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便携式呼出气冷凝液采集装置的设计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为满足人呼吸道(尤其下呼吸道)感染快速筛查的需要,研制一种基于自然呼吸方式的便携式呼出气冷凝液(exhaled breath condensate,EBC)采集装置.方法:该装置由制冷单元、散热单元和冷凝单元组成.制冷单元采用TES1-7102型Peltier效应制冷半导体作为制冷元件;散热单元由高导热铝质散热片和高速无刷散热风扇组成;冷凝单元由导冷板和冷凝器组成,其中,导冷板为合金铝薄片,冷凝器采用3D打印技术制备,材质为疏水性聚乳酸,具有主、次2级导流槽以及超薄冷凝表面.为验证该装置的性能,进行制冷、导热和冷凝性能分析及人EBC采集和内容物分析.结果:制冷、导热和冷凝性能分析结果表明,开启制冷后,该装置的冷凝器表面温度与人呼出气的温差可达到冷凝所需温差,且冷凝表面未形成明显热阻,人呼出气在冷凝表面发生气-液相变后可快速形成较大液滴便于采集.人EBC采集及内容物分析结果表明,该装置可实现各个年龄段人群EBC的居家自采集,且采集的EBC样本中白细胞介素、C反应蛋白等炎症相关指标的浓度及pH值与受试者呼吸道感染相关.结论:该装置操作简单,可避免吹气式采集的不适感和唾液污染的风险,在呼吸道感染等相关疾病的快速诊疗和动态监测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气候变化对巨柏适宜生境分布的潜在影响和预测
编辑人员丨2024/7/13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植物的生长和生存模式均受到影响.预测气候变化下物种潜在的地理分布范围变化,是判断该物种如何响应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有助于制定科学的物种保护策略.巨柏(Cupressus gigantea)是雅鲁藏布江中游末段及主要支流尼洋河近江河段河岸带的特有物种,也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其分布范围主要在朗县至米林市丹娘乡的雅鲁藏布江两岸及尼洋河河谷的巨柏公园,生存受到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和气候变化的明显影响.该研究基于巨柏当前地理分布数据、地形因子、当前及未来气候条件下的环境因子数据,利用最大熵(MaxEnt)模型、广义线性模型(GLM)和广义相加模型(GAM)与ArcGIS空间分析分别对西藏当前及未来2081-2100年2种气候变化情景(高排放模式SSP5-8.5和低排放模式SSP1-2.6)下的巨柏生境适宜性进行模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巨柏的潜在地理分布范围较狭窄,适生区集中分布在加查县至米林市的雅鲁藏布江两岸和米林市至工布江达县的尼洋河两岸,在隆子县、贡嘎县、错那县等地呈零星分布;(2)对巨柏潜在地理分布影响较大的环境因子有最冷季平均气温、温度季节性、昼夜温差月均值和海拔,适宜范围分别为-1.62-2.14 ℃、565.29-603.78、11.66-12.97 ℃和2 898-3 550 m;(3)三种模型模拟结果均表明与潜在地理分布面积相比,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巨柏的总适生区面积呈现扩大的趋势,且SSP5-8.5情景下巨柏适生区面积的扩增程度明显高于SSP1-2.6气候情景;(4)与当前适生区质心相比,未来情景下的巨柏适生区质心整体呈向西南偏移的趋势,巨柏的分布区也呈向藏西南雅鲁藏布江中游方向较高海拔迁移的趋势.该研究探究了巨柏生长的关键影响因子及巨柏对气候的响应状况,对巨柏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践指导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籼稻颖花分化与退化对不同播期温光的响应
编辑人员丨2023/8/6
试验以三系杂交籼稻‘五优308’和‘天优华占’以及常规籼稻‘黄华占’为材料,在大田条件下,设置10个播期,研究田间不同温光条件对籼稻生育期天数、颖花分化和退化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对3个籼稻品种生育期的影响比日照长度大,平均温度升高1℃,播种-穗分化始期天数平均减少1.5 d,而穗分化历期天数与光照和温度的关系均不密切.不同播期间每穗颖花数和颖花分化数存在显著差异.穗分化期间平均温度、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升高,有效积温增加,昼夜温差扩大,光辐射增强,有利于穗分化期干物质积累和颖花分化,各品种趋势一致.穗分化期间有效积温增加50℃,颖花分化数增加10.5朵,昼夜温差扩大1℃,颖花分化增加14.3朵,总光辐射量增加50 MJ·m-2,颖花分化数增加17.1朵.颖花退化率与温度呈现二次项相关,极端高温或极端低温的自然条件不利于颖花形成,但低温天气对颖花退化的影响大于高温.温度低于临界温度,颖花退化率大幅增加,穗分化期临界积温为550 ~600℃,日平均温度为24.0 ~ 26.0℃,日最高温度为32.0~34.0℃,日最低温度为21.0~23.0℃.适宜高温、昼夜温差大、光照辐射强的自然条件利于颖花分化,并减少颖花退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海拔对岷山大熊猫主食竹营养成分和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缺苞箭竹(Fargesia denudata)是岷山山系大熊猫的主食竹,其可食性在大熊猫食物营养质量评价中具有重要意义.