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叶游离下腹部皮瓣移植乳房再造的血管吻合方式选择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总结分叶游离下腹部皮瓣移植再造乳房的适应证和血管吻合方式选择.方法 自2019年10月至2023年6月,在17例女性乳腺癌患者中完成分叶游离下腹部皮瓣移植乳房再造,包括10例即刻乳房再造和7例延期乳房再造.全部采用分叶游离下腹部皮瓣移植完成,包括M1型游离腹直肌皮瓣20侧,M2型6侧,M3型8侧.血管吻合方式具体包括:外增压方式9例,内增压方式8例.受区血管包括胸廓内血管近心端14侧,胸背血管主干10侧,前锯肌支3侧,胸外侧动静脉2例,胸廓内血管远心端5侧.结果 每侧皮瓣长(14.2±0.4)cm、宽(11.5±1.0)cm、厚(4.9±0.3)cm.所有皮瓣血运良好,全部顺利成活.术后随访6~38个月,平均20.7个月,乳腺癌未见复发,再造乳房外形可,质地满意,无皮瓣挛缩变形,与健侧乳房外形基本对称;皮瓣供区及乳房受区仅遗留线性瘢痕,腹壁功能无明显影响.结论 分叶游离下腹部皮瓣适用于底盘及垂度凸度都较大的乳房再造,选择合理的血管吻合方式可以确保皮瓣的自由摆放和满意的乳房塑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游离股外侧肌皮瓣移植术治疗术后顽固性慢性脓胸
编辑人员丨1天前
2015年5月至2019年9月应用游离股外侧肌皮瓣移植术治疗7例顽固性慢性脓胸,其中男5例,女2例;年龄23~70岁,平均(66.38±11.24)岁。脓胸均为胸部外科手术后并发症,右侧6例,左侧1例。术中取游离股外侧肌皮瓣填塞脓腔,显微镜下行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动脉、静脉与胸背动、静脉间断缝合,以提供该组织瓣的血供。术后游离肌皮瓣成活6例,失活1例。术后随访(26.5±18.2)个月,1例恶性胸腺瘤转移复发,术后半年死亡;其他6例均肌瓣成活,脓腔填塞良好,无脓胸复发,无胸闷等不适。肌瓣供区愈合良好,下肢功能无明显影响。游离股外侧肌皮瓣移植术能有效填塞脓胸残腔,不改变胸廓外形,不影响下肢功能,适用于含有巨大脓腔、无法使用带蒂和其他游离肌皮瓣的术后慢性脓胸,近、中期疗效满意,是一种可供选择的理想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双侧臂内侧穿支皮瓣移植即刻乳房再造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2021年6月15日,湖南省肿瘤医院肿瘤整形外科收治1例43岁女性右侧乳腺癌患者。患者13年前曾接受左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6年前接受带蒂腹直肌肌皮瓣移植左侧乳房再造术。入院后行右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双侧游离臂内侧穿支皮瓣移植右侧乳房再造术,术中以同侧臂内侧皮瓣再造外侧半乳房,尺侧上副血管蒂与胸外侧动脉近心端和胸外侧静脉远心端吻合,以对侧臂内侧皮瓣再造内侧半乳房,尺侧上副血管蒂与胸廓内血管吻合。完成血管吻合后见皮瓣通血良好,两侧臂内侧皮瓣供区直接拉拢缝合。患者术后病程稳定,皮瓣成活良好,供区愈合良好。术后随访2个月,皮瓣供区外观、功能好,未见明显并发症,再造乳房外形欠满意。本病例提示双侧游离臂内侧穿支皮瓣组合移植适合用于再造中小容量的乳房,不足以用于大容量乳房再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腹壁下动脉伴行静脉分型及吻合策略在乳房再造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腹壁下动脉伴行静脉分型及吻合策略在乳房再造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21年1月湖南省肿瘤医院采用单侧游离下腹部皮瓣移植完成乳腺癌术后乳房再造的患者资料。