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西医调控线粒体自噬防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erebr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CIRI)是缺血性脑卒中后的脑组织血流发生再灌注,而加重其损伤的一种现象.线粒体自噬是一种选择性自噬,通过特异性自噬消除受损或功能失调的线粒体,防止产生过多的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以及随后的细胞死亡过程.近年来,线粒体作为疾病治疗的研究热点已广泛用于CIRI的临床治疗中,线粒体自噬与CIRI的相关探索也因此引发研究热潮.最新研究表明,线粒体自噬在脑缺血中的保护作用主要与其在CIRI中的神经保护作用有关,线粒体自噬在CIRI导致的神经细胞内线粒体结构及功能损伤的调控中扮演重要角色.同时,一些调控线粒体自噬途径的干预方法,如中医药(包括中药复方、中药有效成分、针灸等)、西医(西药、运动、基因等)受到有关学者广泛关注,中西医调控线粒体自噬已成为临床治疗CIRI的有效干预措施.因此,本文作者阐述了近年来有关线粒体自噬在CI-RI中发挥作用的机制以及中西医靶向线粒体自噬防治CIRI的研究概况,以期为中西医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中国成人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诊疗指南(2023年版)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 AIHA)是由于机体免疫功能紊乱、产生自身抗体、红细胞破坏加速(溶血)超过骨髓代偿时发生的贫血。目前国内尚无AIHA流行病学的数据,国外资料显示AIHA的年发病率为(0.8~3.0)/10万 [1-2]。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自身抗体的产生涉及免疫系统的多个环节:①内源性红细胞和外源性/环境抗原的交叉反应而产生的分子模拟(交叉抗原和整合抗原);②受后天因素(感染、恶性肿瘤、药物等)影响,自身抗原结构改变(突变抗原和错误抗原),抗原呈递失调,从而产生自身抗体;③B细胞和T细胞功能障碍,包括调节性T细胞数量减少和其他T细胞异常,常见于免疫缺陷病、自身免疫病和淋巴增殖性疾病 [2]。④病原微生物的线粒体DNA可以与红细胞膜表面TLR9结合,改变膜结构,降低CD47表达,激活红细胞吞噬程序,并激活固有免疫反应 [3]。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儿童脓毒症与噬血细胞综合征的临床异同关系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儿童脓毒症是严重感染所致的宿主免疫反应失调,噬血细胞综合征(HLH)是自然杀伤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过度激活导致的过度免疫活化综合征,两种疾病都可导致危及生命的多器官功能障碍,临床特征既有相似又存在差异,且脓毒症可能进展为HLH,HLH也可继发脓毒症。本文就脓毒症和HLH的临床异同关系进行综述,为临床医生提供更深入的认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应用BTK抑制剂治疗的B细胞淋巴瘤患者感染情况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表达于除T细胞和浆细胞外的所有骨髓造血细胞表面,特别是在B细胞受体信号传导和促进B细胞发育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1]。编码BTK基因的种系突变导致成熟B细胞几乎完全缺失、低丙种球蛋白血症或X-连锁(布鲁顿氏)无球蛋白血症 [2,3],因此,BTK在适应性免疫的发生和应答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BTK在先天免疫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Toll样受体介导的感染因子识别,包括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在内的先天免疫细胞的成熟、募集,以及调节NLRP3炎症因子激活 [4]。因此,在已经存在免疫失调的人群中应用BTK抑制剂可能导致感染风险增加。自2015年以来,BTK抑制剂先后获批应用于各种B细胞肿瘤,包括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套细胞淋巴瘤(MCL)、小淋巴细胞淋巴瘤(SLL)、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M)/淋巴浆细胞淋巴瘤(LPL),也可用于边缘区淋巴瘤(MZL)和滤泡性淋巴瘤(FL) [5]。本研究回顾性分析单中心应用BTK抑制剂的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感染情况,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探寻可能影响感染发生的高危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线粒体相关内质网膜影响阿尔茨海默病与帕金森病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阿尔茨海默病(AD)与帕金森病(PD)病是严重威胁老年人健康的最常见神经退行性疾病,其涉及多种生理代谢异常:线粒体功能损伤、Ca 2+稳态失调、氧化应激、错误折叠蛋白聚集、自噬和炎症,然而,此类疾病的发病机制仍没有被明确阐明,导致其治疗水平停滞不前。