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固定术后应用负压引流装置产生负面影响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在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FNA)术后使用密闭式负压引流系统引流治疗ITFs的效果具有临床不确定性,此项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旨在研究应用PFNA固定治疗ITFs术后防止负压引流系统是否对患者有益。方法:对60例符合纳入标准应用PFNA固定治疗的粗隆间骨折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决定是否在术后安放负压引流装置。在术后第4、10、90天测量视觉模拟量表(VAS),对镇痛药用量、大腿肿胀宽度、伤口状况和感染情况进行评估;同时,评估术后不同时间点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水平、总失血量和输血量。结果:引流组的总失血量(579.1±236.71 mL)大于非引流组的总失血量(427.8±239.77 mL; P=0.01);引流组的输血量(443.33±176.30 mL)大于非引流组的输血量(307.83±155.42 mL; P=0.01);与非引流组(1.7±0.72)相比,引流组术后4 d的VAS评分更高(2.3±0.6, P=0.02)。两组在镇痛药用量、大腿肿胀、伤口感染和血肿、住院时间或在转诊后各时间点并发症总例数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在ITFs行PFNA治疗的患者中,引流组的输血需要量和总失血量均高于非引流组;此外引流装置可能对术后伤口状况没有短期益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微创直接前侧入路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Evans Ⅰ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早期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微创直接前侧入路(DAMIS)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EvansⅠ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早期临床疗效观察。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唐山市第二医院2017年12月—2021年12月手术治疗的100例EvansⅠ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高龄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9例、女61例,年龄80~91岁。按照不同的手术方法分组:关节置换组45例,采用DAMIS半髋关节置换术;内固定组55例,采用抗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按照骨折端类型分组:稳定组50例,不稳定组50例。观察指标:(1)比较关节置换组与内固定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骨密度、术前发生患侧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等基线资料;(2)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置入物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分别比较稳定组和不稳定组中采用2种不同手术方法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负重时间,以及术后不同时间点(术后2周、6周、3个月、9个月)的Harris评分差异。(3)随访患者骨折愈合情况,观察内固定组有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关节置换组有无假体松动、脱位及假体周围骨折等并发症。结果: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9~12个月,均未发生切口感染、愈合不良的情况。(1)关节置换组与内固定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 >0.05)。(2)稳定组中,2种手术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关节置换患者相比内固定患者的切口长度更短[9.6(9.3,9.9)与11.0(10.3,11.6)cm]、术后负重时间更早[2.0(2.0,3.0)与11.0(9.0,12.8)d],术后不同时间点的Harris评分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01)。不稳定组中,2种手术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上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 P值均>0.05);关节置换患者相比内固定患者的术后负重时间更早[2.0(2.0,3.0)与87.0(79.0,95.0)d],术后不同时间点的Harris评分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01)。(3)内固定组患者术后1.5~6个月骨折达到愈合标准,内固定物未出现松动及断裂等情况。关节置换组患者均未发生假体松动现象,无假体脱位及假体周围骨折的发生;1例患者出现股外侧皮神经麻痹症状,术后6个月左右症状完全消失。 结论:DAMIS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EvansⅠ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具有切口小、术后负重时间早、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高的优势,早期临床疗效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探讨桃红四物汤促进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PFNA术后骨折愈合的疗效及其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4/3/30
目的:基于磷酯酰肌醇3激酶(PI3K)/丝氨酸蛋白激酶(Akt)信号通路探讨桃红四物汤促进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FNA)术后骨折愈合的疗效及其机制.方法:选取2021年7月-2022年12月期间遂宁市中医院收治的90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行PFNA术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为45例.对照组术后接受常规干预,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桃红四物汤干预.对比两组中医证候积分、骨折愈合时间、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血液流变学、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指标.结果:治疗后研究组髋部疼痛、痛有定处、神疲乏力、患肢软而无力、头晕眼花、失眠健忘、自汗畏风寒、胸闷气短、肌肤甲错、面色晄白无华评分和总分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红细胞压积、血浆比黏度、全血比黏度、红细胞电泳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PI3KmRNA、AktmRNA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PFNA术后使用桃红四物汤,可促进患者临床预后转归,降低中医证候积分,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缩短骨折愈合时间,改善机体血液流变学,调节PI3K/Akt信号通路表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PFNA内固定联合近端控制技术微创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1/13
