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围隔实验研究鳙在亚热带贫-中营养水库的下行效应
编辑人员丨2024/3/30
为了解鳙在低营养水体中的下行效应,于秋冬季节在流溪河水库开展了原位围隔实验.该实验在水库原水中进行,并根据鳙的生物量(0 g·m-3 和 3 g·m-3)设置了对照组和有鱼组.研究结果显示:总氮(TN)、总磷(TP)、氮磷质量比(TN:TP)和叶绿素(Chl a)在加入鳙后均未发生显著变化.所有围隔中浮游动物群落均是以小个体种类为主,缺少大型枝角类.鳙的存在促进了轮虫和剑水蚤丰度的增加,但降低了枝角类和哲水蚤的丰度,并导致枝角类、桡足类及浮游动物的生物量显著下降.有鱼围隔中甲壳类的平均体长(352-396 μm)显著低于对照组(547-592 μm).添加鳙使浮游植物优势门类绿藻与大型浮游植物(最大轴直径≥30 μm)的生物量显著升高,但对优势门类硅藻、金藻和甲藻、小型浮游植物(最大轴直径<30 μm)以及浮游植物的生物量无显著影响.这些结果显示,鳙对浮游动物群落产生了强烈的下行效应,对浮游植物群落则未产生明显的级联效应.我们的结果表明,在缺少大型牧食性枝角类的低营养水体中,鳙在低温季节对水质的影响可能相对有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节甲鱼类(有颌脊椎动物干群)系统发育多样性的衰落与泥盆纪重大环境-生物事件耦合
编辑人员丨2024/3/23
节甲鱼类是盾皮鱼类(具颌的有颌类干群)中多样性最高的类群,以占据较高营养级而著称,特别是在它们演化历史的后期.尽管节甲鱼类的化石记录相对完整,但以往对节甲鱼类多样性的研究主要基于统计每个地质历史阶段的分类单元数量(原始多样性),其结果与泥盆纪重大环境-生物事件耦合程度较差.本文建立了一个新的包括219个属、450个种的详尽的节甲鱼类数据集,并根据之前许多系统发育研究结果,将其中大部分属种整合置入一个人工超树中,以进行系统发育多样性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考虑幽灵支系的存在之后,节甲鱼类系统发育多样性的变化曲线与原始多样性曲线截然不同.节甲鱼类系统发育多样性呈现出典型的早期爆发的模式,在早泥盆世(洛赫考夫期-布拉格期界线)达到峰值,随后伴随一系列事件发生下降.在前4个事件的附近,节甲鱼类的系统发育多样性都只经历微弱的下降,总体维持在较高的水平;而在后3个事件,特别是弗拉期-法门期界线和泥盆纪-石炭纪界线两大事件发生时间附近发生急剧下降,并且直到该类群在泥盆纪末完全灭绝之前,都未出现恢复迹象.而节甲鱼类的原始多样性除了在弗拉期-法门期事件的时间出现下降,在所有其他事件中下降都不明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23
-
利用sQMRA开展生食动物性水产品副溶血性弧菌感染致病风险控制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12/9
目的 评估广州生食动物性水产品副溶血性弧菌人群致病风险,确定风险控制点.方法 对2009-2022 年广州市售生食动物性水产品进行副溶血性弧菌定量检测,利用快速微生物定量风险评估软件(swift quantitative microbiological risk assessment,sQMRA),开展生食动物性水产品副溶血性弧菌风险评估.依据分层分析以及评估软件评估结果,进行风险控制点分析.结 果2009-2022 年广州市生食动物性水产品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为7.30%(98/1343).评估每年有3012人副溶血性弧菌感染发病.减少生食的比例,发病人数将大幅降低,其中食用鱼类发病人数将从2128人降至217 人.淡水产品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远高于海产品,人群感染发病概率更高.食用鱼类感染发病人数最多,甲壳类及软体动物类等生食水产品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更高.食用鱼类感染发病率依次为 3季度4.93×10-5、2 季度2.53×10-5、1 季度2.40×10-5、4 季度1.77×10-5.结论 生食动物性水产品人群副溶血性弧菌致病风险较高,做好公众健康宣传教育,水产品食用前应烧熟煮透,减少生食的比例,避免交叉污染,关注夏秋季节以及甲壳类和软体动物等水产品的风险.重点开展淡水产品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科学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9
-
崂山湾人工鱼礁区星康吉鳗摄食生态及食物网结构
编辑人员丨2023/8/6
根据2015年4月至2017年1月于崂山湾人工鱼礁区地笼网和延绳钓捕获的279尾星康吉鳗样本,从胃含物组成、食性类型、摄食等级、营养生态位和营养级等方面对其摄食生态进行研究,同时结合海区许氏平鲉、大泷六线鱼、斑头鱼、褐菖鲉、花鲈等9种鱼类的胃含物分析结果,构建人工鱼礁区鱼类关键种的简化食物网模型.食性研究结果表明:星康吉鳗共摄食7类30余种饵料,虾类是其最主要的饵料类群,其次为鱼类和头足类,大泷六线鱼、方氏云鳚、鹰爪虾、玉筋鱼和日本鼓虾等是其优势饵料.星康吉鳗的饵料生物组成随肛长和季节发生显著变化.四季均以鱼类和虾类为主,春季胃含物中包括头足类,秋季包括头足类和蟹类,冬季亦有蟹类出现.肛长≤120 mm的星康吉鳗主要摄食鱼卵和鹰爪虾,120~130 mm肛长组主要摄食玉筋鱼和日本鼓虾,肛长>130 mm的星康吉鳗主要摄食大泷六线鱼和方氏云鳚.其摄食强度也随季节和肛长而变化,空胃率的季节性差异显著,平均胃饱满系数的季节性差异不显著,不同肛长组的空胃率和平均胃饱满系数均不存在显著差异.人工鱼礁区简化食物网结构显示:鱼类关键种的营养级均在3级以上,星康吉鳗的营养级为4.636,处于海区食物网的最顶端.