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582例 胸痛—主动脉瘤周围占位—胸椎破坏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男,79岁,以双侧肋缘下持续疼痛起病、进行性加重,影像学提示胸主动脉瘤伴周围软组织密度占位。初步诊断为主动脉穿透性溃疡、壁间血肿可能,但主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患者症状未改善。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提示主动脉瘤周围占位18F-脱氧葡萄糖(FDG)代谢增高,炎症指标升高,患者进一步被诊断为血管炎可能;但加用足量糖皮质激素和环磷酰胺的治疗后,患者主动脉瘤周围占位却逐渐扩大、包绕胸椎。胸椎骨质破坏的发现带来新的线索,经过胸椎穿刺活检标本的病原学高通量测序,最终确诊患者为慢性Q热感染(累及主动脉瘤和胸椎)。多西环素联合羟氯喹治疗有效控制炎症,但未能逆转慢性Q热血管感染这一凶险疾病的不良结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运动疗法在周围动脉疾病护理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运动疗法是周围血管疾病综合治疗中重要的一环,包括步行训练、高强度间歇运动、抗阻力训练等形式。本文从运动强度(运动负荷、运动中跛行严重程度、运动量增加幅度)和运动持续时间(每次运动持续时间、作息比、每周运动频率、疗程持续时间)等方面进行综述,指出医务人员应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制订个性化"运动处方",对患者进行个性化护理指导,使周围血管疾病患者在运动疗法中获得最大益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伴有破骨细胞样巨细胞的胰腺未分化癌的影像学特征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伴有破骨细胞样巨细胞的胰腺未分化癌(UCOGCP)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至2019年1月间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4例经病理确诊为UCOGCP患者的CT、MRI影像学资料,记录肿瘤部位、长径、形态、边界、密度或信号、包膜、钙化、出血、囊变、强化程度,以及有无胰管扩张、胰腺实质萎缩,有无周围血管侵犯、淋巴结及器官转移。结果:4例UCOGCP中病灶位于胰头部1例,胰体部2例,胰尾部1例。病灶长径3.3~13.0 cm,平均8.8 cm;呈类圆形3例,不规则状1例;边界清晰并见包膜2例,边界模糊2例。4例均为囊实性肿块,其中3例有囊腔分隔。CT平扫示4例肿块均呈不均匀低密度,其中1例有斑点状钙化;增强后肿块实性成分轻度强化,其中2例部分实性成分明显强化。MRI检查示2例T 1WI呈混杂低信号,其中1例见小斑片高信号出血灶;T 2WI呈混杂高信号,扩散加权成像(DWI)呈弥散受限。2例主胰管扩张,1例胰腺实质萎缩。1例侵犯十二指肠降部,3例周围血管(包括门静脉、脾动脉、脾静脉)受侵,其中1例伴门静脉和脾静脉瘤栓形成,1例伴发胰源性门静脉高压。 结论:UCOGCP影像学特征为体积较大的囊实性肿块,可伴出血及钙化,增强后实性成分轻度强化,部分实性成分明显强化,分析其影像学特征并结合临床资料,有望提高该疾病诊断准确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胰腺伴破骨细胞样巨细胞未分化癌的影像学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胰腺伴破骨细胞样巨细胞未分化癌(UPC-OGC)的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特征。方法:回顾性纳入2015年4月至2019年11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经病理确诊为UPC-OGC、术前行上腹部CT或MRI检查且临床和病理资料完整的11例患者。分析所有UPC-OGC患者的CT、MRI图像特征,包括病灶位置、数目、形态、大小、边界,平扫、强化特点,周围侵犯、转移情况等。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11例UPC-OGC患者的肿瘤病灶均为单发,病灶最大径(范围)为(4.84±2.96) cm(2.00~12.80 cm)。7例UPC-OGC患者肿瘤病灶位于胰头,2例位于胰体,1例位于胰尾,1例位于胰体尾部。3例UPC-OGC患者肿瘤病灶形态为类圆形,8例患者肿瘤病灶形态为椭圆形伴分叶。8例UPC-OGC患者肿瘤病灶边界清晰,3例患者肿瘤病灶边界不清。7例UPC-OGC患者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检查,CT平扫检查示肿瘤实性区CT值与正常胰腺实质相近[(37.14±6.10) HU比(43.14±4.55) HU],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2.85, P=0.097);CT动脉期增强扫描检查示肿瘤实性区强化程度低于正常胰腺实质[(67.29±12.79) HU比(90.43±9.81) 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10, P=0.004);CT静脉期增强扫描检查示肿瘤病灶实性区持续强化,强化程度与正常胰腺实质相近[(84.71±15.30) HU比(79.57±10.73) HU],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38, P=0.535)。CT和MRI增强扫描检查均表现为病灶不均匀强化,动脉期病灶的实性成分强化稍低于正常胰腺实质,边缘和内部分隔渐进性强化,静脉期和平衡期强化程度稍高于正常胰腺实质或与正常胰腺相近。 