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非疫区儿童重症监护病房患儿疾病谱变化及预后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流行对非疫区PICU住院疾病谱、治疗方式和结局的影响,指导PICU的临床治疗工作。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2月1日至2019年5月30日(Ⅰ组)与2020年2月1日至2020年5月30日(Ⅱ组)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PICU收治的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感染和非感染疾病谱变化及就诊时间,比较各系统疾病和意外伤害疾病及重要治疗手段使用情况和全因病死率。结果:Ⅰ组339例,Ⅱ组208例,Ⅱ组患儿总数较Ⅰ组减少38.6%。两组患儿入院24 h内儿童器官功能障碍评分(P-MODS)( P=0.89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Ⅱ组入院24 h内小儿Logistic器官功能障碍评分-2( PELOD-2评分)为1(0,3)分,较Ⅰ组1(0,2)分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2)。Ⅱ组住院时间较Ⅰ组延长( P=0.192),其中Ⅱ组中休克组、意外伤害与中毒组两组的住院时间更长,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48, P=0.001)。Ⅱ组感染性疾病(肺炎、无菌性脑炎、脓毒症)病例数及比率均比Ⅰ组明显减少[176例(52.1%)比93例(44.5%), P=0.095]。神经肌肉疾病:无菌性脑炎由13.2%降至7.2%( P=0.028);非创伤性颅内出血由0.9%升至3.8%( P=0.017)。Ⅱ组与Ⅰ组有创介入治疗病例数相比较明显减少,其中无创呼吸机、血浆置换、纤维支气管镜至少减少50%以上,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Ⅰ组与Ⅱ组患儿发病到就诊平均时间分别为7(4,12)d、3(1,6)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2)。Ⅰ组病死率4.7%(16/339),Ⅱ组病死率3.4%(7/208),总病死率及主要引起死亡疾病的病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导致PICU收治患儿疾病谱发生特征性变化,感染性疾病明显减少,非感染性疾病如外伤、中毒仍是主要危重症儿童病因。疫情期间非疫区重症患儿的就诊、收住PICU时间以及全因病死率无明显变化,由此可见疫情并未对重症患儿的就诊、转诊、救治以及预后产生不良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多中心网络评估儿童脓毒症所致多脏器衰竭的三种炎症表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成人脓毒症临床试验正在评估针对三种炎症表型的治疗方法,包括:(1)免疫麻痹相关;(2)血栓性微血管病变所致血小板减少相关;(3)序贯性肝衰竭相关。这三种表型尚无儿科多中心评估。本文假设这些表型与儿童脓毒症中巨噬细胞活化反应综合征发生率和病死率增加相关,并进行验证。设计:前瞻性严重脓毒症队列研究。比较多脏器衰竭合并任一表型,多脏器衰竭无上述表型及单脏器衰竭患儿。场所:Eunice Kennedy Shriver国立儿童健康和人类发展研究所儿科重症医学研究网络内的9家PICUs。对象:留置动脉或中心静脉导管的严重脓毒症患儿。干预措施:临床数据收集和每周两次血样本采集直至PICU入院第28天或离开PICU。测量方法与主要结果:401例入选严重脓毒症病例中,112例(28%)单脏器衰竭(巨噬细胞活化反应综合征0%,0/112;病死率<1%,1/112),289例(72%)多脏器衰竭(巨噬细胞活化反应综合征9%,24/289;病死率15%,43/289)。多脏器功能衰竭且合并表型患儿总体病死率较高(24/101比20/300; RR 3.56,95% CI 2.06-6.17)。与无炎症表型的188例多脏器功能衰竭患儿相比,合并表型的101例患儿巨噬细胞活化反应综合征发生率(19%比3%; RR 7.07,95% CI 2.72-18.38)和病死率(24%比10%;RR2.35,95% CI 1.35-4.08)均增加。 结论:这三种炎症表型与脓毒症所致多脏器功能衰竭儿童巨噬细胞活化反应综合征发生率和病死率增加有关。本研究为设计针对儿童炎症表型的多中心临床试验提供了推动和必要的基线数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糖皮质激素治疗儿童脓毒症疗效的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系统评价糖皮质激素治疗对儿童脓毒症疗效的影响。方法:电子检索数据库,包括CNKI、VIP、Wanfang、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搜集糖皮质激素与常规治疗或安慰剂比较治疗儿童脓毒症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以建库至2019年7月为检索年限。