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玮基于"脑肠同调"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经验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胃食管反流病是以脑肠互动异常为特征的消化系统难治性疾病.其发病机制为肝胆疏泄之枢(情志-脑)、脾胃升降之枢(消化-肠)失调,临床表现有反酸、烧心等消化系统(肠)症状,和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脑)症状.魏玮教授创新提出"脑肠同调"理论,并结合本病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灵活运用辛开苦降调枢、疏肝解郁调枢、敛阳安神调枢法及情志疗法,同步改善"脑""肠"症状,以达脑肠同调共治目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基于"脾藏意主思"理论从脾论治卒中后抑郁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脾藏意主思"是脾调控人的思维活动及情志的理论依据,脾与脑的生理、病理密切相关,脑-肠轴是脾致抑郁的关键环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提供了脑肠互动的生物网络机制.当从脾论治卒中后抑郁,神-脑-肠同调,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脑肠同调"法针刺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及肠道菌群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7/27
目的:观察"脑肠同调"法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 82 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1 例,脱落 3 例、中止 2 例)和对照组(41 例,脱落 4 例、剔除 2 例).两组均采用常规基础治疗,观察组予"脑肠同调"法针刺治疗,穴取患侧顶颞前斜线,中脘、关元,双侧天枢、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对照组予常规针刺,穴取百会、印堂,双侧风池、足三里,患侧合谷、肩髃、曲池、外关、伏兔、三阴交、太冲.均每次30 min,每日1次,每周治疗5 d,共治疗4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Berg平衡量表(BBS)、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及胃肠症状积分;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性粒细胞计数(NUE)及血清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含量;采用16S rRNA基因测序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肠道菌群组成结构及相对丰度;ELISA法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D-乳酸(D-LA)、脂多糖(LPS)、脂多糖结合蛋白(LB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FMA、BBS、MBI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胃肠症状积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 FMA、BBS、MBI 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胃肠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NEU及血清NT-proBNP含量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血清NT-proBNP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Chao1 指数、Ace指数、Sobs指数、Shannon指数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拟杆菌科、肠杆菌科、颤螺菌科、链球菌科、梭菌科相对丰度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毛螺菌科、瘤胃球菌科、双歧杆菌科、红蝽菌科相对丰度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iFABP、D-LA、LPS、LBP、TNF-α、IL-1β、IL-6 含量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肠同调"法针刺可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胃肠道功能,可能与调节肠道菌群组成结构,减轻炎性反应,促进肠道屏障修复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7
-
从"心脾相关,营卫和合"探析幽门螺杆菌诱导心房颤动的病机与治疗思路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心脾相关理论起源于《黄帝内经》,是中医学五脏一体观的组成部分.近年来,多项研究显示,幽门螺杆菌(Hp)可通过诱导异常炎症-免疫反应、破坏肠道菌群而影响脑-肠互动、增加血液黏度等多种机制影响心房颤动的发生与进展.本文从心脾相关理论入手,认为"营卫失充、菌邪外袭""营卫失谐、心神异常""营卫失行、气血失和""营卫失制、心脾互伤"是Hp诱导心房颤动发病与进展的病机基础及演变过程,而营卫的"失充""失谐""失行""失制"均归属于"营卫失和"的范畴,"营卫失和"作为核心病机贯穿始终.本文从"心脾同调,营卫和合"视角,探析自Hp感染之始,至其诱导心房颤动发生发展不同阶段的辨证论治,以期为心房颤动的预防与治疗提供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
