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腹腔镜下肾部分血流阻断器的设计制作及初步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设计腹腔镜下肾部分血流阻断器(LPRB),在兔肾实验中探讨该器械设计的合理性和阻断局部肾组织血流的效果。方法:⑴设计。根据人、猪、兔肾血流均由中心向外周扇形流动的解剖特点,只要压迫肾脏中内侧肾组织,就可以阻断压迫区远端的血流。该器械的设计即以此为依据。阻断器包括第一压迫臂、第二压迫臂及转轴,内置扭力弹簧使得这两个压迫臂的末端自动闭合,压迫臂的末端设置有压迫组件,其上设置有多个自适应压迫片。⑵制作。以钛合金材料利用3D打印机打印成品。⑶实验。新西兰成年兔5只,麻醉后半侧卧位固定于手术台上,侧腹部切口,暴露肾脏,仅保留肾蒂血管。根据阻断血流方法不同分为常规组和LPRB组以进行自身对照。观察阻断血流效果。检测LPRB夹持力,肉眼和病理观察夹持部位组织损伤程度。结果:LPRB已获实用新型和外观专利授权。3D打印钛合金材料器械成品成功。实验中,该器械轻松打开放置和移除;两个压迫臂在扭力弹簧的作用下自动闭合并固定;压迫臂可以根据夹闭部位的不同调整压迫臂的角度以适应之;自适应压迫片可以倾斜,与肾脏外形相吻合,具有自适应性;该器械压迫力度足够,止血彻底,肾实质钳夹与阻断肾蒂的止血效果相当。器械夹持力值平均为132 g。肉眼及病理检查结果未发现明确肾组织损伤。结论:LPRB结构设计基本合理、使用安全,能够实现切除部分的局部止血,同时保证了其他部位的血流。但器械较大、自适应组件较硬的缺点今后需要改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远端桡动脉止血器的设计与应用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经桡动脉路径是冠状动脉造影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经典穿刺路径。随着介入手术数量的增加,也发现一些经桡动脉路径的弊端,其容易导致各类并发症,如桡动脉闭塞、桡神经损伤、桡动脉痉挛后穿刺困难等。因此,有专家提出了经远端桡动脉路径进行介入治疗,该途径具有定位方便、术后易止血、对近端桡动脉损伤少、可提高患者舒适度等优点。但目前临床上尚无专门的远端桡动脉止血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路径的发展。因此,上海市嘉定区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医生通过解剖学和物理学原理,设计并发明了一种远端桡动脉止血器,并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ZL 2021 2 2097829.6)。该止血器由内面含有凸向皮肤的硅胶垫片的手套本体和束缚组件组成。患者手部套入手套本体内,经束缚组件固定后,硅胶垫片可对桡动脉穿刺点位置进行有效压迫,以较小的压力即可起到良好的止血效果,避免产生近端桡动脉止血时的常见并发症,降低患者不适感,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舒适护理在冠状动脉造影术后桡动脉压迫止血患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在冠状动脉造影术后桡动脉压迫止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安徽省天长市中医院2018年6月—2019年12月接受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8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2例。两组患者均接受桡动脉压迫器止血,对照组患者术后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舒适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及舒适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疼痛麻木、肿胀程度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舒适度总分及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患者使用舒适护理干预,可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升患者舒适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斜外侧腰椎间融合术并发症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斜外侧腰椎间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是一种经腹膜后腰大肌前缘与大血管间隙的操作窗(anterior to psoas,ATP)行腰椎间融合(lumbar interbody fusion,LIF)的小切口微创手术。