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生态安全格局分析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关键区域识别:以环太湖城市群为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基于生态安全格局进行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关键区识别是新时期平衡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本研究以环太湖城市群为研究区,从结构和功能两方面综合确定生态源地,在构建阻力面的基础上利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识别生态廊道并耦合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来确定研究区每条生态廊道的适宜宽度,通过电路理论识别重点修复区,最终构建"六区四带"的生态安全格局并进行分区管控.结果表明:环太湖城市群的32处生态源地呈现"东多西少、山湖相连"的空间格局,70条生态廊道集中分布于西部和中部,绝大部分生态廊道的适宜宽度在1500-2000 m;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区集中存在于太湖东部、长兴县和溧阳市内;根据研究区特点和修复区实际情况,本研究提出保护核心生态源地、优化并修复重要廊道、合理规划生态夹点和障碍点用地等具体保护修复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特征融合AEBGNet的运动想象脑电分类算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针对机器学习方法在对脑电特征进行分类时无法同时兼顾脑电信号的时-空域特征的问题,利用添加注意力机制的卷积神经网络提取空间特征和双向门控循环单元提取时间特征,提出一种基于特征融合的运动想象(Motor Imagery,MI)脑电分类算法(Attention-EEGNet-BiGRU,AEBGNet),AEBGNet可将时、空域两类特征相融合,得到更具表征性的时-空域特征,最终构建的AEBGNet分类模型在BCI competition IV 2b数据集上取得80.37%的平均正确率,比标准的EEGNet方法提高6.09%.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可以有效提高MI脑电信号的分类正确率,为MI脑电信号的分类提供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实施现状及建议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了解护理硕士专业学位(Master of Nursing Specialist,MNS)研究生"双导师制"实施现状.方法 2023年3月-4月,采取便利抽样法,抽取195名MNS研究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MNS研究生"双导师制"实施情况问卷及研究生对导师的满意度量表对其进行调查.结果 共回收有效问卷179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1.8%.179名MNS研究生中,选择"双导师"指导模式为"按需指导"者最多,为64名(35.8%);选择"分段定期指导"者最少,为20名(11.2%).超过90%的MNS研究生认同"双导师"根据研究方向共同指导其制订个性化培养计划,共同指导其阅读文献、撰写综述和选题,共同参加开题报告会、中期考核会(和预答辩、答辩会).MNS研究生对第一导师的满意度得分高于对第二导师的满意度得分[5.00(4.66,5.00)分比5.00(4.34,5.00)分;Z=-2.491,P=0.013].接受不同模式指导的MNS研究生对第一导师/第二导师的满意度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NS研究生"双导师"指导模式较为多样;"双导师"履行职责情况虽较为良好,但仍有提升空间;MNS研究生对"双导师"满意度较高.院校应致力于构建规范、高效的MNS研究生"双导师"指导模式,清晰界定各方的职责与角色,并通过打造监管与激励机制、定期了解MNS研究生的意见与反馈,以提升MNS研究生"双导师制"成效,提高MNS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质谱成像分析黄芩切片主要代谢产物空间分布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研究中药黄芩的主要代谢产物在其根部切片中的空间分布.方法:通过构建基于激光解吸等离子体电离的大气压质谱成像技术,对黄芩切片中的代谢物进行质谱成像分析.结果:蒽醌类产物分布相似,它们大部分集中在根表皮,也有一部分集中在维管柱边缘.黄芩的主要活性成分黄芩素几乎分布于整个切片中.结论:本研究证明质谱成像技术能够实现对中药材切片中内源性分子的空间分布分析,为中药材种植和加工提供了新的研究技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Hunter综合征家系的临床表型、遗传学特征及永生化细胞系的构建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1个Hunter综合征家系的临床表型和遗传学特征,并为其构建永生化类淋巴母细胞系。方法:选取2022年7月就诊于西安市儿童医院的1例Hunter综合征患儿及其家系成员(2代共6人)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儿的临床资料,对其进行家系全外显子组测序,对候选变异进行Sanger测序家系验证,并进行生物信息软件分析。通过EB病毒转染构建患儿及其父母的外周血B淋巴细胞永生化细胞系并进行酶活性分析。结果:患儿为5岁7月龄男性,表现为手足关节不能伸直、四肢关节大,3月龄出现疝气、舟状头、桶状胸等。患儿的舅舅表现为四肢关节不能伸直、听力差、失明、右侧腹股沟斜疝等。基因检测显示患儿及其舅舅均携带 IDS基因(NM_000202.8)c.823G>A(p.D275N)变异。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D275是一个具有高度保守性的位点,D275N变异可能会影响蛋白质空间构象的稳定性,从而降低酶的催化活性。患儿及其父母的永生化类淋巴母细胞系在构建过程中细胞体积增大、呈不规则形状,周围存在毛刺状结构和聚团生长。患儿永生化类淋巴母细胞的IDS酶活值低于检测限。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和基因组学学会(ACMG)相关指南, IDS: c.823G>A(p.D275N)被评级为可能致病变异(PS3+PM2_Supporting+PM5+PP1+PP3)。 