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颈总动脉-锁骨下动脉搭桥术治疗症状性锁骨下动脉闭塞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采用颈总动脉-锁骨下动脉(SA)搭桥术治疗有脑缺血症状的SA闭塞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15年1月至2020年6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于复合手术室行颈总动脉-SA搭桥术的11例SA闭塞患者,所有患者均有脑缺血症状。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手术相关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均手术成功,术中超声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提示椎动脉盗血消失,吻合血管通畅。2例患者术中显露SA时,发生淋巴管破裂。无一例患者发生神经损伤及卒中。术后1年随访,所有患者SA盗血综合征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双上肢收缩压差由术前的(27.6±9.7)mmHg降至术后的(7.3±1.9)mmHg( P<0.01,1 mmHg=0.133 kPa),患侧与健侧收缩压比值由术前的0.55±0.11提高至0.86±0.30( P<0.01)。所有患者人工血管及吻合口无明显狭窄,患侧无肢体缺血及脑缺血表现。 结论:颈总动脉-SA治疗有脑缺血症状的SA闭塞患者手术并发症少、疗效确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药物涂层球囊治疗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24个月临床效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药物涂层球囊(drug coated ballloon,DCB)治疗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femoropopliteal arterial occlusive disease,FPOD)的中期临床结果。方法:对 2016年12月至2020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血管外科接受DCB治疗的FPOD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术后 24个月的靶血管一期通畅率(primary patency rate,PP)、一期辅助通畅率(assisted primary patency rate,AP)、二期通畅率(secondary patency rate,SP)、免于临床症状驱动的靶病变血运重建率(freedom from clinically-driven target lesion revascularization,F-TLR)有效性指标,以及围手术期不良反应事件、大截肢率、全因死亡率安全性指标。结果:172例患者(191条下肢)接受了DCB治疗。其中TASC A型13条(6.8%)、B型38条(19.9%)、C型98条(51.3%)、D型42条(22.0%)。原发性病变126条(66.0%)、支架内再狭窄病变33条(17.3%),原发性病变合并支架内再狭窄32条(16.8%)。轻度钙化48条(25.1%)、中度钙化20条(10.5%)、重度钙化25条(13.1%)。原发性病变平均病变长度(27.8±10.4)mm。其中慢性全堵病变(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为97条(61.4%),平均CTO病变长度为(17.2±12.4)cm。技术成功率97.4%。一期补救性支架植入率为22.0%。术后12个月及24个月PP分别为68.4%和55.9%、AP为78.8%和69.8%、SP为95.8%和91.5%,F-TLR为85.3%和81.9%。原发性病变亚组术后24个月PP为62.7%、支架内再狭窄亚组术后24个月PP为44.9%。术后全因死亡率13.4%、大截肢率4.7%。影响一期通畅率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慢性肢体威胁性缺血( P=0.046)和≥15 cm的CTO病变( P=0.006)。 结论:DCB是一种安全有效治疗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腔内介入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股腘动脉人工血管旁路术中膝周肌瓣构建侧支血管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治疗中的应用与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股腘动脉人工血管旁路术中膝周肌瓣构建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患者术后人工血管闭塞后膝下血供的代偿作用。方法:回顾性描述性研究。选取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血管外科2012年6月—2020年7月ASO患者31例,其中男22例、女9例,年龄52~87(72.3±3.6)岁。均为单侧肢体病变,左侧14例、右侧17例,Rutherford分期3级以上,踝肱指数(ABI)为0.32±0.13。均行股腘动脉人工血管旁路术治疗,术中将离断的腓肠肌内侧头与同侧的半膜肌、半腱肌及缝匠肌瓦合叠加缝合,以膝周肌瓣构建侧支血管。术后,在超声检查人工血管闭塞(无血流信号)后,观察患者肢体缺血情况,同时观察并比较患者手术前后ABI;出院时按照Rutherford标准评价患者手术疗效;随访期间观察并统计患者截肢率,观察成功保肢患者的生活状态。结果:31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无围术期死亡患者。术后1周ABI为0.58±0.19,高于术前的0.32±0.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02, P=0.002)。出院时手术疗效评价:显著有效15例、有效10例、无效4例、恶化2例。术后随访6~60个月,平均24.6个月。患者在人工血管闭塞后,下肢虽有一过性疼痛、发凉等缺血症状,但经抗凝治疗症状缓解。术后2、24个月分别有1例患者死于心肌梗死,术后3年1例死于脑梗死,生前均无下肢静息痛症状,可作室内活动;2例因股深动脉多节段闭塞、膝下组织血供不足,分别于术后6、15个月行截肢术,余26例患者成功保肢,随访6个月~5年,均无需行临床再干预,均无静息痛。 