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谷氨酰胺与骨密度、骨转换指标、wnt-7a蛋白间的孟德尔随机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使用孟德尔随机化分析(MR)方法探索谷氨酰胺(Gln)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骨转换指标、wnt-7a蛋白之间的因果关系.方法 利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GWAS)研究数据,暴露因素选择Gln,结局变量包括股骨颈骨密度(FN-BMD)、前臂骨密度(FA-BMD)、腰椎骨密度(LS-BMD)、全身骨密度(TB-BMD)、骨转换指标包括血清 25-羟基维生素D水平[25(OH)D]、甲状旁腺素(PTH)、骨保护素(OPG)、骨钙素(BGP)、Wnt信号家族成员:wnt-7a.采用逆方差加权法、MR-Egger回归法、加权中位数方法、Simple Mode法和Weighted Mode法,并且进行异质性检验、敏感性分析和多效性分析.结果 MR结果显示Gln与wnt-7a蛋白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两者关系呈正相关;Gln与FN-BMD、FA-BMD、LS-BMD、TB-BMD、25(OH)D、PTH、OPG、BG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本次研究的异质性检验均无异常,敏感性分析结果均显示稳健,且未发现多效性.结论 该研究结果为Gln在维持骨稳态及参与成骨分化的作用及预防、治疗骨质疏松症提供了一定理论依据,说明通过摄入Gln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症可能具有潜在临床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维奈克拉治疗恶性血液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复发25例疗效及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维奈克拉(VEN)治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复发恶性血液病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2月至2021年11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接受VEN治疗的25例allo-HSCT后复发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微小残留病(MRD)阳性患者15例(抢先治疗组),形态学复发患者10例(挽救治疗组)。两组VEN剂量均为400 mg/d,联合唑类抗真菌药物时减量至100 mg/d。结果:①抢先治疗组男7例,女8例,中位年龄32(18~52)岁;急性髓系白血病(AML)13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1例,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1例;MRD阳性至应用VEN中位时间为2.5(0~12.5)个月。VEN中位疗程数为2(1~4)个。第1疗程治疗第7天VEN中位血药浓度为1 945(688~5 383)μg/L。VEN治疗1疗程后8例患者MRD转为阴性(获得主要反应),4例MRD较治疗前下降50%,3例无效,总体反应率(ORR)为80%(12/15)。9例治疗第7天VEN血药浓度<1 000 μg/L或>3 000 μg/L患者中3例(33.3%)MRD转阴,6例VEN血药浓度1 000~3 000 μg/L患者中5例(83.3%)MRD转阴。5例患者出现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5例患者出现3/4级血小板减少,无新发严重感染致死病例。②挽救治疗组男7例,女3例,中位年龄44(28~59)岁;AML 6例,ALL 2例,不典型慢性髓性白血病(aCML)1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有多系发育异常(MDS-RCMD)1例;复发至应用VEN中位时间为0(0~1)个月;VEN中位疗程数为1(1~2)个;第1疗程治疗第7天VEN中位血药浓度为2 419(1 200~6 155)μg/L。VEN治疗1疗程后3例获得完全缓解(CR)(主要反应),3例获得部分缓解(PR),4例无效,ORR为60%(6/10)。4例治疗第7天VEN血药浓度>3 000 μg/L患者中1例获得CR,6例VEN血药浓度1 000~3 000 μg/L患者中2例获得CR。10例患者均出现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及3/4级血小板减少。1例患者因严重肺感染死亡。③中位随访4.5(1~8.5)个月,抢先治疗组、挽救治疗组总生存(OS)率分别为(70.2±12.7)%、(50.0±15.8)%( χ2=1.873, P=0.171)。1疗程VEN治疗获得主要反应、未获得主要反应患者的OS率分别为(90.9±8.7)%、(36.2±14.7)%( χ2=6.843, P=0.009)。3例存在TP53突变的患者在VEN治疗后均获得主要反应。 结论:应用VEN对allo-HSCT后复发的恶性血液病患者进行抢先/挽救治疗有一定疗效且耐受性良好,监测VEN血药浓度有望提高疗效。VEN抢先/挽救治疗1个疗程未获得主要反应的患者预后较差,需尽早转换其他治疗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与儿童青少年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原发性高血压儿童及青少年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ACE)基因I/D多态性分布特征及其与左心室肥厚(LVH)的相关性。 方法:病例对照研究。以2022年1月至2023年4月于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初次诊断未经治疗的144例原发性高血压儿童及青少年为研究对象。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检测 ACE基因多态性。根据显性模型分为DD+DI型组、II型组,比较各组间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临床资料、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RAAS)水平差异。根据超声心动图结果分为LVH组和非LVH组。