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蚯蚓与丛枝菌根真菌接种对石漠化土壤碳组分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探明石漠化土壤碳组分积累和分配对丛枝菌根真菌(AM)与蚯蚓接种的响应,可为提升石漠化土壤固碳潜力及生物修复效率提供数据参考.本研究选择白枪杆为寄主植物,设置接种摩西斗管囊霉(FM)、蚯蚓(E)、蚯蚓+摩西斗管囊霉(E+FM)和不接种(CK)4个处理,研究不同处理土壤碳组分(总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易氧化有机碳、惰性有机碳)及其分配(微生物生物量碳/总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总有机碳、惰性有机碳/总有机碳)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1)蚯蚓、丛枝菌根真菌单独与共同接种处理均显著促进了土壤碳库各组分积累.与CK相比,接种处理土壤碳组分含量均值的增幅表现为:E+FM>E>FM,接种处理显著促进了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总有机碳(30.5%~68.5%)和易氧化有机碳/总有机碳(31.2%~39.2%),但降低惰性有机碳/总有机碳(2.9%~16.2%).2)不同处理土壤碳组分积累和分配的时空变化存在差异.各碳组分含量最大值均出现在6月,其中E+FM处理各碳组分含量较CK的增幅(33.0%~122.1%)显著高于E(31.2%~95.4%)和FM处理(9.2%~41.3%);微生物生物量碳/总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总有机碳最大值出现在6月,惰性有机碳/总有机碳最大值则出现在12月,此时3个接种处理各碳组分占有机碳的比例较CK的变幅表现为:E+FM>E>FM;各碳组分含量及其分配均沿土层加深递减(9.7%~146.2%),其中E处理碳组分含量降幅最小,而E+FM处理微生物生物量碳/总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总有机碳降幅最小、惰性有机碳/总有机碳降幅最大.3)3个接种处理土壤理化性质变化显著影响各有机碳组分积累及分配,其中碳库组分含量及分配与土壤pH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其他土壤指标呈显著正相关.4)主成分分析显示,土壤含水量、全氮、全磷是影响碳组分积累的主要驱动因子,而土壤含水量、全磷、pH是影响土壤碳组分分配的主控因子.因此,蚯蚓、AM真菌及其交互作用均显著影响石漠化土壤碳组分积累与分配,其影响程度主要取决于土壤含水量、pH及氮磷养分状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新疆地区生物安全实验室人员职业紧张及其与工作相关肌肉骨骼疾患关系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了解新疆地区生物安全实验室(biosafety laboratory,BSL)工作人员职业紧张现况,分析其可能的影响因素及其与工作相关肌肉骨骼疾患(work-related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WMSDs)的关系.方法 2021年5月,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对新疆各地区BSL工作人员进行调查.采用付出回报-失衡调查表(effort-reward imbalance,ERI)调查职业紧张情况,《中国肌肉骨骼疾患调查问卷》调查WMSDs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职业紧张的影响因素;采用倾向性匹配法对是否患WMSDs员工的人口学变量和工作相关因素进行匹配后,再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职业紧张与BSL工作人员WMSDs发生风险的关系.结果 纳入BSL工作人员7 924人,职业紧张检出率为83.38%(6 607人),WMSDs患病率为69.16%(5 480人).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SL等级为二级的实验室工作人员发生职业紧张的风险是BSL等级为一级的工作人员的1.219倍(P<0.05);30~44岁组、≥ 50岁组发生职业紧张的风险分别是20~25岁组的1.221倍、1.375倍(均P<0.05);大专、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BSL工作人员发生职业紧张的风险分别是中专及以下的1.527倍、2.379倍(均P<0.05);管理人员、实验技术人员发生职业紧张的风险分别是其他岗位(后勤人员,工程人员等)的1.772倍、1.840倍(均P<0.05);月均收入≥ 4 000元的实验室工作人员发生职业紧张的风险是<4 000元的1.374倍(P<0.05).倾向性评分结果显示:匹配前,大部分变量在两组员工(是否患WMSDs)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匹配后,得到BSL工作人员2 223对,两组所有人口统计学变量和工作相关变量(性别、BSL等级、年龄、文化程度、工龄、职称、岗位类别、婚姻状况、月均收入)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匹配后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ERI量表中付出维度、回报维度和超负荷维度得分与BSL工作人员出现WMSDs的风险为正相关关系(OR=1.06、1.01、1.06,均P<0.001).结论 职业紧张和WMSDs在BSL工作人员中较为普遍,职业紧张可能增加发生WMSDs的风险.