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睡眠障碍为首要表现的阿尔茨海默病多排螺旋CT灌注成像诊断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灌注成像(MSCTP)用于以睡眠障碍为首要表现的阿尔茨海默病(AD)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温州市第七人民医院2018年1-12月接诊的以睡眠障碍为首要表现的AD患者76例为研究组,并选取该院同期健康体检者76例为对照组。两组受检者均予以MSCTP检查。比较两组受检者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QSI)评分、简易智能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比较两组受检者双侧颞叶、额叶、海马及基底节的脑血流量(CBF)。结果:研究组PQSI评分(9.42±0.60)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87±0.1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1.379, P<0.05);研究组MMSE评分(16.54±1.19)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7.49±0.8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9.637, P<0.05);研究组左侧颞叶、额叶、海马、基底节CBF分别为(14.12±1.00)mL·min -1·100 g -1、(18.40±1.29)mL·min -1·100 g -1、(18.41±1.30)mL·min -1·100 g -1、(31.90±11.41)mL·min -1·100 g -1,右侧分别为(14.09±0.97)mL·min -1·100 g -1、(18.42±1.02)mL·min -1·100 g -1、(17.27±0.96)mL·min -1·100 g -1、(15.48±6.28)mL·min -1·100 g -1,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左侧颞叶、额叶、海马、基底节CBF的(19.30±1.12)mL·min -1·100 g -1、(27.10±1.94)mL·min -1·100 g -1、(27.13±1.42)mL·min -1·100 g -1、(39.95±19.12)mL·min -1·100 g -1和右侧的(19.32±1.11)mL·min -1·100 g -1、(23.32±1.61)mL·min -1·100 g -1、(22.18±1.00)mL·min -1·100 g -1、(22.13±8.79)mL·min -1·100 g -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8.412、8.469、13.076、4.763、13.125、5.183、9.874、7.376,均 P<0.05)。 结论:以睡眠障碍为首要表现的AD患者的睡眠质量和认知能力较差,MSCTP诊断显示患者CBF明显降低,对患者临床诊断有一定的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CT影像特征构建鉴别胃神经鞘瘤与胃间质瘤的列线图模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CT影像特征构建术前鉴别诊断胃神经鞘瘤(GS)与胃间质瘤(GST)(长径2~5 cm)的列线图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至2023年4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和2017年6月至2022年9月广东省人民医院49例GS患者和240例GST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鉴别GS与GST的独立因素。采用R4.3.1软件构建鉴别GS和GST的列线图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列线图模型鉴别GS与GST的效能;通过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评估列线图模型的预测效能和临床应用价值。结果:GS患者和GST患者有临床症状率、钙化率、溃疡率、肿瘤血管率、长短径比值和动脉期与平扫CT值差值(CTV A-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GS患者女性比例、发生于胃中下部率、混合或腔外型生长率、肿瘤相关淋巴结率、明显强化率、静脉期与平扫CT值差值(CTV P-N)、延迟期与平扫CT值差值(CTV D-N)、静脉期与动脉期CT值差值(CTV P-A)和延迟期与静脉期CT值差值(CTV D-P)明显高于GST患者[75.51%(37/49)比58.33%(140/240)、85.71%(42/49)比54.17%(130/240)、75.51%(37/49)比45.00%(108/240)、44.90%(22/49)比5.42%(13/240)、51.02%(25/49)比27.08%(65/240)、32.0(26.0,43.5)HU比29.0(22.0,37.7)HU、(44.59 ± 13.46)HU比(32.94 ± 12.47)HU、20.0(11.5,25.0)HU比10.0(5.0,17.0)HU和9.0(6.0,12.0)HU比4.0(-2.7,7.0)HU],年龄、形态不规则率、囊变率和不均匀强化率明显低于GST患者[(58.12 ± 12.59)岁比(62.05 ± 11.22)岁、16.33%(8/49)比38.33%(92/240)、18.37%(9/49)比51.25%(123/240)和34.69%(17/49)比56.25%(135/2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部位、囊变、肿瘤相关淋巴结、CTV P-A和CTV D-P是鉴别GS与GST的独立影响因素( OR = 3.599、0.201、19.031、1.124和1.160,95% CI 1.184~10.938、0.070~0.578、6.159~58.809、1.066~1.185和1.094~1.231, P<0.05或<0.01)。