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川西北高寒区一年生禾本科人工草地土壤节肢动物群落动态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为了查明高寒地区建植一年生禾本科人工草地的土壤节肢动物群落动态,2019年4月在青藏高原东缘红原县境内建植了黑麦草和燕麦两种一年生单播人工草地,并以天然草地为对照.2019-2022年每年9月下旬对土壤节肢动物群落、植物群落和土壤理化性质开展观测.结果表明:1)土壤节肢动物的群落组成结构在3种草地及年际间差异显著;2)土壤节肢动物密度、类群数、Shannon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在3种草地间差异不显著;3)随着年限增加,3种草地的土壤节肢动物密度显著波动;黑麦草和燕麦草地土壤节肢动物类群数和Shannon指数显著降低,均匀度指数仅在第4年显著降低;天然草地的Shannon指数呈显著波动,均匀度指数无明显变化;4)草地的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土壤全磷、全钾、有效氮含量是影响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的主要因子.研究表明,在高寒地区种植一年生禾本科牧草对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的组成结构有显著影响,对密度及多样性指数影响不显著;种植年限对群落组成结构、密度和多样性指数影响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黄病毒治疗性抗体效应优化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黄病毒属病毒是一类主要通过节肢动物媒介传播的正链RNA病毒,在世界范围内可引起高死亡率和高发病率。目前,尚无特效疗法。黄病毒治疗性抗体为治疗黄病毒感染带来了希望,但与此同时,通过感染而引发的抗体依赖性增强(antibody-dependent enhancement,ADE)效应可导致黄病毒感染患者疾病恶化。理想的黄病毒治疗性抗体既能治疗黄病毒感染,又可以避免ADE带来的危害。因此,研究者们将已发现的一些抗体进行优化以寻求最佳治疗抗体。本综述简单阐述了黄病毒治疗性抗体的研究进展、作用机制,以及降低ADE效应的相关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高通量测序的蚊媒病毒检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蚊虫在世界范围内分布广泛,体内携带高度多样性的病毒,其中蚊媒病毒可在吸血节肢动物及脊椎动物细胞中进行复制,能够感染人类或其他脊椎动物,具有严重的公共卫生危害。多年来,蚊媒病毒的监测主要依赖病毒分离培养等传统方法,而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不仅实现了对蚊虫病毒组本底的了解,还为蚊媒病原体的快速筛查、新病原体的发现以及蚊媒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提供了基础。该文将详细介绍用于蚊媒病毒的高通量检测方法及其应用,以及高通量测序检测蚊媒病原体与传统方法相比的优势与劣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我国吸血库蠓中Tete病毒组病毒的首次分离与鉴定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中国已从自然界采集的蚊虫标本中分离出多株正布尼亚病毒,包括Simbu血清群的Cat Que、曼扎尼拉和阿卡斑病毒,以及加利福尼亚血清群的Tahyna病毒。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还未从蚊虫以外的吸血节肢动物中分离出正布尼亚属的病毒。在本研究中,JXLC1806-2病毒于2018年夏天从中国东部江西省黎川县采集的库蠓中分离,该病毒分离物在接种哺乳动物细胞(BHK-21)48小时内显示出显著的细胞病变作用,病毒滴度为1×10 5.6 pfu/mL。JXLC1806-2病毒不仅在哺乳动物细胞中引起CPE,而且在乳鼠中也可引起发病和死亡,但在C6/36细胞中不引起CPE,并且RT-PCR未检测到复制,提示该病毒为动物病毒。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JXLC1806-2病毒基因组由S、M和L三个片段组成。系统发育分析表明,JXLC1806-2病毒的S、M和L基因属于正布尼亚病毒属Tete病毒组,但与Tete血清组的其他成员形成了独立的进化支。结果表明,JXLC1806-2病毒为Tete病毒组的一个新成员,命名为Lichuan病毒,这是中国首次分离到Tete病毒组病毒,也是首次从蚊虫标本之外的蠓虫标本中分离到正布尼亚病毒属病毒。由于该病毒是从养牛场的库蠓中分离,加强该病毒在当地牛群中的监测和检测,以及该病毒是否会在当地其他动物中引起感染和疾病的调查具有十分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新疆主要蜱媒传染病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蜱属于节肢动物,是第二大病原媒介生物。蜱虫可以传播多种病原体并导致疾病,对人类及畜牧生产造成较大的损害。在我国,几乎所有省市都有蜱媒传染病的发生,但主要分布在新疆、内蒙古和黑龙江等边疆地区。新疆地区蜱媒传染病呈逐年上升趋势,病情重,且在病原分布及特征上有一定的特殊性。本文对新疆地区的主要蜱媒传染病的病原学、流行状况及临床表现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寄生于蝙蝠的节肢动物的病毒组:不同的媒介中高度分化的病毒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蝙蝠是尼帕病毒和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等人畜共患病毒的重要宿主。然而,蝙蝠体表的吸血节肢动物是否也携带这些病毒,以及吸血节肢动物携带的病毒与蝙蝠携带的病毒之间的关系尚未报道。本研究于2012—2015年在中国云南省收集了蝙蝠体表686只吸血节肢动物,其中包括蝠蝇、蛛蝇、蜱、螨和跳蚤。采用宏转录组学方法对这些节肢动物携带的病毒进行分析,发现了144种高度多样性的单股正链RNA、单股负链RNA和双链RNA病毒,其中138种是潜在的新病毒。这些病毒分属14个不同的病毒科或目,包括布尼亚病毒目、单分子负链RNA病毒目、呼肠孤病毒科和小核糖核酸病毒目。进一步分析发现,布尼亚病毒目是蜱中最丰富的病毒群(占总病毒RNA的84%),而裸露核糖核酸病毒在蛛蝇和蝠蝇的文库中最丰富(52%~92%),其次是solemoviruses(南方菜豆花叶病毒)(1%~29%)和呼肠孤病毒(0%~43%)。这些病毒基于节肢动物类型高度聚类。值得注意的是,在蝙蝠携带的节肢动物的病毒组中没有发现蝙蝠传播的人畜共患病毒,这似乎并不支持蝙蝠体表的节肢动物是蝙蝠携带的人畜共患病毒的传播媒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鼠妇内生真菌Talaromyces malicola的次生代谢产物研究