术中采用游离腹壁下动脉穿支(DIEP)皮瓣或携带部分腹直肌的游离腹直肌肌皮瓣进行乳房再造,受区血管均选择胸廓内血管。腹壁下动脉伴行静脉的解剖结构分为3类:独立型,包括1支型和2支型;Y形结构;H形结构。独立型静脉采用直接吻合。Y形结构和H形结构伴行静脉吻合方式共分5种:(1)直接吻合;(2)去除Y形结构的共干节段后,将2条伴行静脉分别吻合;(3)结扎交通支后,将2条伴行静脉分别吻合;(4)保留交通支,将2条伴行静脉分别吻合;(5)结扎较细伴行静脉,吻合较粗的伴行静脉。方式1、2适用于Y形结构的伴行静脉,方式3~5适用于H形结构的伴行静脉。术中需将过长的腹壁下动脉节段去除。统计术中血管吻合并发症的发生情况,随访皮瓣成活、再造乳房外形、肿瘤复发情况。结果:共纳入173例女性患者,年龄26~60岁,平均41.2岁。其中,即刻乳房再造92例,延期乳房再造81例。109例采用游离DIEP皮瓣,64例采用携带部分腹直肌的游离腹直肌肌皮瓣。皮瓣长(26.9±1.9) cm,皮岛宽(11.3±0.7) cm,血管蒂长度(10.5±0.4) cm。腹壁下动脉只有1条伴行静脉的解剖类型16例,伴行静脉直接吻合;伴行静脉呈Y形结构者14例,5例采用方式1直接吻合,3例先槽形切除部分第3肋软骨后再用方式1直接吻合,6例采用方式2完成吻合;伴行静脉呈H形结构者143例,96例采用方式3完成吻合,19例采用方式4完成吻合,28例采用方式5完成吻合。97例患者在血管吻合前对腹壁下动脉过长节段进行了修剪,去除长度为(2.7±0.7) mm。术中发生血管吻合相关并发症6例,其中2例患者采用的静脉吻合方式是Y形静脉直接吻合方法(方式1),术中出现静脉卡压,调整为方式2进行吻合后,卡压情况解除;其余4例所采用的静脉吻合方式包括方式2有1例,方式3有1例,方式4有2例,均通过及时调整血管蒂摆放位置解除了血管卡压情况。术后发生皮瓣坏死1例,采用的静脉吻合方式是Y形静脉直接吻合方法;其余172例皮瓣完全成活。随访10~36个月,平均18.7个月,再造乳房外形可,质地柔软,无皮瓣挛缩变形;皮瓣供区仅遗留线性瘢痕,对腹壁功能无明显影响,未见肿瘤复发病例。结论:根据腹壁下动脉伴行静脉分型制定较为完善的血管吻合策略,灵活调整血管吻合方式,可以最大程度确保游离下腹部皮瓣用于乳房再造血运的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内窥镜辅助下切取广泛背阔肌及脂肪填充进行供区无瘢痕的乳房重建
编辑人员丨1天前
使用内窥镜辅助切取背阔肌皮瓣进行乳房重建有背部不留瘢痕的优点;然而由于组织量有限,使得该手术并不太实用。来自日本的团队提出一种内窥镜辅助切取超大背阔肌皮瓣加脂肪填充的新技术,可获得较大的乳房体积。通过乳房切除的切口及侧胸的3个内窥镜切口,即可获得超大背阔肌及侧胸脂肪组织。同时,注射脂肪可以进一步提升乳房的体积和形状。该团队使用三维立体摄影测量乳房重建前后体积的变化。使用内窥镜辅助切取超大背阔肌皮瓣进行乳房重建的14例患者(15个乳房),获取皮瓣的组织量为(281.9±32.4)g、脂肪组织体积为(74.7±19.4)mL,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手术后8周内,患者重建乳房体积缩小至原体积的(69.5±7.5)%,随后趋于稳定。7例患者需要进行后续的脂肪填充以获得满意的乳房体积及形态。值得注意的是,根据BREAST?Q背部评分,行内窥镜辅助切取超大背阔肌皮瓣患者的满意度[(82.8±9.2)分]明显高于行传统内窥镜辅助切取背阔肌肌皮瓣患者([ 62.6±6.3)分,P<0.000 1]。虽然乳房体积增量有限,但内窥镜辅助下切取超大背阔肌皮瓣加脂肪填充有着供区不遗留明显瘢痕的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编辑导读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本期重点号内容是肿瘤切除与修复。