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脑血管造影术后使用股动脉压迫止血器患者早期活动的循证实践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基于最佳证据制定脑血管造影术后使用股动脉压迫止血器患者早期活动的循证实践方案,规范临床应用并评价其效果,以提高患者舒适度.方法 将最佳证据制定成临床实践的审查指标应用于脑血管造影术后患者,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48 例患者进行审查,观察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舒适度、腰背部疼痛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证据应用后观察组患者舒适度评分高于对照组,患者腰背部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证据制定的脑血管造影术后使用股动脉压迫止血器患者早期活动的循证实践方案可提高护士的循证能力,规范临床工作流程,有效提高患者舒适度,减轻了患者腰酸背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神经介入术后止血方法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神经介入术后应用动脉压迫器、血管封堵器及血管缝合器的止血效果.方法 890例神经介入治疗术后患者平均随机分为3组:动脉压迫器组、血管封堵器组及血管缝合器止血组,观察股动脉穿刺部位的止血时间、制动时间、创口处理时间及并发症等.结果 血管缝合器与动脉压迫器相比止血时间、制动时间、创口处理时间均缩短,动脉压迫器组止血时间(20.96±2.47)min,血管缝合器止血时间(3.63±1.02)min,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缝合器与血管封堵器相比止血时间、制动时间、创口处理时间均缩短,血管缝合器创口处理时间(4.68±0.67)min,血管封堵器创口处理时间(5.85±0.97)min,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管缝合器用于神经介入诊疗术后并发症较少、止血效果较好、舒适度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血管缝合器与动脉压迫器止血用于脑血管病股动脉穿刺介入的随机对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比较脑血管病患者行经股动脉穿刺介入术后,应用血管缝合器或动脉压迫器止血的效果.方法:纳入2016年1月至11月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84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均采用经股动脉穿刺介入术治疗,观察组应用血管缝合器止血,对照组应用动脉压迫器止血.比较2组穿刺血管基本情况指标,止血效果指标,手术前后穿刺部位血管参数,并发症情况,及止血完成6、12、24 h采用Kol-caba舒适量表测评的患者舒适度.结果:2组患者术后检测ABI、穿刺部位股动脉周径、股动脉血流速度均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止血时间、平卧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2组一次止血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前、术后3d穿刺动脉最小内径、收缩期血流峰速度均未见明显变化,2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6、12 h Kolcaba舒适量表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血管病患者行经股动脉穿刺介入术后,穿刺血管局部采用血管缝合器止血,与动脉压迫器止血比较,起效迅速、患者舒适度高,且有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穿刺点压迫止血方法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肝动脉化疗栓塞(T ACE )是目前治疗原发性和转移性肝恶性肿瘤的重要方法之一[1 -2 ] ,此法疗效显著 ,操作简便、创伤小[3 -4 ] ,其治疗效果已得到全世界的公认[5 -6 ] .但也存在因动脉穿刺点压迫、肢体制动、穿刺点出血等增加患者的不舒适 ,增加医护人员的工作量等问题.正常生理情况下 ,穿刺点一般在20 min 内可凝血[7] ,但肝恶性肿瘤患者由于肝肾功能受损、术中常规肝素化等原因易诱发穿刺点出血.血管缝合器与封堵器可用于股动脉止血 ,但由于技术要求高、费用昂贵,未能在临床推广普及[8 -9 ]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止血方法是绷带包扎压迫止血法 ,该法需要制动穿刺肢体较长时间 ,随着T ACE治疗的深入开展,有关穿刺点压迫止血并发症及对其进行改进的研究也日益增多.现就T ACE术后穿刺点压迫止血方法综述如下 ,以期对临床护理工作和护理科研提供一定的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经皮股动脉穿刺术后两种穿刺点压迫止血方法的效果对比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对比经皮股动脉穿刺术后压迫器止血法和传统手指压迫止血法压迫股动脉穿刺点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19年1月经皮穿刺股动脉术干预的2031例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2 031例共2068个穿刺点,其中1 055个穿刺点采用压迫器压迫止血(压迫器组),1 013个穿刺点采用传统手指压迫止血(指压组).压迫器组1055个穿刺点中,5个(0.5%)穿刺点术后出现假性动脉瘤,2个(0.2%)穿刺点出现动静脉瘘,11个(1.0%)穿刺点出现渗血、血肿形成.指压组1013个穿刺点中,12个(1.2%)穿刺点术后出现假性动脉瘤,6个(0.6%)穿刺点出现动静脉瘘,38个(3.8%)穿刺点出现渗血、血肿形成.压迫器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1.7%)明显低于指压组(5.4%;P<0.05).