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种骨移植材料应用于牙周再生术后的中长期效果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3种骨移植材料治疗牙周再生术后牙周炎的中长期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17年7月至2018年11月天津市口腔医院行牙周再生术的牙周炎患者16例,根据骨移植材料不同随机分为3组:脱蛋白牛骨矿物基质(Bio-Oss)组( n=6)、同种异体骨修复材料(Bio-Gene)组( n=5)和胶原基骨修复材料(Bone 3)组( n=5)。比较术前、术后6个月及术后4年3组患者的临床指标及影像学指标的变化。 结果:术后6个月、4年,3组患者的探诊深度(PD)和临床附着丧失(CAL)较术前均明显降低(均 P<0.05),PD的变化(ΔPD)和CAL的变化(ΔCAL)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6个月、4年,3组患者的牙龈退缩(GR)较术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GR的变化(ΔGR)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6个月~4年,ΔGR、ΔPD及ΔCAL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6个月、4年,3组患者的剩余牙槽骨高度(RBH%)较术前均明显升高(均 P<0.05),其变化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6个月~4年,RBH%变化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3种骨移植材料治疗牙周再生术后牙周炎的临床疗效显著,可为临床再生材料的选择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同种异体骨材料在兔拔牙位点保存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研究不同比例的松质骨、皮质骨及脱钙骨基质(demineralized bone matrix,DBM)混合的兔同种异体骨在拔牙位点保存中的效果.方法:24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A、B、C、D4组,随机拔除一侧下颌切牙.A组为对照组,拔牙后自然愈合,B、C、D组分别用兔同种异体骨1(松质骨:皮质骨:DBM质量比为0:9:1)、兔同种异体骨2(松质骨:皮质骨:DBM质量比为3:6:1)以及去蛋白牛骨矿物质(deproteinized bovine bone mineral,DBBM)骨粉进行拔牙位点保存.术后1、3个月检测拔牙窝高度与宽度的变化、Micro-CT扫描评价拔牙窝成骨情况.比较不同骨材料对牙槽嵴形态保存效果以及新骨形成情况.结果:拔牙后1、3个月,牙槽嵴顶高度降低的量为D组<B组<C组<A组(P<0.05),D组骨体积分数均值最小,C组最大,B组仅次于C组(P<0.05),B、C组的成骨效果优于D组.结论:一定配比的同种异体骨粉不仅能维持牙槽嵴形态还对新骨生成有良好的诱导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不同骨移植材料应用于犬拔牙位点保存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究不同比例松质骨、皮质骨混合的同种异体骨、去蛋白牛骨矿物质(DBBM)在位点保存中的牙槽嵴保存效果及对种植体骨结合的影响.方法 拔除两只比格犬双侧第二、三、四前磨牙,12个牙位,随机分为A、B、C、D 4组.A组空白组;B、C、D 3组分别填塞松质骨:皮质骨:脱钙骨基质(DBM)质量比分别为0:9:1和3:6:1的同种异体骨1、同种异体骨2和DBBM.位点保存术后3个月在每个牙位的远中根牙槽窝中央环钻取柱状骨,植入种植体.比较位点保存术后3、6个月拔牙窝高度和宽度的变化.通过组织学分析柱状骨标本的新生骨、剩余材料和结缔组织及其他成分的比例.种植体植入3个月后通过Van?Gieson染色,观察种植体周围骨结合.结果 术后3、6个月各组的颊侧牙槽嵴高度、宽度均降低,经方差分析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两两比较,A组与其他3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位点保存术后3个月,各组新生骨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的种植体骨结合率小于B、C、D组(P<0.05),其余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比格犬的拔牙位点保存术中使用同种异体骨和DBBM均有保存牙槽嵴形态的作用,也对后期种植体骨结合有积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