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移植肾轻链沉积病二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秒前
目的:探讨在肾移植术后容易复发的轻链沉积病受者临床、病理、治疗及转归资料。方法:对2例移植肾轻链沉积病受者的临床、病理、治疗及转归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1例男,49岁,原发病不明,肾移植术后24个月,尿检异常,血肌酐升高,无贫血,移植肾穿刺活检提示轻链沉积病。另1例男,38岁,原发病为轻链沉积病,肾移植术后15个月,尿蛋白临界值,镜下血尿,血肌酐升高,无贫血及高血压,移植肾穿刺活检提示复发性轻链沉积病。结果:1例予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治疗,随访期间血肌酐下降。1例予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治疗。随访期间合并脓毒症及肺部感染,肾功能损害进展。结论:肾移植术后轻链沉积病少见,进展快,预后差,肾移植术前及术后及早完善血尿游离轻链及免疫固定电泳有助于早期诊断,硼替佐米治疗移植肾轻链沉积病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秒前
-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后心脏及主动脉空气栓塞1例
编辑人员丨1秒前
患者,男,76岁,因“反复咳嗽、咳痰3个月余”于2022年9月22日就诊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患者左下肺大片病灶治疗后吸收不明显,性质待查,遂行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术后突发四肢无力,吐字不清,行胸部CT检查提示心脏及主动脉空气栓塞,立刻予以右侧卧位及头低脚高位、吸氧,转入重症监护病房进行高流量氧疗、抗感染、维持内环境稳定等治疗后生命体征恢复平稳。患者肺穿刺病理结果提示高分化黏液腺癌,行化疗及对症支持治疗后出院。随访半年,患者按期化疗,一般情况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秒前
-
恶性胸膜间皮瘤合并肺结核/结核性胸腔积液的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秒前
目的:分析恶性胸膜间皮瘤(MPM)合并肺结核/结核性胸腔积液(TPE)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加强对该类疾病的认识,减少误诊误治。方法: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2012年2月至2020年2月MPM并肺结核/TPE患者病例资料14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胸部影像特征等,以总结其特点。结果:剧烈且进行性加重的胸痛为MPM合并肺结核/TPE患者突出症状;胸腔积液以黄色渗出液多见,且易出现在TPE同侧。血清/胸腔积液中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阴性,细胞角蛋白21-1片段升高。胸部CT提示MPM患侧胸膜呈不规则环形增厚,结节状增厚,掩盖了原有结核性胸膜炎征象。12例患者经CT引导下胸膜活检确诊MPM,2例经胸腔镜检查确诊MPM。结论:MPM合并肺结核/TPE的患者临床表现及胸腔积液常规检查缺乏特异性。剧烈而进行性加重的胸痛症状、癌胚抗原阴性,细胞角蛋白21-1片段升高、胸膜增厚明显均提示应警惕MPM诊断;胸腔积液中腺苷脱氨酶增高提示TPE。及时行CT引导下胸膜穿刺活检术或胸腔镜检查是明确诊断的有效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秒前
-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非诊断性结果的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1秒前
目的:评估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PCTLB)非诊断性结果的相关影响因素,并探究每个非诊断类别最终恶性病变的发生率及风险。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7年9月于本院影像诊断科接受PCTLB的1028例的临床、影像学特征及病理诊断(包括穿刺诊断及最终诊断)资料。非诊断性结果分为非特异性良性病变、非典型细胞和正常肺组织或组织标本不足。通过单、多因素分析寻找与非诊断性结果及非诊断结果中恶性病变相关的影响因素。结果:穿刺病理结果为非诊断性结果的比例为22.9%(235/1028),最终有28.1%(66/235)病例被诊断为恶性病变,在3类非诊断性病理类别中,来源于非特异性良性病变组为37.9%(25/66)、非典型细胞组34.8%(23/66)及正常肺组织或组织标本不足组27.3%(18/66)。最终恶性病变的风险比例在非典型细胞(88.5%)组最高。