2位独立研究员分别筛选文献、提取数据和评估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数据结果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7项研究,共1 359例患儿。Meta分析结果显示:糖皮质激素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不能改善病死率( OR=1.09,95% CI 0.61,1.97, P=0.76)、住院时间( MD=-3.13,95% CI -8.29,2.03, P=0.23)、PICU住院时间( MD=-2.33,95% CI -5.03,0.37, P=0.09)、机械通气时间( MD=-2.01,95% CI -4.66,0.65, P=0.14)、院内感染率( OR=1.58,95% CI 0.27,9.21, P=0.61)。 结论:现有证据表明,糖皮质激素治疗不能有效降低脓毒症患儿的病死率、住院时间、P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院内感染率,但受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限制,需进一步开展大规模、多中心、双盲、RCT加以验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PICU内采血对患儿贫血的影响: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50%的重症患儿出现贫血。医源性血液检测可能是导致此问题的原因之一。本研究旨在记录PICU内采血现状,确定与采血增加相关的患儿因素并分析采血量、出PICU时贫血与PICU期间血红蛋白变化之间的关系。设计:前瞻性观察性队列研究。场所:Sainte-Justine大学医院的PICU。对象:4个月研究期内入院的所有患儿。干预措施:无。测量方法与主要结果:共纳入423例患儿。平均采血量为3.9(±19)mL/(kg.PICU住院日),其中26%为弃血。有中心静脉或动脉通路的患儿比没有通路的患儿被采血更多( P<0.05)。患有脓毒症、休克或心脏手术的患儿被采血次数最多,呼吸系统疾病为主要诊断的患儿最少( P<0.001)。本研究发现采血量与机械通气密切相关( H=81.35, P<0.000 1),但与疾病严重程度无关(最差儿童器官功能障碍评分)( R=-0.044, P=0.43)。多因素分析( n=314)显示,采血量(作为连续变量)与出院时贫血显著相关(校正 OR 1.63,95% CI 1.18~2.45, P=0.003)。本研究未能发现采血与PICU期间血红蛋白变化的关系。 结论:PICU内诊断性采血与出院时贫血有关。25%的采血量被浪费。患有脓毒症、休克或心脏手术,以及有血管通路或机械通气的患儿采血量最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先天性房室间隔缺损的外科治疗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先天性房室间隔缺损(atrio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AVSD)的中长期外科治疗效果及再次手术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的125例先天性房室间隔缺损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6例,女79例;完全型房室间隔缺损(complete atrio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C-AVSD)72例,部分型房室间隔缺损(partial atrio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P-AVSD)34例,过渡型房室间隔缺损(intermediate atrio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I-AVSD)19例;中位手术年龄为14个月。根据解剖分型分别采用房间隔缺损修补、房室瓣整形、改良单片法、双片法进行手术治疗。统计患儿的病死率、再手术率。采用单因素、多因素相关性分析及Cox回归分析患儿病死率及再手术危险因素。结果:所有患儿均顺利完成体外循环下房室间隔缺损修补+房室瓣成形术,体外循环时间为(102±35)min,主动脉阻断时间为(67±26)min,呼吸机辅助时间为(35±18)h,术后住院时间为(13.8±4.5)d。术后并发症包括低心排8例,左房室瓣重度反流3例,左房室瓣反流伴狭窄1例,房间隔残余分流1例,左室流出道狭窄1例,心律失常1例,颅内出血1例,肺部感染7例(其中重症肺炎1例),脓毒症2例。术后总病死率为6.4%(8/125),近五年(2015~2019年)病死率为4.3%(2/46)。