为揭示海拔梯度上温差对大熊猫主食竹营养成分及其含量的影响,以自然生长在岷山山系核心区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海拔(2600、2850、3100 m)的缺苞箭竹为对象,对其笋、秆和叶的营养成分和氨基酸含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同一海拔缺苞箭竹的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均表现为叶>笋>秆,且笋、秆和叶的营养成分含量有显著差异(P<0.05);(2)粗蛋白和氨基酸总量随海拔升高而显著增加(P<0.05),而对粗脂肪和粗纤维的影响不显著(P>0.05);(3)除笋中苏氨酸、甘氨酸、半胱氨酸,秆中丝氨酸、蛋氨酸以及叶中半胱氨酸外,海拔对其余氨基酸含量均有显著影响(P<0.05);(4)海拔对粗蛋白/粗脂肪、粗蛋白/粗纤维有显著影响(P<0.05),在笋和秆中表现为海拔3100 m最高,而海拔对纤维素/粗纤维、粗脂肪/粗纤维的影响不显著(P>0.05).缺苞箭竹叶、笋的营养成分含量明显高于秆;高海拔有利于缺苞箭竹各器官粗蛋白和氨基酸的积累,不利于粗纤维的积累,这可能使大熊猫的取食选择发生改变,更倾向于取食高海拔的笋和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肾阳虚质红外皮温分布特点解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基于中医体质学理论应用红外皮温技术对肾阳虚质人群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解析该人群的红外皮温分布规律.方法:选用广西地区15岁以上的自然人群、获得知情同意的1832人为调查对象实施横断面调查,采用标准化的中医体质量表判别分析阳虚质,应用中医诊断学对肾阳虚的诊断标准筛选出单纯肾阳虚质人群.采用红外皮温技术评估单纯肾阳虚质人群的督脉、肾区、太溪等穴区的红外皮温分布规律.所有数据经Spss18.0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阳虚质人群中单纯肾阳虚质为67.8%(856/1263),兼夹肾阳虚质为32.2%(407/1263).单纯肾阳虚质人群的红外皮温分布表现为督脉红外轨迹不连续或不显影,肾区呈对称性低温分布,督脉、太溪均呈低温分布,呈现出凉偏离.肾阳虚质人群的全身均温与督脉的红外皮温差值范围在0.8~1.2C,而与肾区的均温的红外皮温差值范围在2.2~3.0℃.随着年龄的增长,督脉、肾区、太溪的红外皮温值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趋势.结论:阳虚质人群以肾阳虚为根本病机,但因个体化的差异性,又表现出单纯肾阳虚质和兼夹肾阳虚质两种脏腑体质类型.红外皮温技术能客观的反映肾阳虚质相关经络脏腑穴区的红外皮温均值,并且存在一定的数学规律.不同年龄阶段,肾阳虚质的红外皮温均值变化符合《内经》中对阳气的描述规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荒漠杜加依林冠层水热变化及CO2交换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3/8/6
选取新疆艾比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荒漠杜加依林为研究对象,利用通量塔连续观测数据分析新疆艾比湖流域内杜加依林冠层界面水热垂直变化和CO2交换特征,进一步比较了冠层界面湍流碳通量、植物冠层储存碳通量及净碳交换量,探讨了不同时间和垂直空间序列下杜加依林冠层界面温湿廓线与CO2交换过程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新疆艾比湖流域内杜加依林冠层上方大气稳定度生长季的6-9月为中性(z/L=0.009),非生长季为不稳定(z/L=-0.449),全年总体呈不稳定水平(z/L=-0.194);冠层界面上气温垂直变幅小于5℃,随高度呈递增趋势,湿度垂直变幅超过40%;地-气碳通量呈秋冬小春夏大规律,年碳收支高于干旱区平均水平,为-0.026 mg CO2m-2 s-1,表现为碳汇;垂直空间尺度上垂直温湿度差与生态系统净碳交换量(NEE,Net Ecosystem Exchange)拟合较好,温度拟合结果为R2=0.7350(P<0.01),湿度拟合结果为R2=0.3627(P<0.01),水热变点分别为5%和1℃,而季节尺度上温度拟合结果较好,温度拟合结果为R2=0.5221(P<0.01),湿度拟合结果为R2=0.1716(P<0.01),变点为55%和18℃.生长季较小的冠层垂直温差有利于杜加依林对大气CO2的吸收,而冠层高湿环境则会抑制杜加依林对CO2的吸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贡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兔狲的活动节律与适宜栖息地预测
编辑人员丨2023/8/6