很短的穿刺标本长度(0~0.1 cm)( OR=4.606, P<0.05)及怀疑为良性病变( OR=14.597, P<0.05)是非诊断性结果的独立影响因素。在非诊断性结果中,实性病灶( OR=7.430, P<0.05)、术后发生高级别肺出血并发症( OR=6.411, P=0.003)、较长的穿刺标本长度( OR=0.141, P=0.003)、病理显示存在非典型细胞( OR=61.604, P<0.05)及正常肺组织或组织标本不足( OR=4.486, P=0.002)与最终诊断为恶性病变相关。 结论:在PCTLB的非诊断结果中,病理显示为非典型细胞、正常肺组织或组织标本不足与最终恶性诊断相关,并且强调被归类为非典型细胞组为恶性病变的可能性最高,对怀疑为恶性病变可能时,应进行重复的PCTLB或临床影像随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秒前
-
新辅助治疗肺肉瘤样癌1例
编辑人员丨1秒前
62岁男性患者,体检发现左肺上叶肿块1个月。完善相关检查后,于CT引导下行肺活检穿刺,病理结果提示为肺肉瘤样癌,TNM分期为ⅢB期。经我院多学科团队(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讨论后,行新辅助免疫联合化疗,两周期后复查评估为部分缓解(partial remission,PR),遂于2021年10月27日行胸腔镜下左肺上叶切除术+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病理诊断为病理完全缓解。术后患者于我院规律行辅助化疗方案,目前已随访16个月,未见肿瘤复发及远处转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秒前
-
一例易被误诊的Castleman肺病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秒前
目的:探讨Castleman肺病(pulmonary Castleman disease,PCD)的影像学、诊断、临床表现、治疗和预后,以减少对该疾病的误诊、漏诊.方法:回顾性分析福建省福州肺科医院首例PCD的诊治过程及随访情况.同时,以"Castleman病、肺部"为检索词检索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知网数据库,以"Castleman、Pulmonary"为检索词检索PubMed数据库,查阅1994-2024年发表的相关文献,最终纳入48篇文献,共239例PCD患者进行分析.结果:患者,男,42岁,主诉"咳嗽、咳痰1年余",于2019年4月23日入住福建省福州肺科医院.患者曾于外院被误诊为肺结核,先后经过气管镜、颈部淋巴结活检、肺穿刺,并行多次病理会诊,最终确诊为PCD(浆细胞型),经过规范的靶向治疗,目前症状缓解,一般情况良好.文献复习与筛选共获得239例PCD患者信息,加上本例患者共240例.240例PCD患者根据影像分布范围及是否可行外科切除,分为局灶型PCD(isolated PCD,IPCD)和弥漫型PCD(diffuse PCD,DPCD)两种类型,其中IPCD有108例,DPCD有132例,均好发于中青年人群.IPCD多无症状(68例,62.96%);DPCD的症状较多,以咳嗽(63例,47.73%)、发热盗汗(44例,33.33%)、呼吸困难(56例,42.42%)、乏力(54例,40.91%)为主要表现.IPCD的病理主要以透明血管型为主(77例,79.39%),DPCD的病理主要以浆细胞型为主(75例,56.82%).其中有4例DPCD患者行肺功能检查,均提示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弥散功能减退.IPCD以手术切除为主,预后好;DPCD主要以化疗及靶向治疗为主,预后较IPCD差,其中有7例死亡.结论:PCD临床较为少见,诊疗方案需要多学科进行讨论.根据影像分型,DPCD较IPCD症状多,两者病理学和治疗方法存在差异,DPCD预后较IPCD差;此种分类有助于临床加强对该病的认识,但仍需要进一步的临床实践加以验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秒前
-
CT引导下穿刺活检≤3.0 cm肺小结节的诊断价值及并发症对照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探讨CT引导经皮肺小结节(≤3.0 cm)穿刺活检的诊断价值,并对不同大小肺小结节穿刺术后并发症对照分析.方法 选取西部战区总医院2019年1月—2022年1月间CT引导下直径≤3.0 cm肺小结节穿刺活检患者312例的资料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该项技术诊断准确率及诊断失败危险因素.按肺小结节直径将其分为观察组(<1.5 cm,107例)和对照组(1.5~3.0 cm,205例),组间对照分析诊断效能及穿刺术后并发症差异.结果 312例肺小结节穿刺活检诊断总体准确率90.3%(287/312).