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抑郁症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抑郁症是临床常见情绪障碍疾病,是当今社会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中医药在治疗抑郁症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并且有明确的临床疗效,但其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科学可靠的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是探索中医药防治抑郁症相关机制的关键.通过查询相关中文数据库,归纳总结6种抑郁症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包括肝气郁结证、肝郁脾虚证、肾阴虚证、肾阳虚证、阴虚内热证、气虚证.对6种病证结合的具体造模方法和模型评价进行简单的阐述,同时提出并分析目前研究的不足之处,以期为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柴术理胃饮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脑-肠轴功能及胃肠动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观察柴术理胃饮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D)大鼠脑-肠轴功能及胃肠动力的影响.方法 通过矿场实验选取SPF级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60 只,其中50 只采用郭氏夹尾刺激法+慢性疲劳+饮食失节的多重因素造模方法制备FD肝郁脾虚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组、柴术理胃饮低、中、高剂量组和多潘立酮组,每组 10 只,并给予不同治疗方案,持续21 d.实验结束后观察并计算FD大鼠进食量、糖水消耗量、体质量变化,胃排空率、小肠推进率的变化,并检测大鼠血清5-羟色胺(5-HT)、一氧化氮(NO)及一氧化氮合酶(NOS)水平.最后取胃窦组织,经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胃窦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 造模之初大鼠均未见异常,随着造模程序的推进,除正常组大鼠外,其余各组大鼠情绪由稳定变为烦躁、易怒、易惊,最后转化为情绪低落,并逐渐在夹尾时叫声微弱;大鼠毛发由润泽变为枯黄毛躁并散乱易掉落;大鼠饮水量、进食量、糖水消耗均减少,体质量逐渐减轻;活动量减少,嗜睡少动,扎堆,不活跃,弓背蜷缩,对外界声音不敏感;大便稀溏不成形.在3 周的治疗后,各治疗组一般情况逐渐恢复造模前的状态.造模后,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进食量、体质量及糖水消耗量均降低(P<0.05).治疗后,与模型组比较,多潘立酮组和柴术理胃饮低、中、高剂量组大鼠体质量、进食量、糖水消耗量均升高(P<0.05);柴术理胃饮高剂量组大鼠体质量、进食量、糖水消耗量均高于柴术理胃饮低剂量组(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胃排空率及小肠推进率均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多潘立酮组和柴术理胃饮低、中、高剂量组大鼠胃排空率及小肠推进率均有不同程度提高(P<0.05);柴术理胃饮高剂量组胃排空率及小肠推进率均高于柴术理胃饮低剂量组(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NO、NOS含量均升高(P<0.05),5-HT含量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多潘立酮组和柴术理胃饮低、中、高剂量组大鼠血清NO、NOS含量均降低(P<0.05),5-HT含量均升高(P<0.05);柴术理胃饮高剂量组大鼠血清NO、NOS含量均低于柴术理胃饮低剂量组(P<0.05),5-HT含量高于柴术理胃饮低剂量组(P<0.05).正常组无炎症细胞浸润,模型组可见上皮细胞肿胀,以及大量炎症细胞浸润,柴术理胃饮各剂量组和多潘立酮组与模型组相比,胃窦黏膜层均可见轻微充血和少量淋巴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浸润.结论 柴术理胃可以明显改善大鼠的焦虑、烦躁、紧张等不良精神状态,增强大鼠体质,显著增加或下调大鼠脑肠肽5-HT、NO、NOS水平,最终显著缓解FD症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痛泻要方对肝郁脾虚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肠黏膜的保护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4/8/24
目的 探讨痛泻要方对肝郁脾虚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肠黏膜的保护作用.方法 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美沙拉嗪组(0.4 g/kg)和痛泻要方高、中、低剂量组(20.8、10.4、5.2 g/kg),采取DNBS/乙醇溶液灌肠法+束缚应激法+饮食失节法建立动物模型.ELISA 法检测血清 TNF-α、IL-8 水平,HE 染色观察结肠病理变化,RT-qPCR、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法检测结肠组织TLR4、MyD88、NF-κB p65 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美沙拉嗪组与痛泻要方各剂量组大鼠血清TNF-α、IL-8 水平降低(P<0.05,P<0.01),结肠组织MyD88、NF-κB p65 mRNA及蛋白表达降低(P<0.05,P<0.01),美沙拉嗪组与痛泻要方高、中剂量大鼠结肠组织TLR4 mRNA及蛋白表达降低(P<0.05,P<0.01),痛泻要方低剂量组大鼠结肠组织TLR4 蛋白表达降低(P<0.05).结论 痛泻要方可能通过调控大鼠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抑制机体炎症反应,修复肠黏膜屏障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24
