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脊髓性肌萎缩症的胚胎着床前遗传学检测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3天前
脊髓性肌萎缩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SMA)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运动神经元退行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躯干和四肢近端为主的进行性、对称性肌无力和肌萎缩,人群携带率高,是儿科最常见的致死性神经肌肉病。单基因病胚胎着床前遗传学检测(preimplantation genetic testing,PGT)可以有效预防SMA患儿的出生。为了规范SMA的PGT技术,由中国神经病学、儿科学和生殖遗传学专家组成脊髓性肌萎缩症胚胎着床前遗传学检测专家共识编写组,讨论和制定了本共识,供临床应用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脊髓性肌萎缩症呼吸管理专家共识(2022版)
编辑人员丨3天前
脊髓性肌萎缩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SMA)本文特指5q-SMA,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临床特征为脊髓前角α运动神经元退行性病变和神经肌肉接头发育异常导致的肌无力和肌萎缩。SMA常累及呼吸系统,引起呼吸系统病理生理改变,导致低通气、咳嗽减弱、痰液堵塞等一系列呼吸问题。呼吸衰竭是SMA患儿最常见的致死原因。近年来,随着国内外SMA多学科管理专家共识的相继发表和新药上市,SMA呼吸管理策略将会转变。本共识由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及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儿童呼吸学组组织我国相关领域的专家,总结国内外指南/共识和相关临床研究,结合中国人群实际临床情况,最终达成共识,以促进SMA患儿规范呼吸管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新生儿高通量测序基因筛查的前瞻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索新生儿高通量测序(HTS)基因筛查在新生儿筛查疾病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3月至2021年9月于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出生的2 060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对其采用传统串联质谱和荧光免疫分析筛查后,再应用HTS技术对135个筛查疾病相关致病基因的明确致病高频变异位点进行检测,可疑变异位点进行Sanger测序或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家系验证。结果:2 060例新生儿中,基因阳性31例,基因携带557例,基因阴性1 472例。31例基因阳性新生儿中, G6PD基因变异5例,遗传性非综合征型耳聋相关基因( GJB2、GJB3、MT-RNR1)变异19例, PAH基因变异2例, GAA基因变异1例, SMN1基因变异1例, MTTL1基因变异2例, GH1基因变异1例。结合基因结果和临床资料确诊脊髓性肌肉萎缩症(SMA)1例,糖原贮积症Ⅱ型1例,耳聋2例,G6PD缺乏症5例,额外诊断患儿母亲SMA 1例。2 060例新生儿经传统串联质谱检测未发现确诊患者;经传统荧光免疫分析筛查发现G6PD缺乏症5例(基因筛查阳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2例( DUOX2基因变异携带者)。宁波地区新生儿基因变异携带率前6位的基因分别为: DUOX2(3.93%)、 ATP7B(2.48%)、 SLC26A4(2.38%)、 GJB2(2.33%)、 PAH(2.09%)、 SLC22A5(2.09%)。 结论:新生儿基因筛查技术的疾病检测范围广泛,检出率高,与传统筛查联合可显著提高临床筛查效果,有助于患儿的二级预防、家系成员的疾病诊断和变异携带者的遗传咨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云南地区3049名育龄人群脊髓性肌萎缩症携带者筛查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对云南地区3049名育龄人群进行脊髓性肌萎缩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SMA)的携带者筛查,探讨本地区人群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survival motor neuron, SMN)的拷贝数情况及携带频率。 方法:应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对SMN1及SMN2基因第7外显子的拷贝数进行检测,筛查出SMN1基因第7外显子拷贝数为1的SMA携带者。对双方均为携带者的夫妇提供产前诊断。结果:在3049名育龄人群中,共检测出SMA携带者62例,携带率为1/49(2.03%)。男性携带率为1.91%(40/2094),女性携带率为2.30%(22/955),二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SMN1杂合缺失占1.30%(41/3049),由SMN1转换为SMN2者占0.69%(21/3049)。SMN1等位基因的平均拷贝数为1.99。检出双方均为SMA携带者的夫妇2对,通过产前诊断避免了1例患病胎儿的出生。 结论:云南地区SMA男女携带者的频率无显著差异,符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模式。阐明SMA携带者的频率和 SMN基因的拷贝数情况,可为遗传咨询和产前预防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儿童脊髓性肌萎缩症多学科综合管理临床实践随访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总结分析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患儿多学科综合管理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研究,分析2019年7月至2021年10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接受多学科综合管理45例SMA患儿随访1年的营养状况、呼吸功能、骨骼健康、运动功能等临床资料。管理前后比较采用配对样本 t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等。 结果:45例SMA患儿(男25例,女20例)入组年龄50.4(33.6,84.0)月龄,1、2、3型各6、22、17例。