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舌侧活动翼矫治技术内收下前牙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利用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舌侧活动翼矫治技术内收下前牙过程中牙列的位移趋势和牙周膜应力分布。方法:利用志愿者的锥形束CT数据及舌侧活动翼托槽实体数据,建立排齐后的下颌牙列及矫治器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在此模型上施力内收下前牙,初步分析下牙列的初始位移特点以及牙周膜应力分布。结果:加力后,下颌中切牙倾斜移动伴有压低;侧切牙、尖牙少量舌侧移动;第二前磨牙远中倾斜略有舌倾;第一磨牙比较稳定;第二磨牙整体略有近中倾斜,牙冠则表现为舌倾和远中舌向扭转;在内收时,应力主要集中于下颌中切牙,尤其是牙颈部和根尖部。结论:舌侧活动翼矫治技术内收下前牙时对前牙压低的同时后牙支抗有一定保护作用,对牙弓形态有良好控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舌侧活动翼矫治器联合微种植钉内收上前牙的生物力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舌侧活动翼矫治器内收上前牙过程中,双弓丝体系联合腭中缝微种植钉支抗时,上颌牙齿的生物力学效应。方法:选取1例双颌前突患者的锥形束CT数据,分别建立单、双弓丝体系;有、无种植钉内收上前牙的4个三维有限元模型。在模型上加力内收上前牙,分析对比上牙列的初始位移趋势和牙周膜应力分布。结果:单、双弓丝体系对比组中,第一磨牙牙冠的矢状向位移量分别为-3.62E-4 mm、-2.64E-4 mm,上中切牙冠根位移差值分别为8.64E-3 mm、6.23E-3 mm。联合微种植钉,第一磨牙牙冠水平向、矢状向、垂直向位移量为6.96E-10 mm、5.46E-10 mm、2.28E-10 mm,上中切牙冠根位移差为1.20E-2 mm。结论:双弓丝体系,更有利于后牙支抗的保护和前牙转矩的控制。联合微种植钉后,后牙支抗控制更好,"拱形效应"减弱,前牙转矩控制相对减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舌侧活动翼矫治器治疗青少年骨性Ⅱ类错 一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女,15岁,主诉"嘴突"。全身情况良好,无口腔不良习惯,家族无类似错 。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舌侧活动翼矫治器的研发与临床初步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评测舌侧活动翼矫治器设计的合理性与相应矫治技术的可行性.方法:介绍舌侧活动翼矫治器的结构、矫治机理与治疗程序.并通过分析98例病例临床治疗情况,评估舌侧活动翼矫治器的性能.结果:98例病例顺利完成治疗,疗程为6~19个月、平均14.84个月.上颌使用主弓丝平均1.34根,下颌平均1.26根.复诊次数平均7.94次.托槽脱落平均0.87粒/每患者全疗程.结论:舌侧活动翼矫治器及矫治技术是高效能的,在疗程、复诊次数与弓丝使用量上都有一定优势,能达到临床推广应用的要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舌侧活动翼矫治器不同方式内收上前牙的三维有限元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探讨舌侧活动翼矫治技术内收上前牙过程中,不同内收方式下,对上颌牙列的生物力学效应.方法:选取 1 例患者上颌骨和上牙列的CBCT数据,建立舌侧活动翼矫治器内收上前牙的三维有限元模型.设置3 种内收方式:对上颌双侧中切牙分别施加 0.49 N力(模型 1);对上颌双侧中切牙及侧切牙分别施加 0.49 N力(模型 2);对上颌双侧中切牙、侧切牙及尖牙分别施加 0.49 N力(模型 3).对比分析 3 种不同的内收方式下,上牙列的初始位移和牙周膜应力分布.结果:在模型1、2、3 加力下,第一磨牙牙冠的近移量分别为-2.64E-04 mm、-7.24E-04 mm、-1.09E-03 mm.中切牙冠根位移差值分别为6.23E-03 mm、7.87E-03 mm、7.47E-03 mm.第二磨牙远中牙冠伸长位移分别为1.02E-04 mm、2.81E-04 mm、4.22E-04 mm.结论:模型 1 的内收方式,最有利于后牙支抗的保护、转矩的控制和"拱形效应"的预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