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旋转点下移的前臂逆行骨间后动脉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旋转点下移的前臂逆行骨间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自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我们采用旋转点下移的前臂逆行骨间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16例。一期修复12例,二期修复4例。手掌背侧7例,虎口部7例,手指背侧2例。缺损面积为4.0 cm×3.0 cm~9.5 cm×6.0 cm。皮瓣供区直接拉拢缝合或采用全厚皮片移植修复。结果:术后16例皮瓣均存活,其中15例伤口Ⅰ期愈合,1例皮瓣术后发生静脉危象,拆除缝线积极处理,经加强换药最终存活。术后均获得随访,时间为6~18个月,平均13个月,皮瓣外形不臃肿,质地良好,无明显色素沉着,供受区功能恢复良好。结论:旋转点下移的前臂逆行骨间后动脉穿支皮瓣血供可靠,操作相对简便,可修复手部远端创面,同时降低骨间后神经损伤的手术风险,减少供区损害,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同指指背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拇指较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同指带桡神经浅支拇指背侧支的指背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拇指较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2019年1月唐山市第二医院手外科16例(16指)拇指较大面积软组织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3例,女3例;年龄22~58岁,平均37岁。挤压伤6例,绞伤6例,电锯伤及切割伤4例。拇指单纯掌侧软组织缺损7例,掌侧合并侧方软组织缺损6例,指背缺损3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2.0~7.0 h,平均4.0 h。清创后软组织缺损面积3.3 cm×1.8 cm~6.0 cm×2.8 cm。采用大小为3.6 cm×2.1 cm~7.0 cm×3.2 cm的同指指背动脉穿支皮瓣逆行修复,同时将皮瓣携带的桡神经浅支拇指背侧支与创面内的指固有神经残端吻合。供区12例直接拉拢缝合,4例残留小面积创面行全厚游离皮片植皮修复。术后观察皮瓣成活情况,观察末次随访时皮瓣血运、外观、质地及静态两点辨别觉,对比伤指与健侧掌指关节和指间关节总活动度(TAM)及虎口角。结果:术后1例皮瓣表面出现水泡,拆除蒂部部分缝线,经换药后皮瓣成活。其余15例皮瓣顺利成活。16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24个月,平均14个月。皮瓣外观良好,质地柔软,与周围组织相近,耐磨、耐寒冷。皮瓣静态两点辨别觉为8~13 mm。伤指TAM为138°±3.9°、健侧为140°±3.4°,伤侧虎口角度为95°±10.3°、健侧为96°±9.2°,两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1.861、1.732, P值均>0.05)。供区仅残留线性瘢痕。 结论:同指背侧带桡神经浅支拇指背侧支的指背动脉穿支皮瓣可逆行修复拇指多个部位较大面积软组织缺损,操作简单、疗效满意,供区损伤小,适合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虎口区皮肤观测及其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基于尸体标本对虎口区皮肤的解剖进行科学的测量和形态学评估,指导虎口区皮瓣的设计。方法:2020年3月至2021年12月,江苏省宿迁第三医院手外科选取16例经10%甲醛常规防腐固定、手部无外伤或者畸形的尸体标本,根据虎口区域特征选择虎口区域皮瓣的标志点,确定虎口区皮肤切取标准。对拇指在桡侧外展(r)和掌侧外展(p)这两个体位下虎口区皮肤的各观测指标进行测量。数据采用 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根据测量结果得出标准化的虎口区皮瓣形状和参数。 