结论:UPC-OGC的CT和MRI征象有一定特征性,有助于疾病的诊断和鉴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钇-90树脂微球经动脉放射栓塞治疗初始不可切除肝脏恶性肿瘤的安全性和短期疗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钇-90树脂微球经动脉放射栓塞(TARE)治疗初始不可切除肝脏恶性肿瘤的安全性和短期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0例初始不可切除肝脏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均为男性,年龄为(57±4)岁。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x±s表示,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 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 Q1, Q3)或 M(范围)表示,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占比表示。 结果:(1)治疗前评估情况。10例患者均完成治疗前评估,其中8例行1次锝99-聚合蛋白( 99mTc-MAA)灌注试验、2例行≥2次 99mTc-MAA灌注试验;10例患者 99mTc-MAA的肿瘤组织摄取值/周围正常组织摄取值、肝肺分流率、钇-90树脂微球治疗需要量分别为5.8±1.2、4.8%±0.8%、(1.10±0.20)GBq。(2)钇-90树脂微球TARE治疗策略。10例患者中,采用全肿瘤放射栓塞、主要靶病灶放射栓塞+非靶病灶射频消融术治疗、主要靶病灶放射栓塞+非靶病灶碘-125粒子植入、肝叶或肝段放射栓塞分别为6、2、1、1例。治疗期间,1例高龄患者因不能耐受,未行靶向及免疫治疗,其余9例均联合靶向及免疫治疗。10例患者中,行1次和2次钇-90树脂微球TARE治疗分别为7例和3例。(3)随访情况。1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4.5(3.0~12.0)个月。随访期间,无患者发生与钇-90树脂微球TARE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10例患者经钇-90树脂微球TARE治疗前肿瘤长径、甲胎蛋白(AFP)、异常凝血酶原、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谷氨酰转移酶(GGT)分别为96(72,135)mm、26(6,833)μg/L、290(56,2 997)Au/L、(36±13)IU/L、(41+16)IU/L、(40±4)g/L、(15.3±4.1)μmol/L、(99±68)IU/L;治疗后90 d上述指标分别为63(43,97)mm、4(3,357)μg/L、38(25,142)Au/L、(40±16)IU/L、(51±28)IU/L、(39±4)g/L、(14.4±1.2)μmol/L、(134±93)IU/L;治疗前与治疗后90 d肿瘤长径、异常凝血酶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2.08,-2.24, P<0.05),AFP、ALT、AST、Alb、TBil、GG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Z=-1.27, t=0.63、1.69、1.73、0.67、1.30, P>0.05)。10例患者随访期间达到临床完全缓解5例、临床部分缓解4例,1例患者于钇-90树脂微球TARE治疗后30 d内发生非靶病灶进展,患者疾病缓解率、疾病控制率均为9/10,随访期间无患者死亡。 结论:钇-90树脂微球TARE治疗初始不可切除肝脏恶性肿瘤安全、可行,联合其他治疗方法可获得较为满意的短期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复合手术治疗创伤性左侧颈总动脉闭塞合并周围神经损伤1例报道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颈动脉损伤约占所有颈部血管损伤的22%,其中颈总动脉损伤约占颈动脉损伤的75% [ 1] 。颈部血管损伤分为钝性损伤和穿透性损伤 [ 2, 3] 。其中,钝性颈部血管损伤被认为是一种非常罕见的创伤事件,仅发生在约0.1%的钝性创伤患者中 [ 3] 。此类患者可能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多汗、缺血性脑卒中等,也可发生周围神经损伤。另外,由于此类患者存在颈动脉病变区域长、管腔闭塞严重、再通困难、再狭窄发生率高等特点,实施单纯的外科手术或血管内介入治疗往往很难一次性开通血管 [ 4] 。目前,在治疗该类疾病方面,应用复合手术治疗罕有报道。聊城市人民医院脑科医院血管神经外科2020年应用复合手术成功治疗了1例创伤性左侧颈总动脉闭塞合并周围神经损伤患者,术中顺利实现了血管再通,取得了满意疗效。笔者现将该例患者的诊治经过报道如下,以期为临床同道提供一些经验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药物涂层球囊治疗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24个月临床效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药物涂层球囊(drug coated ballloon,DCB)治疗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femoropopliteal arterial occlusive disease,FPOD)的中期临床结果。方法:对 2016年12月至2020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血管外科接受DCB治疗的FPOD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术后 24个月的靶血管一期通畅率(primary patency rate,PP)、一期辅助通畅率(assisted primary patency rate,AP)、二期通畅率(secondary patency rate,SP)、免于临床症状驱动的靶病变血运重建率(freedom from clinically-driven target lesion revascularization,F-TLR)有效性指标,以及围手术期不良反应事件、大截肢率、全因死亡率安全性指标。结果:172例患者(191条下肢)接受了DCB治疗。