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切开复位锁定钢板与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比较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与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江门市五邑中医院创伤骨科于2018年7月至2020年7月门诊或急诊收治的60例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资料。男24例,女36例;左侧35例,右侧25例;年龄40~70岁。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切开组30例(采用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和闭合组30例(采用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骨折愈合时间、术后3个月的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切开组与闭合组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闭合组患者的手术切口长度(5.2±1.1)cm、手术时间(34.3±12.7)min、术中出血量(52.5±7.3)mL、骨折愈合时间(9.2±1.5)周均显著优于切开组[(11.1±2.5)cm、(69.4±21.4)min、(123.5±5.2)mL、(14.2±3.4)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3个月的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闭合组(93.3%,28/30)显著高于切开组(66.7%,20/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均未见术后并发症发生。 结论: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疗效优于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锁定钢板结合髓内钛网支撑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锁定钢板结合髓内钛网支撑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7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骨科收治的43例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资料。男13例,女30例;年龄(71.3±10.3)岁,范围值为60~83岁。所有的患者均采取锁定钢板结合髓内钛网支撑治疗。术后的影像学评价指标包括肱骨头高度(HHH)和颈干角的改变值(术后3年与术后第2天的差值,取绝对值)。术后临床评价指标包括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肩关节活动度、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Constant评分)、美国肩肘外科协会评分(ASES)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39.2±2.3)个月随访。术后3年HHH的改变值为(1.5±1.1)mm,颈干角的改变值为3.3°±2.6°;术后3年VAS评分为(2.2±1.3)分,Constant评分为(79.2±9.1)分,ASES评分为(78.9±9.2)分,前伸活动范围为143.2°±20.8°,外展活动范围为139.3°±23.1°,外旋活动范围55.1°±4.7°。术后共6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其中2例肱骨头坏死,1例异位骨化,3例感染。结论:对于老年肱骨近端骨折,采用锁定钢板结合髓内钛网治疗,可协助建立内侧柱支撑并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计算机虚拟手术辅助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复杂肱骨近端骨折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计算机虚拟手术辅助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收治的36例复杂肱骨近端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3例,女23例;年龄22~86岁[(56.4±4.8)岁]。均为闭合性骨折。骨折Neer分型:三部分骨折20例,四部分骨折16例。应用E-3D数字化骨科软件进行精准虚拟手术设计,根据手术计划实施精确骨折复位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手术。记录骨折愈合情况;比较虚拟手术和术后1 d肱骨颈干角和肱骨头高度,评估依据虚拟手术设计实施手术的效果;比较术后1 d、3个月及12个月肱骨颈干角和肱骨头高度;比较术后1 d、3个月及12个月肩关节活动度(外展、外旋及前屈)、Constant肩关节功能评分及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术后1 d内侧柱的稳定性;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38个月[(18.5±1.8)个月]。患者均骨性愈合,骨折愈合时间为6.6~17.2周[(10.2±1.0)周]。虚拟手术与术后1 d肱骨颈干角和肱骨头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术后1 d、3个月及12个月肱骨颈干角和肱骨头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术后3个月及12个月肩关节外展为(119.4±11.8)°、(155.3±13.7)°,外旋为(37.6±6.3)°、(46.8±7.4)°,前屈为(94.8±10.2)°、(126.9±1.6)°,高于术后1 d的(53.8±4.5)°、(21.6±3.3)°、(44.6±7.8)°( P均<0.05)。术后3个月及12个月Constant肩关节功能评分为(66.8±8.4)分、(82.4±9.6)分,高于术后1 d的(34.3±6.1)分( P均<0.05)。术后3个月及12个月VAS为(4.1±0.5)分、(1.2±0.2)分,低于术后1 d的(8.3±1.4)分( P均<0.05)。术后1 d 34例内侧柱稳定,2例不稳定。1例出现螺钉切出关节面,1例出现肱骨头坏死。 结论:应用计算机虚拟手术辅助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复杂肱骨近端骨折,有利于术后复位维持,促进关节功能恢复并缓解疼痛,减少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髓内钉在治疗内侧柱支撑缺失的肱骨近端骨折中的应用现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肱骨近端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骨折类型,约占全身骨折的5%,是仅次于桡骨远端骨折和髋部骨折的第3大常见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类型,常见于患有骨质疏松的老年人群 [1,2]。