2016年6月-2017年5月,采用红外相机陷阱法研究了四川贡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兔狲Otocolobusmanul的活动节律,以样线法和红外相机调查得到的兔狲分布点为数据源,采用最大熵(MaxEnt)模型预测了兔狲的适宜栖息地分布.结果 显示:(1)兔狲分布在海拔3780~4956 m的灌丛、草甸和流石滩生境,其中87.2%的分布点位于海拔4500 m以上;(2)日活动差异指数为0.071 2,昼行性指数为0.34,兔狲的活动高峰为05:00-07:00和20:00-22:00;(3)增强型植被指数2年最大值均值、海拔、平均日较差和气温年较差是影响兔狲栖息地选择的主要环境因子,兔狲偏好在海拔4000m以上、温差较大的高山流石滩生境活动,保护区兔狲的适宜栖息地面积为187 k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4.56%.本研究充实了兔狲的生物学、生态学资料,也为该物种的保护管理提供了参考资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末次盛冰期以来红豆树在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的分布动态
编辑人员丨2023/8/5
红豆树(Ormosia hosiei Hemsl.et Wils.)是中国的特有种,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景观价值和药用价值.由于木材珍贵,人工盗伐严重,其种群数量和分布范围不断减少,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近危物种.气候变化会对物种的分布造成严重影响,理解该影响将有助于物种保护策略的制定,尤其是为濒危物种未来的保护提供重要参考.本研究基于红豆树在中国的地理分布数据,借助经相关性分析后筛选出的9个变量因子,利用最大熵模型(MaxEnt)模拟红豆树在末次盛冰期、全新世中期、当代和未来气候情景下的潜在分布区和影响其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并且通过空间分析模拟其在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空间分布格局的变化.结果 表明MaxEnt在各时期训练集和测试集的AUC(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的面积)均值均达到0.9以上,表明模型有很好的预测能力.刀切法(Jackknife)表明年均降水量、温度季节性变化标准差和昼夜温差月均值是主导其分布的三大因子,累计贡献率达到91.8%.将模拟结果导入到ArcGIS后,处理得到不同时期红豆树适生区空间分布格局变化.结果 表明,自末次盛冰期以来,红豆树的适生区面积收缩且向北迁移;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未来4种气候情景下红豆树适生区也有较大面积的减少,特别是在高浓度排放情景(RCP8.5)下,丧失率最高达到45.6%.重庆、江西及位于粤桂两省中南部的大面积适生区可能都将丧失.而新增区域仅存在于适生区的边缘,新增率仅为1%-2%.本研究表明红豆树的分布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较大,该研究结果将对未来红豆树的迁地保护与栽培提供重要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药用植物适应环境胁迫的策略及道地药材“拟境栽培”
编辑人员丨2023/8/5
该文以2015年版《中国药典》所收载的药用植物和藻菌类中药材为主,统计分析其生活型、生境及面临的环境胁迫.①发现自然情况下,只有0.94%的药用植物以大田栽培为主.药用植物最常见的生境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自然生境为林缘/林下的药用植物,约有42.53%;另一大类为自然生境在路旁、山坡地、荒地/沙地的药用植物,约有43.78%.前者主要面临的环境胁迫为弱光、病虫害等;后者主要面临的环境胁迫为干旱、强光、紫外辐射、高温、低温(昼夜或年温差大)、养分缺乏、虫害等.②在分析药用植物适应环境胁迫的策略的基础上,指出合成和积累次生代谢产物是药用植物最重要的环境胁迫防御策略.药用植物在长期适应特定胁迫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相关遗传及表观遗传变异,成为其品质形成的重要条件.③认为道地药材“拟境栽培”在平衡中药材生长发育和次生代谢产物积累,保障中药材质量方面的优势明显,提出在没有更多研究实践及特殊生产目的的前提下,道地药材“拟境栽培”可作为中药材高产优质生产的基本模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寒冷环境下科学着装的基本策略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寒冷等极端环境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存发展和健康水平.我国寒冷地区主要包括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这些地区自然地理情况复杂,气候多变,主要体现为寒期长、气温低,温差大、寒潮多,降雪多、积雪深,冻期长、冻土厚,风速大及风冷指数大〔1〕.近年来,随着科技和生活水平的不断发展,不仅加快了新型防寒服材料的研发,也使得我军防寒服的效果得了一定的提升.笔者通过对寒区防寒服的研究现状、进展,防寒服着装材料的选择及防寒服卫生学原则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其主要立足点是为防寒服装备的研发提供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