结论:股腘动脉旁路术治疗的ASO患者,采用腓肠肌肌瓣在膝周构建侧支血管,在人工血管闭塞后,下肢缺血无明显加重,说明肌瓣构建对缓解患者膝下肢体缺血状态有一定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胫骨骨膜侧向牵张术治疗下肢慢性缺血性疾病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胫骨骨膜侧向牵张术治疗糖尿病足和脉管炎足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0年5月采用胫骨骨膜侧向牵张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13例(16足)患者资料,男9例(12足),女4例(4足);年龄39~77岁,平均66岁;左足7例,右足9例;5例为糖尿病足,1例为糖尿病足合并动脉硬化闭塞症,2例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5例为动脉硬化闭塞症。术中将胫骨骨膜切开并置入牵张装置,其中3例双足溃疡者胫骨骨膜牵张器安置于较为严重的一侧。术后第3天起开始牵张骨膜,速度约0.75 mm/d,调整时限为2周,2周后手术取出牵张装置。评价术后足部毛细血管充盈和创面恢复情况,对手术前、后的足部皮温、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足末梢血氧饱和度进行统计学分析,同时采用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观察双下肢血管情况。结果:术后1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12周,平均3.85周;术前13例患者VAS评分为(5.31±1.84)分(范围2~9分),术后2周为(2.46±1.39)分(范围1~6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6.124, P<0.001)。术前1例患足血氧饱和度未测出,其余12例为87.83%±14.83%(范围50%~98%),术后2周为92.33%±7.91%(范围75%~99%),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124, P=0.285)。术前10例患者足部皮温为(35.68±0.85)℃(范围34.00~36.60 ℃),术后为(36.23±0.46)℃(范围35.50~36.90 ℃),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197, P=0.008)。术后2周毛细血管充盈试验示毛细血管充盈反应较术前明显改善。所有患者均于术前行CTA检测,11例患者术后2周取出牵张装置后复查CTA,与术前CTA相比手术侧肢体可见明显的新生血管显影。除1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患足疼痛为主,无创面症状)外,其余12例患者中2例因合并心衰或肾衰而致创面未愈合、另外10例于术后1个月创面明显好转。 结论:胫骨骨膜侧向牵张术可用于治疗下肢慢性缺血性疾病,术后疗效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药物涂层球囊治疗股腘动脉长段病变的中远期结果及其预后因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药物涂层球囊(DCB)治疗股腘动脉长段病变的中远期结果及其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21年5月于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血管外科接受DCB治疗的114例股腘动脉长段病变(卢瑟福分级2~6级)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75例,女性39例,年龄(71.9±8.4)岁(范围:49~89岁)。114例患者共有138处股腘动脉长段病变,其中初次病变111处(80.4%,111/138),闭塞病变116处(84.1%,116/138),病变长度(280.9±78.7)mm(范围:150~520 mm);联合减容治疗59处(42.8%,59/138),植入补救支架27处(19.6%,27/138)。通过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别计算患者的累积初始通畅率、免于临床驱动的靶病变再次干预率、累积总体生存率。通过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筛选影响股腘动脉长段病变通畅率的相关因素。结果:114例患者均完成DCB治疗,技术成功率为98.2%(112/114)。术后平均随访18个月(范围:3~54个月)。术后12、24和36个月累积初始通畅率分别为87.5%、75.2%和55.1%,免于临床驱动的靶病变再次干预率分别为92.4%、81.8%和68.7%,累积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6.2%、94.0%和80.2%。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慢性肢体威胁性缺血( HR=2.629,95% CI:1.519~4.547, P<0.01)、合并高脂血症( HR=2.228,95% CI:1.004~4.948, P=0.026)是影响股腘动脉长段病变DCB术后通畅率的独立预后因素。 结论:DCB治疗股腘动脉长段病变的中远期效果满意,慢性肢体威胁性缺血、合并高脂血症是影响股腘动脉长段病变DCB治疗后通畅率的独立预后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不同体位护理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患者患肢氧分压、疼痛和舒适度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4种体位护理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患者患肢氧分压、疼痛和舒适度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8年3月—2019年2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357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分别采用平卧位、坐位、下肢下垂位和下肢抬高位4种体位护理方法进行试验,比较患者在不同体位护理状态下的氧分压、疼痛值及舒适度水平差异。结果:357例患者中,无疼痛感的患者共106例。相比其他3种体位,下肢抬高位氧分压水平最低,且疼痛评分和舒适度评分最高,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下肢下垂位的氧分压水平最高,疼痛评分和舒适度评分低于其他3种体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4种体位中,坐位和下肢下垂位的氧分压改变程度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145.433, P<0.01)。 结论:平卧位、坐位、下肢下垂位和下肢抬高位4种体位护理中,下肢下垂体位相较其他3种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患者的氧分压、舒适度及疼痛值具有较明显的改善效果。