其中TASC A型13条(6.8%)、B型38条(19.9%)、C型98条(51.3%)、D型42条(22.0%)。原发性病变126条(66.0%)、支架内再狭窄病变33条(17.3%),原发性病变合并支架内再狭窄32条(16.8%)。轻度钙化48条(25.1%)、中度钙化20条(10.5%)、重度钙化25条(13.1%)。原发性病变平均病变长度(27.8±10.4)mm。其中慢性全堵病变(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为97条(61.4%),平均CTO病变长度为(17.2±12.4)cm。技术成功率97.4%。一期补救性支架植入率为22.0%。术后12个月及24个月PP分别为68.4%和55.9%、AP为78.8%和69.8%、SP为95.8%和91.5%,F-TLR为85.3%和81.9%。原发性病变亚组术后24个月PP为62.7%、支架内再狭窄亚组术后24个月PP为44.9%。术后全因死亡率13.4%、大截肢率4.7%。影响一期通畅率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慢性肢体威胁性缺血( P=0.046)和≥15 cm的CTO病变( P=0.006)。 结论:DCB是一种安全有效治疗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腔内介入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西北10家医院5年间2次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诊治状况调查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西北地区10家医院5年间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RDS)的诊治状况的变化。方法:回顾性调查西北地区新生儿协作组中部分医院(陕西省6家、甘肃省3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家)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2016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和2021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收治的入院日龄≤3 d并诊断为RDS的早产儿。比较5年间患儿的基本情况、围产期情况、治疗情况、并发症及预后等方面的变化。采用 t检验、秩和检验或 χ2检验分析各组数据。 结果:(1)2016年及2021年符合纳入标准的RDS早产儿分别为322例和349例,胎龄30~33周 +6的早产儿仍是主要患病人群,男性居多[分别为64.3%(207/322)和57.3%(200/349)]。2021年母亲平均生育年龄明显高于2016年[(30.6±4.8)岁与(28.6±5.4)岁, t=24.02, P<0.001],高龄产妇多于2016年[19.2%(67/349)与12.4%(40/322), χ2=4.18, P<0.05]。(2)2021年与2016年相比,辅助生殖技术受孕率[11.7%(41/349)与1.9%(6/322), χ2=25.12]、正规产前检查率[58.5%(204/349)与30.4%(98/322), χ2=53.33]、产前糖皮质激素使用率[62.2%(217/349)与28.6%(92/322), χ2=82.58]、剖宫产率[73.6%(257/349)与51.6%(166/322), χ2=35.06]、选择性剖宫产率[24.1%(84/349)与6.5%(21/322), χ2=39.07]和瘢痕子宫妊娠率[7.4%(26/349)与3.4%(11/322), χ2=5.23]均较高( P值均<0.05);胎儿窘迫[30.1%(105/349)与20.2%(65/322), χ2=8.68]、妊娠期高血压疾病[24.6%(86/349)与13.0%(42/322), χ2=14.59]、胎膜早破[16.0%(56/349)与10.2%(33/322), χ2=4.89]、羊水胎粪污染[12.6%(44/349)与5.6%(18/322), χ2=9.83]、胎盘早剥[10.3%(36/349)与5.3%(17/322), χ2=5.84]、妊娠期糖尿病[10.3%(36/349)与1.6%(5/322), χ2=22.41]、绒毛膜羊膜炎[4.6%(16/349)与0.9%(3/322), χ2=8.12]、甲状腺功能异常[4.3%(15/349)与0.6%(2/322), χ2=7.88]和心脏病[4.3%(15/349)与0.3%(1/322), χ2=9.17]的比例均较高( P值均<0.05)。(3)治疗情况:2021年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应用率、猪PS应用剂量和牛PS的应用比例均高于2016年[(73.6%(257/349)与67.1%(216/322), χ2=11.62;(178.5±38.0)mg/kg与(165.2±42.8)mg/kg, t=7.85;47.9%(123/257)与19.4%(42/216), χ2=41.72; P值均<0.01]。2021年与2016年气管插管-注入PS-拔管后正压通气使用率、早期(生后2 h内)应用PS及PS治疗前后的血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21年与2016年相比较,抗生素应用时间[7.0 d(5.0~14.0 d)与5.0 d(1.0~8.0 d), Z=7.55]、辅助通气时间[144 h(81~264 h)与73 h(47~134 h), Z=8.20]和住院时间[24 d(14~42 d)与16 d(10~25 d), Z=6.74]明显增加( P值均<0.01),经鼻间歇正压通气[29.6%(100/338)与1.0%(3/306), χ2=97.81]和常频通气的使用率[42.6%(144/338)与30.1%(92/306), χ2=10.87]明显升高( P值均<0.01)。(4)2021年与2016年相比较,动脉导管未闭[15.5%(54/349)与6.2%(20/322), χ2=63.40]、支气管肺发育不良[9.2%(32/349)与2.8%(9/322), χ2=12.88]、持续性肺动脉高压[5.4%(19/349)与0.6%(2/322), χ2=12.85]、脑室周围白质软化[4.3%(15/349)与1.2%(4/322), χ2=7.52]和气胸[3.4%(12/349)与0.3%(1/322), χ2=9.68]的比例升高( P值均<0.05),院内感染比例明显下降[7.4%(26/349)与19.6%(63/322), χ2=21.37, P<0.001]。