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显微外科技术的穿支皮瓣修复体表恶性肿瘤切除后继发创面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显微外科技术的穿支皮瓣修复体表恶性肿瘤切除后继发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广西玉林市第一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各类体表恶性肿瘤患者,完善检查行多学科会诊初步诊断,根据术前拟定诊断采用相应彻底切除原则,联合术中切缘快速病理检查进行肿瘤切除,或采取减瘤姑息切除后,遗留创面采用基于显微外科技术的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根据手术体位需要、缺损面积及需组织量大小、血管口径及长度等实际情况,分别选择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胸背动脉穿支皮瓣、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观察患者术后情况。结果:共纳入29例,男19例,女10例,年龄28 ~69岁。肿瘤位于头面部13例、上肢4例、下肢6例、胸部6例。鳞状细胞癌12例、基底细胞癌4例、软组织肉瘤9例、晚期乳腺癌4例。切除肿瘤后遗留创面9.0 cm×7.5 cm~22.0 cm×17.0 cm。采用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修复创面20例,胸背动脉穿支皮瓣4例,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4例,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1例。皮瓣大小10.0 cm×9.0 cm~24.0 cm×18.0 cm。术后1例出现静脉回流障碍,探查桥接静脉后成活,1例动脉危象患者不同意探查,皮瓣坏死后改植皮修复。其余病例皮瓣均顺利成活。25例患者达到R0切除,随访时间半年至2年,肿瘤均无复发,局部外观平整。4例晚期乳腺癌患者行减瘤姑息切除,创面修复局部无再发,生存期内生活质量改善。供区直接缝合关闭13例,余16例收拢创面后移植头部刃厚皮片修复,供区未遗留功能障碍。结论:基于显微外科技术的穿支皮瓣能较好地解决体表恶性肿瘤扩大切除后遗留的较大的复杂创面,是体表恶性肿瘤外科治疗的重要保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肿瘤性复杂性胸壁缺损的修复策略及对肿瘤治疗的积极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复杂性胸壁缺损的修复一直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肿瘤性复杂性胸壁缺损的修复决策及其执行困难是限制胸壁肿瘤治疗方法选择及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皮瓣解剖学研究的深入、胸壁支持结构重建技术的进步、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麻醉护理的发展、对综合治疗的重视和治疗手段的进步等,使传统认为不可切除的胸壁肿瘤得以彻底地切除和安全有效地修复,从而使与缺损修复相关的肿瘤切除及辅助治疗的禁忌证缩减到最小程度,有效地提高了胸壁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并很大程度上延长了生存率。作者以湖南省肿瘤医院整形外科15年565例胸壁肿瘤切除后修复重建的临床资料为依据,充实了胸壁肿瘤切除及修复的策略:(1)可靠的胸壁骨性支架重建;(2)有效的软组织修复;(3)麻醉及护理与手术团队的合作;(4)系统有序的综合治疗。并进一步明确了复杂胸壁肿瘤切除及重建的细节理念,包括胸部肿瘤治疗中加强多学科合作的密切性和科学性,整形外科医生参与肿瘤治疗整体规划的主动性和时机前移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双血管蒂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在乳房再造中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双血管蒂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在乳房再造手术中的的应用效果和手术适应证。