观察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联合近端控制技术微创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效果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6月-2021年6月收治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6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33例。对照组接受PFNA内固定治疗,观察组行近端控制技术微创联合内固定手术治疗。对比2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生活自理能力评分,治疗前、后髋关节功能评分情况及围术期情况,统计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后,2组生活自理能力评分均提高,且观察组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0. 05 );治疗后,2组髋关节功能评分均增大,且观察组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0. 05 );治疗后,观察组围术期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0. 05 );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8. 18%,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2. 42%,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0. 05 );治疗后,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0. 05 )。结论:近端控制技术微创联合PFNA内固定手术对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效果显著,有效改善患者髋关节活动度,提高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13
-
亚洲型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治疗亚洲人群转子间骨折髓内钉突出程度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4/1/6
背景:因亚洲型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FNA-Ⅱ)设计与亚洲人群的不匹配,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时可能会出现股骨转子近端的髓内钉突出,突出长度对手术疗效的影响需要进一步探讨.目的:定量测量PFNA-Ⅱ内固定后髓内钉股骨转子近端突出长度,分析突出长度对PFNA-Ⅱ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是否存在影响.方法:选择68例因股骨转子间骨折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PFNA-Ⅱ内固定治疗的患者,于术后6个月内在髋关节X射线前后位片上定量测量股骨大转子近端髓内钉外突值,按照是否存在股骨大转子近端髓内钉突出分为突出组与非突出组.采集患者的性别、身高、骨折类型、使用的髓内钉长度、直径、螺旋刀片在股骨颈的位置及大转子近端髓内钉突出长度等数据,术后6个月时采用髋关节Harris评分及疼痛目测类比评分判断术后疗效,观察PFNA-Ⅱ大转子近端突出对手术疗效是否存在影响.结果与结论:①突出组及非突出组患者性别特征存在明显差异(P=0.001);②按AO/OTA分类,两组患者的骨折类型无明显差异(P=0.289);③两组患者使用的髓内钉直径、长度特征均无明显差异(P=0.067,P=1.000);④患者身高与使用的髓内钉长度无明显相关性(P=0.510),但与突出长度有明显相关性(P=0.034);螺旋刀片位置与突出长度无明显相关性(P=0.968);⑤术后6个月时两组患者髋关节Harri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373),但突出组疼痛目测类比评分明显高于非突出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0);⑥结果提示PFNA-Ⅱ在治疗亚洲人股骨转子间骨折时,大转子近端经常发生髓内钉突出;当髓内钉伸入大转子近端软组织时,患者主诉大转子近端疼痛,目测类比评分明显高于非突出组;为了更好地适应亚洲人群骨骼特点,建议对PFNA-Ⅱ进行改良,进一步缩短近端钉端,以获得更好的股骨转子间骨折固定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6
-
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固定转子间骨折是否重建外侧壁
编辑人员丨2023/9/30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是否重建外侧壁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1年6月手术治疗外侧壁骨折型股骨转子间骨折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术前医患沟通结果,31例采用重建锁定钢板外侧壁重建+PFNA固定(重建组),另外29例单纯PFNA固定(未重建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资料.[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术中无神经、血管损伤.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总长度、术中透视次数、一次置钉成功率、螺旋刀片长度、切口愈合等级、住院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重建组下地时间显著早于未重建组[(14.1±1.8)dvs(18.5±2.9)d,P<0.05].患者平均随访(19.0±4.3)个月.重建组完全负重时间显著早于未重建组[(13.6±3.4)周vs(18.5±2.9)周,P<0.05].随术后时间推移,两组Harris评分、髋伸屈ROM、内收外展ROM均显著增加(P<0.05);相应时间点,重建组上述指标均显著优于未重建组(P<0.05).影像学方面,两组骨折复位质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重建组的 NSA[(127.3±2.7)° vs(124.8±1.7)°,P<0.05]和股骨头颈短缩[(4.1±0.7)mm vs(5.1± 0.6)mm,P<0.05]均显著优于未重建组.[结论]PFNA固定股骨转子间骨折重建外侧壁可增强固定的稳定性,有利于髋关节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30
-