(5)2021年早产儿RDS治愈率高于2016年[70.8%(247/349)与56.2%(181/322), χ2=15.37, P<0.001],放弃率[7.7%(27/349)与14.3%(46/322), χ2=7.41]和病死率[院内:1.4%(5/349)与5.6%(18/322), χ2=8.74;院外:8.3%(29/349)与13.7%(44/322), χ2=4.96]低于2016年( P值均<0.05)。 结论:这一期间参与研究单位的早产儿RDS的临床救治技术水平提高了,但仍存在一定不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壶腹部周围疾病的临床疗效(附2 019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治疗壶腹部周围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 019例壶腹部周围疾病行PD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1 193例,女826例;年龄为63(15)岁。观察指标:(1)手术情况。(2)术后情况。(3)术后病理学检查情况。(4)壶腹部周围恶性肿瘤预后分析。采用电话和门诊方式对壶腹部周围恶性肿瘤患者定期随访,术后第1年每3个月随访1次,1年后每6个月随访1次,了解患者术后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21年12月。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IQR)或 M(范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和(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计算生存率,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 结果:(1)手术情况。2 019例患者中,2016—2018年收治1 116例,2019—2020年收治903例;1 866例行开腹PD,153例行腹腔镜或机器人辅助PD;1 049例行标准PD,970例行保留幽门的PD;215例行PD联合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切除;3例行PD联合动脉切除。2 019例患者手术时间为255(104)min,术中出血量为250(200)mL,术中输血率为31.401%(623/1 984),35例术中输血资料缺失。2016—2018年收治的1 116例患者中保留幽门、联合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切除、术中输血分别为585例(52.419%)、97例(8.692%)、384例(34.941%);2019—2020年收治的903例患者中上述指标分别为385例(42.636%)、118例(13.068%)、239例(27.006%);两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 =19.14,10.05,14.33, P<0.05)。(2)术后情况。2 019例患者术后住院时间为13(10)d。2 019例患者中,1例术后并发症资料缺失,2 018例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45.292%(914/2 018),其中B级或C级胰瘘发生率为23.439%(473/2 018),B级或C级出血发生率为8.127%(164/2 018),B级或C级胃排空延迟发生率为15.312%(309/2 018),胆瘘发生率为2.428%(49/2 018),腹腔感染发生率为12.884%(260/2 018)。患者二次手术率为1.932%(39/2 019),在院死亡率为0.644%(13/2 019),术后30 d死亡率为1.238%(25/2 019),术后90 d死亡率为2.675%(54/2 019)。2016—2018年收治的1 116例患者术后总体并发症、B级或C级出血、B级或C级胃排空延迟、腹腔感染、术后90 d死亡分别为541例(48.477%)、109例(9.767%)、208例(18.638%)、172例(15.412%)、39例(3.495%);2019—2020年收治的902例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373例(41.353%)、55例(6.098%)、101例(11.197%)、88例(9.756%)、15例(1.661%);两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 =10.22,9.00,21.30,14.22,6.45, P<0.05)。2016—2018年收治的1 116例患者中在院死亡11例(0.986%),2019—2020年收治的903例患者中在院死亡2例(0.22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3)术后病理学检查情况。2 019例患者术后病理学检查疾病部位:胰腺1 346例(66.667%),其中恶性肿瘤1 023例(76.003%),其他良性或低度恶性疾病323例(23.997%);十二指肠乳头250例(12.382%),其中恶性肿瘤225例(90.000%),其他良性或低度恶性肿瘤25例(10.000%);胆总管174例(8.618%),其中恶性肿瘤156例(89.655%),其他良性或低度恶性肿瘤18例(10.345%);壶腹部140例(6.934%),其中恶性肿瘤134例(95.714%),其他良性或低度恶性肿瘤6例(4.286%);十二指肠91例(4.507%),其中恶性肿瘤52例(57.143%),其他良性或低度恶性疾病39例(42.857%);其他部位18例(0.892%),均为恶性肿瘤。2 019例患者中,恶性肿瘤1 608例(79.643%),良性或低度恶性疾病411例(20.357%)。