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隐形矫治器上前牙内收过程中侧切牙不同附件设计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隐形矫治器在上前牙内收过程中侧切牙上不同形状附件的生物力学表达,为改善临床设计提供思路.方法:通过三维有限元技术将CBCT数据进行体外仿真,分别在侧切牙上设计无附件(A1)、矩形附件(A2)、楔形附件(A3)和弯弧形附件(A4),利用Ansys计算相同载荷设计下侧切牙、牙列和隐形矫治器的三维变化及牙周膜等效应力(von Mises)分布.结果:侧切牙位移冠状向变化量A1>A4>A3>A2,矢状向变化量A3>A4>A1>A2,垂直向伸长量A4>A3>A1>A2;各组牙列整体位移呈现弓形趋势;隐形矫治器不同部位形变存在差异.A1与A2组牙周膜von Mises分布大致相似,A3组仅在根1/3舌侧区域出现应力集中,A4组牙颈部应力远大于A1组与A2组.结论:矩形附件与弯弧形附件在冠状向控制上具有优势,矩形附件在垂直向的控制效果最佳,附件受力面积与实际位移效率并不存在绝对关联,其受力面的形状会大幅度干扰具体力学表达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即刻种植后骨组织引导再生术对骨缺损骨再生的成骨能力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即刻种植后骨组织引导再生(GBR)术对骨缺损骨再生的成骨能力。方法:选取山西煤炭中心医院2017年3月至2018年11月收治的单颗上前牙拔除后即刻种植合并唇侧骨缺损患者6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34例,使用Bio-Oss骨粉和海奥生物膜进行GBR术,对照组34例,自然愈合。使用锥形束CT于种植即刻、种植后6个月、种植后12个月测量种植体颈部肩台上方1、4、7、10 mm点处唇侧骨壁的厚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种植即刻至种植后6个月,两组种植体颈部肩台上方1、4、7、10 mm点处唇侧骨壁的厚度变化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种植后6~12个月,观察组种植体颈部肩台上方1、4、7、10 mm点处唇侧骨壁的厚度变化量分别为(0.12±0.08)mm、(0.11±0.06)mm、(0.10±0.08)mm、(0.08±0.06)mm,对照组分别为(0.51±0.15)mm、(0.40±0.10)mm、(0.39±0.07)mm、(0.25±0.07)mm,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5.218、4.647、4.007、3.507,均 P<0.05)。两组种植后6个月种植体唇侧骨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种植后12个月,观察组种植体唇侧骨厚度为(2.87±0.49)mm,对照组为(1.51±0.41)mm,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779, P<0.05)。 结论:GBR术能够保证成骨性细胞的优先迁移生长空间,以良好的成骨能力提供足够骨量完成骨缺损的结构性重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深度学习的头颅侧位X线片自动诊断分类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基于深度学习构建头颅侧位X线片自动诊断分类模型,为正畸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21年12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正畸科的正畸患者头颅侧位X线片2 894张,构建数据集,包括1 351例男性和1 543例女性,年龄(26.4±7.4)岁。先由1名正畸专业主治医师和1名博士研究生(正畸工作年限分别为8和5年)进行人工定点,测量头影测量项目并进行初分类,再由1名正畸专业主任医师和1名主治医师(正畸工作年限均超过20年)进行核查,内容包含8项骨性和牙性诊断分类。数据按7∶2∶1的比例分别纳入训练集、验证集和测试集。使用开源DenseNet121网络(一种深度学习模型)构建头颅侧位X线片自动诊断分类模型。模型训练后,使用测试集计算模型的分类准确性、精确性、敏感性、特异性,输出受试者工作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评估模型性能;输出热力图,可视化模型关注区域。结果:成功构建头颅侧位X线片自动诊断分类模型,其对1张头颅侧位X线片作出8项诊断分类平均需要0.112 s。其中5项诊断分类的准确性为80%~90%,包括矢状骨面型、下颌发育、垂直骨面型、上前牙倾斜情况和下前牙突出情况;3项诊断分类的准确性为70%~80%,包括上颌发育、下前牙倾斜情况、上前牙突出情况。各项诊断分类的总体95%可信区间曲线下面积均≥0.90。热力图显示,分类成功的头颅侧位X线片的激活区域分布于分类相关结构区域。结论:本项研究基于DenseNet121网络构建了头颅侧位X线片自动诊断分类模型,其可实现8项临床常用诊断项目的快速分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舌侧矫治联合骨皮质切开术治疗成人严重双颌前突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研究应用定制式舌侧矫治技术联合应用骨皮质切开术治疗成人严重双颌前突,可否安全有效地实现上前牙压入及根尖部牙槽骨改建。