死亡病例的病理分型为C-AVSD5例,I-AVSD 1例,P-AVSD 2例;其中死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3例,脓毒症2例,心律失常1例,颅内出血1例,重症肺炎1例。再手术率为6.4%(8/125),其中早期手术(住院期间或出院后30 d内)6例,包括左侧房室瓣反流3例,左室流出道狭窄1例,心律失常1例,颅内出血1例;晚期手术(出院30 d后)2例,均为左侧房室瓣重度反流,其中1例合并左侧房室瓣狭窄。再次手术的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左房室瓣发育不良的AVSD患儿再次手术的风险是不合并左房室瓣发育不良的5.212倍(95%置信区间:1.151~23.600)。结论:本中心先天性房室间隔缺损的中长期外科治疗效果良好,左侧房室瓣发育不良是再次手术的危险因素,并且是长期存活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血浆置换联合血液滤过治疗儿童严重脓毒症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TPE)联合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对儿童严重脓毒症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治疗价值。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纳入2019年2月至2023年2月安阳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严重脓毒症并MODS患儿7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联合组与CVVH组(各35例)。CVVH组采用CVVH治疗,联合组采用TPE联合CVVH治疗。观察2组抗生素使用时间,并采用 t检验进行比较。对2组治疗前及治疗48 h、72 h的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以及血清白细胞介素(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Toll样受体4(TLR4)、可溶性受体(sFLT)水平进行分析,多时点整体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 LSD- t检验。记录2组患儿28 d生存率,并采用 χ2检验进行比较。 结果:联合组治疗48 h及72 h的PT、TT、APTT均低于CVVH组(均 P<0.05)。联合组治疗48 h、72 h的FIB分别为(2.15±0.42) g/L、(2.89±0.27) g/L,高于CVVH组的(1.84±0.31) g/L、(2.49±0.20) g/L(均 P<0.05)。联合组抗生素使用时间为(11.33±1.16) d,短于CVVH组的(13.54±1.92) d( t=5.828, P<0.05)。联合组治疗48 h及72 h的血清IL-1β、IL-6、TNF-α水平均低于CVVH组(均 P<0.05)。联合组治疗48 h及72 h的血清HMGB1、TLR4、sFLT水平均低于CVVH组(均 P<0.05)。联合组28 d存活率为94.29%,高于CVVH组的77.14%( χ2=4.200, P=0.040)。 结论:TPE联合CVVH能改善严重脓毒症并MODS患儿的凝血功能、炎症因子水平,其可能通过调节HMGB1、TLR4、sFLT水平达到治疗目的,改善短期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儿童脓毒症与噬血细胞综合征的临床异同关系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儿童脓毒症是严重感染所致的宿主免疫反应失调,噬血细胞综合征(HLH)是自然杀伤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过度激活导致的过度免疫活化综合征,两种疾病都可导致危及生命的多器官功能障碍,临床特征既有相似又存在差异,且脓毒症可能进展为HLH,HLH也可继发脓毒症。本文就脓毒症和HLH的临床异同关系进行综述,为临床医生提供更深入的认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家属参与护理模式在改善儿童脓毒症患儿情绪及预后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家属参与护理模式在改善儿童脓毒症患儿情绪及预后中的效果。方法: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选取该院收治的儿童脓毒症患儿68例,应用随机数字表将患儿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34,两组患儿入院后均行连续性血液净化(CBP),对照组治疗期间行常规性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家属参与护理模式进行干预,比较两组患儿干预前后情绪及预后情况。