OLIF手术虽然较其他入路手术有诸多优势,但也存在各类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3.69%~81.82%。大部分并发症经过保守或对症处理可自行缓解,只有较少的并发症难以恢复,需要翻修手术治疗,甚至产生后遗症。OLIF并发症包括术中并发症和术后并发症。血管损伤是术中危险性较大的并发症,需要即刻压迫或缝合止血;神经损伤可以通过避免暴力牵拉和分离组织,减少手术时间等方法降低其发生率,胸腹膜损伤发生时,应尽量术中即刻缝合。一过性髋关节屈曲无力和一过性大腿/腹股沟感觉障碍是最常见的术后并发症,数月后大多可自行消失。肠梗阻由于术中对腹膜牵拉导致,多为不完全性,可自行缓解。术后感染大多为浅表性,经过换药和应用抗生素可治愈。Cage下沉、椎间隙塌陷是最常见融合器或假体相关并发,可无相关临床症状,但严重者需要翻修手术治疗。假关节形成发生率较低,少数伴临床症状者需要翻修手术治疗。对于OLIF并发症的研究大多样本量较小,随访时间较短,所以将来还需要更多的大样本、多中心的研究来完善我们对OLIF并发症的认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不同类型止血材料在创伤急救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止血材料对于战场和灾难环境中大量失血创伤患者的救治至关重要。针对受伤部位和受伤严重程度不同,需要使用不同类型的止血材料来紧急止血。目前对于体表伤口、四肢及交界处出血,急救止血材料已得到很好的应用,而针对胸腹腔及腔内脏器等出血创口较深且不可压迫性出血情况,在急救早期处理中仍无理想的止血材料。笔者就现有止血材料的分类和作用机制,以及在创伤急救中的应用与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创伤出血急救早期止血材料的应用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仑伐替尼致鼻出血和腹部空腔脏器穿孔
编辑人员丨3天前
1例56岁男性晚期肝细胞肝癌患者接受仑伐替尼12 mg/d靶向治疗。用药30 d后患者出现晨起无诱因鼻出血,约半个月1次,压迫后可止血,未停药。用药97 d后,患者出现腹痛,查体全腹压痛,以中上腹明显,有反跳痛及肌紧张;全腹CT检查示腹腔积气、积液,空腔脏器穿孔。停用仑伐替尼,给予禁食、胃肠减压、抗感染、抑酸补液等保守治疗22 d后,患者腹痛缓解,恢复流质饮食;治疗26 d后患者排气、排便。此后,患者自行按原剂量再次服用仑伐替尼1周,再次发生鼻出血,再次停用仑伐替尼后未再出现鼻出血。考虑鼻出血和空腔脏器穿孔可能与仑伐替尼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止血贴在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和/或介入治疗术后伤口管理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止血贴在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和/或介入治疗术后伤口安全性及舒适性方面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本研究为实验性研究。选取2022年7—10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内科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和/或介入治疗的4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信封法随机分为止血贴组和气囊腕带组,每组200例,止血贴组和气囊腕带组分别采用止血贴和止血气囊压迫器作为桡动脉止血装置,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术后止血效果、止血器使用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伤口疼痛程度、术侧手指麻木程度及止血器舒适程度情况。结果:止血贴组和气囊腕带组止血成功率分别为98.5%(197/200)和99.0%(198/2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20, P>0.05);止血贴组和气囊腕带组止血器使用时间分别为(6.23 ± 0.47)、(17.01 ± 7.74)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9.66, P<0.01);止血贴组和气囊腕带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3.5%(27/200)和29.5%(59/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8.01, P<0.05),其中,止血贴组和气囊腕带组发生术侧肢体肿胀分别为21例和54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U=16 689.50, P<0.01);止血贴组在术后即刻的伤口疼痛程度( U=13 