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正畸科门诊就诊双颌前突病例14例,拔除四个第一前磨牙,应用定制式舌侧矫治器及系统化力学设计,并于治疗中接受上前牙区唇侧骨皮质切开术。治疗前后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及锥形束CT,测量并比较上颌切牙切缘到腭平面距离,牙根不同水平处牙槽骨厚度的变化。结果:头影测量分析发现治疗后上下前牙唇倾度减小,软组织颏部前移[治疗后上中切牙点-前颅底平面(U1-SN)减小13.09°±1.26°, P<0.001,下中切牙-眶耳平面角(FMIA)增大9.31°±3.11°, P<0.001,零子午线-软组织颏前点(0-Mer-Pog′)增加(3.22±1.43) mm, P<0.001]。锥形束CT影像测量显示治疗后上颌中切牙、侧切牙切缘点到腭平面距离减小,中切牙治疗后压入(1.42±0.66) mm, P<0.001,侧切牙治疗后压入(1.35±0.70) mm, P<0.001。治疗后上颌中切牙及侧切牙根尖部唇侧的牙槽骨厚度增加,中切牙增加(1.02±0.68) mm, P<0.001,侧切牙增加(0.89±0.63) mm, P<0.001。上切牙根中部腭侧的牙槽骨厚度减小,中切牙减少(1.28±0.85) mm, P<0.001;侧切牙减少(1.20±0.69) mm, P<0.001。根尖部腭侧的牙槽骨厚度也减小,中切牙减小(1.39±0.92) mm, P<0.001,侧切牙减小(1.35±0.94) mm, P<0.001。而上切牙冠方、根中部唇侧的牙槽骨厚度以及冠方腭侧牙槽骨厚度的变化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应用定制式舌侧矫治器及系统化力学设计,辅以牙槽骨唇侧骨皮质切开微创手术,优化前牙内收过程中的垂直向控制,实现成人严重双颌前突患者上前牙压入及根尖部牙槽骨改建,达到面下1/3及唇部美学重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联合微种植钉内收上前牙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联合微种植钉内收上前牙时,先远移尖牙与整体内收两种方式内收时上颌前后牙生物力学效应。方法:采集患者上颌骨及上牙列的CBCT数据信息,使用Mimics、Geomagic Studio、HyperMesh等软件,采用逆向工程方法建立拔除上颌第一前磨牙使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联合微种植钉整体内收上前牙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①矫治器加力远移尖牙;②矫治器加力+矫治器牵引钩处150 g牵引力远移尖牙;③矫治器加力+尖牙舌钮处150 g牵引力远移尖牙;④矫治器加力整体内收上前牙;⑤矫治器加力+矫治器牵引钩处150 g牵引力整体内收上前牙;⑥矫治器加力+尖牙舌钮处150 g牵引力整体内收上前牙,六种工况下前后牙的牙周膜等效应力和初始位移。结果:只远移尖牙时,尖牙所受牙周膜等效应力最大,分别为5.23E-02 MPa、5.65E-02 MPa、5.87E-02 MPa;上中切牙的唇侧位移量分别为-5.08E-03 mm、-9.67E-04 mm、-1.68E-03 mm,第一磨牙牙冠近移量分别为-1.53E-02 mm、-1.40E-02 mm、-1.51E-02 mm。整体内收上前牙时,中切牙所受牙周膜等效应力最大,分别为4.69E-02 MPa、6.26E-02 MPa、4.84E-02 MPa;中切牙的冠根位移差分别为1.44E-01 mm、1.35E-01 mm、1.29E-01 mm,第一磨牙牙冠近移量分别为-2.93E-02 mm、-2.61E-02 mm、-2.33E-02 mm。结论:只远移尖牙时,切牙会为尖牙的远移提供支抗,在矫治器上牵引能够更有利于前后牙支抗的保护;整体内收上前牙时,在尖牙上牵引更有利于后牙支抗的保护和切牙的整体移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上前牙区即刻种植与早期种植术后软硬组织变化的短期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上前牙区即刻种植与早期种植术后软硬组织变化的差异,为临床美学区种植的种植时机及术式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于大连市口腔医院种植科就诊的上前牙区牙列缺损、需行单牙种植修复的患者89例,男性48例,女性41例,年龄(38.0±13.3)岁,种植体植入6个月后制作临时修复体,软组织塑形3个月后完成永久修复,随访6个月。将病例按不同的种植时机和术式分为3组:即刻种植不翻瓣组(26例)、即刻种植翻瓣组(30例)和早期种植组(33例,拔牙4~8周后早期种植)。比较3组患者种植手术时间、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患者于种植术前、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拍摄锥形束CT,测量种植术后即刻和术后6个月唇侧骨板厚度,并计算唇侧骨板吸收量(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和唇侧骨板吸收率;利用GuideMia、PlastyCAD、Geomagic工程学软件对3组患者术后即刻唇侧骨体积增量(术后即刻-术前)、术后6个月剩余骨体积(术后6个月-术前)及骨体积吸收率进行三维量化分析。