虾类、蟹类、端足类和软体动物等是鱼类关键种的主要饵料,甲壳类、方氏云鳚、大泷六线鱼和玉筋鱼是高营养级鱼类花鲈和星康吉鳗的主要饵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温岭市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状况监测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了解温岭市海产品中不同种类及销售、加工等环节副溶血性弧菌的污染状况,为预防副溶血性弧菌引发的食源性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6年-2017年温岭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温岭市海产品发售市场及部分餐饮饭店进行了监测采样200份,按照GB 4789.7-201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副溶血性弧菌检验》标准进行检测.结果 监测样品200份,共检出副溶血性弧菌117份,检出率为58.50%.其中贝壳类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最高,为66.67%;鱼类、甲壳类、头足类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分别为61.24%、42.86%、18.75%.不同种类海产品副溶血性弧菌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12.83,P<0.01).结论 温岭市海产品中存在着较严重的副溶血性弧菌污染,应加强海产品的监测及管理,倡导消费者食用煮熟海产品,减少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2015年-2017年北京市食源性副溶血性弧菌监测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了解北京市食源性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状况,为预防与控制食源性疾病发生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5年-2017年北京市1 148份食品样品开展副溶血性弧菌监测.结果 1 148份食品样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为11.0%(126/1 148).2015年-2017年检出率分别为12.9%、9.8%、10.0%.淡水产品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为13.8%,海产品为11.8%.淡水甲壳类检出率为28.9%,高于淡水鱼(12.4%).软体动物、甲壳类、鱼类中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分别为14.1%、12.9%、9.5%;常温、冰鲜、冷冻下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分别为12.9%、9.6%、3.7%.流通环节检出率为12.7%,高于餐饮环节(5.8%).第3季度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最高(13.8%).结论 淡水产品和海产品受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程度相当,流通环节样品污染程度高于其他环节,温度是副溶血性弧菌生长的潜在影响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广东佛山高明区销售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状况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了解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销售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Vp)污染状况和血清群分布,为防治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按照《水产品抽样方法 》(SC/T 3016-2004)要求,随机采集高明区农贸市场销售的3类水产品共321份开展副溶血性弧菌分离鉴定,并对分离菌株开展血清学分群.结果 321份销售水产品中共分离出77株副溶血性弧菌,总体检出率为23.99%.甲壳类检出率为33.71%,贝类为23.68%,鱼类为18.59%,三者检出率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夏秋季的检出率(37.50%)比冬春季(10.56%)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变化;77株菌株共分出4个血清群(O1、O2、O3和O10),其中O2和O1为优势血清群,另有一株未分型.结论 高明区销售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污染较严重,其在销售水产品的分布呈现广泛性、多样性和多源性等特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2006-2018年广州市市售水产品副溶血性弧菌监测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了解2006-2018年广州市水产品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VP)污染水平,为水产品VP监测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在全市11个区的餐饮单位、批发市场、肉菜市场、超市、零售店和网店等场所分季节采集2 646份不同种类水产品样品开展VP检测.VP检出率采用卡方检验进行分析.