方法:对2015年4月至2019年4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应用双血管蒂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进行延期乳房再造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术前应用CT血管造影评估腹壁下动脉穿支条件,术中应用吲哚菁绿造影评估灌注范围,判断行双血管蒂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的必要性。对患者基本信息、术前检查、手术方式、并发症、术后乳房形态及肿瘤是否复发等情况进行统计及总结。采用描述性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31例乳腺癌切除术后乳房再造女性患者,年龄30~55岁,平均43.0岁。其中16例行放疗,9例既往手术史导致明显下腹部瘢痕,2例体质量指数低于20 kg/m 2。术中切取皮瓣20 cm×8 cm~20 cm×38 cm,手术时间(593±94) min。以双侧腹壁下血管穿支为蒂24例,以腹壁下血管穿支及对侧腹壁浅血管为蒂6例,以双侧腹壁浅血管为蒂1例。血管吻合方面,双血管蒂瓣内吻合6例,与2条受区血管分别吻合25例。31例皮瓣除1例皮瓣边缘坏死外其余全部成活,4例供区脂肪液化,经清创及换药处理后愈合。术后随访10个月至5年,平均13个月,所有患者双侧乳房对称性及外形满意,腹部供区外观良好,无腹部膨隆、腹壁疝等并发症,随访期间乳腺肿瘤无复发。 结论:双血管蒂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在提供丰富皮肤软组织的同时能够确保有效血供,可以获得良好的乳房形态。对于胸部组织缺损严重、腹部脂肪较少或下腹部中线瘢痕的延期乳房再造患者是兼具灵活性与可靠性的有效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由无乳链球菌引起的内源性眼内炎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男,74岁。因右"眼红痛伴视力下降5 d"于2018年6月5日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眼科就诊。患者入院前5 d,无明显诱因下突现右眼红痛伴视力下降,因在国外诊治不便,遂于1 d前回国,至某专科医院急诊就诊,查体右眼视力无光感可疑,眼睑肿胀,前房积脓,诊断为"右眼眼内炎,右眼眶蜂窝织炎待排",给予头孢他啶2.0 g和奥硝唑0.5 g静脉滴注,同时给予局部抗生素(可乐必妥、托百士滴眼液点眼1次/h,迪可罗眼膏每晚点眼)及散瞳(l%阿托品眼膏点眼2次/d)治疗。患者于外院治疗1 d后,自觉右眼眼睑肿胀,睁眼困难加重,因病情发展较快,且合并全身疾病,转至我院就诊。既往病史:肝硬化6年,2年前因肝癌行肝切除手术;21个月前因牙齿松动缺损行整牙修复手术;20个月前因右手、双足甲癣行中药化腐清创术。否认糖尿病史、高血压史、心脏疾病史,反复询问患者及其家属,均否认眼部外伤史,其余个人史及家族史均无阳性发现。全身查体示:神志清,精神稍差,表情较痛苦,体质瘦弱;体温37.0℃,脉搏72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130/52 mmHg(1 mmHg=0.133kPa);头颈、胸腹部检查未见异常,左下肢中部胫骨前区局部红肿,约5 cm×10 cm,触之有痛感,皮温高于周围,表面破溃、结痂、干燥(见图1);双下肢皮肤色素沉着,下肢及踝部浮肿色稍红,皮温不高,双足背动脉搏动正常,未见足癣表现。眼科专科检查示:右眼视力无光感,眼压无法精确测量,指触大致正常;右眼眶周软组织高度红肿、触痛;右眼睑肿胀且睑裂不能睁开,眼球突出伴眼球运动障碍;右眼球结膜混合充血、高度水肿,角膜雾状混浊,角膜上皮片状脱落,前房可见黄白色积脓约4 mm,房闪(++),虹膜纹理尚清,瞳孔圆、小,直径1 mm,直接对光反射迟钝,晶体混浊,余结构窥不清;左眼裸眼视力0.6,前节及眼底未及明显异常;右眼眶压升高(T+2)/左眼眶压正常(Tn)。初步诊断为:右眼眼内炎,右眼全眼球炎,肝硬化、肝癌术后,收入我院眼科治疗。