基于部位、囊变、肿瘤相关淋巴结、CTV P-A和CTV D-P构建鉴别GS与GST的列线图模型。列线图鉴别GS与GST的曲线下面积为0.924(95% CI 0.887~0.951)。校准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列线图模型预测GS曲线与实际GS曲线之间一致性良好(平均绝对误差为0.033),Hosmer-Lemeshow检验提示该列线图模型不存在过度拟合( χ2 = 2.52, P = 0.961)。临床决策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当列线图模型鉴别两种肿瘤的阈值>0.03时,列线图模型较"所有患者视为GS"方案或"所有患者视为GST"方案获得更多的净收益。 结论:基于CT影像特征的列线图模型可用于术前鉴别GS与GST。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支气管动脉栓塞术前行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及图像分析对治疗咯血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估支气管动脉栓塞术前行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ultidetector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MDCTA)及图像分析对治疗咯血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至2021年6月在襄阳市中心医院放射介入室行支气管动脉栓塞术的咯血患者165例,将其分为 MDCTA组88例[有术前MDCTA,其中男63例,女25例,年龄23~87(62.6±12.3)岁]及对照组77例[男52例,女25例,年龄26~83(59.8±12.7)岁],比较两组患者的支气管动脉数、非支气管体循环动脉数及止血成功率等。组内比较采用配对设计定量资料的 t检验或非参数配对Wilcoxon检验,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均数的 t检验或非参数独立样本Mann-Whitney U检验,组间比较采用上卡方检验。 结果:MDCTA组术中找到的原位和异位支气管动脉数分别显著高于对照组[(1.77±0.72)支比(1.42±0.82)支, t=2.98, P=0.003;0(0,0)支比0(0,0)支, Z=-2.13, P=0.033];MDCTA组中,MDCTA找到的原位和异位支气管动脉数分别显著高于术中找到的[(2.22±0.63)支比(1.77±0.72)支, Z=-4.73, P<0.001;0(0,0)支比0(0,0)支, Z=-2.81, P=0.005];MDCTA组中MDCTA找到的非支气管体循环动脉中的非肋间动脉数显著高于对照组术中找到的[0(0,0)支比0(0,0)支, Z=-2.07, P=0.038];MDCTA组止血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8.6%比68.8%,χ 2=9.85, P=0.002)。 结论:支气管动脉栓塞术前行MDCTA及图像分析可帮助医生在术中找到更多的原位支气管动脉和异位支气管动脉数,并明显提高止血成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多层螺旋CT三维后处理平台在肺部分切除术方案制定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后处理平台在肺部分切除术方案制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杭州市富阳区第一人民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需进行肺切除的90例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多层螺旋CT三维扫描,同时经SyngoCT工作站处理。根据CT三维重建获得的影像学资料及主治医生制定手术方法,分为肺叶切除术组、肺段切除术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肿瘤患者最大直径为(5.54±1.03)cm,肿瘤CT增强幅值(30.51±6.85)Hu,CT灌注参数血容量值(33.16±7.40)ml/100 g、血流量值(24.23±2.59)ml/(min·100 g)及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值(118.50±20.14)ml/(min·100 g)。