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胶原蛋白缝线和胶原蛋白生物膜的生物相容性评价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初步评价胶原蛋白缝线(CS)和胶原蛋白生物膜(CB)的生物相容性。方法:通过热原实验判断CS和CB中所含热原量是否符合人体要求;分别采用皮肤和皮内刺激实验评价CS和CB对皮肤是否具有刺激作用;通过溶血实验评价CS和CB是否具有溶血作用;通过肌肉埋植实验评价CS和CB植入兔肌肉组织后的刺激和毒性反应。结果:热原实验结果显示每组兔的体温升温值均低于0.6 ℃,且体温升温总和均低于1.4 ℃,表明CS和CB符合热原检查要求,热原实验合格;CS和CB的皮肤和皮内刺激实验结果均为阴性,表明两种材料对皮肤无刺激作用;CS和CB的溶血率分别为2.943%和4.127%(均<5%),表明这两种材料不会引起溶血反应;CS和CB埋植于兔肌肉组织后,肌肉组织耐受性良好,组织反应不严重,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组织反应逐渐减轻。结论:CS和CB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胶原膜在引导骨再生技术中的应用和改良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胶原蛋白是哺乳动物体内最丰富的蛋白质,将其作为主要材料制成的生物膜具有良好的理化性质和生物学功能,被广泛用于骨组织工程等医学领域.在引导骨再生技术中,以胶原膜作为可吸收屏障膜被广泛应用,但仍存在降解不可控、机械强度低等缺陷.为了改进这些不足,通过交联、矿化、表面修饰等方法,新型胶原膜的不断开发和应用成为该领域未来的发展趋势.本文就胶原膜在引导骨再生技术中的应用和改良进行综述,以期为新型胶原膜的研发提供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
医用重组人胶原蛋白功能敷料联合医用愈肤生物膜膏剂活性敷料治疗长期戴口罩引起的接触性皮炎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9/30
目的:观察外用医用重组人胶原蛋白功能敷料(凝胶型)[Medical recombinant human collagen functional dressing(gel type),MRHC]联合医用愈肤生物膜膏剂活性敷料(Medical skin healing biofilm ointment active dressing,MSHB)对长期戴口罩引起的接触性皮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1年9月于笔者医院就诊的因长期戴口罩引起接触性皮炎患者48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4例.观察组采用外用MRHC联合MSHB治疗,对照组采用外用MSHB治疗,疗程均为2周.分别在治疗前、治疗1周后、治疗2周后采用CBS皮肤检测仪采集和分析图像数据,并随访治疗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66.67%)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37.50%.观察组治疗1周后及治疗2周后正面部和左侧面部卟啉数量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治疗1周后右侧面部卟啉数量明显改善,治疗1周后及治疗2周后全面部红斑面积、红斑浓度和平滑度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1周后及治疗2周后正面部卟啉数量、红斑面积和红斑浓度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全面部平滑度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MRHC联合MSHB外用与MSHB单独外用对长期戴口罩引起的接触性皮炎的短期治疗均安全有效,MRHC联合MSHB外用对全面部的短期治疗有效率更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30
-
根面龋微生态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龋病的发生是在外界环境多因素作用下,牙菌斑微生态中细菌与细菌、细菌与宿主之间生态失衡,牙菌斑生物膜细菌组成由生理性组合向病理性组合演变,产酸耐酸菌获得竞争优势,牙菌斑生物膜产酸增加,牙体硬组织脱矿,最终形成肉眼可见的龋损.牙根面特殊微环境及组织学结构使根面龋的发生较牙冠部窝沟点隙龋更加复杂.根面龋的发生发展不仅包括微生物产酸导致牙体硬组织脱矿,还包括内源性、细菌源性胶原酶对牙本质胶原蛋白的溶解.牙根面微生态系中微生物具有高度多样性,相较于牙冠部,牙根面有更多的革兰阴性菌、厌氧菌和真菌定植,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更加复杂.本文就牙根面牙菌斑微生态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从微生态的角度为根面龋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Ⅰ型胶原蛋白生物膜在损伤肌腱内源性愈合过程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Ⅰ型胶原蛋白生物膜材料在损伤肌腱内源性愈合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16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8只.通过手术切割缝合方法 建立大鼠损伤肌腱模型,采用改良Kessler法修复损伤的肌腱.实验组在损伤肌腱修复后使用Ⅰ型胶原蛋白生物膜包裹处理后关闭伤口,对照组在损伤肌腱修复后直接关闭伤口,分别于治疗后第1、2、3、4周取材,HE染色观察肌腱愈合情况,免疫荧光(IF法)检测肌腱愈合过程中Ⅰ型胶原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随着治疗时间推移,肉眼观察到实验组肌腱光滑,与周围组织极少有粘连;对照组肌腱损伤处与周围组织粘连明显.HE染色发现,实验组肌腱细胞及胶原纤维沉积呈线性排列,较为整齐;对照组肌腱组织周围可见大量成纤维细胞及毛细血管向肌腱细胞浸润,与肌腱细胞融合,胶原排列紊乱,实验组肌腱愈合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免疫荧光检测发现,2组成熟新生肌腱细胞多表达Ⅰ型胶原,核被染成蓝色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可见荧光足够亮,并能稳定较长时间;通过染色细胞计数,治疗后1~4周实验组Ⅰ型胶原蛋白表达高于对照组(P<0.05),胶原纤维排列更加有序(P<0.05).2组表达Ⅰ型胶原蛋白特性的细胞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Ⅰ型胶原蛋白生物膜材料在损伤肌腱内源性愈合过程中有促进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骨折相关感染治疗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骨折相关感染(FRI)是骨科常见的手术并发症,FRI发生的多样性以及近年来对抗生素的滥用给FRI的诊断和治疗带来了一定难度.术前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及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对明确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治疗方法主要以静脉应用抗生素、局部清创、术中植入抗生素载体为主,目前临床应用效果最好且满意度较高的是术中植入抗生素载体,其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局部抗生素的应用方式包括植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磷酸钙或硫酸钙涂层、胶原蛋白、水凝胶等.FRI的治疗较困难,如何更精确、更有效地控制并治疗,在减少手术次数、降低经济费用以及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等方面仍值得进一步探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