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血管内治疗后转归的预测因素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急性基底动脉闭塞(acute basilar artery occlusion, ABAO)患者血管内治疗(endovascular therapy, EVT)后转归的预测因素。方法:前瞻性纳入2019年5月至2022年9月在亳州市人民医院接受EVT的ABAO患者。收集人口统计学、临床资料、围操作期相关参数以及随访资料。在术后90 d进行转归评价,改良Rankin量表评分≤3分定义为转归良好,>3分定义为转归不良。应用多变量 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EVT后转归良好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果:共纳入42例ABAO患者,21例(50.0%)转归良好,21例(50.0%)转归不良组。两组患者在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后循环阿尔伯塔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posterior circulation Alberta Stroke Program Early CT Score, pc-ASPECTS)、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以及血管成功再通、使用补救治疗措施和发生并发症的患者构成比方面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均<0.05)。多变量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校正其他危险因素后,低NIHSS评分[优势比(odds ratio, OR)0.756,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0.615~0.903; P=0.008]、较少使用补救治疗措施( OR 0.170,95% CI 0.033~0.884; P=0.035)以及高pc-ASPECTS( OR 4.274,95% CI 1.418~12.882; P=0.010)是转归良好的独立预测因素。 结论:半数ABAO患者EVT后转归良好,入院时低NIHSS评分、高pc-ASPECTS以及较少使用补救措施是ABAO患者转归良好的独立预测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早期血栓切除术时间窗的灌注成像不匹配特征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关于不匹配特征在进行早期血管内治疗(endovascular treatment, EVT)的患者中的作用,目前还知之甚少。意大利米兰ASST Grande Ospedale Metropolitano Niguarda的Schwarz等进行了一项回顾性单中心研究,旨在描述在早期时间窗内接受EVT的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所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治疗前灌注参数和不匹配特征,并评估其与卒中发病时间及转归的关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脑白质高信号与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侧支循环状况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脑白质高信号(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ies, WMHs)与前循环大血管闭塞(anterior circulation large vessel occlusion, aLVO)所致卒中患者侧支循环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12月至2021年4月期间在郑州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接受血管内机械血栓切除术治疗的aLVO患者。收集患者人口统计学、血管危险因素、基线临床资料、Fazekas量表评分等资料。采用多变量 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WMHs与aLVO患者侧支循环状况的独立相关性。 结果:研究期间共纳入166例aLVO患者,男性77例(46.39%),年龄(69.62±5.91)岁,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为(9.33±4.42)分。侧支循环良好组120例(72.29%),侧支循环不良组46例(27.71%)。单变量分析显示,侧支循环良好组基线NIHSS评分、Fazekas总分以及脑室周围Fazekas评分与侧支循环不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多变量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Fazekas总分(优势比2.583,95%置信区间1.445~4.619; P=0.001)及脑室周围Fazekas评分(优势比2.190,95%置信区间1.022~4.692; P=0.044)是侧支循环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WMHs严重程度与aLVO患者侧支循环不良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弥散加权成像相对信号强度预测血管内治疗后血管成功再通的心源性栓塞性卒中患者的转归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DWI)相对信号强度(relative DWI signal intensity, DWI-rSI)对血管内机械血栓切除术(endovascular therapy, EVT)后血管成功再通的心源性栓塞所致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转归的预测作用。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3月至2023年3月在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接受EVT后血管成功再通的心源性栓塞所致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根据术后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分为转归良好组(0~2分)和转归不良组(3~6分)。应用多变量 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转归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 结果:共纳入59例患者,男性29例(49.2%),中位年龄74岁(四分位数间距:68~80岁);中位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15分(12~21分),中位DWI-阿尔伯塔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lberta Stroke Program Early CT Score, ASPECTS)8分(5~9分)。32例(54.2%)转归良好,27例(45.8%)转归不良,其中9例(15.3%)患者死亡(6例死于恶性脑水肿后脑疝形成,2例死于并发症,1例死于术后颅内严重出血)。21例(35.6%)发生出血性转化,包括12例(20.3%)有症状颅内出血。转归良好组基线收缩压、NIHSS评分、DWI-ASPECTS、DWI-rSI以及有症状颅内出血发生率与转归不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多变量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线收缩压(优势比0.977,95%置信区间0.919~0.991; P=0.015)和DWI-rSI(优势比11.809,95%置信区间1.932~72.170; P=0.008)为转归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 结论:DWI-rSI可预测EVT后血管成功再通的心源性栓塞所致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的转归。