"养心调肠"针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理论探讨
编辑人员丨2023/11/4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是以腹部不适、粪便含水量升高、排便习惯改变为主要表现的慢性功能性肠道病,常伴有失眠、疲劳、抑郁和焦虑等非消化道症状.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心神失调是IBS-D的病机关键."养心调肠"针法是基于"心小肠藏象系统"理论,结合现代医学的"脑-肠轴"理论而创立的心肠同调的针刺方法,缓解胃肠道症状的同时,得以从根本上解决IBS-D的发生,减少其复发率.该针法临床应用疗效突出,对于各种证型的IBS-D均有良效.其中,以肝郁脾虚证临床最为常见,故基于"心小肠藏象系统"和脑肠轴理论,从脏腑、经络、病机角度探讨"养心调肠"针法治疗IBS-D肝郁脾虚证的理论依据,并为临床治疗IBS-D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4
-
基于"肠-脑轴"理论探究"脑肠同调"法针刺促进缺血性脑卒中功能恢复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目的 通过基于"肠-脑轴"理论探讨"脑肠同调"法针刺促进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作用机制.方法 连续性纳入皖北煤电集团总医院诊治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90例,入院72h内留取其粪便样本.待病情平稳后将纳入9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转入康复科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并进行康复随访,两组均采用西医基础治疗,观察组予"脑肠同调"法针刺治疗,常规组予常规针刺治疗,均每日1次,每周治疗6d,共治疗90 d.收集纳入患者和对照人群的基线资料,分别采用16S rRNA基因测序分析、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肠道微生物组菌群和脂多糖(LPS)、炎性因子水平,评估其与90d不良功能结果的相关性.结果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与正常组肠道微生物菌群组成结构存在差异."脑肠同调"法针刺组临床结局指标和肠道微生物群特征上均优于普通针刺组."脑肠同调"法针刺处理显著降低了产生LPS的细菌,从而减少了LPS的生物合成、降低了炎性因子水平.结论 "脑肠同调"法针刺可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疗效优于常规针刺.其机制可能与调节炎性反应及肠道菌群代谢产物水平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基于"脑肠轴"理论探讨"醒神调肠"针刺法治疗帕金森病
编辑人员丨2023/8/6
根据中医学脑神理论提出"脑神失职"为帕金森病的病机.现代医学"脑肠轴"理论认为肠道菌群失调与帕金森病大脑中的病理改变互为因果.将"脑神失职"机制和"脑肠轴"理论相结合提出"醒神调肠",即同调脑肠功能的治则治法,并分别从中医学和现代医学角度论述"醒神调肠"治则治法及其指导下的针刺和取穴的合理性,以期为临床治疗帕金森病提供更广阔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探析越鞠丸之肝脾同调
编辑人员丨2023/8/6
朱丹溪创立的越鞠丸作为一首中医经典方剂,功能行气解郁,总解诸郁,主治"六郁."目前临床关于本方应用主要含括两方面,一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等消化系统疾病,所治疾病与脾胃密切相关;二是治疗抑郁症等精神系统疾病,所治疾病与肝亦密切相关.肝脾同调可视为越鞠丸组方之特点,而肝脾之间密切相关,脑肠肽可能是肝脾相关的重要机制,其中5-羟色胺可能是其作用于肝脾的物质基础.故通过研究相关文献,结合越鞠丸创立的时代背景,探究越鞠丸用药规律,联系现代实验研究结果,进一步探讨越鞠丸主治以及肝脾相关理论,以利于提高越鞠丸的临床应用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探讨“脑肠同调”治疗常见功能性胃肠病
编辑人员丨2023/8/5
功能性胃肠病(FGIDs)是一组根据胃肠道症状分类与精神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的疾病.功能性消化不良(FD)和肠易激综合征(IBS)是其主要类型.FGIDs发病机制复杂,西医治疗疗效欠佳,中医治疗有特色,但缺乏高质量临床证据.RomeⅣ将FGIDs定义为“脑—肠互动异常”,结合“调枢通胃”理论,以前期研究结果为基础,提出“脑肠同调”治疗两种常见FGIDs(FD、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思路,即用“辛开苦降调枢法”治疗FD,“温肾健脾调枢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为常见FGIDs的治疗提供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功能性胃肠病“脑肠同调”治法的建立与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5
以“调枢通胃”理论为指导,并以传统中医基础理论和当代临床经验为基础,结合现代研究对功能性胃肠病的认识,提出功能性胃肠病的病机为“神明之枢失衡(脑)”“胃肠腑气不通(肠)”,具体治法为“脑肠同调”.通过对“脑肠同调”治法建立的理论基础与临床应用进行概述,探讨中西医整合治法的构建与意义,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诊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