应根据工作人员能力的不同,合理地分配工作任务,建立标准化的工作流程,定期开展健康教育,及时安排心理咨询和指导,积极预防BSL工作人员心理问题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甘蓝型油菜种子硫代葡萄糖苷含量的QTL定位及候选基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解析甘蓝型油菜种子硫代葡萄糖苷性状的重要遗传位点及候选基因,为甘蓝型油菜硫苷基因克隆和品种品质改良奠定基础.[方法]以甘蓝型油菜KN DH群体种子为材料,对在4个种植环境的种子硫苷含量进行QTL定位和候选基因分析.[结果](1)甘蓝型油菜种子硫苷含量变异系数较高且较为稳定,服从数量性状的遗传特点.(2)7 个一致性 QTL(cqGC.A9-5、cqGC.A9-7、cqGC.A9-9、cqGC.C2-9、cqGC.C2-10、cqGC.C9-5 和 cqGC.C9-6)为环境稳定表达 QTL,包括 3 个主效 QTLcqGC.A9-5、cqGC.C2-10 和 cqGC.C9-5).(3)在主效 QTL cqGC.A9-5 和 cqGC.C9-5 鉴定到 3 个候选基因(BnaA09g05480D、BnaC09g05620D 和 BnaC09g05810D),主要涉及硫苷生物合成途径中吲哚-3-乙醛肟、3-烷基-苹果酸的合成及硫苷的转运与分配.[结论]甘蓝型油菜种子硫苷含量为数量性状.3个甘蓝型油菜硫苷含量主效QTL被鉴定到,其置信区间候选基因的拟南芥同源基因参与硫苷合成途径中间产物合成及促进硫苷的转运与分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骨关节炎的孟德尔随机化分析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一种常见的关节慢性退行性疾病,是导致慢性疼痛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多项研究表明OA与许多因素存在因果关联,如细胞因子、代谢性疾病、营养物质、肠道菌群和生活行为等。危险因素包括肥胖、高血脂水平和骨矿物质密度等,保护因素包括使用保钾利尿剂和醛固酮拮抗剂、叶酸和精氨酸等。这些因素主要通过参与机体的炎症反应和物质代谢过程或通过改变负重关节的生物力学从而影响OA的进展。此外,OA的慢性疼痛症状、炎性因子的表达以及非甾体类抗炎药的使用可能会增加其他疾病的患病风险,如2型糖尿病、重度抑郁症和帕金森病。孟德尔随机化是一种探索疾病与危险因素之间因果关联的新方法,该方法利用遗传变异的随机分配模拟随机对照试验,使用与危险因素相关的工具变量与疾病进行分析,从而检验两者之间的因果关联。本综述纳入OA的孟德尔随机化相关研究,分析OA与代谢性疾病、心血管疾病、骨骼肌肉系统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精神疾病、细胞因子、代谢组学、营养物质、肠道菌群、生活行为以及端粒长度和线粒体异质性之间的因果关联,对OA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应用人脱细胞同种异体真皮基质材料修补硬脑膜缺损的随机对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人脱细胞同种异体真皮基质材料在硬脑膜缺损修补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平行对照临床研究方法,纳入2015年5月至2018年9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53例)和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神经外科(35例)收治的需行硬脑膜修复术的患者。将88例受试者随机分配至试验组(45例)和对照组(43例)。试验组采用人脱细胞异体真皮基质进行修补,对照组采用猪来源生物型硬脑膜补片进行修补。术中术者评价材料的韧性、延展性和可缝合性。术后定期住院或门诊随访患者的负压球引流量及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术后10 d、3个月及6个月复查头颅CT或MRI,观察术区硬膜外积液及皮下积液情况,以判断有无脑脊液漏。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术中材料的评估结果以及术后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等。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基线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比较,术后24 h负压球引流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977)。两组受试者术后伤口均为Ⅰ级愈合,均无皮下积液和脑脊液漏。至术后6个月末次影像学随访,两组患者的影像学检查均提示硬脑膜修补局部无异常信号。试验组与对照组一般不良事件发生率[62.2%(28/45)对比48.8%(21/43)]和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6.7%(3/45)对比4.6%(2/43)]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与人工修补材料相关的不良事件。与对照组比较,术中术者对试验组人工修补材料的韧性、延展性及可缝合性更为满意(均 P<0.05)。 结论:人脱细胞同种异体真皮基质材料在硬脑膜缺损修补术中具有较好的韧性、延展性和可缝合性,修补效果与常规硬脑膜补片相似,且不增加术后不良事件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miR-155及IFN-γ在新生大鼠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损伤模型中的表达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采用腹腔内注射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的方法建立新生大鼠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肺损伤模型,检测肺组织中miR-155及IFN-γ的表达情况。