-
动脉粥样硬化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8/17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中医辨治在临床上具有一定优势,但其治疗机制尚不完全清楚.AS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是研究其中医治疗机制的重要基础,也是连接基础研究与中医临床的纽带.本文总结了近年来AS气滞血瘀证、痰瘀毒结证、湿热毒蕴证、脾虚痰浊证、气虚血瘀证、阳虚血瘀证的造模方法,发现存在造模方法混乱、复合因素选择随机、模型评价标准主观等缺点,并提出模型改进建议,以期建立临床拟合度高、具有AS病理特征和中医证候特征的病证结合动物模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7
-
特应性皮炎脾虚湿蕴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构建与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4/7/13
目的 通过比较 2,4-二硝基氯苯(2,4-Dinitrochlorobenzene,DNCB)诱导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小鼠疾病模型、"外湿+饮食失节+番泻叶灌胃"复合因素诱导脾虚湿蕴证小鼠模型,以及两者病证结合模型,建立特应性皮炎脾虚湿蕴病证结合小鼠研究模型,探索该方法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外湿+饮食失节+番泻叶灌胃"复合因素造模方法,探索构建小鼠(Balb/c)脾虚湿蕴证,进一步应用DNCB诱导Balb/c小鼠出现特应性皮炎样病变,建立脾虚湿蕴证特应性皮炎病证结合模型.观察各组小鼠一般情况及体质量,进行脾虚、湿证症状评分;通过比较各组皮损程度、EASI评分、经皮水分散失(TEWL)值、脾脏系数和胸腺系数评价小鼠特应性皮炎严重程度;测定小鼠肌酐、葡萄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胃泌素、淀粉酶水平.结果 (1)在脾虚湿蕴证造模期间,与正常组比较,脾虚湿蕴证组、脾虚湿蕴型特应性皮炎组小鼠出现肥胖、精神萎靡、毛发污秽油腻、腹泻、肛周清洁度差等情况.在结合施加特应性皮炎模型后,与正常组比较,特应性皮炎组(P<0.001)、脾虚湿蕴证组(P<0.05)、脾虚湿蕴型特应性皮炎组(P<0.001)的体质量都有所降低.(2)与特应性皮炎组比较,脾虚湿蕴型特应性皮炎组的皮损程度更严重,EASI评分(P<0.05)、TEWL值(P>0.05)更高.(3)与正常组比较,特应性皮炎组的脾脏系数升高(P<0.001)、胸腺系数降低(P<0.001);与特应性皮炎组比较,脾虚湿蕴型特应性皮炎组脾脏系数(P>0.05)、胸腺系数都降低(P<0.05).(4)血清生化指标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脾虚湿蕴证组小鼠肌酐(P<0.01)、葡萄糖(P<0.001)、总胆固醇(P>0.05)、甘油三酯(P>0.05)、胃泌素(P<0.001)水平升高,淀粉酶水平降低(P<0.01);与特应性皮炎组比较,脾虚湿蕴型特应性皮炎组小鼠肌酐(P>0.05)、葡萄糖(P<0.05)、总胆固醇(P>0.05)、甘油三酯(P>0.05)、胃泌素(P<0.001)水平升高,淀粉酶水平降低(P>0.05).结论 "外湿+饮食失节+番泻叶灌胃"复合因素结合DNCB诱导特应性皮炎脾虚湿蕴病证结合小鼠模型既可表现出明显的脾虚湿蕴证中医指征,也可表现出特应性皮炎病样特征,可作为可靠的特应性皮炎脾虚湿蕴证中医病证结合动物模型,为后续脾虚湿蕴型特应性皮炎病理机制探讨、中药复方药效评价、药理机制探讨等方面研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脾虚证实验动物模型构建及评价方法的研究述评
编辑人员丨2024/6/22
中医症候实验动物模型的构建在中医药作用机理研究方面起到重要支撑作用,近年来脾虚证动物模型的构建和评价文献报道越来越多,但是构建方法标准不一,评价指标客观化不足,本文将从动物选取、模型建立、宏观表征、行为学实验、脾虚的客观指标等方面总结脾虚动物模型的构建和评价方法,以期为脾虚证实验动物模型的构建提供理论指导,为脾虚动物模型平台的选取提供文献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乙酸灌肠联合束缚夹尾应激诱导肝郁脾虚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大鼠模型的制备
编辑人员丨2024/6/22
