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远端固定生物型长柄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结合粗隆重建治疗32例高龄不稳定骨质疏松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远端固定生物型长柄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结合粗隆重建治疗高龄不稳定骨质疏松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市骨科医院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32例行远端固定生物型长柄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结合粗隆重建治疗高龄的不稳定骨质疏松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记录所有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开始负重时间、完全负重时间、双下肢长度差、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末次随访按照Harris评分标准进行评估,采用百分率(%)描述末次随访患者髋关节功能优良率。结果:32例患者术后随访(17.2±2.3)个月,术后(4.8±1.4) d开始助行器辅助下地行走,完全负重时间为(10.2±1.5)周。32例患者均得到完整随访,所有病例无脱位、假体松动、关节感染或异位骨化,并发症发生率21.9%,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优良29例,较好2例,可1例。优良率90.60%。结论:生物型远端固定型长柄双极人工股骨头半髋关节置换术结合粗隆重建治疗高龄骨质疏松股骨粗隆间骨折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优良率高,并发症少,是一种有效治疗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PFCC护理模式对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以患者和家庭为中心的护理(PFCC)对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98例需行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以随机的方式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n=49)。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试验组采用PFCC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康复效果。 结果:术前两组患者Barthel评分、Harris以及生活水平评分结果进行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两组患者Barthel评分、Harris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术前,且术后试验组患者1个月、3个月、半年的Barthel评分、Harris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PFCC护理模式的护理方案对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及髋关节功能的恢复有较大的提高,从而明显改善了患者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早期运动康复体验和需求的质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患者早期运动康复的真实体验和需求,为开展满足患者需求的干预研究提供前期依据。方法: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2021年6?—9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12例老年THA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半结构式深度访谈,采用Colaizzi 7步法分析、归纳、提炼资料。结果:老年THA患者早期运动康复体验和需求可归纳为:术后运动是一段艰难的旅程;专业支持的需求;外部支持的需求;内在驱动的需求4个主题和14个亚主题。结论:老年THA患者早期运动康复存在多方面的问题和需求,需加强医、护、患三方面的沟通,了解患者的真实感受,给予个体化护理和康复指导,从而改善患者的治疗体验,提升其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生物型股骨长柄半髋关节置换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生物型股骨长柄半髋关节置换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血清骨性标志物、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皮质醇(Cor)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在皖北煤电集团总医院行手术治疗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120例,按非随机临床同期对照研究与患者自愿原则,分为关节置换组和内固定组,每组60例。内固定组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关节置换组行生物型股骨长柄半髋关节置换术。比较两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手术前后血清AngⅡ、Cor水平,手术前后血清骨标志物骨钙素(OC)、降钙素(CT)、碱性磷酸酶(ALP)水平,手术前后Harris髋关节功能量表评分、Barthel指数(BI)评分、生命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74)评分及术后6个月髋关节功能优良率。结果:关节置换组下床活动时间短于内固定组,手术时间长于内固定组,术中出血量与术后引流量高于内固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关节置换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内固定组[8.33%(5/60)比25.00%(15/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 6.000, P<0.05)。