编辑人员丨3周前
对节肢动物鼠妇内生真菌Talaromyces malicola的次生代谢产物进行研究,采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半制备液相色谱等进行分离纯化,共从鼠妇内生真菌T.malicola发酵物的乙酸乙酯部位中分离鉴定出 11 个化合物.结合核磁共振波谱、高分辨质谱、紫外、红外以及圆二色谱等分析方法确定了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talarosesquiterpene A(1)、(3β,5α,6α,15α,22E)-5,6-epoxyergosta-8(14),22-diene-3,7,15-triol(2)、vermistatin(3)、hydroxyvermistatin(4)、bercheminol A(5)、penicillide(6)、lunatinin(7)、penipurdin A(8)、emodin(9)、BE-25327(10)、(-)-regiolone(11).化合物 1 为新的diaporol型倍半萜类化合物,化合物 2、4~5、7~11 为首次从篮状菌属真菌中分离得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少花蒺藜草入侵与干旱对羊草群落生产力的影响机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羊草(Leymuschinensis)草原是中国草地资源中珍贵的自然财富,其生产力受到多种全球变化因素的制约.其中,少花蒺藜草(Cenchrus spinifex)入侵(以下简称为"入侵")与干旱对东北松嫩草原区羊草群落影响尤为显著,但相关机制仍较少被关注.该研究通过微宇宙控制实验,采用两因素完全交互设计,探究入侵与干旱对羊草群落生产力影响的作用机制.因素一是入侵处理(入侵vs对照),因素二为水分处理(干旱vs正常水分),每个处理设置10次重复,实验共计40盆.结果表明:入侵与干旱会显著降低羊草群落与优势物种羊草的地上生物量.干旱处理下土壤有效氮含量与土壤节肢动物的丰富度显著下降,而土壤细菌与球囊霉科(Glomeraceae)丛枝菌根真菌(AMF)丰度显著增加.入侵对土壤真菌有效物种数的影响受到干旱的调节,表现为在正常水分条件下入侵不影响土壤真菌的有效物种数,但在干旱条件下入侵显著增加土壤真菌的有效物种数.结构方程模型结果表明,入侵与干旱均直接抑制羊草群落生产力.干旱通过增加土壤真菌优势菌群的丰度进而间接缓解对本地群落生产力的负面影响.此外,两者协同作用通过增加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抑制群落生产力.该研究为将来更好地维护草地生产力,保护优质牧草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蚤亚科线粒体基因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蚤亚科(Pulicinae)隶属于蚤目(Siphonaptera)蚤总科(Pulicoidea)蚤科(Pulicidae),是啮齿动物和猫犬常见的嗜血性体外寄生虫.已测定的蚤亚科共3属5种(猫栉首蚤、犬栉首蚤、东洋栉首蚤、印鼠客蚤和人蚤),其线粒体基因组的结构特征和变异情况具有以下特点:线粒体基因组保留了节肢动物典型的排列模式,未发生基因缺失、增加和重排现象;AT含量较高,且AT-偏斜和GC-偏斜均为负值,与大多数全变态类昆虫一样,密码子使用度具有明显的偏好性;人蚤的丝氨酸转运RNA(trnS1)呈典型的三叶草结构,其余物种与后生动物一样trnS1缺失D-臂,且5种蚤亚科物种的trnS1以UCU为反密码子代替了常见的GCU;蚤亚科控制区偏大,最大可达7 kb以上,主要以二核苷酸重复为主,NADH脱氢酶亚基4(nad4)~nad4L之间存在7 bp的保守重叠区,与多数全变态类昆虫一致.本文以期对今后蚤亚科在全变态类昆虫中的演化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内蒙古典型草原马粪分解过程中节肢动物群落的季节动态变化
编辑人员丨2024/8/10
地面节肢动物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型食草动物粪便分解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当前动物粪便中节肢动物群落研究主要集中在粪便类型和微生境的作用,而季节或气候状况对粪便中节肢动物群落影响的研究较少.本研究在内蒙古典型草原区,采用野外人工堆置方法,研究不同季节马粪中节肢动物群落的组成和多样性特征,并分析了节肢动物各类群多度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春夏秋3个季节马粪的初始含水量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夏季马粪初始有机质含量显著地低于春季和秋季(P<0.05);马粪初始pH在秋季显著地低于春季和夏季(P<0.05).(2)在马粪分解第3 d和第360 d,秋季马粪中节肢动物群落多度和类群数显著高于春季(P<0.05);在粪块分解第3 d和第7 d,秋季马粪中粪金龟子群落多度和物种数显著高于夏季(P<0.05);在分解第3d和第7 d,秋季马粪中隐翅虫群落多度和属数显著高于春季和夏季(P<0.05).研究表明,分解早期粪的有机质含量和含水量对马粪中节肢动物群落组成影响较大,而分解后期节肢动物群落组成主要受土壤温度和湿度的调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