入院后完善相关辅助检查示:血液检查、眼分泌物及皮肤破损处分泌物分别送微生物培养。血常规检查示:白细胞5.20×10 9/L(3.50~9.50 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2.5%(40%~75%);淋巴细胞0.48×10 9/L(0.80~4.00/L)、血小板数目68×10 9/L(125~350/L)、血小板百分比10.4%(20.0%~40.0%)、红细胞计数3.15×10 9/L(4.30~5.80/L)以及血红蛋白91 g/L(130~175 g/L)均较之前明显降低;尿常规示:尿蛋白(++),尿葡萄糖(弱阳)。血生物化学检查示:空腹血糖8.9 mmol/L(3.9~6.1 mmol/L)、糖化血红蛋白7.0%(4.0%~6.0%)、白蛋白31 g/L(32~48 g/L)、球蛋白45 g/L(23~35g/L)、白/球蛋白比0.7(1.1~1.9)、肌酐103 μmol/L(55~96)。血培养结果示:无真菌、厌氧菌生长,结膜囊分泌物细菌培养显示无细菌生长。来我院就诊前2 d,外院眼部B超示:右眼玻璃体混浊伴后脱离可能、视网膜脱离可能、脉络膜水肿增厚、球壁水肿(见图2);外院眼眶CT示:右眼睑、眼球壁表面及其周围、视神经前段及眶周弥漫性软组织肿厚,伴泪腺稍肿大。考虑为炎症性病变(见图3)。患者右眼眼内炎诊断明确,考虑眼内炎已快速进展为全眼球炎,同时患者年龄大、全身合并肝硬化且有肝癌手术史,入我院后发现糖尿病,且下肢存在感染灶,若保眼球治疗则感染扩散的风险大,结合患者自身及其家属要求,故在麻醉监护下行右眼球内容物剜出术。术中沿角膜缘做切口后可见晶状体及大量黄白色黏稠脓液溢出,眼内容物均为脓性物。将色素膜去除干净,注射10 mg/ml万古霉素于巩膜壳内浸泡,5 min后采用37℃大量0.9%氯化钠溶液冲洗。将眼内容物送检验科行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显示:无乳链球菌感染;敏感抗生素:苄青霉素、万古霉素、四环素等;耐药抗生素: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红霉素等。无乳链球菌感染致内源性眼内炎极少见,进一步追问病史得知患者曾于2周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左下肢红肿伴痛感,未予诊治,肿痛自行有所缓解;就诊7 d前曾同家人至俄罗斯旅行,否认疫区及动物接触史。最终诊断为:右眼内源性无乳链球菌感染性全眼内炎,右眼全眼球炎;左下肢感染,2型糖尿病,肝硬化(代偿期),肝癌术后。右眼眼内容物剜除术后4 d,患者眼部情况及眶周症状明显好转,转至内科住院继续治疗2周。术后2周患者至我科复查(见图4),右眼眶区无肿胀,眼睑无红肿,结膜囊薄壳在位,未见脓性分泌物,结膜无红肿、渗出,切口对合良好,缝线在位。随访3个月全身情况稳定,未见复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局部kiss皮瓣在局部晚期乳腺癌术后胸壁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初步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局部kiss皮瓣在局部晚期乳腺癌(LABC)切除术后胸壁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初步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1年7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乳腺外科收治的LABC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在新辅助化疗后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应用局部kiss皮瓣技术修复继发胸壁软组织缺损,术中于缺损下方和外上方设计2个局部邻位皮瓣(皮瓣A和皮瓣B),将皮瓣分别掀起后转移、拼接,共同修复胸壁缺损,供区直接拉拢缝合。术后常规观察皮瓣血运,记录皮瓣存活情况,根据患者手术前后的病理结果给予辅助全身治疗,伤口愈合后开始辅助放疗,并定期复查。结果:共纳入5例女性LABC患者,年龄41~71岁,平均53.4岁,临床分期均为Ⅲ期(T 3~4N 2~3M 0)。