经多学科管理患儿营养不良由22例减少至12例( P=0.030),维生素D水平升高[(45±17)比(48±14)nmol/L, t=-4.13, P<0.001];用力呼气肺活量、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呼气峰流量的实测值/预计值基线与复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76±19)%与(76±21)%、(81±18)%与(79±18)%、(81±21)%与(78±17)%, t=-0.24、1.36、1.21,均 P>0.05];脊柱侧凸Cobbs角较前减小[8.0°(0°,13.0°)比10.0°(0°,18.5°), Z=-3.01, P=0.003];2、3型Hammersmith功能性运动量表扩展版评分均较前升高[11.0(8.0,18.0)比11.0(5.0,18.5)分,44.0(36.5,53.0)比44.0(34.0,51.5)分, Z=2.44、3.11, P=0.015、0.002]。 结论:多学科综合管理有助于延缓SMA患儿营养不良、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脊柱侧凸等多系统损伤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数字PCR技术检测脊髓性肌萎缩症携带者的应用评估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应用数字PCR方法进行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携带者检测,评价其效果以及将其用于SMA携带者筛查的可行性。方法:收集常规进行产前SMA携带者筛查的孕妇外周血样本214例,其中204例为随机样本,10例为已知 SMN1第7和第8外显子拷贝数的样本,随机掺入实验中,用于对数字PCR方法进行性能验证。采用数字PCR方法对外周血DNA样本中 SMN1和 SMN2基因的第7和第8外显子拷贝数进行检测,并与荧光定量PCR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评估数字PCR方法的可靠性和检测效能。 结果:采用数字PCR方法在204例随机样本中检测到 SMN1第7和第8外显子同时杂合缺失样本5例,仅 SMN1第8外显子杂合缺失样本3例, SMN1第7和第8外显子未缺失样本196例。10例已知 SMN1第7和第8外显子拷贝数样本的检测结果与预期值一致。通过与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比较,数字PCR对于 SMN1第7和第8外显子拷贝数的检测结果的一致率为100%。 结论:数字PCR检测 SMN1第7和第8外显子的缺失情况结果与qPCR一致,并且能够明确区分目标基因的拷贝数,该方法可用于SMA致病基因的携带者筛查。此外,数字PCR还能检测 SMN2第7和第8外显子的拷贝数,提供更多的信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婴儿脊髓性肌萎缩症1c型1例的遗传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总结脊髓性肌萎缩症1c型1例患儿的遗传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脊髓性肌萎缩症1c型患儿的病例资料,对其进行遗传学分析并文献复习。结果:患儿,男,2月龄起病,表现为粗大运动发育落后、肌张力低。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显示患儿SMN1基因外显子7-8纯合缺失突变,SMN2基因外显子7-8存在重复突变,外显子7/8拷贝数为3/3,其父亲为SMN1基因杂合缺失携带者,SMN2基因8外显子存在纯合突变,外显子7/8拷贝数为2/3,其母亲未发现SMN1基因外显子异常,SMN2基因外显子7/8拷贝数为1/1。结论:脊髓性肌萎缩症在早期缺乏特异表现,确诊主要依赖于基因检测,临床医师需要提高警惕,加强对该病的早期认识,改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脊髓性肌萎缩症的早期识别与诊断治疗
编辑人员丨3天前
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神经肌肉病,致病基因为SMN 1基因,以对称性进行性近端为主的肌无力为主要临床特征。近年来,SMA的分子致病机制研究及诊疗技术迅速发展,早期识别、及时诊断、规范治疗是临床实践的重点内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脊髓性肌萎缩症的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运动神经元病,也是导致2岁以下婴幼儿死亡的最主要神经肌肉罕见病。近年来,SMA的药物治疗取得极大进展,反义寡核苷酸、基因治疗及口服小分子药物已相继获批上市,另有数种药物处于临床研发阶段。实现可及药物治疗是罕见病精准治疗的关键,现就SMA药物治疗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实现SMA的精准治疗提供合理依据及研究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孕前扩展性携带者筛查在中国汉族育龄人群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孕前扩展性携带者筛查(preconception expanded carrier screening,PECS)在中国汉族育龄人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2019年9月至2022年5月期间于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生殖医学中心采用序贯筛查模式进行PECS的不孕不育夫妇的基因检测结果,对单基因病致病基因携带率、高危夫妇携带率及高危夫妇的临床结局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共有1 565例患者接受PECS,均为汉族人群,其中接受扩展型108种单基因病检测的女性患者420例,男性患者84例,目标基因总体携带率为30.75%(129/420)。检出1对高危夫妇,携带率为1.19 %(1/84),检测基因中携带率较高的分别是 MMACHC[2.58%(13/504)]、 ATP7B[(2.38%(12/504)]、 SLC22A5[2.18%(11/504)]、 GALC[1.79%(9/504)]、 PAH[1.79%(9/504)]、 MLC1[1.19%(6/504)],余下均不足1%。接受脆性X综合征 FMR1基因检测的患者共555例, FMR1基因突变5例,占0.90%,对全突变患者直系亲属进行检测,其母亲为前突变携带者(CGG重复数为105)。接受脊髓型肌萎缩症 SMN1基因携带者筛查的患者共502例,女性阳性携带者14例,男性阳性携带者2例,总体携带率为3.19%。 结论:单基因隐性遗传病在人群中携带率较高,孕前进行筛查可以为患者提供优生优育指导,选择胚胎植入前单基因遗传学检测(preimplantation genetic testing for monogenic/single gene disorders,PGT-M)和产前诊断,可避免患儿的出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