述评《迎接头颈外科功能修复时代的到来》介绍了头颈外科重建已经从早期的缺损创面封闭过渡到精准结构重建阶段,并开始走向功能重建,未来的皮瓣研究将致力于改善供区的功能保留和受区的器官功能重建等方面。《游离腹直肌肌皮瓣在晚期鼻窦癌手术切除术后颅面巨大和复杂缺损修复中的应用》认为对于晚期鼻窦癌切除术后颅面巨大和复杂缺损,在充分评估肿瘤可切除性以及缺损性质和范围的基础上,采用游离腹直肌肌皮瓣修复是一个理想的策略和方法。《胸背动脉穿支皮瓣在头颈部缺损修复中的临床应用》回顾性分析了38例应用胸背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口腔及口咽部恶性肿瘤术后软组织缺损患者的效果,认为此皮瓣质地柔软,具有供区瘢痕隐蔽且供区功能损失小等优点适合用于头颈部软组织缺损的修复。《锁骨上皮瓣修复头颈部缺损术后的肩功能评估》回顾性分析了56例应用锁骨上皮瓣修复头颈部缺损的病例资料,并对锁骨上皮瓣术后患者的肩功能状况进行评估,认为术后患者存有肩功能障碍,且与皮瓣的分型相关。《锁骨上岛状皮瓣在气管缺损修复中的应用分析》通过总结10例应用锁骨上岛状皮瓣修复颈胸部肿瘤手术后气管缺损的临床资料,认为锁骨上岛状皮瓣修复气管缺损厚度合适,制取技术简单,不需要显微外科技术,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折叠腓骨瓣修复下颌骨成釉细胞瘤患者的疗效与分析》通过对39例采用折叠腓骨瓣进行修复的下颌骨成釉细胞瘤患者手术前后为期2年的问卷评估,认为进行折叠腓骨瓣修复能够较好地满足语言和咀嚼功能的需求,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继续教育园地《头颈局部皮瓣“岛状”设计技术的推广应用》以胸大肌和锁骨上皮瓣为例,介绍了局部轴型皮瓣“岛状改良”的设计技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容积替代技术在乳腺癌保乳手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容积替代技术在乳腺癌保乳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乳腺中心完成保乳手术结合容积替代技术乳房修复的76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为女性,年龄(42.6±6.4)岁(范围:32~56岁)。肿瘤分期:ⅡA期36例,ⅡB期24例,ⅢA期12例,ⅢB期4例。利用胸外侧脂肪筋膜瓣修复乳房缺损47例,上腹壁脂肪筋膜瓣修复22例,背阔肌肌皮瓣修复7例。测量保乳手术中肿瘤扩大切除的标本体积,记录容积替代技术修复乳房外形的手术时间、术后引流时间、术后并发症和乳房外形满意度。结果:胸外侧脂肪筋膜瓣组保乳手术切除体积为(100.9±24.2)ml(范围:55~157 ml),上腹壁脂肪筋膜瓣组为(88.4±14.5)ml(范围:67~118 ml),背阔肌肌皮瓣组为(179.7±22.9)ml(范围:155~220 ml)。三组容积替代技术修复乳房外形的手术时间分别为(52.9±9.0)min(范围:45~70 min)、(63.2±8.8)min(范围:50~70 min)和(99.3±3.4)min(范围:95~105 min)。三组引流时间分别为(8.6±1.2)d(范围:7~10 d)、(9.4±0.9)d(范围:8~10 d)和(11.4±1.3)d(范围:10~13 d)。术后3个月患者乳房外形满意度优良率为84.2%(64/76)。术后发生脂肪液化6例,其中胸外侧脂肪筋膜瓣组2例,上腹壁脂肪筋膜瓣组4例;发生血清肿4例,胸外侧脂肪筋膜瓣组和背阔肌肌皮瓣组各2例。