方法:选取80只新生SD大鼠于生后第7天分配到实验组(LPS组)及对照组(等渗NaCl组),每组40只。LPS溶液以4 mg/kg注射到实验组新生SD大鼠腹腔内,构建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atal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NARDS)动物模型,等渗NaCl溶液以4 ml/kg注射到对照组新生SD大鼠腹腔内。分别于给药后的3 h、6 h、12 h及24 h进行肺组织标本取材,观察肺组织的表面变化,然后进行肺切片HE染色,观察其病理变化,并进行肺组织损伤评分,最后采用RT-PCR技术和ELISA方法分别测定肺组织内miR-155与IFN-γ的表达情况。结果:(1)实验开始后,实验组新生大鼠逐渐呈现出ARDS的临床表现,其肺组织肉眼观察、病理变化及肺组织损伤评分均提示出现NARDS肺损伤表现,表明建模成功。(2)实验组与对照组大鼠肺组织内miR-155(1.33±0.12 vs 0.95±0.02、1.77±0.17 vs 0.96±0.01、2.18±0.09 vs 0.96±0.02及2.43±0.06 vs 0.96±0.02)及IFN-γ(370.79±13.89 vs 273.03±11.44、424.24±10.11 vs 270.70±13.05、466.63±6.57 vs 268.11±7.88及519.13±7.09 vs 272.97±12.54)的表达量(ng/L)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且实验组各组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分别为165.983和408.574, P<0.01)。实验组肺组织内miR-155与IFN-γ的表达量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呈上升趋势。 结论:成功构建NARDS动物模型后,NARDS大鼠肺组织内miR-155及IFN-γ的表达显著增高,且具有时序性,miR-155有望成为诊断NARDS的早期生物标志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维生素C治疗脓毒性休克:一项多中心临床试验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维生素C具有抗氧化作用。在脓毒性休克中,维生素C可能减轻氧化应激引起的组织损伤。先前已有多个团队进行过研究,但其数据结果存在许多相互矛盾的地方。为此,有学者进行了一项多中心、随机、安慰剂对照试验。在该试验中,研究人员将符合以下条件的成人患者随机分配至静脉输注(静注)维生素C(剂量为50 mg/kg)或配对安慰剂组,给药方案为每6 h 1次,至96 h,入组条件: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不超过24 h,经证实或疑似感染为主要诊断,正接受血管升压药治疗。主要评价指标为28 d内死亡或持续器官功能不全(定义为使用血管升压药、有创机械通气、新使用肾脏替代治疗)组成的复合指标。结果显示,总共有872例患者被随机分组(维生素C组435例,安慰剂组437例)。维生素C组和安慰剂组分别有44.5%(191/429)和38.5%(167/434)患者发生主要结局事件〔风险比(hazard ratio, HR)=1.21,95%可信区间(95% confidence interval,95% CI)为1.04~1.40; P=0.01〕。28 d时,维生素C组和安慰剂组分别有35.4%(152/429)和31.6%(137/434)患者死亡( HR=1.17,95% CI为0.98~1.40),分别有9.1%(39/429)和6.9%(30/434)患者存在持续器官功能不全( HR=1.30,95% CI为0.83~2.05)。在器官功能不全评分、生物标志物、6个月生存率、健康相关生活质量、3级急性肾损伤、低血糖发作等指标方面,两组间结果相似。维生素C组有1例患者发生严重低血糖发作,1例发生严重过敏事件。研究人员据此得出结论:ICU中正接受血管升压药治疗的脓毒症成人患者中,与使用安慰剂相比,接受静注维生素C治疗的患者28 d内死亡或持续器官功能不全风险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罗汉果醇对脂多糖诱导急性肺损伤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通过脂多糖刺激小鼠以及人单核细胞THP-1诱导的急性炎症模型,探索罗汉果醇促进AMPK磷酸化后靶向调控炎症通路的作用以及相关机制,为罗汉果醇(MO)能否对急性肺损伤的临床治疗中得到应用提供研究证据。方法:动物实验:取用24只6~8周龄清洁级C57BL/6雄性小鼠,采用随机(随机数字法)法将小鼠分为对照组、罗汉果醇(MO)组、脂多糖组、脂多糖+MO组,每组各分配6只。对照组小鼠腹腔注射生理盐水(30 mL/kg),MO组小鼠腹腔注射MO(30 mg/kg),脂多糖组小鼠腹腔注射脂多糖(10 mg/kg),脂多糖+MO组小鼠腹腔注射MO(30 mg/kg),30 min后另一侧腹腔注射脂多糖(10 mg/kg)。经过12 h后,处死小鼠取材,并进行病理学、分子生物学检测。细胞实验:取用状态良好的THP-1细胞用含10%胎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基中培养24 h后,用100 ng/mL PMA诱导分化成巨噬细胞,设置对照组、罗汉果醇(MO)组、脂多糖组、脂多糖+MO组。药物刺激结束后收集各组细胞悬液,所得细胞及培养基上清液用于后续检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脂多糖组的损伤程度明显,组织切片的H&E染色结果中可见肺泡腔结构破坏,炎症细胞浸润增多,且有出血以及肺泡腔间隔明显增厚;在加入MO干预下,小鼠肺组织的损伤程度大幅度改善,MPO、肺湿/干重比等也有了显著的降低。肺组织中炎症因子IL-1β、IL-6、TNF-α的mRNA水平也同样在MO的干预下显著下调[(2.96±0.10) vs. (5.53±0.14),(8.62±0.17) vs. (12.31±0.09),(3.01±0.09) vs.