结论:IDS:c.823G>A考虑为该Hunter综合征患儿手足关节不能伸直、四肢关节大的遗传学病因。永生化细胞系的构建为进一步研究上述变异对IDS功能的影响提供了细胞模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三维扫描的飞行员头盔显示系统设计眼位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研究飞行员眼位分布和人体头面部测量项目,为飞行员头盔显示系统设计提供精确的眼位数据。方法:采用非接触式三维扫描方法,对372名男性歼击机飞行员进行头面部扫描,获取人体头面部三维点云模型。在此基础上,对三维点云模型进行去噪、修补等处理,建立头面部同质网格模型和统一的人体头部解剖学坐标系。按照单目显示和双目显示定义设计眼位。以人体头面部三维模型计算左、右眼位(瞳孔中心点)坐标和12项人体测量数据。结果:建立了372名歼击机飞行员头面部三维扫描数据库,获得了左、右眼位坐标及瞳孔间距、眼顶高等12项人体测量数据。结论:基于三维扫描技术,以人体头部解剖学坐标系为定位基准构建飞行员眼位分布空间(设计眼位和眼盒)和获取相关人体头面部测量数据,为飞行员头盔显示系统的设计提供基础数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儿科急诊拥挤的现况分析和解决策略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急诊拥挤是急诊医疗需求超过急诊可用资源的状况,国内外均面临儿科急诊拥挤的问题。儿科急诊拥挤不仅危及患儿急救,也严重降低患儿及家属的就医体验,并且增加医护人员压力。儿科急诊拥挤的形成与输入、处置、输出环节有关。患儿父母过度焦虑、社区医疗资源不足等可能导致急诊输入量增加;急诊空间、人员、设备、流程等影响急诊诊治效率;待入院患儿滞留、急诊输出受阻等输出环节是导致急诊拥挤的关键原因。针对上述三个环节,儿科急诊拥挤解决策略包括增强急诊以外的医疗资源建设、优化急诊诊疗流程及相关配置、及时收治待入院患儿等。此外,构建儿科急诊拥挤监测或预警模型、发展依托人工智能的智慧医疗服务也是缓解儿科急诊拥挤的新思路。本文对国内外儿科急诊拥挤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旨在为缓解儿科急诊拥挤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智慧重症监护病房助力重症医疗可及性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过去半个世纪重症医学取得迅猛的发展,危重症患者的生存率显著提高,然而与专业快速发展不匹配的是重症监护病房(ICU)基础建设逐渐出现短板及ICU人文关怀发展滞后。然而,随着医疗行业数字化的快速发展,应用5G和人工智能(AI)技术构建智慧化ICU将逐步解决重症医学人力物力缺乏、报警准确性低、响应速度及能力不足等短板;同时通过加强人性化关怀着重改善患者就诊舒适性,增加ICU人文关怀属性,以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提高对危重症患者的医疗服务和人文关怀水平。本文通过回顾ICU发展历史,明确智慧ICU建设的必要性以及智慧ICU建设后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而后阐明了智慧ICU建设的3个组成部分:智慧化空间与环境管理、智慧化设备与物品管理、智慧化监护与诊疗。最终通过智慧ICU实现以人为本的诊疗理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虚拟现实技术在远外侧入路探查枕骨大孔前部中的应用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在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构建的三维解剖模型中分析远外侧入路不同操作轨迹与枕骨大孔前部的解剖显露之间的数据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解放军总医院和天坛医院神经外科自2015年9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5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的多模态影像资料并输入虚拟现实系统构建后颅窝三维解剖模型。选取枕髁关节面后缘作为远外侧入路开颅起始点,在颅底骨性结构中分别选择同侧舌下神经管开口、颈静脉结节前缘和枕骨大孔前缘作为暴露目标,以开颅起始点与3个暴露目标之间连线为轴线做出一个半径为5 mm的圆柱模拟远外侧入路显露枕骨大孔前部的手术路径,路径按1、2、3依次命名。观察不同路径操作空间大小,记录每种路径经过某种解剖组织的频数并测量解剖结构的体积。结果:3种路径操作空间体积、经过的骨性结构和后组颅神经体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中路径3操作空间体积较路径1、2明显增大,路径2经过的骨性结构和后组颅神经体积较路径1、3明显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的远外侧入路中采集数据有助于揭示路径操作空间中解剖关系,为选择最佳手术路径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乳腺癌类器官放射生物学模型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构建乳腺癌类器官培养体系并对其进行组织学表征与初步放射生物学特征研究。方法:体外培养不同分子分型乳腺癌细胞系和肿瘤组织细胞形成乳腺癌类器官,对其进行组织结构表征并利用Ki-67、ER、PR、Her2指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对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组织及乳腺癌细胞系形成的类器官进行4、8 Gy照射处理,观测照射后0、24、48、96 h的乳腺癌类器官个数以及直径变化来评估放射对类器官的杀伤情况。结果:乳腺癌细胞系和患者来源组织在6 d左右形成类器官结构;HE染色显示微结构,标志物表达具有空间异质性,肿瘤来源类器官与原组织的标志物表达具有相似性;照射处理MCF-7乳腺癌类器官后,生长停滞,部分形成的类器官崩解消失,48~96 h,逐渐恢复增殖趋势;MDA-MB-231乳腺癌类器官呈现辐射耐受和生长停滞,但结构没有明显改变,96 h仍未观察到恢复趋势;选取的三阴性患者组织来源的类器官也呈现辐射耐受,照射后类器官仍持续生长且结构没有明显改变,但生长趋势明显小于未照射组。结论:不同来源与不同分子分型的乳腺癌细胞经体外培养形成的乳腺癌类器官具有微结构与异质性,可以反映来源组织标志物表达情况并展现不同的放射抵抗能力,三阴性乳腺癌来源的类器官更加耐照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