目的 建立理想的大鼠肝郁脾虚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arrhea predominan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D)的造模方法,为IBS-D伴焦虑抑郁状态的临床研究提供动物模型基础.方法 本研究共用 60 只大鼠:(1)首先将 20 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3%乙酸灌肠组、4%乙酸灌肠组、5%乙酸灌肠组,造模及观察期结束后,通过腹泻相关指数、结肠病理组织学等观察不同造模浓度引起的腹泻状态及结肠损伤程度.(2)评估出较优造模浓度后,将另外 40 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单纯乙酸灌肠组(b组)、乙酸+束缚组(c组)、乙酸+束缚+夹尾组(d组),分别予以不同干预,共干预 8d.干预结束后对大鼠一般情况、腹泻相关指数、旷场实验(open-field test,OFT)评分、结肠病理组织学等指标进行评价.结果 (1)与空白组比较,4%乙酸灌肠组干预后第 1~3 天粪便性状评分升高(P<0.001),干预后第 4~7 天粪便性状评分逐渐降低,1 周后,与空白组相比,粪便性状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体重相对较低(P<0.01),粪便含水量升高(P<0.001);与空白组相比,5%乙酸灌肠组体重较低(P<0.001),粪便性状评分、粪便含水量、腹泻指数升高(P<0.01);3%乙酸灌肠组与空白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肠病理组织显示,与空白组相比,4%乙酸灌肠组黏膜结构完整,有少量炎症细胞浸润,病理组织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5%乙酸灌肠组有中量-大量炎症细胞浸润,病理组织评分升高(P<0.01).(2)与a组比较,b组体重较低(P<0.001),粪便性状评分、粪便含水量、腹泻指数升高(P<0.01),与a组及b组比较,c组和d组,体重较低(P<0.001),粪便性状评分、粪便含水量、腹泻指数升高(P<0.01),结肠运转时间减少(P<0.01);与c组相比,d组粪便含水量较高(P<0.001).在OFT评分方面,与a组及b组相比,c组及d组OFT评分在总距离、站立次数、直立次数均减少(P<0.05);与c组相比,d组在OFT评分总距离、站立次数、直立次数均减少(P<0.05).结肠病理组织显示,4 组黏膜结构均完整,有不同程度的炎症细胞浸润,病理组织评分上,与a组及b组相比,c组和d组较高(P<0.05).结论 4%乙酸浓度为IBS-D造模适宜浓度,叠加束缚后,能更好地模拟IBS-D腹泻、内脏高敏感特征性状态,叠加夹尾后能成功制备出肝郁脾虚型IBS-D模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苗药莴比苷(商陆)不同蒸制品对大鼠脾虚动物模型的干预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4/6/22
目的:研究苗药莴比苷(商陆)不同蒸制品对大鼠脾虚动物模型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黄苦寒泻下+饮食失节+劳倦过度"联合法建立大鼠脾虚动物模型,连续30 d.造模成功大鼠被随机分为模型组、阳性药(参苓白术散)组、莴比苷生品及不同蒸制品(蒸制4、12、22、32 h)组,连续给药20 d.另设正常组,每组10只.观察外观体征,测量脏器指数,检测ALT、AST、ALP、CRE、BUN、IFN-γ、IL-4水平,HE染色观察肝、脾、肾组织病理切片.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肝、肺、肾、胃脏器指数显著升高,脾脏指数显著降低;ALT、AST、ALP、CRE、BUN水平显著升高,IFN-γ、IL-4水平显著降低(P<0.05或P<0.01);肝组织严重损伤,细胞质溶解、疏松,严重气球样变,脾小体严重萎缩,结构不明,中间区扩张,淋巴细胞较少,肾小球、肾小囊结构紊乱、部分坏死,界限不明,囊膜萎缩.与模型组比较,莴比苷蒸制品各组明显改善脾虚大鼠便溏泄泻、精神怠倦、懒动无力等体征;肝、肺、胃脏器指数显著降低,脾脏指数显著升高;ALT、AST、CRE水平显著降低,IL-4水平显著升高(P<0.05或P<0.01);生品组大鼠肝、脾、肾病理切片均不同程度损伤,而蒸制品各组大鼠均逐渐恢复,以蒸制12 h作用最好.结论:莴比苷蒸制后可不同程度改善大鼠脾虚动物模型外观体征,降低ALT、AST、CRE水平,升高IL-4水平,一定程度修复肝、脾、肾脏器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功能性消化不良动物模型的中医证型及其评价指标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6/15
功能性消化不良(FD)作为功能性胃肠病,中医临床通过病症结合的方式进行治疗,将其分为脾虚气滞证、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寒证、寒热错杂证、肝郁脾虚证、肝郁气滞证等证型.FD动物模型的构建依据证型特定的发病机制来模拟人体症状,检测指标常采用行为学、胃肠动力学及相关蛋白水平等评估模型与FD患者的相似度.符合病症的动物模型是开展药效研究和药效评价的前提和基础,对FD中医证型的造模方法及检测指标进行整理和分析,旨在完善和优化动物模型,为后续的药物研究提供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
脾虚湿盛证动物模型构建方法探析
编辑人员丨2024/4/27
近年来,脾虚湿盛证动物模型的构建已成为中医证候研究的热点.脾虚湿盛证病位在脾,病性为虚与湿,因此模型的构建较为复杂,目前尚无公认的动物模型.现从脾虚湿盛证模型构建的思路方法及模型评价指标2个维度为核心对当前研究进行探析与总结,研究表明脾虚湿盛证动物模型常选用饮食失宜、久居湿地及劳倦过度等因素从病因角度进行模型构建,造模方法分为单因素、双因素与混合多因素;脾虚湿盛证模型评价指标常以症状及表证进行宏观与证候评价、多通过疲劳指标、胃肠功能指标及水液代谢指标进行客观评价;并从脾虚湿盛模型证候命名、模型证候评价标准及构建模型的方法剖析目前模型构建存在的问题、以此讨论并分析脾虚湿盛证动物模型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期为脾虚湿盛证动物模型的研究提供参考,为研究者提供便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