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LVH的影响因素, ACE基因I/D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儿童及青少年LVH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分析,RAAS各指标与LVH的相关性采用偏相关分析。 结果:144例患儿中DD、DI和II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1.1%、50.7%和38.2%。D、I等位基因频率为分别36.5%(105/288)、63.5%(183/288)。DD+DI型组(89例)儿童年龄大于II型组(55例)( Z=-2.308, P=0.021),两组性别、身高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DD+DI型组LVH的发生率高于II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230, P=0.022)。RAAS水平中肾素活性与左心室质量指数( r=0.276, P=0.002)和相对室壁厚度( r=0.247, P=0.006)呈正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DD+DI型( OR=5.678,95% CI:1.623~19.872)和体重指数(BMI)( OR=1.124,95% CI:1.024~1.233)均是原发性高血压儿童及青少年发生LVH的危险因素(均 P<0.05)。 结论:ACE基因I/D多态性与LVH的发生密切相关,DD+DI基因型及BMI是原发性高血压儿童及青少年发生LVH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PCSK9抑制剂多效性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自2003年在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家系中鉴定出致病基因前蛋白转换酶枯草溶菌素9(PCSK9)以来,以PCSK9为靶点的抑制剂研发进展迅速。目前PCSK9抑制剂作为一类新型降脂药物已被广泛应用于包括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在内的广大心血管疾病患者。近年来研究表明,PCSK9抑制剂除了血脂调控作用外,还有潜在的抗炎、抗动脉和静脉血栓形成以及增强肿瘤免疫抑制剂疗效等功能,本文就PCSK9抑制剂多效性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为PCSK9抑制剂的临床应用提供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并发CMVR的眼底病灶特征与房水中CMV载量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合并巨细胞病毒(CMV)视网膜炎(CMVR)患眼病灶边缘模糊程度与房水中CMV-DNA载量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10月就诊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并诊断为CMVR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患者的临床资料。首诊测量超广角眼底图像中观察到的CMVR病灶面积,根据边缘的模糊程度将活动性病灶分为可疑活动性病灶、轻到中度模糊病灶以及重到极重度模糊病灶3种类型。所有患眼均为活动性CMVR,在首诊时和抗病毒药物诱导期结束时分别进行房水CMV-DNA的PCR检测。CMV-DNA载量转换为常用对数表示,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别比较活动性病灶面积和病灶边缘模糊度与其相关性。结果:共46例(71只眼)纳入本研究,其中男性26例,女性20例,年龄27(13,33)岁。活动性病灶的面积为40(12,65)个视盘面积。可疑活动性病灶8只眼(11.3%),轻到中度模糊病灶51只眼(71.8%),重到极重度模糊病灶12只眼(16.9%)。首诊时67只眼(94.4%)呈CMV阳性,CMV-DNA载量为2.04×10 4(6.24×10 2,1.48×10 5)拷贝/ml;2周抗病毒诱导治疗后,病毒载量为2.47×10 2(1.08×10,6.87×10 3)拷贝/ml。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首诊时和抗病毒诱导期后lg(房水CMV-DNA载量)与视网膜病灶模糊程度之间呈正相关( r=0.765, P<0.001; r=0.761, P<0.001),而与活动性病灶的面积无明显相关性( r=0.209, P=0.095; r=0.220, P=0.078)。 结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并发CMVR的病灶边缘模糊程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应病灶的活动性,并且与房水中CMV-DNA载量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1B基因在消化系统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1B(LRP1B)自被发现以来便被定义为潜在抑癌因子。肿瘤中LRP1B基因多处于表达沉默状态,其主要致病机制包括基因突变、启动子表观遗传修饰和微RNA(miRNA)调控。最近研究表明,LRP1B与消化系统肿瘤发生、发展存在重要联系。现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总结LRP1B结构、功能及在消化系统肿瘤中的作用,揭示LRP1B作为消化道恶性肿瘤免疫治疗标志物的潜在价值,并探讨其在不同肿瘤中从抑癌到促癌的角色转换,旨在为后续机制研究提供帮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云南地区3049名育龄人群脊髓性肌萎缩症携带者筛查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对云南地区3049名育龄人群进行脊髓性肌萎缩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SMA)的携带者筛查,探讨本地区人群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survival motor neuron, SMN)的拷贝数情况及携带频率。 方法:应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对SMN1及SMN2基因第7外显子的拷贝数进行检测,筛查出SMN1基因第7外显子拷贝数为1的SMA携带者。