但长时间的患肢下垂体位易引起血液瘀滞造成不适症状,因此还需根据患者病情设定合理的患肢体位护理方式与护理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薄壁低慢性外张力支架治疗股腘动脉闭塞性疾病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薄壁低慢性外张力(COF)支架治疗股腘动脉闭塞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19年5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连续收治的76例下肢股腘动脉闭塞性疾病(76条肢体)患者的临床资料,均实施Pulsar-18支架(Biotronic,德国)植入术。分析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症状和支架通畅率。结果:76例患者均成功植入支架,术后临床症状Rutherford分级明显降低,下肢踝肱指数(ABI)明显升高( P<0.05)。随访24个月,3、6、12、24个月股腘动脉支架Ⅰ期通畅率分别为97.0%(64/66)、95.4%(62/65)、82.8%(53/64)、79.4%(50/63);6、12、24个月股腘动脉支架Ⅱ期通畅率分别为100%(65/65)、95.3%(61/64)、90.5%(57/63)。复杂性股腘动脉闭塞症的支架通畅率更低。 结论:薄壁低COF支架治疗股腘动脉闭塞性疾病安全有效,可以获得2年内良好的临床结果和Ⅰ期、Ⅱ期支架通畅率。精心的血管准备和涂药球囊的应用,可以降低股腘动脉支架的再狭窄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胫骨横向骨搬移治疗下肢难愈性创面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下肢慢性难愈性创面的治疗周期长且预后差,绝大部分患者最终会因疗效不佳而截肢。基于张力-应力法则的Ilizarov技术的应用为下肢难愈性创面的治疗带来了希望。Ilizarov技术或牵张成骨技术除诱导骨生成外,还可刺激微血管增生和改善微循环,分为纵向骨搬移和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胫骨近端皮质部分截骨后横向牵张)。这两类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各有其优缺点及适应证。纵向骨搬移主要用于促进成骨,适用于大段骨缺损、骨坏死或骨感染(伴或不伴软组织缺损)。而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为部分截骨搬移治疗,创伤小,对肢体稳定性的影响小,手术操作简单,并发症少,主要应用于下肢难愈性创面的治疗,如糖尿病足、血栓闭塞性脉管炎(Buerger病)、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静脉性溃疡、创伤引起的难愈创面等。胫骨横向骨搬移治疗重度糖尿病足取得了高愈合率、高保肢率及低复发率的良好疗效,是该技术治疗难愈性创面最成功的应用。胫骨横向骨搬移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也可提高愈合率和保肢率,但总体疗效逊色于治疗重度糖尿病足。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胫骨横向骨搬移通过刺激微血管网再生从而促进创面愈合,疗效优于传统方法,但应强调与血管重建术联合应用,以期达到最好的长期效果。有研究初步表明其作用机制与促进血管生长相关因子生成、平衡局部炎症微环境等相关。胫骨横向骨搬移治疗下肢难愈性创面的效果仍需大样本的随机对照研究证实。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治疗进展与展望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近5年来,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方法既有巨大进步,亦存在不少问题。世界血管协会联盟对慢性威胁性肢体缺血的定义、评估和治疗提出了系统性指导意见,获得了业界广泛认可,但在临床工作中的落实并不令人满意,很多患者并未得到规范的药物治疗。在手术方面,药物涂层球囊的普及具有革命性意义,其用于治疗股腘动脉、膝下动脉病变已被证实安全、有效;踝下动脉旁路移植对肢体远端中小血管病变具有较好疗效;对无血管重建条件的患者,深静脉动脉化可能是值得探讨的新方向。作者通过回顾最新文献结果,结合临床实践经验,总结了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治疗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希望对周围血管专业医师对该病的深入了解有所帮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保守与介入治疗Fontaine Ⅱ期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近期和远期疗效对比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保守治疗与介入治疗对Fontaine Ⅱ期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近、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外科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184例(219条肢体)Fontaine Ⅱ期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保守治疗组93条肢体,介入治疗组126条肢体,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介入治疗组近期总有效率显著优于保守治疗组(83.33%比45.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1年随访期内介入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保守治疗组(60.32%比53.7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3年随访期内保守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介入治疗组(60.21%比53.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随访期内保守治疗组全因死亡、截肢、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均低于介入治疗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3年随访期介入治疗组病变动脉再狭窄率和再次干预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与介入治疗相比,Fontaine Ⅱ期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保守治疗经济、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