结果:干预后观察组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SCARED)评分及各维度评分低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干预后APACHE Ⅱ评分低于对照组( P<0.05),而观察组血液净化治疗时间、炎症消退时间、总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 P<0.05),而观察组患儿治疗依从率、患儿家属满意率高于对照组( P<0.05),而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0.05)。 结论:家属参与护理模式能有效减轻儿童脓毒症患儿治疗期间焦虑情绪,提高患儿治疗依从率,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有利于改善患儿预后,提高家属治疗满意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线粒体自噬对脓毒症心肌的影响及信号转导途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近年来,脓毒症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是引起儿童死亡的重要原因。心功能抑制是引起脓毒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因素,功能紊乱的线粒体作为持续炎症刺激,诱发细胞凋亡,导致心肌功能障碍。线粒体自噬是对脓毒症引起炎症反应的代偿机制之一,能够特异性清除因氧化应激、钙超载、细胞能量代谢障碍等引起的受损线粒体,维持细胞活力和呼吸,为机体提供足够的ATP。PINK1/Parkin及线粒体自噬受体(BNIP3L/NIX、FUNDC1等)是主要的线粒体自噬途径,通过控制线粒体质量可一定程度上保护细胞生命、促进细胞修复。本综述主要关注近年来线粒体自噬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总结了线粒体自噬对脓毒症心肌的影响,以及线粒体自噬途径的信号传导途径,揭示线粒体自噬参与心肌保护的作用机制,为寻找靶向性调节线粒体自噬的分子或药物提供参考,为预防和治疗脓毒症心肌损伤提供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中革兰阳性菌所致脓毒症相关研究的可视化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以可视化形式了解我国革兰阳性菌(G +菌)所致脓毒症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明确研究内容,分析其大致研究方向,从而掌握近年研究热点话题。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从建库至2019年10月以中文形式全文发表的G +菌所致脓毒症相关文献。对相关文献发表年份、发表期刊、研究机构和作者的分布及趋势进行统计,并采用Ucinet 6.0软件绘制作者的社会网络关系图,分析其内在联系。提取相关文献的主题词,采用Ucinet 6.0软件中的NetDraw按照中心度排列各主题词之间的关系,采用书目信息共现分析系统软件(BICOMS2软件)对高频主题词进行归类并生成可视化矩阵,采用图形聚类工具软件(gCLUTO软件)对高频主题词进行聚类分析并生成可视化曲面图,分析当前G +菌所致脓毒症的研究热点、研究趋势及研究方向。 结果:共检索G +菌所致脓毒症相关文献1 976篇,排除会议摘要、新闻报道、研究资讯、内容缺失或与主题不符的文献26篇,最终共1 950篇纳入可视化分析。发文量分析显示,1979至1992年G +菌所致脓毒症相关研究较少,从2008年开始呈几何倍数增长,2008至2018年累计发文量达1 144篇,约占总发文量的58.67%(1 144/1 950)。1979至2019年累计发文量超过5篇的院所共23家,其中达到或超过10篇的院所有6家,超过20篇的院所有1家;载文量超过100篇的期刊仅5本;参与相关文章撰写的作者5 381人,但累计发文量超过10篇的高产作者不多,且未见跨省市院所之间的合作关系。对出现频次超过5次的103个高频主题词进行社会网络分析显示,G +菌所致脓毒症研究主要围绕"脓毒症"展开,包括耐药性强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脓毒症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特别是免疫力较为低下的新生儿和儿童;治疗药物的选择逐渐向抗耐药性较强的糖肽类、人工合成的唑烷酮类抗菌药物发展。针对G +菌所致脓毒症治疗药物的研发可能成为未来脓毒症相关内容的研究方向或新领域。对103个高频主题词进行聚类分析显示,目前G +菌所致脓毒症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五大主题,即脓毒症的早期诊断,脓毒症的细菌感染途径、院内获得性感染、细菌耐药,脓毒症的流行病学防治基础,静脉导管感染相关脓毒症,脓毒症患者的治疗、护理及预后。 结论:近年来G +菌所致脓毒症研究热度整体呈升温趋势,但跨院所之间的资源共享和学术交流仍不足,有待进一步提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