(4.85±0.36)]。在脂多糖组小鼠肺组织中炎性小体的主要成分蛋白NLRP3、caspase-1 p20、GSDMD-N、ASC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而脂多糖+MO组中AMPK磷酸化水平提高,焦亡相关蛋白的表达均得到有效地抑制[(0.58±0.09) vs.(0.89±0.15)、(0.19±0.08) vs. (0.93±0.16)、(0.65±0.09) vs. (0.86±0.14)、(0.30±0.12) vs. (0.47±0.10),均 P<0.05];同时通过ELISA法测得在组织中焦亡的主要标志物炎症因子IL-1β、IL-18的分泌同样可以被MO缓解。而细胞实验中MO同样促进了AMPK的磷酸化,抑制NLRP3炎症小体相关成分蛋白表达,同时明显提高了细胞活力。 结论:MO通过促进AMPK的磷酸化抑制NLRP3介导的细胞焦亡,进而缓解脂多糖诱导的急性肺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呼吸疾病生物样本库共享机制探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规范化的样本资源和高质量的临床大数据作为医学研究的重要资源,只有通过资源共享,才能达到最大化的利用。方法:本文尝试探讨了基于呼吸疾病生物样本库资源共享平台的共享机制,提出了共享模式中建议涉及的内容,从平台构建背景、管理规程、法律伦理体系、数据共享原则和利益分配等方面阐述平台的运行机制。结果:建立资源共享平台符合我国临床研究的发展方向,提出适合呼吸疾病领域的临床研究资源共享模式,也将引导临床科研领域的高速发展。结论:呼吸疾病生物样本库共享平台的建设有利于推动大数据背景下生物样本和信息资源的开放与共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新型生物补片在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中临床价值的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新型非交联生物补片在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取2019年9月至2020年3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等3家医学中心收治的50例成人单侧腹股沟疝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患者修补术中使用新型非交联生物补片设为试验组;修补术中使用轻质大网孔部分可吸收合成补片设为对照组。观察指标:(1)入组患者分组情况。(2)研究终点。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范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和(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等级资料比较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重复测量数据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以疝复发率作为有效性评价依据,按照意向性治疗分析,使用可信区间法(Newcombe Wilson法)对两组的疝复发率进行非劣效统计分析,如果两组疝复发率之差的95%可信区间上限<10%,则认为试验组非劣于对照组。 结果:(1)入组患者分组情况。筛选出符合研究条件的成人腹股沟疝患者50例;男44例,女6例;年龄为(60±15)岁。50例患者随机分配至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1例患者未进行术后2个月的随访,其余均完成所有预期随访。两组患者均无脱落、剔除。(2)研究终点。①主要研究终点: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疝复发率分别为0和4%(1/2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非劣效检验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疝复发率之差的95%可信区间为-19.54%~9.72%,可信区间上限9.72%<10%。②次要研究终点:对照组2例患者术后14 d发生血清肿,两组其余患者随访期间均无血清肿发生,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对照组1例患者术后2个月主诉存在腹股沟区不适或异物感,两组其余患者随访期间均无腹股沟区不适或异物感,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试验组患者无手术部位感染,对照组有1例术后皮肤感染(与补片无关)。两组患者在随访期间内均无发热、过敏反应、补片相关严重不良反应。术后2 d至术后18个月,试验组患者术后静息视觉模拟评分量表评分和术后运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评分分别由(0.44±1.00)分变化为0分和(1.28±1.46)分变化为0分,对照组上述指标分别由(0.40±0.76)分变化为(0.24±1.20)分和(1.28±1.14)分变化为(0.44±1.29)分,两组患者上述指标中仅术后运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评分的时间效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时间=10.19, P<0.05)。新型非交联生物补片植入前厚度为0.5~0.7 mm;术后2个月10例试验组患者腹股沟B超检查结果显示补片植入区存在厚度约2 mm的强回声区。 结论:新型非交联生物补片应用于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