669.50, P<0.01)、术后即刻和术后1 h的术侧手指麻木程度(术后即刻: U=17 838.00, P<0.05;术后1 h: U=13 342.50, P<0.01)、术后即刻和术后4、8、12 h舒适程度方面(术后即刻: U=9 966.50, P<0.01;术后4 h: U=12 851, P<0.01;术后8 h: U=14 900, P<0.01;术后12 h: U=15 920, P<0.01)均优于气囊腕带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止血贴在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和/或介入治疗术后伤口止血效果好,压迫时间短,并发症发生率低,伤口疼痛程度、术侧手指麻木程度较轻,止血器舒适程度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一种新型桡动脉压迫止血器的设计与应用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经桡动脉穿刺是临床常用的介入手术穿刺途径,术后为预防桡动脉出血,需要对桡动脉进行压迫止血。现临床常用的压迫止血装置主要由绑带、压迫球囊、注气口以及支撑板构成。在使用时,向气囊内注射空气来获得按压力,通过气囊内空气量多少来衡量局部压力大小,并按时进行抽气减压。然而,绑带的预紧程度对实际按压力有较大影响,不同的人员在操作时可能差异较大,难以控制实际压力。局部压力过小会导致穿刺点出血,压力过大患者会产生疼痛、肢体肿胀、水泡甚至桡动脉闭塞。为此,笔者设计了一种可以控制实际按压力的桡动脉止血装置,现报道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前臂离断合并四指离断再植成功一例
编辑人员丨3天前
女,52岁,因左手机器冲压伤2 h急诊入院。入院检查:患者神志清、精神差、意识淡漠,被动体位,血压80/50 mmHg,心率110次/min,呼吸25次/min。专科情况:左前臂自腕关节以近6 cm完全离断,中、环、小指自近节基底完全离断,指蹼皮肤相连,示指自近节远端完全离断,肢体均完整,创缘欠整齐,前臂部分肌腱自近端撕脱抽出,前臂残端部分肌肉挫灭。尺、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示、中、环、小指近节骨折。患者入院后立即予输液、输血,纠正休克治疗,家属强烈要求再植。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上臂上气囊止血带。手术由3人分2组进行:1人行前臂残端清创,彻底去除失活肌肉组织,标记血管、神经、肌腱,创面彻底止血;另外2人行手掌和断指彻底清创,找到指深屈肌腱远近两个断端,标记其近端断端并留牵引线防止回缩,去除指浅屈肌腱。断指指骨均缩短0.3~0.4 cm,以直径1.5 mm克氏针纵行固定,指深屈肌腱手指断端以3-0肌腱缝线改良Kessler法缝合。每个断指以11-0显微缝线吻合一条优势侧指固有动脉,9-0显微缝线修复双侧指固有神经,指伸肌腱和指背静脉暂不修复,手掌部伤口皮肤简单缝合。尺、桡骨短缩4 cm,桡骨复位后以斜T型重建钢板固定,尺骨以一枚直径3.0 mm克氏针纵行固定,并以一枚直径1.5 mm克氏针固定桡尺远侧关节,修复关节韧带。随即以9-0显微线吻合尺动脉,放松止血带,腕掌部和断指一次性通血成功,肢体离断后至通血成功历时7 h整。断肢通血20 min后,以血管夹夹闭尺动脉,每1 h松开通血一次,然后以3-0肌腱缝线改良Kessler法修复腕部屈肌腱,"8"字法缝合伸肌腱,9-0显微线缝合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浅支,吻合桡动脉及其伴行静脉2条,吻合腕部静脉4条,以3-0肌腱缝线"8"字法修复指伸肌腱,11-0显微缝线吻合手指静脉9条,最后缝合所有伤口皮肤。术后患者卧床1周,患肢制动,短臂石膏托外固定,局部60 W烤灯照射,密切观察血液循环,每1 h观察记录一次,予抗感染、抗痉挛、抗凝血治疗。术后4 h示指发生静脉回流障碍,环指动脉供血障碍,考虑为局部淤血压迫所致,以止血钳撑开伤口放出淤血后均缓解,伤口更换引流条。之后再植肢体稳定,未再发生血管危象,顺利存活。术后6周拔除手指和固定桡尺远侧关节克氏针,患者自行功能锻炼。术后25个月随访:拇指掌指关节活动范围0°~60°,拇外展0°~60°、内收60°~0°,指间关节活动范围0°~45°。第2~5掌指关节活动范围0°~45°,近指间关节活动范围5°~35°,远指间关节无主动活动。腕关节屈曲40°,背伸30°,旋前90°,旋后85°。腕掌部及拇指感觉S 3,2~5指感觉S 2。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不可压迫性躯干出血:院前急救领域的痛点与展望
编辑人员丨3天前
不可压迫性躯干出血(noncompressible torso hemorrhage, NCTH)特指由创伤或其他因素引发,无法经由四肢止血带予以控制的躯干脏器或大血管严重损伤和出血 [1]。由于出血迅猛,止血措施必须于伤后立即介入方能有效遏制失血性休克对患者生理机能的不利影响(图1)。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