结果 VP总体检出率为21.39%(566/2 646).其中,2015年VP检出率最高(70.00%),2008年VP检出率最低(3.23%).不同种类、不同采样地点、不同加工售卖方式和不同季节VP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淡水产品和海产品VP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081,P=0.048.甲壳类VP检出率最高,为30.68%;鱼类检出率最低,3大类样品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5.693,P<0.001).肉菜市场VP检出率最高,为28.64%;其次为超市;零售店检出率最低.6个采样地点VP检出率差异之间有统计学意义(x2=112.600,P<0.001).生鲜类VP检出率最高(28.01%),其次为生食类(11.85%),熟制类检出率最低(6.67%).不同加工售卖方式VP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4.100,P<0.001).第3季度VP检出率最高,为25.20%;其次为第2季度;最低为第1、4季度.4个季度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2.423,P<0.001).结论 广州市市售水产品存在较高的VP污染,水产品检出率有明显的样品种类、采样地点、加工售卖方式和季节差异,甲壳类、生鲜类水产品以及肉菜市场、第3季度检出率更高.提示应加强综合监管,针对消费者开展健康教育及食品安全风险预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黄河口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3/8/5
2013年2月、5月和8月对黄河入海口附近潮间带的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调查,调查工作涵盖3个季节2条断面的样品,分析了黄河口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包括群落种类组成、丰度和生物量、优势种、多样性,采用CLUSTER聚类分析了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并用AMBI和m-AMBI对底栖群落和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估.本次调查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52种,其中,多毛纲动物24种,软体动物14种,甲壳动物12种,鱼类1种,纽虫1种.多毛纲动物为该海域底栖群落的主要成分,占据了群落总种数的46.15%.从季节来看,物种数春季最高(38种),夏季则处于最低水平(16种).群落丰度和生物量均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丰度在春季达到最高,为3 549.33 ind/m2,远高于冬季的256.67 ind/m2和夏季的100.67 ind/m2,其中扁玉螺(Neverita didyma)是丰度的主要贡献者,贡献了全年群落总丰度的75.44%.生物量春季最高,夏季次之,冬季最低.在全年尺度上,甲壳动物的日本大眼蟹(Macrophthalmus japonicus)是生物量的主要贡献者,占据总生物量的49.86%.群落的季节变化也得到了群落CLUSTER分析与SIMPER分析结果的验证.这与黄河入海口附近底质不稳定,易受侵蚀、环境条件如盐度等具有明显季节差异,以及一定程度的人为扰动密切相关.AMBI和m-AMBI的分析结果显示,该区域环境质量状况较好,仅受到了轻微扰动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三门湾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2023/8/5
为了解三门湾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现状和动态变化,分别于2015年11月、2016年2月、5月和8月在三门湾海域用阿氏拖网对大型底栖动物进行调查.结果 表明:经鉴定,大型底栖动物有119种,主要类群为鱼类、甲壳类和软体动物,占种类总数的79%.大型底栖动物全年优势种为细螯虾、长额超刺糠虾和六丝钝尾虾虎鱼,不同季节优势种的变化明显,种类差异性较大.大型底栖动物的年平均生物量和平均栖息密度分别为0.025 g·m-2和0.07ind·m-2.三门湾大型底栖动物各季节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为2.21 ~3.18,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为3.25 ~ 3.78,Pielou均匀度指数为0.53 ~0.79.ABC曲线分析显示,在春季和冬季,群落受到中等程度干扰;而在夏季和秋季,群落受到轻微扰动.典范对应分析结果显示,水深、温度、盐度和pH值是影响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最主要环境因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