结论:对于乳腺癌保乳手术中组织缺损较大的患者,根据肿瘤部位及术中乳房缺损大小合理选择胸外侧脂肪筋膜瓣、上腹壁脂肪筋膜瓣及背阔肌肌皮瓣等容积替代技术进行修复,能够恢复乳房原有体积和形态,术后并发症可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数字化定制个体化钛合金胸骨假体在胸骨肿瘤根治性切除胸壁缺损重建术中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数字化定制的个体化钛合金胸骨假体应用于胸骨肿瘤根治性切除患者胸壁缺损重建的可行性。方法:病例系列报告。纳入2020年8月—2021年10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胸外科收治的5例原发性胸骨肿瘤患者的病例资料,均为男性,年龄23~60岁(平均43.5岁),其中胸骨柄肿瘤1例、胸骨体肿瘤4例。基于患者术前胸廓CT扫描数据,采用3D打印技术制作1∶1大小的患者胸骨以及与之连接的部分肋骨、锁骨的三维骨骼及肿瘤模型,同时设计并数字化定制个体化的钛合金胸骨假体;在3D打印模型上模拟肿瘤切除术,再将钛合金假体植入缺损的胸骨模型中进行匹配,模拟假体植入手术。全组均在全身麻醉下行胸骨肿瘤根治性切除术,并植入术前定制的个体化钛合金胸骨假体,完成胸骨缺损的修复;其中1例胸骨柄肿瘤患者,肿瘤切除后使用自体肌腱重建了胸锁关节。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围手术期死亡,术后胸壁稳定性、慢性疼痛、患者生存状态、胸锁关节重建患者的肩关节功能,以及术后胸骨假体移位或断裂、胸腔积液、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果:全组5例患者手术过程顺利,围术期无死亡病例,无再次手术病例,手术时间为115~165 min,术中出血量80~260 mL。术后病理诊断:骨巨细胞瘤1例、髓系肉瘤1例、软骨肉瘤2例和孤立性浆细胞瘤1例。全组均无需进行肌皮瓣转移修复胸壁;手术切口均为甲级愈合,无植入物感染;胸壁完整稳定,无胸壁浮动和反常呼吸。有1例术后因胸腔积液延迟拔除胸管。全组术后随访12~24个月,未发生术后植入物断裂、移位,或胸腔积液、肺部感染、慢性疼痛等并发症;其中1例胸锁关节重建患者,术后关节功能无障碍。结论:数字化定制的个体化钛合金胸骨假体用于胸骨肿瘤根治性切除后胸壁缺损的重建,手术方案可行,操作简单,术后胸壁稳定性好、并发症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不同形式带蒂背阔肌肌皮瓣移植补救性修复放疗后下腹部皮瓣再造乳房部分硬化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形式带蒂背阔肌肌皮瓣移植补救性修复放疗后下腹部皮瓣再造乳房部分硬化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至2020年10月湖南省肿瘤医院收治的采用不同形式下腹部皮瓣移植完成乳腺癌术后即刻乳房再造并接受放射治疗的女性患者资料。放射治疗后随访发现部分再造乳房有不同程度的皮瓣硬化挛缩表现,对切除硬结后继发缺损较大的患者采用不同形式的带蒂背阔肌肌皮瓣移植修复。术后随访密切观察皮瓣成活情况、瘢痕增生情况、再造乳房外形质地及供区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共纳入患者246例,年龄29~63岁,平均42.7岁,其中18例采用带蒂腹直肌肌皮瓣、92例采用单侧游离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包括单穿支皮瓣41例和双穿支皮瓣51例)、71例采用双侧游离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65例采用带蒂腹直肌肌皮瓣联合游离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移植完成乳腺癌术后即刻乳房再造,皮瓣面积为27.0 cm×10.0 cm~34.0 cm×14.0 cm。