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干旱及复水循环对苗期药用大黄叶片光合碳同化功能和光化学活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以三叶期药用大黄幼苗为材料,采用盆栽控水实验考察其在不同干旱时间(首次干旱10 d,复水后第2次干旱25 d,再复水后第3次干旱40 d)、干旱梯度(正常供水、轻度、中度、重度干旱)及复水时间(复水第1、3天)条件下的生长指标、光合气体交换参数、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响应特征,探讨植物在间歇性、季节性干旱带来的干湿交替土壤环境中的光合生理响应机制.结果显示,(1)干旱胁迫下,药用大黄幼苗地上部分生物量降低,根冠比显著增大,复水后生物量均有所回升.(2)叶片叶绿素含量在干旱胁迫下显著降低,复水后均有所回升,且在10 d、25 d干旱后复水产生较强的补偿效应.(3)叶片气体交换参数(Pn、Ci、Gs、Tr、CE)及光合系统性能指数(PIabs、PItotal)在干旱胁迫下显著降低;Ls在短期干旱胁迫下显著升高,而在干旱40 d先升高后下降;复水后,各指标产生与叶绿素含量相似的恢复趋势.(4)干旱胁迫下,叶片荧光参数(Fv/F.、Fv/Fm、qP)显著降低,Q(A)大量积累,OJIP曲线J相和I相显著升高;随着干旱时间延长,PSⅡ受到明显损害,重度干旱40 d后叶片NPQ几近于0;短期干旱后复水,大部分荧光参数能恢复至对照水平,干旱40 d后复水,大部分荧光参数、OJIP曲线J相和I相等无法恢复到对照水平.研究发现,药用大黄叶片在干旱胁迫下能通过热耗散等光保护机制来抵御胁迫带来的光伤害,但随着干旱胁迫加剧及干旱时长延长,光系统电子传递速率受到严重抑制,光保护机制失效,反应中心失活;大黄叶片光合和荧光参数在短期干旱后复水能迅速恢复,并表现出补偿效应;部分生理指标在二次干旱25 d时表现出比初次干旱10 d更强的抗旱性和复水后的恢复能力,而长期且重度干旱会严重破坏叶片的光合器官,产生极强的光抑制和生长抑制使植株在复水后也不能完全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适当的苗期干旱锻炼能够增强药用大黄叶片光合作用和PSⅡ功能,提高其抗旱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
黔产苗药土党参趁鲜蒸制炮制工艺研究及炮制前后对小鼠脾虚动物模型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9/16
目的 研究黔产苗药土党参趁鲜蒸制炮制工艺,明确最佳炮制工艺条件;探讨土党参蒸制前后对脾虚模型小鼠的改善作用,进一步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以党参炔苷、总多糖、醇溶性浸出物、水溶性浸出物为评价指标,采用综合评分法,优选土党参趁鲜蒸制炮制工艺;采用"大黄苦寒泻下+饮食失节+劳倦过度"联合法,建立小鼠脾虚动物模型,以参苓白术散为阳性对照,通过比较外观体征、脏器指数、负重游泳时间,检测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肌酐(CRE)、尿素氮(BUN)、干扰素(IFN-γ)、白介素4(IL-4)的含量,研究土党参趁鲜蒸制前后对小鼠脾虚动物模型的影响.结果 不同炮制方法 对土党参内在质量影响较大,趁鲜蒸制法综合评分值最高,其中趁鲜蒸制20 min(0.8672)>趁鲜蒸制50 min(0.7252)>趁鲜蒸制40 min(0.6846);而烘干后蒸制60 min(0.0025)综合评分值最低.同时,生品和趁鲜蒸制品均可改善小鼠脾虚动物模型外观体征(P<0.05),提高脾脏脏器指数(P<0.05),延长负重游泳时间(P<0.05),降低AST、ALT、ALP、CRE、BUN含量(P<0.01),减少IL-4/IFN-γ水平(P<0.01),且趁鲜蒸制品作用强于生品(P<0.05).结论 土党参优选的炮制方法 为:取新鲜药材,洗净,趁鲜蒸制20 min后切厚片(2-4 mm),60℃烘干;趁鲜蒸制后对小鼠脾虚动物模型的改善作用较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16
-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讨苗药土大黄防治功能性子宫出血的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3/8/12
目的 利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的方法探讨苗药土大黄防治功能性子宫出血(DUB)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 基于文献研究筛选得到土大黄主要活性成分,利用Swiss Target Prediction平台预测土大黄的作用靶点,利用OMIM、DrugBank、DisGeNet、GeneCards数据库确定DUB的疾病靶点,并通过Venny 2.1.0 在线工具将其与土大黄靶点取交集后获得土大黄防治DUB的潜在作用靶点;在STRING数据库进行蛋白互作网(PPI)分析,结合Cytoscape 3.8.2 软件筛选关键靶点.将筛选得到的交集靶点导入 DAVID 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最后运用AutoDock Tools软件将筛选出的关键成分与关键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 结合文献研究与Swiss Target Prediction平台筛选得到药物活性成分 26 个,药物靶点 392 个,疾病靶点436 个,共同靶点 74 个;经PPI及网络拓扑分析后,获取核心靶点 7 个,分别是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 3(STAT3)、原癌基因酪氨酸蛋白激酶(SRC)、磷酸肌醇 3-激酶调节亚基1(PIK3R1)、磷脂酰肌醇 3-激酶催化亚基α(PIK3CA)、雌激素受体(ESR1)、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 1(AKT1)、转录因子p65(RELA);经活性成分-核心靶点网络的构建及网络拓扑分析,得到土大黄防治DUB主要活性成分 9个,分别是槲皮素、阿魏酸、豆蔻酸、羟基大黄素、决明柯酮、大黄素甲醚、委陵菜酸、大黄酚、3,4-二羟基苯甲酸乙酯;GO富集到基因功能303个(P<0.01),KEGG富集到基因通路122条(P<0.01),结果表明,土大黄防治DUB的作用机制是通过调节低氧诱导因子-1(HIF-1)、磷酸化磷脂酰肌醇-3-激酶(p-PI3K)-蛋白激酶B(Akt)等信号通路来发挥防治DUB的作用.分子对接验证结果显示,关键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均可自发结合.结论 初步揭示了土大黄防治DUB的有效成分和可能的作用机制,并为深入研究药效物质基础、作用机制以及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2
-
大黄无公害种植体系探讨
编辑人员丨2023/8/6
大黄具有悠久的药用历史.由于野生大黄对生长环境要求严苛,加之人为采挖等影响,导致大黄野生资源急剧下降.现阶段大黄资源以人工栽培为主,由于栽培地区广,种植管理不规范、农药滥用等问题导致大黄药材品质降低.为解决以上问题,本文对大黄无公害种植技术进行探讨,内容包括基于GMPGIS的大黄无公害种植地精准选址、土壤改良、优质种子选育、种苗繁育、合理施肥以及病虫害综合防治.该体系可为大黄无公害种植提供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