于种植术后9、15个月评估3组患者粉色和白色美学指数;术后6个月测量种植体稳定系数(implant stability quotient,ISQ)值;永久修复后6个月调查患者对整个治疗过程的满意度。结果:即刻种植不翻瓣组种植手术时间最短,中位数(下四分位数,上四分位数)为36.5(33.3,38.5) min,术后9个月粉色美学指数[8.5(8.0,9.0)分]及患者满意度[8.0(7.3,8.8)分]显著好于其他两组( P<0.05)。3组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6个月早期种植组唇侧骨板厚度[3.09(3.00,3.25) mm]显著大于即刻种植不翻瓣组和即刻种植翻瓣组[分别为1.90(1.72,2.33)和2.39(2.05,3.06) mm]( P<0.05),后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即刻种植不翻瓣组唇侧骨板吸收量[0.61(0.35,0.98) mm]显著小于即刻种植翻瓣组[1.13(0.97,1.53) mm]和早期种植组[1.23(1.07,1.37) mm]( P<0.05)。即刻种植不翻瓣组术后6个月剩余骨体积[38.7(31.2,54.6) mm 3]显著小于早期种植组[109.1(85.6,263.1) mm 3]( P<0.05),与即刻种植翻瓣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即刻种植能缩短治疗时间,较好恢复前牙美学效果,患者更青睐,即刻翻瓣手术并不能显著增加术后唇侧骨量,即刻种植不翻瓣手术术后骨吸收较少;4~8周早期种植能更好地维持种植体唇侧三维骨量,3组患者短期内均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隐形与固定矫治后上前牙区牙槽骨改建的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研究固定矫治和隐形矫治治疗拔牙患者内收上前牙后,上前牙区牙槽骨改建情况。方法:本回顾研究选取2017至2022年在空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就诊的骨性Ⅰ类成人患者55例,年龄18~35岁,其中固定组30例接受唇侧固定拔牙矫治(男性3例,女性27例),隐形组25例接受无托槽隐形拔牙矫治(男性1例,女性24例)。采集治疗前后的锥形束CT影像,测量正畸治疗前、后上前牙区唇腭侧牙槽骨高度及沿牙长轴方向距离釉牙骨质界3 mm、6 mm、9 mm处唇腭侧牙槽骨厚度(S1、S2、S3),以分析上前牙区牙槽骨改建情况。配对 t检验用于分析固定组、隐形组治疗前后不同牙位牙槽骨改建情况;成组 t检验用于分析两组间不同牙位牙槽骨改建量的差异, 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结果:拔牙病例大量内收前牙后,腭侧牙槽骨高度均明显降低:固定组上颌中切牙降低(0.94±1.54) mm ( P<0.001),上颌侧切牙降低(2.71±2.79) mm ( P<0.001),上颌尖牙降低(1.29±1.33) mm ( P<0.001);隐形组上颌中切牙降低(1.51±2.06) mm ( P<0.001),上颌侧切牙降低(2.53±3.19) mm( P<0.001),上颌尖牙降低(1.07±1.42) mm ( P<0.001),但固定组和隐形组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隐形组上颌中切牙唇侧牙槽骨高度增加(0.32±0.44) mm ( P<0.001),而固定组此处牙槽骨高度降低(0.05±0.55) mm ( P>0.05),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 P<0.001)。内收前牙后唇侧牙槽骨普遍变厚,腭侧牙槽骨普遍变薄。隐形组上颌中切牙S1水平唇侧牙槽骨变厚(0.35±0.38) mm高于固定组(0.11±0.58) mm ( P<0.05);隐形组上颌侧切牙S1水平唇侧牙槽骨变厚(0.23±0.52) mm高于固定组(0.03±0.66) mm ( P<0.05);隐形组上颌尖牙S3水平腭侧牙槽骨变厚(0.41±1.31) mm高于固定组(0.23±1.56) mm ( P<0.05),提示隐形矫治前牙内收容易发生倾斜移动,测量固定组治疗后上颌中切牙冠舌向倾斜9.22°±9.51°( P<0.001),隐形组治疗后上颌中切牙冠舌向倾斜12.85°±6.78°( P<0.001),与前述结果相符。 结论:正畸治疗拔牙患者前牙大量内收时,牙槽骨不能随牙齿移动完全同步改建,且隐形矫治的力学系统对牙根的转矩控制能力较差,更容易出现钟摆效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舌侧活动翼矫治器联合微种植钉内收上前牙的生物力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舌侧活动翼矫治器内收上前牙过程中,双弓丝体系联合腭中缝微种植钉支抗时,上颌牙齿的生物力学效应。方法:选取1例双颌前突患者的锥形束CT数据,分别建立单、双弓丝体系;有、无种植钉内收上前牙的4个三维有限元模型。在模型上加力内收上前牙,分析对比上牙列的初始位移趋势和牙周膜应力分布。结果:单、双弓丝体系对比组中,第一磨牙牙冠的矢状向位移量分别为-3.62E-4 mm、-2.64E-4 mm,上中切牙冠根位移差值分别为8.64E-3 mm、6.23E-3 mm。