结果:拇指处于掌侧外展位时,女性/男性虎口最大间距[a(p)]为5.78/8.42 cm,虎口区皮肤面积[S(p)]为17.09/23.63 cm 2;拇指处于桡侧外展位时,女性/男性的虎口间距[a(r)]为4.86/6.28 cm,虎口区皮肤面积[S(r)]为14.39/20.15 cm 2。两个体位之间间距和面积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拇指在两个不同的外展体位下,皮瓣长轴的长度[b(r)]和[b(p)]相比较(分别为7.54/9.38 cm和7.34/9.74 c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通过形态学测量发现,虎口区皮肤的形态并非对称的梭形,而是一个偏向示指侧的不规则四边形。 结论:虎口区域皮瓣的设计和测量要以拇指掌侧最大外展体位时作为参考,非对称的四边形虎口区皮瓣设计更符合该区域解剖形态特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类风湿性滑膜炎累及桡神经浅支合并桡神经深支卡压超声表现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者男,56岁,因1个月前手部扭伤后出现右手五指伸指困难,伴手掌虎口处感觉减退入院。既往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史5年,口服雷公藤、地塞米松、泼尼松等药物治疗。入院后完善实验室检查:类风湿因子2 390 U/ml。超声检查显示桡神经主干至桡神经浅支增粗,神经鞘膜内可见低弱回声包块,长约10 cm,较厚处约0.6 cm,低弱回声包块深方可见正常桡神经纤维束,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示低弱回声内未见明显血流信号。桡神经深支于旋后肌入口处卡压,近端及远端桡神经深支增粗,回声减低(见图1~3)。考虑类风湿性滑膜炎累及桡神经,桡神经深支卡压可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以第一跖背动脉为蒂的 趾皮瓣与第二足趾组合移植再造手指缺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以第一跖背动脉为蒂的 趾皮瓣与第二足趾组合移植再造手指缺损的临床疗效。 方法:自2017年6月至2020年4月,采用以第一跖背动脉为蒂的 趾皮瓣与第二足趾组合移植再造手指缺损6例,其中拇指掌骨基底水平缺损1例,拇指掌指关节缺损1例,拇指近节基底缺损1例,示指近节基底水平缺损1例,拇指皮肤缺损伴虎口小部分皮肤缺损2例。移植组织动脉与桡动脉深支通过直接吻合或血管桥接建立血供,大隐静脉与头静脉直接吻合建立回流。 结果:术后6例再造指全部存活,未发生动脉危象及静脉危象。随访5~20个月,再造手指外形及功能满意,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优4例,良2例。供区恢复良好,功能无明显障碍。结论:以第一跖背动脉为蒂的 趾皮瓣与第二足趾组合移植再造手指具有外形好、功能满意、供区损失小特点,是修复手指缺损的良好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2019和2020年青海省人间布鲁氏菌病监测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掌握青海省人间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流行趋势,为科学防治布病提供依据。方法:2019、2020年,在青海省的国家级和省级布病监测点,共18个县(市、区,简称县),每年每个县抽检常住职业人群血清样本不少于400份,进行布病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和试管凝集试验(SAT),按《布鲁氏菌病诊断》(WS 269-2019)标准进行检测和判定。结果:2019年国家级布病监测点共监测1 612人,检出RBPT阳性93人、SAT阳性54人,确诊患病人数54人,患病率为3.35%(54/1 612);2020年国家级布病监测点共监测1 677人,检出RBPT阳性151人、SAT阳性80人,确诊患病人数80人,患病率为4.77%(80/1 677)。不同年份间国家级布病监测点RBPT阳性率、SAT阳性率及患病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 = 12.52、4.24、4.24, P均< 0.05)。