LABC术后胸壁缺损面积为12.0 cm×12.0 cm~22.0 cm×20.0 cm,切取的皮瓣A面积为7.0 cm×7.0 cm~14.0 cm×13.0 cm,皮瓣B面积为5.0 cm×4.0 cm~11.0 cm×7.0 cm。术后有1例患者皮瓣A远端出现部分坏死,其余4例皮瓣均全部成活;供区均恢复良好,未发生并发症。术后随访13~20个月,平均15.8个月,皮瓣修复效果满意,有1例未接受放疗的患者于术后4个月出现局部肿瘤复发,其余4例未见肿瘤复发和转移。 结论:局部kiss皮瓣技术操作简单、修复效果满意,是一种可行、可靠的LABC切除术后胸壁软组织缺损修复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胸廓内动脉穿支皮瓣及背阔肌Kiss皮瓣在乳腺肿瘤切除术后胸壁缺损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对侧胸廓内动脉穿支皮瓣及背阔肌Kiss皮瓣修复乳腺肿瘤切除术后胸壁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6例乳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为女性,年龄46~73岁,平均55.5岁,其中5例为局部晚期乳腺癌,1例为晚期乳腺癌。病程4个月至5年,中位时间20.1个月。4例患者行术前化疗。术中切除原发病灶后,局部皮肤软组织缺损范围达10 cm×15 cm~21 cm×31 cm,单独采取对侧胸廓内动脉穿支皮瓣或联合带蒂背阔肌Kiss皮瓣修复胸壁缺损,供区直接拉拢缝合,1例患者对侧乳房体积较大,同期行乳房缩小和乳房成形术。术后进行随访,观察皮瓣情况,以及肿瘤是否复发。结果:6例胸廓内动脉穿支皮瓣切取范围为5 cm×12 cm~10 cm×23 cm,其中3例联合带蒂背阔肌Kiss皮瓣进行修复,两叶皮瓣每叶面积范围为5 cm×15 cm~7 cm×18 cm,6例患者皮瓣均成活,其中5例创面一期愈合,1例背部供区因张力稍大,出现皮下积液,经换药、引流后切口延期愈合。术后随访1~17个月,平均7.5个月,术区皮肤平整,皮瓣外观良好,对肩关节及腰部活动无影响,肿瘤均无局部复发,供区仅遗留线状瘢痕。结论:应用对侧胸廓内动脉穿支皮瓣及背阔肌Kiss皮瓣修复乳腺肿瘤切除后巨大胸壁软组织缺损,无需血管吻合,手术简单,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效果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穿支皮瓣修复四肢创面临床应用56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应用穿支皮瓣修复四肢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6年11月至2018年10月,采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ALTP)、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DIEP)、骨间后动脉穿支皮瓣(PIAP)、胸背动脉穿支皮瓣(TDAP)、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MSAP)、桡侧副动脉穿支皮瓣(RCAP)游离移植修复四肢创面56例,软组织缺损面积1.5 cm×1.5 cm~ 10.0 cm×24.0 cm,皮瓣切取面积2.0 cm×2.0 cm~ 11.0 cm×25.0 cm。供区均直接缝合关闭。术后观察皮瓣成活与创面愈合情况,定期随访皮瓣外观、质地、肢体功能恢复及皮瓣供区外形及功能。结果:1例DIEP移植术后第3天发生静脉危象,经手术探查重新吻合静脉后成活,皮瓣远端部分表皮坏死,经换药治疗后愈合;其余55例皮瓣均顺利成活,皮瓣受区与供区创口均一期愈合。术后6~ 18个月随访,皮瓣颜色正常,质地柔软,肢体功能恢复良好,皮瓣供区仅残留线形瘢痕,功能无影响。结论:穿支皮瓣修复四肢创面疗效可靠,可以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V-Y推进式背阔肌肌皮瓣在胸壁缺损创面修复重建中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V-Y推进式背阔肌肌皮瓣在胸壁缺损创面修复重建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整形外科收治的胸壁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研究。