联合微种植钉,第一磨牙牙冠水平向、矢状向、垂直向位移量为6.96E-10 mm、5.46E-10 mm、2.28E-10 mm,上中切牙冠根位移差为1.20E-2 mm。结论:双弓丝体系,更有利于后牙支抗的保护和前牙转矩的控制。联合微种植钉后,后牙支抗控制更好,"拱形效应"减弱,前牙转矩控制相对减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成年双颌前突患者减数矫治后前牙区牙槽骨变化的锥形束CT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减数矫治的成年双颌前突患者矫治前后及保持阶段的前牙牙槽骨形态的变化,为临床安全内收前牙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南昌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完成正畸治疗,并且减数4颗第一前磨牙强支抗内收前牙的成年患者15例,其中男性4例,女性11例,年龄(22.2±3.1)岁(19~28岁),对全部患者进行回访追踪,拍摄锥形束CT,分别于矫治前(T1期)、矫诊结束时(T2期)及随访时(保持期2年以上,T3期)测量患者上下前牙唇腭侧牙槽骨高度,以及根颈部、根中部、根尖部的牙槽骨厚度,通过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不同阶段牙槽骨形态的差异,对矫治前后(T1-T2)牙槽骨变化量、治疗结束至随访时(T2-T3)牙槽骨变化量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T1、T2、T3期上前牙腭侧、上颌侧切牙及尖牙唇侧、下前牙唇舌侧牙槽骨高度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T1-T2期前牙腭侧牙槽骨高度变化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中上下中切牙腭侧牙槽骨高度分别降低(1.52±0.32)和(4.96±0.46)mm;T2-T3期,前牙腭侧牙槽骨高度变化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中上下中切牙腭侧牙槽骨高度分别增加(1.20±0.27)和(3.14±0.35)mm;T1-T3期前牙腭侧牙槽骨高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中上下中切牙腭侧牙槽骨高度分别降低(0.33±0.11)和(1.82±0.39)mm。上、下前牙根颈部及根中部牙槽骨厚度的3个时间点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T1-T2期前牙根颈部及根中部牙槽骨厚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中上、下侧切牙根颈部的牙槽骨厚度分别减少(0.63±0.10)和(0.67±0.09)mm。T2-T3期,下前牙根颈部牙槽骨厚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下颌中切牙根颈部牙槽骨厚度增加(0.09±0.03)mm。T1-T3期上下切牙根颈部及根中部牙槽骨厚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中根中部分别减少(0.38±0.16)和(0.63±0.13)mm,其他测量项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T2-T3上前牙腭侧牙槽骨高度变化量与其在T1-T2变化量为极强负相关( r≤-0.8, P<0.001),T2-T3上前牙唇侧、下前牙舌侧牙槽骨高度变化量及切牙根颈部厚度变化量与其在T1-T2变化量呈中强负相关(-0.8< r≤-0.4, P<0.05)。 结论:成年双颌前突患者减数矫治后,前牙区牙槽骨高度与厚度均明显减少。在保持阶段,会发生相应的骨增生,但牙槽骨较治疗前还是有所减少。保持阶段的牙槽骨变化量与矫治阶段牙槽骨变化量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微创颌骨手术联合正畸治疗改善上颌前突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估微创颌骨手术联合正畸治疗改善上颌前突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40例上颌前突女性患者,其中20例采用微创颌骨手术联合正畸治疗,20例采用单纯拔牙正畸治疗,对其治疗前后的头颅定位侧位片测量,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种治疗方式的术后效果。结果:微创颌骨手术联合正畸治疗前后大部分矢状向、垂直向测量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研究表明,上中切牙切缘点微创颌骨手术联合正畸治疗后内收4.17(2.80) mm,单纯拔牙正畸治疗后内收2.38(2.93) mm, P<0.001;上中切牙切缘点到横坐标轴的垂直距离微创颌骨手术联合正畸治疗后减小1.16(2.62) mm,单纯拔牙正畸治疗后减小1.49(4.98) mm, P<0.001。 结论:相比于单纯拔牙正畸治疗,微创颌骨手术联合正畸治疗后上前牙内收更多,实现压入性内收,更有利于侧貌改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