2019年省级布病监测点共监测6 043人,检出RBPT阳性128人、SAT阳性91人,确诊患病人数87人,患病率为1.44%(87/6 043);2020年省级布病监测点共监测5 664人,检出RBPT阳性108人、SAT阳性59人,确诊患病人数52人,患病率为0.92%(52/5 664)。不同年份间省级布病监测点RBPT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 = 0.66, P = 0.416),而SAT阳性率及患病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 = 4.98、14.57, P均< 0.05)。 结论:2019和2020年青海省国家级与省级布病监测点均有人间布病病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自行设计Mini-Ilizarov外固定架在虎口挛缩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价自行设计的Mini-Ilizarov外固定架在虎口挛缩中的应用及治疗效果。方法:自2015年10月至2018年8月我院收治虎口挛缩患者6例,应用自行设计组装的Mini-Ilizarov外固定架固定,术后通过调整装置,缓慢撑开并矫正虎口挛缩。随访采用Tada评分系统,比较术前、术后虎口挛缩矫正效果及拇指对掌、外展、握持及握拳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手术前、后虎口挛缩均得到改善,外观矫正,且拇指对掌、外展等功能得到一定程度恢复,但其中2例因外固定架固定时间不够,随访中发现轻度反弹复发。结论:使用自行设计的Mini-Ilizarov外固定架固定,结合改进的瘢痕松解术及恰当的植皮、皮瓣转移覆盖术治疗,可以有效治疗及改善虎口挛缩,在一定程度上恢复拇指相关功能,且不易复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3D打印技术结合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外伤术后重度虎口挛缩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运用3D打印镜像技术术前精确设计股前外侧穿支皮瓣,治疗外伤性重度虎口挛缩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7年12月至2020年1月我科收治外伤后重度虎口挛缩患者11例,虎口角平均(20.5±3.5)°,虎口宽度平均(2.5±0.3)cm,术前画出患侧手术切口线,根据体表标志在健侧相对位置画出切口线,根据健侧虎口设计图形,通过3D镜像技术直接打印出患侧开大至正常后的虎口创面的形状及大小,根据样布设计皮瓣,术前B超探查股前外侧区域穿支口径及位置,以直径在0.8 mm以上穿支为皮瓣供血动脉,术前即可设计画线,术中彻底松解挛缩虎口,采用对侧股前外侧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切取游离皮瓣面积为9.0 cm×4.5 cm~11.0 cm×6.0 cm,皮瓣供区均直接缝合。术后采用医用高分子夹板固定拇指于外展对掌位4周,行系统康复理疗。结果:术后11例皮瓣全部存活,无血管危象,供区均Ⅰ期愈合,随访5~14个月,平均10个月,虎口外形明显改善,两点分辨觉10~15 mm,虎口角平均(89.5±3.5)°,虎口宽度平均(5.9±0.8) cm,拇对掌、对指及其内收、外展活动良好。结论:应用3D打印技术可明显缩短术中皮瓣设计时间,设计也更加精确,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虎口挛缩创面临床效果良好,能有效防止术后虎口再度挛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成人巨指指列切除后示指移位病例报告一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男,62岁,因右手中环指疼痛畸形就诊。家族自祖辈至儿女四肢或其他系统器官均无先天畸形病史,患者未合并其他系统器官的先天畸形,既往患指未经治疗。临床检查:右中环指肥大畸形,大小为健侧对应手指的2~3倍,两指呈蟹足样分别向尺侧、桡侧侧弯,皮色皮温未见明显异常,皮肤粗糙,伴有增生小结节,痛觉过敏,指间关节及掌指关节均僵直无活动度。因中环指畸形,示指和小指无法正常进行屈伸活收展动。大鱼际萎缩塌陷,拇指内收与外展尚可,对掌不能,掌指关节屈伸活动范围较健侧小,指间关节活动度与健侧拇指无明显差别。