两组术后第1、3天血清AngⅡ、Cor水平较术前增高,并且关节置换组高于内固定组[术后第1天:(218.68 ± 42.04)mmol/L比(158.19 ± 34.36)mmol/L、(327.15 ± 39.08)μg/L比(285.42 ± 34.06)μg/L;术后第3天:(169.46 ± 32.73)mmol/L比(138.02 ± 25.97)mmol/L、(294.83 ± 33.95)μg/L比(262.64 ± 30.57)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术后1、3个月血清OC、CT、ALP水平较术前增高,并且关节置换组高于内固定组[术后1个月:(17.40 ± 4.25)μg/L比(14.96 ± 3.79)μg/L、(1.34 ± 0.49)ng/L比(1.15 ± 0.43)ng/L、(159.49 ± 19.75)U/L比(137.24 ± 17.28)U/L;术后3个月:(19.18 ± 5.79)μg/L比(16.24 ± 4.36)μg/L、(1.46 ± 0.57)ng/L比(1.24 ± 0.50)ng/L、(180.94 ± 22.42)U/L比(163.72 ± 19.36)U/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术后1、3、6个月Harris髋关节功能量表评分较术前增高,并且关节置换组高于内固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关节置换组术后髋关节功能优良率高于内固定组[90.00%(54/60)比75.00% (45/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 4.675, P<0.05)。两组术后1、3、6个月BI、GQOL-74评分均较术前提高,并且关节置换组高于内固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与PFNA内固定比较,应用生物型股骨长柄半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可促进恢复,减少并发症,减轻对骨性标志物的影响,提高患者髋关节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生命质量,但对机体创伤较重,应激反应较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难复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新分型与复位策略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难复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新分型,以及在新分型指导下的复位策略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郑州市骨科医院收治的124例难复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男56例,女68例;年龄(76.8±13.2)岁。根据骨折近端头颈骨块的移位方式,将难复性股骨转子间骨折分为3型:1型(旋转型)65例,根据小转子位置再分为3个亚型:1.1型(小转子连在骨折远端型)24例,1.2型(小转子连在骨折近端型)8例,1.3型(小转子游离型)33例;2型(绞锁型)18例,也分为3个亚型:2.1型(小转子游离型)13例,2.2型(小转子连在骨折近端型)0例,2.3型(小转子连在骨折远端型)5例;3型(反转子型)41例。在新的分型指导下,对患者采用相应技巧(应用撬拨、钳夹、提拉及克氏针临时固定等技术)复位后行髓内钉固定。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复位质量及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等。结果:本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53.0±20.7)min,术中出血量为(132.1±81.3)mL。根据Chang等、Kim等标准评定术后骨折复位质量:优101例,良17例,可4例,差2例,优良率为95.2%(118/124)。124例患者术后获(12.4±3.7)个月随访。120例患者骨折一期愈合,2例3型患者主钉断裂后更换髓内钉后愈合,此122例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为(5.1±1.4)个月;另有2例1.3型患者头钉切割股骨头行半髋关节置换术。5例患者术后出现泌尿系统感染,经对症治疗后痊愈。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为(94.2±5.4)分;优103例,良17例,差4例,优良率为96.8%(120/124)。结论:基于骨折近端头颈骨块移位方式划分的难复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新分型,能直接、有效地指导术中复位,并可获得满意的复位与固定效果,且易于理解和掌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来自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低表达微小RNA-127-5p的细胞外囊泡促进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疾病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激素性股骨头坏死(SONFH)患者来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分泌的低表达微小RNA(miR)-127-5p细胞外囊泡(EVs)对正常BMSCs增殖及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骨髓来源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0例需行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激素性股骨头坏死5例,非股骨头坏死5例),提取其中的BMSCs进行培养。使用差速离心法分离SONFH-BMSCs-EVs并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和纳米颗粒跟踪分析(NTA)鉴定。将正常BMSCs中加入SONFH-BMSCs-EVs作为实验组,对照组加入等量磷酸盐缓冲液(PBS),用噻唑蓝(MTT)法检测SONFH-BMSCs-EVs对BMSCs的增殖的影响。分别取两组第3代BMSCs,提取总RNA,使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miR-127-5p的表达差异。取第3代BMSCs进行成骨诱导,诱导过程中加入miR-127-5p mimic、miR-127-5p NC,分别用茜素红染色、MTT法、半胱氨酰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Caspase)-3/7活性细胞凋亡检测,来检验miR-127-5p对BMSCs增殖及成骨分化的影响。