1 608例恶性肿瘤患者术后组织病理学类型:腺癌1 447例(89.988%),导管内乳头状黏液肿瘤伴癌变37例(2.301%),腺鳞癌35例(2.177%),腺癌伴其他癌成分29例(1.803%),神经内分泌癌18例(1.119%),鳞癌1例(0.062%),其他类型41例(2.550%)。411例良性或低度恶性疾病患者术后组织病理学类型:导管内乳头状黏液肿瘤107例(26.034%),慢性或自身免疫性炎性疾病62例(15.085%),神经内分泌肿瘤58例(14.112%),胰腺浆液性囊腺瘤52例(12.652%),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36例(8.759%),胃肠道间质瘤29例(7.056%),绒毛管状腺瘤20例(4.866%),胰腺黏液性囊腺瘤2例(0.487%),胰腺或十二指肠外伤2例(0.487%),其他类型43例(10.462%)。(4)壶腹部周围恶性肿瘤预后分析。1 590例壶腹部周围主要部位恶性肿瘤患者生存分析结果显示:1 023例胰腺癌患者中,969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0~69.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30.9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19.5个月[95%可信区间( CI)为18.0~21.2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4.28%、29.22%、17.92%。225例十二指肠乳头癌患者中,185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0~68.9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36.7个月,中位生存时间随访期间未达到,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4.92%、78.87%、66.94%。156例远端胆管癌患者中,110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0~69.5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25.9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50.6个月(95% CI为31.4~NR),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0.37%、56.11%、48.84%。134例壶腹癌患者中,100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0~67.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28.1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62.4个月(95% CI为37.8~NR),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0.57%、64.98%、62.22%。52例十二指肠癌患者中,38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0~69.5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26.2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52.0个月(95% CI为30.6~NR),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3.75%、62.24%、40.01%。不同部位壶腹部周围恶性肿瘤患者术后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63.76, P<0.05)。 结论:PD在大容量胰腺中心施行安全、可行,但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高。随着PD手术量增长,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下降。不同部位壶腹部周围恶性肿瘤患者行PD后生存时间存在差异,十二指肠乳头癌、壶腹癌、十二指肠癌和远端胆管癌行PD后5年生存率较好,胰腺癌行PD后5年生存率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超微血流成像监测横向骨搬移中血管再生的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研究超微血流成像技术在胫骨横向骨搬移治疗下肢慢性缺血性疾病中监测血管再生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至2020年12月接受胫骨横向骨搬移治疗的12例下肢缺血性疾病患者资料,其中男7例,女5例,年龄(64.0±16.6)岁(范围30~86岁)。12例中伴糖尿病足者10例,糖尿病史(14.4±8.3)年(范围5~30年);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2例。12例均行胫骨横向骨搬移治疗,记录治疗前后的超微血流成像结果并进行比较,包括新生侧支血管数量与部位、血管直径、浸润深度等。结果:12例在接受治疗后均发现明显的围绕下肢知名血管的新生侧支,侧支数量(3.25±2.73)支(范围1~8支)。12例共发现20支知名血管有侧支建立现象,其中11例共12支跖动脉(dorsal metatarsal artery,DMA)周围发现侧支建立,2例共3支足背动脉(dorsal pedis artery,DPA)周围发现侧支循环建立,2例共3支胫前动脉(anterior tibial artery,ATA)周围发现侧支循环建立,2例各有1支胫后动脉(posterior tibial artery,PTA)周围发现侧支循环建立。6例侧支建立于手术同侧下肢,2例侧支建立于手术对侧下肢,4例侧支建立于双侧下肢。结论:胫骨横向骨搬移在临床应用中血管再生现象明显,超微血流成像可有效反映新生血管侧支生成的情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