发现股后内侧股深动脉穿支19条。源动脉起始处外径为(2.34±0.25)mm,血管蒂总长度为(11.12±1.06)cm。6例腿部CTA数据分析发现,12侧股后内侧区域共发现15个股深动脉来源穿支,其中肌间隔穿支11个,肌皮穿支4个。肌间隔穿支、肌皮穿支和共干穿支沿X轴与耻骨结节距离分别为(19.95±2.43)、(21.84±2.54)和(19.48±0.55)cm;沿Y轴与股薄肌后缘距离分别为(3.54±1.10)、(3.72±0.30)和(3.85±1.48)cm;穿支起始管径分别为(2.4±0.4)、(2.6±0.6)和1.9 mm。临床取用10例股深动脉穿支皮瓣术后均顺利存活。皮瓣面积为(8 cm×6 cm)~(12 cm×7 cm)。术后随访9~36个月,患者受区外形理想,吞咽、语言功能均无明显影响;供区仅遗留线状瘢痕,大腿活动功能基本正常。结论:股后内侧PAPF穿支数目及分布稳定,血管蒂长度及管径满足修复要求,供区影响小,组织量充分,可作为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修复重建的理想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股区穿支皮瓣在口腔颌面头颈部缺损修复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股区穿支皮瓣在口腔颌面头颈部缺损修复的临床经验。方法: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颌面肿瘤科收集股区穿支皮瓣修复口腔颌面头颈部缺损患者573例,男317例、女256例,年龄18~75岁,平均61岁。根据穿支皮瓣类型将患者分为4组:股前外侧皮瓣组、股前内侧穿支皮瓣组、阔筋膜张肌穿支皮瓣组、游离肌瓣组。比较4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创面愈合时间、术后股区负压引流量的差异。结果:527例患者用股前外侧皮瓣修复,22例皮瓣术后出现血管危象,14例皮瓣出现感染,最终8例皮瓣坏死,519例皮瓣成活,创面愈合时间为(14.50±3.19) d,术后引流量为(49.9±21.3) ml;28例用股前内侧穿支皮瓣修复,2例皮瓣术后出现血管危象,1例皮瓣出现感染,最终皮瓣全部成活,创面愈合时间为(14.18±2.75) d,术后引流量为(50.3±23.0) ml;11例应用阔筋膜张肌穿支皮瓣修复,1例皮瓣术后出现血管危象,1例皮瓣出现感染,最终皮瓣全部成活,创面愈合时间为(14.09±2.66) d,术后引流量为(54.1±25.0) ml;7例用游离肌瓣修复,无血管危象及感染等术后并发症,且皮瓣全部成活,创面愈合时间为(14.14±1.86) d,术后引流量为(49.9±21.1) ml。573例各皮瓣类型患者术后在并发症发生率(皮瓣坏死、血管危象、感染等)及修复效果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随访6~24个月,供受区外观良好,平整,无明显瘢痕及功能影响;受区修复效果满意。 结论:股区穿支皮瓣虽然存在一定比例的穿支血管变异,可根据不同变异类型自由设计皮瓣。股区穿支皮瓣在口腔颌面头颈部缺损修复中有不可或缺的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