观察组和对照组的诊断效能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液化坏死是穿刺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穿刺术后并发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引导经皮肺小结节(≤3.0 cm)穿刺活检是一种安全、诊断准确率高的技术,为早期肺癌的精准诊疗提供了重要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多层螺旋CT联合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细胞角质蛋白19片段抗原21-1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联合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细胞角质蛋白19片段抗原21-1(CYFRA21-1)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60例周围型肺癌患者作为肺癌组,20例肺部良性肿瘤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经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检查确诊.比较肺癌组与对照组患者、转移与非转移肺癌患者MSCT征象和血清NSE、CYFRA21-1水平,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MSCT联合NSE、CY-FRA21-1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价值.结果 肺癌组患者血清NSE、CYFRA21-1水平及深分叶征、毛刺征比例均高于对照组,肿瘤直径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SCT、NSE、CYFRA21-1单独及联合检查均对周围型肺癌有诊断价值,其中联合检查的曲线下面积(AUC)最大.转移肺癌患者血清NSE、CYFRA21-1水平均高于非转移患者,肿瘤直径大于非转移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周围型肺癌患者MSCT影像多见明显恶性征象,肿瘤标志物NSE、CYFRA21-1异常增高,MSCT联合血清NSE、CYFRA21-1可有效鉴别诊断周围型肺癌与肺部良性疾病,但在转移患者中MSCT征象差异不明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肺咽峡炎链球菌群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总结肺咽峡炎链球菌群致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0月在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26例确诊为咽峡炎链球菌群致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资料、临床症状、辅助检查、治疗及转归。微生物学标本基于胸穿刺活检、支气管镜、人工气道吸引、胸腔穿刺术或胸腔镜检查时收集的。结果:26例患者中男23例(88.5%),女3例(11.5%),年龄(63.0±12.5)岁,有21例(80.8%)存在潜在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21例(80.8%)、胸痛13例(50.0%)、咳嗽13例(50.0%)、咳痰13例(50.0%)。胸部CT主要表现为结节18例(69.2%)、胸腔积液18例(69.2%)、斑片影17例(65.4%)、实变影12例(46.2%)、空洞4例(15.4%)、气胸3例(11.5%)。微生物培养结果:星座链球菌13例(50.0%)、咽峡炎链球菌12例(46.2%)、中间链球菌1例(3.8%)。患者经过抗感染及有创操作(包括气管镜、胸腔镜、肺穿刺及胸腔穿刺置管引流)治疗,24例(92.3%)预后良好,死亡2例(7.7%)。结论:肺咽峡炎链球菌群感染患者主要见于患有基础疾病的男性患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CT显示常有以下征象:肺内结节、斑片、实变影及胸腔积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以双侧胸膜下多灶性实变为表现的肺结节病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本文报告1例以双侧胸膜下多灶性实变为表现的肺结节病病例。患者女,59岁,因“咳嗽、咳痰3个月余”于2021年8月22日就诊于青岛市市立医院。患者咳嗽、咳少许白黏痰,胸部CT表现为双侧胸膜下多灶性实变,伴有纵隔淋巴结肿大及小叶间隔增厚,考虑炎症可能大,抗感染治疗效果欠佳,遂行超声引导下经支气管针吸活检,病理未见感染及肿瘤证据,肺泡灌洗液相关检查未见明显异常。为进一步确诊,行CT引导下经皮穿刺肺活检术,病理示肺组织肉芽肿性炎,综合临床、影像和病理表现,诊断为肺结节病,给予甲泼尼龙治疗并逐渐减量后,患者临床症状及胸部CT较前好转。随访至2024年11月,患者无咳嗽、咳痰等症状,病情稳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