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 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SONFH-BMSCs-EVs为大小不均的圆形膜性囊泡,粒径范围在40~200 nm之间且表达CD63、CD9标志蛋白。共聚焦显微镜下显示EVs可以被BMSC摄取。MTT法显示实验组(0.98±0.20)增殖活性低于对照组(0.40±0.13, t=5.39, P<0.01)。RT-PCR显示实验组miR-127-5p的相关表达(1.03±0.21)明显低于对照组(0.58±0.12, t=4.05, P<0.01)。茜素红染色显示SONFH+miR-127-5p mimic(Smm)组成骨分化染出红色的阳性率远远高于SONFH(S)组。MTT法和Caspase-3/7活性细胞凋亡检测显示Smm组相较于S组,促进增殖(Smm组1.51±0.18,S组1.09±0.17, t=3.84, P<0.01),减少凋亡(Smm组0.59±0.12,S组1.02±0.12, t=5.56, P<0.01)。 结论:SONFH患者来源的BMSCs分泌的低表达miR-127-5p EVs可以抑制正常BMSCs增殖及成骨分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前外侧入路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的早期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前外侧入路与后外侧入路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至2021年6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采用前外侧入路和后外侧入路半髋关节置换治疗并获得随访的90例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资料。前外侧入路组45例,男18例、女27例,年龄(83.33±5.29)岁(范围76~96岁);后外侧入路组45例,男13例、女32例,年龄(81.87±5.00)岁(范围75~94岁)。术后评估手术指标、围手术期出血量、软组织损伤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疼痛,采用Harris评分、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UCLA)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结果:前外侧入路组切口长度、术后住院时间、血红蛋白减少量、隐性失血均低于对照组( P<0.05),但术中出血量、术后输血率无明显差异( P>0.05)。前外侧入路组患者术后1 d的血清肌酸激酶、C反应蛋白水平[(232.98±83.70)IU/L和(81.67±48.85)mg/L]均低于后外侧入路组[(296.93±124.58)IU/L和(104.79±36.75)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86, P=0.005; t=2.54, P=0.013)。所有患者术后疼痛均明显改善,术后12 h、24 h、48 h前外侧入路组的VAS评分均低于后外侧入路组( P<0.05)。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前外侧入路组为(20.73±4.99)h,较后外侧入路组的(41.69±13.58)h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9.71, P<0.001)。出院当日、术后1个月前外侧入路组Harris评分[(63.31±6.21)分和(75.76±4.91)分]和UCLA评分[(1.84±0.42)分和(3.69±0.76)分]均高于后外侧入路组[(52.69±10.01)分和(71.33±3.66)分,(1.62±0.54)分和(3.16±0.8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6个月两组Harris和UCLA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前外侧入路组有2例发生肌间静脉血栓,并发症发生率为4%(2/45);后外侧入路组有1例发生假体脱位,并发症发生率为2%(1/4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1.000)。 结论:前外侧入路对行半髋关节置换术的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是较理想的术式,具有切口短、软组织损伤小、隐性失血量低等优势,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早、术后住院时间短、疼痛改善、早期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围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术前和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5年7月— 2017年10月西安交通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218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85例,女133例;年龄32~102岁[(76.0±11.9)岁]。213例接受切开复位内固定术,4例接受半髋关节置换术,1例接受外固定术。所有患者分别于术前和术后进行双下肢深静脉超声判断DVT的发生情况。下肢深静脉血栓分为远端血栓、近端血栓和混合血栓。根据术前和术后超声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血栓组[术前82例(37.6%),术后128例(58.7%)]和非血栓组[术前136例(62.4%),术后90例(41.3%)]。分别记录术前及术后DVT的部位及转归情况。对所有患者进行血栓形成相关危险因素评估,包括患者一般资料、手术时间、止血带时间、输血量、失血量、输液量、引流量及血清学指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危险因素。结果:术前DVT发生率为37.6%,术后DVT发生率上升到58.7%,血栓类型以远端DVT为主,分别占术前和术后深静脉血栓的86.6%和90.6%,术后有2.8%的远端DVT延伸至腘静脉以上,23.4%的患者在术前没有血栓形成,而在术后出现远端、近端或混合DVT(分别为22.0%、0.5%和0.9%)。没有发生致命性肺栓塞。