对双方均为携带者的夫妇提供产前诊断。结果:在3049名育龄人群中,共检测出SMA携带者62例,携带率为1/49(2.03%)。男性携带率为1.91%(40/2094),女性携带率为2.30%(22/955),二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SMN1杂合缺失占1.30%(41/3049),由SMN1转换为SMN2者占0.69%(21/3049)。SMN1等位基因的平均拷贝数为1.99。检出双方均为SMA携带者的夫妇2对,通过产前诊断避免了1例患病胎儿的出生。 结论:云南地区SMA男女携带者的频率无显著差异,符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模式。阐明SMA携带者的频率和 SMN基因的拷贝数情况,可为遗传咨询和产前预防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单细胞测序数据分析瘢痕疙瘩和局限性硬皮病组织中周细胞的差异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瘢痕疙瘩和局限性硬皮病组织中周细胞的异质性及其演化轨迹差异,为研究2种皮肤纤维化疾病的致病机制和治疗靶点提供新的线索。方法:选取GEO和GSA-Human数据库中的3例局限性硬皮病、4例瘢痕疙瘩及其对应的邻近正常皮肤样本细胞的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数据,绘制数据的表达矩阵。采用R语言的Seurat 4.3.0包进行处理后分群绘制 t-SNE可视化图谱。采用Monocle 2.24.0包对其中的周细胞进行拟时序轨迹分析。 结果:瘢痕疙瘩和局限性硬皮病皮肤组织无监督聚类为19个不同的细胞群体,其中周细胞为C7、C11群,高表达PDGFRB和RGS5基因,占总细胞数的7.53%。周细胞进一步可分为8个亚群,拟时序分析发现基因表达变化主要有细胞命运1(fate 1)和细胞命运2(fate 2)2个分支轨迹,依照时序周细胞可分为5个状态(S1~S5);其中S4占前分支的绝大部分,代表最初状态的周细胞;S5构成细胞命运1分支的大部分,代表分化较早期状态的周细胞;S1、S2、S3构成命运2分支的大部分,其中S3代表分化中期状态的周细胞,而S1、S2则代表分化晚期状态的周细胞。在正常皮肤中,各分化状态的周细胞均匀分布,而瘢痕疙瘩周细胞主要分布于前支(S4)、分支1(S5)及分支2中的前一部分(S3),分别代表初始、早期及分化中期的细胞状态,分支基因表达动态分析显示其高表达SOX4、COL4A1、COL6A3、AHR、CXCL3和IL1R1等基因;而局限性硬皮病的周细胞主要分布于分支2的中后部分(S1、S2),代表分化末期的细胞,高表达ACTA2和MYH11等基因。结论:瘢痕疙瘩和局限性硬皮病中周细胞具有异质性以及不同的演化轨迹;瘢痕疙瘩周细胞更具有干细胞样特性,通过高表达与细胞干性、上皮-间质转换、侵袭性和免疫微环境调控相关的基因,对其侵袭性和复发的病理特性发挥重要作用;而局限性硬皮病中周细胞可能主要转分化为肌成纤维细胞,导致其纤维化病理表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137Cs γ射线全身照射对小鼠骨髓细胞中circRNA m 6A修饰谱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研究电离辐射对小鼠骨髓细胞中环状RNA(circular RNA,circRNA)的N 6-甲基腺嘌呤(N 6-methyladenine,m 6A)修饰谱的影响,为揭示RNA表观遗传修饰与放射性造血系统损伤之间的关系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将24只C57BL/6 J小鼠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健康对照组和照射组,每组12只。照射组用4 Gy 137Cs γ射线对小鼠进行全身照射。照后将两组小鼠脱颈处死,收集股骨中的骨髓细胞。提取总RNA,通过m 6A RNA免疫沉淀-高通量测序(MeRIP-Seq)技术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探究小鼠受照后骨髓细胞中circRNA m 6A修饰谱的变化。运用MeRIP-qPCR实验对变化显著的m 6A修饰位点进行验证。 结果:健康对照组和照射组中各鉴定出325和455个(其中两组共有178个,健康对照组特有147个,照射组特有277个)circRNA的m 6A修饰位点。健康对照组和照射组中各鉴定出1 275和1 017个(其中两组共有767个,健康对照组特有508个,照射组特有250个)发生m 6A修饰circRNA的来源基因。与健康对照组相比,照射组中有414个m 6A位点的富集倍数显著上调,178个m 6A位点的富集倍数显著下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10 -10;倍数筛选阈值> 5)。基因本体论(GO)分析显示,电离辐射后小鼠骨髓细胞中m 6A修饰水平显著改变的circRNA来源基因涉及染色质相关调控、纤毛转换纤维和多聚(A)特异性核糖核酸酶活性等多种功能。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数据库(KEGG)分析显示,电离辐射后小鼠骨髓细胞中m 6A修饰水平显著改变的circRNA来源基因涉及血小板激活、Fc γ R-介导的吞噬作用和B细胞受体信号通路等多种通路。 结论:电离辐射可引起小鼠骨髓细胞中circRNA的m 6A修饰谱的迅速改变,差异甲基化的circRNA的来源基因涉及多种造血系统放射生物学相关的功能通路。该研究为从表观遗传水平揭示造血系统辐射损伤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合并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的17q12微缺失综合征:1个早发糖尿病家系报道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本文报道1例合并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的17q12微缺失综合征患者及其家系。先证者除表现为胰岛素非依赖型糖尿病、多发肾囊肿、附睾囊肿及高尿酸血症外,还表现为面部抽动症。肝细胞核因子1β(HNF1β)一代测序未发现突变,后通过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及高通量测序结合拷贝数变异检测技术两种基因检测方法,确定先证者及其父亲均存在包含HNF1β基因1~9外显子在内的17q12区域1.39 Mb长度的大片段缺失。先证者及其父亲确诊之后,从胰岛素成功转换为小剂量磺脲类药物,除血糖控制良好外,先证者的面部抽动症亦明显好转,提示抽动症可能是17q12微缺失综合征神经系统的疾病谱之一,且可能与HNF1β下游的磺脲类药物敏感钾通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