患者均应用V-Y推进式背阔肌肌皮瓣进行修复重建,术后门诊随访6个月以上,观察有无皮瓣血供障碍、伤口愈合不良、术区积液等并发症及有无肿瘤复发。结果:共纳入16例,男6例,女10例,年龄28~78岁,平均54.8岁,胸壁软组织缺损创面面积为10 cm×15 cm~19 cm×26 cm。术后1例皮瓣远端三角区静脉回流障碍,1例出现皮瓣部分伤口裂开,2例背部血清肿,2例皮瓣下积液,均经过换药引流处理后愈合。其余患者皮瓣均完全成活,伤口一期愈合。术后均获7~29个月随访,皮瓣远期外观及功能恢复可,患者对手术效果满意。结论:应用V-Y推进式背阔肌肌皮瓣修复胸壁缺损安全可靠,在修复较大面积胸壁创面的同时能够一期关闭供区创面,可获得较好的外观和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躯干部穿支皮瓣在胸部创面修复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躯干部穿支皮瓣在胸部创面修复中的临床应用与选择思路。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9年12月,山东省立医院整形美容外科收治的14例胸部创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例,女6例,年龄17~74岁。缺损原因:瘢痕挛缩畸形切除后创面5例,良性病变6例,恶性肿瘤3例。病灶切除后缺损面积6.0 cm×8.0 cm~20.0 cm×21.0 cm,应用躯干部穿支皮瓣进行修复。术前通过多普勒超声或者CTA明确穿支血管走行,根据血管走行和穿肌点设计皮瓣范围及手术入路,于深筋膜层切取皮瓣移植到受区。术后观察皮瓣成活情况并至少随访6个月。结果:本组14例患者共17块皮瓣,其中胸背动脉穿支皮瓣联合背阔肌肌皮瓣5块,胸廓内动脉穿支皮瓣8块,腹壁上动脉穿支皮瓣4块。术前所有患者均行彩色多普勒检查,对其中8例患者分别行背部胸背动脉、上胸壁胸廓内动脉穿支以及上腹壁的腹壁上动脉穿支的CTA检查,以明确标记穿支穿肌点。皮瓣面积为7.0 cm×8.0 cm~22.0 cm×22.0 cm,蒂部长度为2.0~6.0 cm。术后所有皮瓣完全成活,未发生血肿等并发症。术后随访6~26个月,患者对皮瓣外观和局部功能满意,1例胸部隆突性纤维肉瘤患者发生复发,其余患者未见肿瘤复发。结论:躯干部穿支动脉血管密集,穿支皮瓣获取方便,可修复胸部面积较大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供区一期缝合,满足"受区修复重建好,供区破坏损失小"的组织移植原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旋髂浅动脉设计的联体皮瓣修复下肢大面积软组织缺损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旋髂浅动脉(SCIA)设计的联体皮瓣修复下肢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2月-2019年6月收治的脱套伤致下肢大面积软组织缺损患者15例,缺损范围为25.0 cm×8.0 cm~50.0 cm×15.0 cm。急诊予以彻底清创及创面VSD处理,待创面肉芽组织生长红润后,以下腹壁及侧胸壁为供区,根据创面特征设计形状及大小匹配的联体皮瓣;穿支组合包括双侧SCIA、SCIA加胸背动脉(TA)降支;供区直接一期闭合;由同一组医生门诊随访评估术后效果。结果:术后除1例纵向皮瓣边缘部分坏死,经二期植皮后愈合,其余皮瓣全部成活,供、受区创面均Ⅰ期愈合。随访时间16~24个月,平均18个月;皮瓣外形满意,质地柔软,末次随访时未出现异常毛发生长、色素沉着等;供区仅遗留线形瘢痕,未出现腹壁疝等并发症,肩、髋、膝活动未受影响;小腿及足踝功能重建满意,按下肢功能评定标准( LEFS)评分,优7例、良1例,按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评分标准评定,结果优6例、良1例。结论:基于SCIA制备的联体皮瓣,供区隐蔽,设计灵活,切取面积大,能修复肢体大面积软组织缺损,以最大程度实现保肢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