不同营养状态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PFNA内固定治疗患者围术期隐性失血情况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不同营养状态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行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治疗患者围术期隐性失血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2015年8月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接诊的90例股骨转子间骨折老年患者.按照微型营养评价法评分分为对照组(营养良好)、研究1组(潜在营养不良)、研究2组(营养不良),每组30例.其中对照组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龄70~90岁,平均77.1岁;研究1组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71~90岁,平均79.0岁;研究2组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70~91岁,平均78.9岁.所有患者均采用PFNA内固定进行治疗,记录3组患者术前术后的血清学指标[总蛋白(TP)、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转铁蛋白(TRA)、淋巴细胞百分比(TLP)、淋巴细胞计数(TLC)、血红蛋白(Hb)],采用面积法检测血液浸润面积进而检测患者失血量,并计算高、低隐性失血量患者的术前术后血清学指标,并对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术前,研究2组患者的血清学指标明显低于研究1组和对照组;术后,3组患者的血清指标均有所下降,而研究2组患者的血清学指标明显低于研究1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2组患者的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以及高隐性失血量病例数明显多于对照组和研究1组,术后血细胞比容(HCT)明显低于对照组和研究1组,3组高隐性失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组患者的TP、ALB、PA、TRA、TLP、TLC、Hb等血清指标与术前比较,均有下降,而高隐性失血组患者下降较为明显,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高隐性失血组患者的各指标明显低于低隐性失血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随着营养状况的恶化,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失血量以及高隐性失血率逐渐增多,其中TP、ALB等血清学指标可以作为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隐性失血的检测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髓内固定系统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分析髓内固定系统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FNA)、股骨近端髓内钉(PFN)、联合加压交锁髓内钉(InterTan)及亚洲型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FNA-Ⅱ)4种髓内固定系统治疗95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比较4种方法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骨折愈合时间及末次随访Harris评分.结果 95例均获得随访,时间7~20个月.骨折愈合时间6~9个月.PFNA组1例术后5个月发生外伤后股骨颈骨折;PFNA-Ⅱ组1例术后3个月发生螺旋刀片切出;PFN组2例术后1同时发生深静脉血栓.手术时间:PFN组长于其他3组,与PFNA组、PFNA-Ⅱ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InterTan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nterTan组与PFNA组、PFNA-Ⅱ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PFNA组与PFNA-Ⅱ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PFN组多于其他3组,与PFNA组、PFNA-Ⅱ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InterTan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nterTan组与PFNA组、PFNA-Ⅱ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与PFNA-Ⅱ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臂机透视次数:PFN组多于其他3组,与PFNA组、PFNA-Ⅱ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InterTan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nterTan组与PFNA组、PFNA-Ⅱ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与PFNA-Ⅱ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骨折愈合时间和末次随访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股骨转子间骨折选择合适的髓内固定系统治疗都可以获得良好疗效,而PFNA-Ⅱ和PFNA损伤更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铁剂治疗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贫血及髋关节功能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围术期口服铁剂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贫血及髋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2012年3月至2016年5月采用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治疗的156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围术期是否规范口服琥珀酸亚铁治疗分为两组,对照组(80例)不使用铁剂,治疗组(76例)术后给予口服琥珀酸亚铁治疗12周.分别于术后1 d、14 d、1个月、3个月行血常规检查及术后髋关节功能(Sanders)评分,对两组患者围术期血红蛋白(Hb)量及髋关节功能进行评估.结果 治疗组患者术后3个月Hb平均为(119.1±5.0)g/L,对照组为(102.5±5.6)g/L,治疗组Hb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术后3个月Sanders评分平均为(55.3±3.5)分,对照组为(47.3±5.4)分,两组平均Sander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围术期口服铁剂治疗可以改善患者贫血和促进髋关节功能的恢复,缩短其康复周期,是有效、经济、安全的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两种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比较抗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与动力髋螺钉(DHS)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将72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两组,40例采用PFNA手术治疗,32例采用DHS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及术后各项指标.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18个月.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负重时间、去拐时间、骨折愈合时间PFNA组均优于DH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术后12个月Harris评分优良率高于DH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术后12个月骨折复位质量优良率高于DH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FNA具有创伤小、手术操作较简单、出血少、术后并发症少、骨折复位满意、恢复快等优点,尤其适用于骨质疏松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