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具有一定挑战性,采用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达20%~60%,常见的并发症有螺钉穿出肱骨头、结节移位或不愈合、复位丢失、畸形愈合或不愈合、肱骨头坏死、螺钉松动内固定失效等 [3]。除了骨质疏松难以提供螺钉足够的把持力以维持复位至骨折愈合以外,缺乏有效内侧柱支撑是影响肱骨近端骨折预后不良及出现并发症的重要原因。对于这类骨折,采用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内翻畸形发生率高达15%~40% [4]。肱骨矩是肱骨近端内侧皮质部分,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中内侧柱支撑缺失是指肱骨头内侧解剖颈至外科颈弯曲处至少有1个骨折块。肱骨矩在肱骨近端骨折手术治疗生物力学稳定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对于伴有肱骨矩骨折、甚至缺损的患者,重建肱骨矩恢复内侧柱支撑对于维持骨折复位从而获得良好功能非常重要,否则容易出现肱骨头内翻和内固定失败 [4]。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肱骨近端骨折冈上肌骨块的临床特点与意义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肱骨近端骨折冈上肌骨块的临床特点与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20年12月云南大学附属医院骨与创伤外科采用手术治疗的肱骨近端骨折患者210例,男91例、女119例,年龄(52.4±11.3)岁(范围18~87岁)。术前对肩关节X线片、CT及三维重建、MRI进行评估,观察是否存在结节间沟上外侧的小块状骨折块及结节间沟处的"M"形骨折块。由同一组医生进行术中观察、处理、术后功能锻炼及随访。术后第2、4、6、12、24周门诊复查,第2、6、24周摄肩关节X线片及CT观察有无肩峰下移位骨块,采用肩关节Constant-Murley量表评定肩关节功能。结果:21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一例出现重要血管、神经及韧带损伤。根据Neer分型:二部分肱骨大结节骨折59例、二部分肱骨外科颈骨折36例、三部分肱骨大结节骨折50例、四部分肱骨近端骨折65例。61.0%(128/210)的患者术前影像学检查示存在冈上肌骨块,其中42例二部分肱骨大结节骨折、1例二部分肱骨外科颈骨折、31例三部分肱骨大结节骨折存在结节间沟上外侧小块状骨折块;54例四部分肱骨近端骨折存在含结节间沟处的"M"形骨折块。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1.8±2.4)个月(范围6~20个月);术后X线片显示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3.4±0.3)个月(范围3~5个月)。肩关节Constant-Murley评分为(86.3±11.5)分(范围61~100分)。结论:冈上肌骨块在肱骨近端骨折中较为常见。正确认识和处理冈上肌骨块有助于理解肱骨近端骨折发生的机制、骨折移位与肩袖损伤的关系,并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改善肩关节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内侧距螺钉对Multiloc髓内钉治疗肱骨近端Neer Ⅲ型骨折术后疗效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内侧距螺钉的有无对Multiloc髓内钉治疗Neer Ⅲ型骨折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四川省骨科医院上肢科接受Multiloc髓内钉治疗的36例肱骨近端Neer Ⅲ型骨折的患者资料,男6例,女30例;年龄(63.9±5.3)岁。按照是否使用内侧距螺钉分组:无内侧距螺钉组17例,有内侧距螺钉组19例。比较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前屈上举、外旋、内旋摸背、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肩肘外科协会评分(ASES)、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Constant评分)、颈干角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36例患者术后获13.5(12.0,19.8)个月随访。末次随访时,无内侧距螺钉组患者前屈上举、外旋、内旋摸背、VAS评分、ASES评分、Constant评分、颈干角分别为134.1°±8.4°、32.1°±5.3°、14.0(13.0,15.5)、0.0(0.0,1.0)分、(78.2±5.2)分、(78.0±5.8)分、137.6°±8.1°,与有内侧距螺钉组[134.7°±6.1°、35.0(30.0,35.0)°、14.0(13.0,15.0)、1.0(0.0,1.0)分、(78.2±5.4)分、(76.7±4.5)分、136.9°±6.4°]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分别有6例患者发生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1.000)。 结论:内侧距螺钉的使用对Multiloc髓内钉治疗肱骨近端Neer Ⅲ型骨折术后功能及并发症的发生均无显著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双钢板固定治疗伴肱骨距粉碎肱骨近端骨折的近期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双钢板固定治疗伴肱骨距粉碎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至2020年4月期间采用前侧锁定钢板联合外侧解剖锁定钢板(Philos钢板)固定治疗,且获得12个月以上随访伴肱骨距粉碎肱骨近端骨折25例患者的病历资料,男7例,女18例;平均年龄58.3岁(范围33~79岁);右侧13例(均为优势手),左侧12例(均为非优势手)。致伤原因:跌倒12例、交通伤11例、高坠伤2例。按Neer分型,两部分骨折7例、三部分骨折16例、四部分骨折2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进行门诊复查,记录患者肩关节功能,摄X线片观察复位及骨折愈合情况。主要观察指标为肩关节活动范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美国肩肘外科协会(American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ons,ASES)评分、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颈干角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2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平均为124.3 min(范围75~185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为178.4 ml(范围100~350 ml),均未输血。