右手正斜位(DR):右手第3、4指列掌骨及指骨形态欠规则,相应掌指关节及指间关节间隙变窄,部分已融合消失,第3、4掌指关节周围及第3掌骨近段可见不规则骨质增生,且骨质增生影相互融合。患者随机血糖20.0 mmol/L,血压182/105 mmHg,诊断为糖尿病、高血压。待血压、血糖调控平稳后行右中、环指指列切除,示指移位术。于中指近节掌桡侧、环指近节掌尺侧分别作纵向Z字切口,切口向掌根部延伸,并于掌根部交汇形成大"V"形切口,背侧切口同掌侧。逐层切开皮肤、皮下,可见皮下脂肪增生,增生脂肪组织较正常脂肪组织质地略韧,色略黄。切开腕横韧带近端,可见正中神经及其分出的指总神经及中环指的指神经瘤样增生,周径明显增粗,约为正常的2~3倍,周围包绕着增生的脂肪组织。分离神经、血管及屈伸肌腱,血管及肌腱未见明显增粗。中、环指的指骨长、宽度约为健侧2~3倍。第3、4掌骨长度与健侧相近,但第3掌骨的宽度为健侧2倍。中指自掌指关节向桡侧侧弯,环指向尺侧侧弯,第3、4指列指间关节、掌指关节及掌骨间关节均可见大量骨赘生成并互相融合,关节间隙不可见,各关节无活动度。于掌骨基底水平结扎并离断手掌、背侧动静脉。完全切除中、环指指神经及对应指总神经及部分正中神经。在第3、4掌骨基底水平完全离断屈、伸肌腱及对应蚓状肌和骨间肌,避免损伤示、小指骨间肌致术后患侧手内在肌无力。切断示、中指,环、小指间掌骨间横韧带并保留残端,可用于示指移位后韧带修复。松解掌骨间关节,从第3、4掌骨基底截断中、环指指列,但保留第3掌骨基底作为残端。用摆锯于第2掌骨基底截指,保护示指神经血管束及屈伸肌腱,将示指向尺侧移位于第三掌骨基底用克氏针固定,C臂机透视确定位置良好,无明显旋转移位后钢板固定。修补中环指掌骨间横韧带残端和腕掌关节及掌指关节的关节囊。将第3、4指列截除后中指近节桡侧和环指近节尺侧皮肤形成筋膜组织瓣修复截指创面,石膏外固定。切除指列整体送检,病理报告:右手中、环指皮下纤维脂肪组织增生。术后每日换药,观察皮瓣血运,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术后2周复查,切口愈合、无感染,皮瓣无坏死,继续石膏外固定。术后4周右手X线片见移位示指基底骨质愈合,拔除克氏针,保留钢板。嘱患者开始康复训练。术后18个月复查,巨指症无复发,手术切口轻度瘢痕增生,瘢痕血运、弹性良好,未影响手功能。X线片示移位后的示指骨性愈合,轴线良好。拇指内收、外展可,虎口大小可,拇指指间关节及掌指关节主动屈伸关节活动度与术前相同,对掌功能较差。根据Jebesen手功能标准测试患侧整体手功能,患者可以用移位后的示指和拇指握笔写字、模拟翻树叶、模拟进食、摆放大件物品、挪动空盛物罐。记录健侧与患侧示小指掌指关节、指间关节的主动屈伸活动度。采用总主动活动度(total active movement,TAM)系统评定法测定,可得右手示指TAM约为健侧的76.2%,右手小指TAM约为健侧的76.1%,移位的示指和小指活动度均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双指背侧方旋转皮瓣治疗先天性扣拇畸形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介绍一种取自示指桡背侧和拇指尺背侧的双旋转皮瓣治疗先天性扣拇畸形方法,评估这种皮瓣设计对开大虎口、松解拇指掌指关节掌侧皮肤挛缩的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北京积水潭医院手外科治疗的先天性扣拇畸形患儿资料。术中设计示指桡背侧长三角形皮瓣,转位后主要用于开大、加深虎口;取拇指尺背侧三角形皮瓣,转位后主要用于覆盖掌侧缺损皮肤。根据肌腱发育异常及肌肉挛缩情况,分别行不同程度的拇短伸肌腱紧缩或重建,以及拇指内在肌松解。术后石膏固定1个月,随后开始规律的手功能康复锻炼。术后随访皮瓣存活情况及供区愈合情况,评估虎口开大和掌侧皮肤软组织松解的效果及拇指功能,并进行患儿父母满意度调查。结果:共纳入先天性扣拇畸形患儿10例,平均年龄26个月(11~36个月),共11只患手,左4只患手、右7只患手。所有患儿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拇指掌指关节掌侧软组织挛缩,虎口窄小。术后随访10.2个月(4~24个月),所有转移皮瓣均成活,未发生边缘坏死。虎口开大及掌侧软组织挛缩松解效果满意,拇指外展及掌指关节背伸角度获得明显改善(掌侧外展平均42°,范围38°~43°;主动背伸角度平均1.6°,范围-5°~10°)。患儿父母对拇指和虎口外观及手功能总体满意率为100%。结论:双指背侧方旋转皮瓣切取简单,可有效起到加大、加深虎口,覆盖掌侧皮肤缺损的作用,是先天性扣拇畸形手术中皮瓣修复的可靠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