结论 经皮股动脉穿刺术后采用压迫器压迫穿刺点止血优于传统手指压迫穿刺点止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旋钮式动脉压迫器对股动脉穿刺后止血效果的评价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脑血管造影行股动脉穿刺后,采用旋钮式动脉压迫器对股动脉穿刺点进行压迫止血,评价其止血效果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对患者的感受进行舒适度评分.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8月行脑血管造影的患者120例,造影完毕后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其中研究组60例患者采用旋钮式动脉压迫器进行压迫止血,根据患者血压情况压迫6~8h后拆除压迫器,对照组60例患者采用传统人工压迫的方式进行股动脉穿刺点止血,弹力绷带八字交叉进行加压包扎,24h后拆除绷带.结果 脑血管造影结束后,采用动脉压迫器组的止血操作时间显著小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压迫器组右下肢制动时间显著少于人工压迫组(P<0.05),可以根据患者右下肢的感受调整压迫器的深度,患者术后舒适程度动脉压迫器组优于人工压迫组(P<0.05);压迫器用力点精准,力度可调,便于观察,术后并发症动脉压迫器组少于人工压迫组(P<0.05).结论 动脉压迫器可以更好地对股动脉穿刺点进行压迫止血,能够人性化的调整压迫深度,减少右下肢制动时间,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缓解患者的术后焦虑状态,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术后舒适度和对脑血管造影检查的依从性,可以在介入导管室推广使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股动脉-股深动脉人工血管旁路术建立血液透析通路的中长期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股动脉-股深动脉人工血管旁路术建立血液透析通路的中长期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对14例无法建立传统血液透析通路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采用股动脉-股深动脉人工血管旁路术建立血液透析通路并进行6~36(中位数17)个月随访,观察其术后并发症、血流量达标等情况.结果 14例患者均手术顺利,术后血液透析血流量均>250ml/min;其术后短期并发症包括肢体肿胀、切口感染、出血,术后长期并发症包括栓塞、人工血管动脉瘤形成,透析后止血困难;随访期间1例患者术后6个月死于脑出血,2例患者死于严重感染导致的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时人工血管旁路术建立的血液透析通路均通畅.结论 股动脉-股深动脉人工血管旁路术可以作为无法建立传统血液透析通路患者的一种选择,但是其中长期并发症较多,主要为压迫止血困难、人工血管动脉瘤形成,需严格选择手术适应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功能性二叶式主动脉瓣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并发症一例
编辑人员丨2023/8/5
该文报告1例功能性二叶式主动脉瓣重度狭窄钙化患者行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TAVR)治疗,术前经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多排螺旋CT评估升主动脉及冠状动脉情况、髂血管解剖、瓣膜形态及钙化程度;术中缝合器缝合穿刺处后出现股动脉穿孔,予以外周球囊压迫止血处理;术后患者出现神经精神症状,颅脑MRI提示多发急性脑梗死,予以抗凝、抗血小板、营养神经药物治疗.随访1年,复查心脏彩超提示人工主动脉瓣周少许反流信号,患者生活自理,神经系统检查未见明显异常.TAVR适应证随着评估、器械、技术的创新在未来将不断拓展.而手术数据总结可以推动手术效果进步、减少手术并发症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缝线介导的动脉缝合装置致股动脉闭塞1例
编辑人员丨2023/8/5
股动脉是介入诊疗的常规入径之一.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股动脉穿刺止血的方法有人工压迫和动脉缝合器(APCD)缝合.临床应用的各种APCD在使用过程中均存在一定的血管并发症(2%~9%),如假性动脉瘤、皮下血肿、动静脉瘘或腹膜后出血等[1].本文就1例脑血管介入治疗后行缝线闭合装置缝合致股动脉闭塞病例报道,为临床合理使用APCD提供经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经股动脉介入诊疗术后应用血管缝合器安全性的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系统评价经股动脉穿刺介入诊疗术后应用血管缝合器的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EBSCO、SinoMed、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公开发表的中、英文有关经股动脉穿刺介入诊疗术后应用血管缝合器的随机对照试验或类实验性研究,检索时间为2010年1月-2018年9月.按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系统评价文献,参照Cochrane Handbook (5.1.0)评价偏倚风险的方法评价文献的研究质量,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3项随机对照研究,6项类实验性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常规压迫止血方法比较,应用血管缝合器进行介入诊疗术后止血,可降低皮下血肿、假性动脉瘤、腹股沟出血的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降低动静脉瘘、腹膜后出血、穿刺部位感染的发生率上,与常规压迫止血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管缝合器与常规压迫止血相比,在预防经股动脉穿刺介入诊疗术后血管并发症是安全、有效的,能降低部分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