近年来研究发现,同时影响线粒体与内质网功能的特殊结构线粒体相关内质网膜(MAM)在AD与PD的发病中扮演重要角色,可能通过调节线粒体及内质网功能影响AD与PD的发展。本文归纳近年MAM影响神经退行性疾病AD及PD的相关研究,为探究MAM成分蛋白及MAM调节内质网-线粒体Ca 2+转运及内质网应激介导AD与PD的分子机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石墨烯相关材料在外周神经损伤修复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外周神经损伤(PNI)后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外周神经损伤后机体有一定的再生能力但修复速度很慢且功能恢复不充分,这是外周神经损伤后亟待解决的问题。有效的手术和康复策略以及新技术的开发是我们的研究方向。外周神经损伤后的修复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是改善轴突的内在生长能力,这个过程涉及信号传递和各种神经调节因子的正负调节。其次是改善损伤修复环境,其中施万细胞和巨噬细胞发挥各自的作用改善抑制性环境。最后是修复后的神经与被支配组织的成功连接。人们一直在尝试开发基于生物材料的治疗外周神经损伤的方法,以再生功能失调的神经组织。石墨烯是目前已知的最薄、最强、最轻的材料,具有良好的导热性和导电性,石墨烯基材料(GBMs)用于神经损伤被认为是一种新兴技术,为外周神经损伤修复带来了希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去泛素化酶MYSM1调控炎症及器官损伤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免疫系统通过保持促炎和抗炎反应之间的适当平衡来确保机体防御系统的稳态。在感染的初期阶段,固有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单核细胞或NK细胞)被激活,以防御外来病原体入侵,识别并清除机体内衰老细胞、死亡细胞或其他有害成分。在病原体的数量多或毒力强的情况下,淋巴细胞和适应性免疫机制被激活,可特异性识别并清除病原体 [1]。然而,当免疫系统功能紊乱(免疫调节机制受损或失调)时,抗炎与促炎之间的平衡被打破,炎症相关性疾病及组织损伤会相继出现。同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也会在免疫系统自我免疫耐受机制失调时发生。总之,适度免疫反应有助于机体清除损伤细胞,防御外来感染,维持自身稳态;反之,过度的免疫反应会诱导机体产生炎症风暴及器官损伤,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固有免疫细胞在特发性炎性肌病相关间质性肺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特发性炎性肌病(IIM)是一组以进行性肌肉组织及其他组织器官受累的自身免疫病,以间质性肺病(ILD)为主要表现的呼吸系统受累是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导致患者预后不良甚至死亡的主要原因。目前发病机制并不清楚,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自然杀伤细胞、树突状细胞等固有免疫细胞均参与IIM相关ILD(IIM-ILD)的发生发展,当固有免疫细胞介导的组织损伤修复过程出现减弱、过度活跃或失调时,将促进IIM-ILD的发展进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短链脂肪酸在帕金森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近年来,多项研究结果显示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的失调在帕金森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并与帕金森病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短链脂肪酸是肠道微生物的主要代谢产物,可能通过调节炎性反应、神经元的自噬与凋亡、血脑屏障和肠道屏障的完整性等参与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文中综述了短链脂肪酸在帕金森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进展,以期为帕金森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三基序蛋白23在肿瘤进展中的作用及机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三基序蛋白23(TRIM23)是TRIM家族中的一员,其编码的蛋白具有E3泛素连接酶及GTP酶双重活性,广泛参与细胞凋亡、自噬、免疫、炎症和肿瘤等多种病理生理过程。TRIM23在多种肿瘤中表达失调,发挥癌基因的作用,促进肿瘤进展,并与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本文主要就TRIM23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机制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