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岁儿童肩胛带撕脱离断治疗及随访一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2011年11月,西安凤城医院手足显微外科收治1例肩胛带离断伴周围皮肤撕脱缺损的7岁患儿,急诊采用右上肢清创再植加游离股前外侧皮瓣(ALTF)修复加前臂切开减压术,术后肢体成活。术后6个月行斜方肌移位右肩外展功能重建术。术后11年随访,患侧肢体长度略小于健侧,前臂周径略小于健侧,痛觉、触觉、温度觉均恢复,TPD 15~20 mm,肢体两侧皮肤温度正常。肩外展功能达到30°,屈肘、屈腕肌力Ⅴ级,腕关节旋前功能、各指屈指功能恢复。患侧肢体可配合健侧肢体完成所有日常活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吲哚菁绿荧光造影在背部扩张穿支皮瓣设计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究吲哚菁绿荧光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 ICGA)在采用扩张穿支皮瓣修复大面积缺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收治的22例使用背部扩张穿支皮瓣行面颈部缺损修复的病例资料,其中,男12例,女10例,年龄4~26岁,平均19岁,均为烧伤后下面部、颈部软组织损伤患者,以背部为供区,设计单蒂或多蒂扩张穿支皮瓣进行治疗。术中切取皮瓣后保留主要穿支进行ICGA,评价穿支的血供范围,确定是否采用增压方式将皮瓣设计为多蒂皮瓣,皮瓣转移至面颈部、切口缝合后,再次行ICGA,判断皮瓣血运情况。术后统计皮瓣坏死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22例皮瓣平均大小27 cm × 17 cm。在ICGA的指导下,15例设计为单蒂,其中5例带蒂颈浅动脉皮瓣,10例游离旋肩胛动脉穿支皮瓣;7例采用增压方式设计为多蒂皮瓣,包括2例带蒂颈浅动脉皮瓣+旋肩胛动脉穿支增压,5例游离旋肩胛动脉穿支皮瓣+胸背动脉穿支增压。术后静脉栓塞1例,重新吻合后血供恢复正常;术后1周20例皮瓣完全存活,2例尖端坏死,伤口换药后恢复。随访5~16个月,皮瓣色泽、质地均良好,面颈部功能改善。结论:ICGA可作为一项安全、有效的术中检测手段,指导选择合适的穿支,判断是否采用血管增压的临床决策,优化皮瓣设计,提高手术成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无充气腋窝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空间构建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思路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 通过总结归纳外科医师在前期学习无充气腋窝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空间构建过程中的常见错误及解决思路,为后来的学习者提供参考,提高手术操作的规范化,缩短学习曲线,减少手术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间在浙江省人民医院头颈外科行无充气腋窝入路腔镜技术患者共计210人,其中由初学组医师建腔150人,由熟练组医师建腔60人.评价了两组之间锁骨上皮神经损伤、肩胛舌骨肌损伤或离断等9项常见建腔过程中的错误发生情况,并比较了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直径、肿瘤位置和病理类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初学组医师建腔过程中在锁骨上皮神经损伤(19.33%vs.3.33%)、肩胛舌骨肌损伤或离断(16.00%vs.0)、颈前带状肌游离过度(24.00%vs.3.33%)、胸大肌及锁骨上筋膜损伤(16.00%vs.5.00%)、颈外静脉及属支损伤(8.00%vs.0)、胸锁关节过度游离(7.33%vs.0)、胸锁乳突肌肌间隙进入错误(8.67%vs.0)等问题的发生率上显著高于熟练组医师(P<0.05).初学组与熟练组在颈内静脉及属支损伤(4.00%vs.0)、颈前带状肌进入层次错误(2.00%vs.0)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初学组医师在无充气腋窝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空间构建过程中损伤周围组织的发生率要远高于熟练组医师.扎实的解剖基础以及熟练的腔镜下操作技术是顺利构建空间体系的基础.通过总结无充气腋窝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空间构建中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交流学习经验,进一步补充和完善无充气腋窝入路完全腔镜下甲状腺手术学习体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创伤性肩胛带完全性离断的再植(一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