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血栓组与术前无血栓组在年龄、性别、骨折侧别、合并其他疾病、体重指数、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入院D-二聚体和入院C-反应蛋白(CRP)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骨折至住院时间和骨折至手术时间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血栓组与术后无血栓组在年龄、性别、骨折侧别、合并其他疾病发病率、体重指数、住院时间、ASA分级、手术方式、手术时间、输血量、失血量、输液量、引流量、入院时D-二聚体和入院时CRP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骨折至入院时间、骨折至手术时间、术前D-二聚体、术后1 d D-二聚体,术后5 d D-二聚体水平和术后5 d CRP等方面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骨折至入院时间( OR=1.137,95% CI 1.002~1.290, P<0.05)和术后1 d D-二聚体( OR=1.087,95% CI 1.033~1.142, P<0.05)与术后DVT显著相关。 结论:对于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血栓类型以远端DVT为主,骨折至住院时间是术前和术后D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骨折至手术时间是术前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早期干预(早期入院和早期手术)可能会降低DVT的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近端假体周围骨折的内固定组合方式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近端假体周围骨折的内固定组合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至2022年3月58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骨折患者的资料,男31例、女27例;年龄(75.5±18.2)岁(范围35~95岁)。全髋关节置换39例,半髋关节置换19例;生物型假体37例,骨水泥型假体21例;于术中发生假体周围骨折6例、术后52例。骨折通用分型系统(unified classification system,UCS):UCS Ⅳ.3A1型2例、3A2型1例、3B1.1型19例、3B2.1型25例、3B3型2例、3C型9例。骨折部位:股骨A区(大转子)3例、B区(股骨柄周围)46例、C区(股骨柄尖端以远)9例。内固定由主辅固定组成,主要固定方式为钢丝或钛缆环扎、锁定加压钢板、锁定附加钢板固定,辅助固定方式为钛缆环扎,要求覆盖A、B、C三区形成整体平衡固定。比较不同内固定组合的改良Harris评分(modified Harris Hip Scores,mHHS)、钢板长度、工作长度及螺钉数。结果:随访时间为(54.2±21.6)个月(范围11~86个月)。所有患者于术后(10.2±1.5)周(范围7~13周)出现骨折愈合征象,术后(19.6±1.3)周(范围17~22周)显示骨性愈合,无一例出现延迟愈合或不愈合。术后1例出现应力性骨折,行双钢板内固定联合翻修;1例内固定失效,行双钢板内固定联合翻修加大段异体骨植骨。术后6个月UCS Ⅳ.3B2.1组mHHS评分[(80.3±4.6)分]最低,不同分型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256.72, P<0.001)。单纯内固定组[(91.6±4.2)分]高于翻修联合内固定组[(81.9±4.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8.32, P<0.001)。UCS Ⅳ.3B1.1型钢板长度及工作长度分别为(24.9±2.5)cm及(12.6±1.7)cm、3B2.1型为(25.4±2.6)cm及(13.6±1.8)cm、3C型为(28.1±2.5)cm及(14.9±1.9)cm,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5.33, P=0.005; F=6.78, P<0.001)。A区螺钉数:不同UCS分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52.67, P<0.001);UCS Ⅳ.3B1.1型(6.5±2.3)枚、3B2.1型(6.7±2.2)枚,较3B3型的(3.5±1.5)枚和3C型的(3.7±1.6)枚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B区螺钉数:不同UCS分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42.15, P<0.001);UCS Ⅳ.3B1.1型(2.3±1.6)枚、3B2.1型(2.8±1.9)枚,较3B3型的(1.0±0.5)枚和3C型的(1.2±0.6)枚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C区螺钉数:不同UCS分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39.62, P<0.001);UCS Ⅳ.3B1.1型(3.8±1.9)枚、3B2.1型(3.9±1.7)枚,较3B3型的(2.0±0.5)枚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近端假体周围骨折行单纯骨折内固定术后髋关节功能优于同时行翻修者;UCS Ⅳ.B1、B2型的A、B、C三区螺钉数较B3型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用部分臀大肌重建臀中肌的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因臀中肌纤维脂肪化失能并短缩不能复位而缝合部分臀大肌于大转子以重建臀中肌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10月至2019年2月,共收治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因臀中肌纤维脂肪化失能并短缩不能复位的患者7例,男2例,女5例,年龄42~77岁,平均52.7岁;幼时髋关节感染后遗畸形6例,Crowe IV型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1例。均通过臀大肌前上部肌瓣及其肌腱于髂胫束部分离断,缝合于大转子顶和股外侧肌腱而重建臀中肌。术后康复训练,术后前3个月每个月、以后每半年到1年间返院复查X线片及髋关节活动情况。使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 t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7例术后均获得随访,时间为12~78个月,平均37个月。术前Harris髋关节评分(48.0±3.8)分改善至术后(84.0±4.2)分,术前下肢短缩(5.2±1.2) cm改善至术后(2.4±0.6) cm,4例髋关节由术前屈曲(45.6±2.4)°改善至术后(87.6±3.6)°、外展术前(5.5±2.2)°改善至术后(28.2±3.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部分患者因臀中肌短缩和纤维脂肪化,采用臀大肌重建臀中肌功能,临床疗效良好,且不影响臀大肌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