肺叶切除术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2.16%(47/51),肺段切除术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4.87%(37/3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肺叶切除术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13.73%(7/51),肺段切除术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15.38%(6/3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多层螺旋CT三维后处理平台可用于术前肿瘤定位和制定手术规划,进而提高肺癌肺切除术的临床效果并减少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多层螺旋CT图像质量对冠状动脉狭窄诊断的影响及狭窄评价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MSCT)图像质量对冠状动脉狭窄诊断的影响及评价对不同程度狭窄诊断的价值。方法:收集疑似或确诊冠心病患者80例,行128层CT冠状动脉造影(CTCA)检查,按图像质量(4分法)对冠状动脉节段进行分组,探讨图像质量对冠状动脉狭窄诊断的影响;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效能。结果:80例患者,1 177个冠状动脉节段,CT显示1 148个,占97.5%,图像质量4分的29段剔除。CT诊断冠状动脉狭窄总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3.1%、97.8%、87.1%、98.9%。诊断轻度、中度及重度狭窄的敏感性分别为72.1%、64.4%及79.6%,特异性为97.0%。结论:MSCT能够有效无创诊断冠状动脉狭窄,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技术与数字化X线摄影对照分析在叁期尘肺诊治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CT多平面重建技术(MPR)对叁期尘肺及并发症的诊断价值。方法:于2020年9月,选择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94例叁期尘肺患者进行数字化X线摄影(DR)检查和MPR检查,对大阴影检出率及有关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计数资料用频数及百分比(%)表示,比较用χ 2检验。 结果:患者MPR和DR胸片分别检出大阴影178、132个,与DR检查比较,MPR对肺结核、肺气肿、胸膜增厚和黏连、肺门及纵膈淋巴结增大和钙化、气胸、胸腔积液和肺炎等尘肺相关并发症的检出率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对肺大泡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DR检查比较,MPR对空洞、钙化、支气管扩张、瘢痕旁气肿征象的诊断检出率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MPR对叁期尘肺大阴影及并发症的检出效果较好,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不同部位注射碘对比剂对CTA颈部动脉造影患者检查效果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注射碘对比剂对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颈部动脉造影患者检查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12月CTA颈部动脉造影检查患者84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选择左上肢贵要静脉注入造影剂,观察组选择右肢踝部大隐静脉注入造影剂。比较两组CTA图像质量评分、图像优良率、造影剂外渗发生率、医疗纠纷发生率及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Ⅰ~Ⅱ级图像分辨率及患者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 P<0.05),而造影剂外渗及医疗纠纷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 P<0.05)。 结论:选择右侧上肢建立颈部CTA静脉通道可有效提高颈部CTA图像质量,减少静脉伪影生成,降低造影剂外渗发生率,提高患者造影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副心支气管的流行病学与CT影像特征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调查副心支气管(ACB)的流行病学与CT影像特征。方法:横断面研究。纳入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第二医院2022年11月—2023年2月行常规胸部螺旋CT扫描的11 088例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其中男5 764例、女5 324例,年龄2~101(52.5±19.4)岁。观察指标:(1)统计ACB的患病率及性别分布等;(2)观察ACB的起源、分支方向、形态和其他影像学特点,测量比较不同分型ACB的最大直径、长度、距离气管隆突距离、与中间段支气管的夹角(分支角度)之间的差异;(3)基于CT影像的其他异常发现。