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为24.7个月(范围14~36个月)。术后即刻颈干角为132.88°±8.11°,末次随访时为132.68°±8.3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814, P=0.424)。25例患者骨折均正常愈合,愈合时间平均为4.7个月(范围3~5月)。末次随访时肩关节活动范围:前屈上举为161.20°±13.01°(范围140°~180°),体侧外旋为37.60°±7.65°(范围20°~45°),内旋范围为T 4~L 4水平。末次随访时VAS评分为(0.36±0.81)分(范围0~3分),ASES评分为(87.32±8.78)分(范围57.7~100分);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为(89.40±8.37)分(范围60~100分)。总体满意评分(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优23例,良2例。无明显并发症发生。 结论:前侧钢板和外侧Philos钢板固定治疗伴肱骨距粉碎肱骨近端骨折可获得稳定的固定,术后近期疗效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快速康复外科理念比较不同内固定方式治疗老年性肱骨近端三、四部分骨折的早期疗效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基于快速康复外科理念,比较不同内固定方式治疗老年性肱骨近端三、四部分骨折的早期疗效,为该病临床手术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福州市长乐区医院2017年9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手术治疗的老年肱骨近端三、四部分骨折患者,共34例(三部24例,四部10例),其中锁定钢板固定19例(三部分13例,四部分6例),髓内钉固定15例(三部分11例,四部分4例),术后采用快速康复管理方案,术后1~15 d每天清晨6∶30对患者进行VAS评分;术后3、7、15、30 d及60 d采用Neer肩关节评分进行肩关节活动度评分,同时记录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肱骨近端颈干角及术后1、2、3个月的关节活动时疼痛情况,予以分析比较。结果:髓内钉组患者在术后4~6 d VAS评分低于锁定钢板组( P<0.05),锁定钢板组患者在术后1个月时发生活动时疼痛的比例高于髓内钉组( P<0.05);在术后7 d,髓内钉组患者的Neer肩关节评分较锁定钢板组高( P<0.05);髓内钉组患者术后的住院时间明显少于钢板组( P<0.05),两组患者术后肱骨近端颈干角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髓内钉治疗肱骨近端三、四部骨折在术后短时间内的伤肢疼痛程度更小,肩关节活动度恢复更快,更有利于术后的快速康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2010年至2019年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老年肱骨外科颈骨折临床特征的变化趋势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10年间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老年肱骨外科颈骨折的临床特征及变化趋势。方法:收集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2010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收治的年龄≥60岁的肱骨外科颈骨折住院患者的一般资料、疾病相关信息及影像学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将病例按照入院年份划分为前5年组(A组,2010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和后5年组(B组,2015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总结出10年间老年肱骨外科颈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变化趋势。结果:共纳入老年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312例,占同期上肢骨折的1.2%(312/25 764),占同期全身骨折的0.4%(312/88 886)。男64例,女248例,男女比为0.26∶1;年龄为60~93岁。骨折高发年龄段为60~69岁,其中男性为60~69岁,女性为60~69岁;跌倒伤和室内活动损伤占比最高(71.2%,222/312);高发骨折类型为11-A2、11-A3型;体重指数评价为超重及肥胖患者总数占比最高(58.7%,183/312)。A、B组患者的男女比(0.37∶1、0.22∶1)和高发年龄段(60~69岁)所占构成比[42.7%(38/89)、55.2%(123/22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的致伤原因、骨折分型和体重指数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老年肱骨外科颈骨折占同期上肢骨折的1.2%,占同期全身骨折的0.4%。临床特征的变化趋势为女性多于男性,跌倒和室内活动损伤为更常见致伤原因,复杂骨折、超重及肥胖患者比例增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经皮多根针联合生血补髓汤治疗老年肱骨外科颈骨折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探讨应用多根克氏针经皮固定联合生血补髓汤治疗老年肱骨外科颈骨折的临床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惠州华康医院 2020 年 1月-2022年 4 月收治的 60 例老年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 30 例,研究组采用经皮多根克氏针固定联合生血补髓汤治疗,对照组采用经皮多根克氏针固定治疗.比较 2 组患者的肩关节功能康复情况、疗效及血清钙(OC)、25-羟基维生素D3(25-(OH)-D3)、血红蛋白(HB)、谷丙转氨酶(ALT)、尿素(Urea)、肌酐(Cr)检测结果的数值.结果:术后6个月,研究组Neer肩关节功能各个项目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优良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OC、25-(OH)-D3、HB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ALT、Urea、C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接受经皮多根克氏针内固定、生血补髓汤联合治疗可获得更优疗效,有利于促进老年患者骨折愈合,加速肩关节功能康复,是治疗老年肱骨外科颈骨折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对提高及保障老年患者生活质量、身心健康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