所有下腹部皮瓣移植乳房再造手术病例术后早期未见明显并发症。放射治疗后随访发现28例再造乳房有不同程度的皮瓣硬化挛缩表现(包括带蒂腹直肌肌皮瓣9例,单侧单穿支游离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19例),其中9例拒绝硬结切除手术,13例接受硬结切除和局部组织转移修复手术,另外6例切除硬结后继发缺损较大,采用不同形式带蒂背阔肌肌皮瓣移植修复,具体包括传统背阔肌肌皮瓣4例,保留胸背神经和大部分背阔肌的改良背阔肌肌皮瓣2例,皮瓣面积为18.0 cm×6.0 cm~24.0 cm×8.0 cm。术后早期有1例带蒂背阔肌肌皮瓣表现为轻度的灌大于流,术后2 d自行恢复正常。所有皮瓣完全成活,住院时间5~10 d。术后随访(8.5±0.7)个月(6~20个月),再造乳房外形满意,背部仅遗留线性瘢痕,上肢功能活动未见明显受限。结论:应用不同形式带蒂背阔肌肌皮瓣移植补救性修复下腹部皮瓣移植乳房再造术后放疗损伤的效果满意,操作相对简单,可以最大程度减少供区损伤和降低手术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股动脉穿支皮瓣解剖分类及其在口腔肿瘤术后缺损修复重建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股动脉穿支皮瓣的解剖分类及其在口腔肿瘤修复重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至2020年12月湖南省肿瘤医院收治的口腔肿瘤患者临床资料,行肿瘤根治术后均应用游离股动脉穿支皮瓣移植修复软组织缺损。根据股动脉穿支血管蒂发出位置将皮瓣分为3类:(1)股前内侧近端穿支皮瓣,穿支血管自股直肌、股内侧肌、缝匠肌之间发出;(2)股内侧穿支皮瓣,穿支血管自长收肌前缘发出;(3)股前内侧远端穿支皮瓣,穿支血管自股内侧肌内发出。具体切取形式包括:(1)单纯股动脉穿支皮瓣;(2)股动脉穿支皮瓣携带股内侧肌肌瓣;(3)股动脉穿支皮瓣携带长收肌肌瓣。供区分层减张后拉拢缝合。术后对皮瓣成活情况和外观、患者吞咽和语言功能,以及供区外观和功能进行随访。结果:共纳入32例口腔肿瘤患者,男28例,女4例,年龄37~54岁;舌癌17例,牙龈癌10例,口颊癌5例;病程为2~13个月。行肿瘤根治术后遗留5.5 cm×3.5 cm~12.0 cm×7.0 cm大小的继发软组织缺损。术中发现32例患者股动脉穿支均恒定存在,其中12例采用股前内侧近端穿支,皮瓣长(11.3±0.5) cm、宽(5.1±0.6) cm、厚(3.4±0.3) cm;6例采用股内侧穿支,皮瓣长(10.8±0.4) cm、宽(5.0±0.5) cm、厚(3.6±0.4) cm; 14例采用股前内侧远端穿支,皮瓣长(11.5±0.3) cm、宽(4.6±0.4) cm、厚(3.1±0.2) cm。切取形式:16例为单纯股动脉穿支皮瓣,14例为股动脉穿支皮瓣携带股内侧肌肌瓣,2例为股动脉穿支皮瓣携带长收肌肌瓣。术后32例皮瓣全部存活,随访12~34个月,皮瓣外观、质地良好,无明显臃肿,吞咽和语言功能恢复较好,大腿供区仅遗留线状瘢痕,功能无明显影响。有4例出现肿瘤局部复发,再次行肿瘤根治术并以带蒂胸大肌肌皮瓣转移修复,其中1例恢复良好,3例死于肿瘤转移;3例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再次行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后恢复良好。结论:股动脉穿支血管解剖恒定,根据其发出位置可从股前内侧近端、远端或股内侧区切取不同形式的穿支皮瓣,且皮瓣质地柔软,供区损伤小,是口腔肿瘤切除后软组织缺损修复重建的较好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