结果:(1)11 088例患者中,共检出32例ACB,患病率为0.29%。32例ACB患者中,25例男性、7例女性,男女比为3.6∶1;男女患病率分别为0.43%和0.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8.79, P=0.003)。(2)ACB起源于右侧中间段支气管内侧壁27例(84%,27/32),起源于右主支气管5例(16%,5/32);分支方向为后内侧18例(56%,18/32),内侧13例(41%,13/32),前内侧仅1例(3%,1/32)。根据形态,32例ACB患者分为憩室型(Ⅰ型)19例(59%)、囊变型(Ⅱ型)5例(16%)、通气型(Ⅲ型)8例(25%)。ACB的最大直径为5.2~13.5(9.2±2.0)mm,长度为6.0~23.8(12.7±4.5)mm,距气管隆突距离为12.6~29.2(22.6±4.7)mm,分支角度为32.4°~90.7°(56.3°±16.9°)。Ⅰ型、Ⅱ型、Ⅲ型ACB的长度分别为(10.6±2.6)、(13.8±2.1)、(16.9±6.0)mm,3种类型间总体比较,以及Ⅰ型、Ⅲ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而3种分型ACB的最大直径、距离气管隆突距离、分支角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3)32例ACB中,2例见气管内黏液栓形成,1例合并右上气管支气管,1例伴有左肺下叶上副裂,1例右侧水平裂缺失。4例患者进行过增强CT扫描,其中1例发现主动脉夹层(DeBakey Ⅲ型)同时合并右侧奇裂。 结论:ACB的患病率为0.29%,其中男性患病率为0.43%,女性患病率为0.13%,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ACB主要起源于右中间段支气管,以后内侧分支较多;根据形态可分为3种类型,其中憩室型最多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多层螺旋CT腹腔游离气体五分法对急性消化道穿孔部位和大小的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显示腹腔游离气体位置及弥散程度与急性消化道穿孔部位及大小的关系。方法:本研究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分析南方医院普通外科2022年1—9月期间,33例经手术证实的消化道穿孔患者(阑尾穿孔除外)的腹部CT图像,将腹腔游离气体位置分为5个部位,即膈下、肝门、中腹壁、肠系膜间和盆腔。按手术探查结果,将33例患者分为上消化道穿孔组(23例)和下消化道穿孔组(10例),分析不同位置的腹腔游离气体与消化道穿孔部位的关系。另外,通过观察腹腔内游离气体的弥散程度,建立两个分析模型,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两种模型与消化道穿孔大小的关系。结果:上消化道穿孔组中,有91.3%(21/23)可观察到肝门部游离气体,高于下消化道穿孔组(5/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6);而下消化道穿孔组中,有8/10可观察到肠系膜间游离气体,高于上消化道穿孔组(8.7%,2/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0)。肝门部游离气体诊断上消化道穿孔的灵敏度为84.8%,特异度为71.4%;肠系膜间游离气体诊断下消化道穿孔的灵敏度为80.0%,特异度为91.3%。两组观察到膈下、中腹壁和盆腔游离气体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ROC曲线显示,当腹腔内出现4个或以上部位游离气体时,穿孔直径最佳截断值为2 cm,对应灵敏度为66.7%,特异度为100%;提示穿孔直径>2 cm时,腹腔游离气体高度弥散。当腹腔内出现3个或以上部位游离气体时,穿孔直径最佳截断值为1 cm,对应灵敏度为91.7%,特异度为76.2%;提示穿孔直径<1 cm时,腹腔游离气体相对局限。 结论:腹腔游离气体五分法可帮助诊断急性消化道穿孔的定位和大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多排螺旋CT对进展期胃癌Borrmann分型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研究多排螺旋CT(MSCT)对进展期胃癌Borrmann分型的应用价值。方法:抽取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慈溪市红十字医院收治的进展期胃癌患者80例的临床资料,将临床结果与MSCT影像学表现进行对照分析。结果:80例胃癌患者术后标本显示均为单发癌,其中贲门胃底13例(16.25%)、胃体21例(26.25%)、胃窦部46例(57.50%);累及胃底+胃体21例(26.25%)、累及胃窦+胃体34例(42.50%)、累及胃底+胃体+胃窦共13例(16.25%)。胃癌患者病理结果显示Borrmann Ⅰ型12例(15.00%)、Ⅱ型28例(35.00%)、Ⅲ型27例(33.75%)、Ⅳ型13例(16.25%)。术前MSCT Borrmann Ⅰ型准确率为83.33%、Ⅱ型准确率为78.57%、Ⅲ型准确率为77.78%、Ⅳ型准确率为84.62%,总准确率为80.00%;进展期胃癌患者MSCT术前Borrmann分型诊断观察者内一致性、观察者间一次性均较好,Kappa值分别为0.883、0.853,均 P<0.001。 结论:MSCT对进展期胃癌Borrmann分型诊断具有较高准确率,且重复性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