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位和氮浓度对三江蔗草幼苗生长和生物量分配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以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常见植物三江蔗草(Scirpus nipponicus)为研究对象,设置低(5 cm)、中(35 cm)、高(65 cm)3个水位和低(4 mmol·L-1)、中(8 mmol·L-1)、高(12mmol·L-1)3个氮浓度交互的室内控制实验,探究不同水位和氮浓度对湿地植物三江藨草幼苗生长及生物量分配的影响.结果 表明:水位对三江藨草幼苗生长、生物量及其分配均产生显著影响(P<0.05),随着水位的升高,三江蔗草株高增加,分株数、球茎数及根生物量降低,根茎、球茎、地下、地上和总生物量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植株地上生物量分配增加,地下(包括根和球茎)生物量分配降低;氮浓度仅对植株株高、球茎数以及地下与地上部分的生物量分配有显著影响(P<0.05),对分株数及生物量的累积均无显著影响(P>0.05);综合三江蔗草幼苗的生长特征和生物量累积,认为其生长的最适宜水位为35 cm;且低水位有利于植株对氮的吸收,高水位和高氮浓度限制植株的生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吉林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鹤与豆雁迁徙期资源利用特征与生态位分化
编辑人员丨2023/8/5
为深入了解白鹤Grus leucogeranus与豆雁Anser fabalis种群之间的资源利用特征和生态位分化,2018年秋季和2019年春季在吉林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迁徙期的白鹤和豆雁展开了研究.采用固定路线寻查的样线法和定点观察法相结合的方法,对保护区内的白鹤与豆雁的生境利用状况进行了调查,通过计算两者的生境利用率、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对其资源分配和生态位分化进行了研究.结果 表明,迁徙期白鹤主要利用芦苇沼泽,豆雁主要利用芦苇沼泽和苔草沼泽;栖息环境:豆雁对苔草沼泽和明水面的利用率相对较高,而白鹤偏好草甸、芦苇沼泽以及农田,秋迁期生态位重叠值达到最大(0.654);离岸距离:白鹤主要选择了离岸0~50 m和50 ~ 100 m的环境,豆雁选择了离岸150 ~ 200 m和>200 m的环境,秋迁期生态位重叠值达到最大(0.612);觅食地类型:白鹤偏好芦苇滩、农田和泥地,而豆雁偏好苔草滩,春迁期生态位重叠值达到最大(0.595).白鹤和豆雁的资源利用特征与生态位动态变化反映了迁徙期鸟类对生境变化的响应.两者通过选择不同的环境调节生态位宽度,减少生态位重叠,缓解种间资源分配,实现共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表水文连通性定量评估
编辑人员丨2023/8/5
水文连通性的定量评估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本研究以欧盟联合研究中心发布的全球30 m分辨率逐月地表水遥感数据集为数据源,利用地统计学连通性、最大连通距离和季节性连通水体面积3个指标,定量评估了平水年的不同月份(2016年5-10月)、不同水文年(丰水年1998年、平水年2016年、枯水年2002年)的9月、不同方向(西-东、北-南)上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表水文连通性.结果 表明:1)研究区平水年西-东方向的地统计学连通性优于北-南方向,8月和7月的地统计学连通性优于其他各月;各水文年西-东方向的地统计学连通性优劣次序为丰水年>枯水年>平水年,北-南方向的地统计学连通性优劣次序为丰水年>平水年>枯水年;平水年西-东方向6、7、9和10月的最大连通距离均集中在25.26 km,北-南方向最大连通距离则更为集中,所有月份均为10 km;平水年和枯水年的最大连通距离较为接近,但均远小于丰水年的相应值;2)研究区平水年月亮湖水库与嫩江之间、鹅头泡与其邻近湖泊之间频繁地发生季节性连通,其余绝大多数湖泊则始终保持孤立;不同水文年研究区的水文连通格局具有明显差异:丰水年形成了两个巨型连通体,平水年部分湖泊之间发生周期性连通,枯水年所有湖泊之间保持孤立;3)农田退水的承泄区鹅头泡连通体的地表水面积在春、夏、秋3个补水季节均发生了明显扩增.本研究从不同角度量化了多水源补给的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表水文连通性,研究结果可为湿地保护修复和流域水资源综合管控提供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松嫩平原苍鹭秋季栖息地选择及适宜性分布
编辑人员丨2023/8/5
苍鹭(Ardea cinerea)是松嫩平原湿地的常见鸟种,松嫩平原也是苍鹭重要的栖息地.为了了解苍鹭潜在栖息地的适宜性分布,利用GPS/GSM卫星跟踪技术,结合遥感影像和地理信息系统,应用Maxent模型对松嫩平原苍鹭秋季潜在的栖息地进行了评价,并对其适宜性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水源距离和绿度指数是影响松嫩平原苍鹭秋季栖息地适宜性的重要环境变量;松嫩平原内苍鹭适宜栖息地面积为2761.06 km2(占研究区域的1.24%),主要分布在大庆(756.86 km2,占适宜栖息地面积的27.41%)、白城(537.14 km2,占适宜栖息地面积的19.45%)、齐齐哈尔(439.43 km2,占适宜栖息地面积的15.92%)等地市行政区,以大庆市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429.90 km2,占适宜栖息地面积的15.57%)、白城市镇赉县(334.92 km2,占适宜栖息地面积的12.13%)、大庆市肇源县(185.54 km2,占适宜栖息地面积的6.72%)等县级行政区为主;其中,15.79%的适宜栖息地依次受到莫莫格保护区(10.34%)、扎龙保护区(3.47%)、向海保护区(0.67%)、查干湖保护区(0.54%)、大布苏保护区(0.41%)、乌裕尔河保护区(0.36%)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建议对未受到保护的零星小面积栖息地给与更多关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大鸨东方亚种在中国的分布
编辑人员丨2023/8/5
大鸨东方亚种(Otis tarda dybowskii)曾广泛分布在我国19个省及直辖市,但由于人为干扰导致的栖息地丧失和破碎化,其生存空间不断缩小,生存环境日益恶劣.有关大鸨东方亚种分布范围还缺乏全面的认识,这不利于关键保护地的确定和保护对策的科学制定.本研究基于野外调查,结合近20年大鸨东方亚种的文献资料和网络报道,统计分布点数据,并根据大鸨的活动范围,分析了其繁殖地、越冬地和迁徙停歇地的分布.结果表明,大鸨东方亚种现今仅在内蒙古、河南、河北、陕西、山西等14个省市有分布,其中,70.91%的分布点在陕西省、河南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图牧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格斯台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东方亚种重要的繁殖地,但有14.72%繁殖点在保护区外围;陕西、山西及河南三省交界处的黄河湿地、河南新乡鸟类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河北沧州及白洋淀地区是其主要的越冬地,黄河中下游沿岸是越冬区的最南缘.在图牧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明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有较为稳定的大鸨越冬记录,表现出部分迁徙行为.大鸨中途停歇地分布较为分散,内蒙古乌梁素海保护区、内蒙古高格斯台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蒙古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吉林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河北闪电河国家湿地公园、河北沧州地区、北京延庆区野鸭湖、天津蓟县青甸洼湿地及其周边地区是其迁徙的重要中途停歇地.应当加强当前大鸨栖息地的保护及对潜在风险进行管控,提升公众保护意识,以减少人为干扰,提高大鸨的存活率.本研究通过整合近20年的分布数据,较为全面地认识了大鸨东方亚种的分布,并探讨了目前大鸨面临的威胁,为保护对策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