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心脑梗死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和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是导致全世界人口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心脑梗死(cardio-cerebral infarction, CCI)是AMI合并AIS的罕见临床综合征,是指同时存在急性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和心前区疼痛或心电图改变的危急症状。CCI的患病率从0.09%至1.6%不等,但患者病情危急,预后较差,病死率和致残率居高不下。由于病情复杂、病因多样以及循证证据和机制研究较少,针对CCI患者的管理具有挑战性。文章总结了CCI的相关发病机制、药物治疗的效果、血管内治疗的指征以及手术顺序的选择,期望可缩短溶栓/血管内治疗时间,并改善患者转归。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早期梗死增大率与血管内机械血栓切除术后临床转归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脑小血管病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内血栓切除术后转归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血管内血栓切除术(endovascular thrombectomy, EVT)已成为治疗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治疗方式。由于脑小血管病与大血管病存在许多共同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因此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常伴有脑小血管病的影像学表现。近年来,随着EVT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领域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研究探讨了脑小血管病与接受EVT治疗患者转归的关系。文章对脑小血管病的各种影像学表型与接受EVT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转归的关系及其可能机制进行了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儿童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取栓治疗4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血管内取栓治疗儿童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2月至2021年6月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介入血管瘤科进行血管内取栓治疗的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儿的临床资料及随访数据,通过改良脑梗死溶栓治疗分级(mTICI)评估血管再通情况,通过比较患儿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儿童版(PedNIHSS)评分及治疗后3、6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血管内取栓治疗的有效性,分析围手术期相关并发症及后期颅内出血等情况评估治疗的安全性。结果: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儿中男3例,共进行了5次血管内取栓治疗;5例次起病年龄分别为4.6、13.8、7.8、8.0、8.9岁,从起病至血管内取栓开始的时间分别为19.0、25.0、22.0、4.0、16.5 h。5例次均实现了成功再通(mTICI≥2b级),治疗前PedNIHSS评分分别为39、14、25、39、24分,出院时分别为8、1、12、39、5分。所有患儿均未出现围手术期并发症。1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第2次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时合并严重脑水肿及脑疝,虽成功再通,但症状无改善,放弃治疗后死亡。其余3例患儿随访至术后6个月,均恢复良好,mRS评分治疗后3个月分别为3、1、2分,6个月分别为2、1、1分。结论:即使距起病超过6 h,血管内取栓治疗对于大血管闭塞导致的儿童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仍可能是有效的和安全的,但合并心脏疾病的患儿可能预后不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梗死增长速度的影响因素及与取栓预后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研究前循环急性大血管闭塞患者的早期梗死增长速度(Early Infarct Growth Rate, EIGR)的影响因素,及EIGR与取栓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苏州大学附属张家港医院连续性收治的前循环急性大血管闭塞的脑卒中患者,根据发病—影像时间和梗死核心体积计算出EIGR,分快速增长组(≥10 mL/h)和缓慢增长组(<10 mL/h),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影响EIGR的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影响因素对梗死快速增长的预测价值,再比较取栓组内不同EIGR患者的预后结局。结果:共纳入168例,中位EIGR 5.79(1.58, 16.57)mL/h,其中梗死快速增长(EIGR≥10 mL/h)患者67例。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房颤、低灌注强度比(hypoperfusion intensity ratio, HIR)、错配率(mismatch ratio)是影响EIGR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房颤( OR=9.43, 95% CI:1.05~84.65, P=0.045)、HIR( OR=335.25, 95% CI:5.95~18889.8, P=0.005)与梗死增长速度呈正相关,Mismatch ratio[ OR=0.78, 95% CI(0.65~0.94), P=0.008]与梗死增长速度呈负相关,ROC曲线分析显示,三个独立危险因素联合预测梗死快速增长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14(95% CI:0.872~0.956, P<0.001)。在机械取栓患者中,快速增长组的90 d良好预后率明显下降( OR=0.26, 95% CI:0.07~0.88, P=0.030),症状性颅内出血率和病死率均增高( OR=15.13, 95% CI:2.44~93.24, P=0.004)和( OR= 30.99, 95% CI:3.43~279.95, P=0.002)。 结论:房颤、HIR、错配率是影响前循环急性大血管闭塞患者EIGR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对快速增长型EIGR有较好的预测价值,早期梗死增长速度影响机械取栓患者的预后结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机械血栓切除术后的无效再通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卒中已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存质量的重要疾病。血管内机械血栓切除是治疗大血管闭塞急性缺血性卒中的重要方法。然而,部分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在血管成功再通后临床转归依然不佳,学者们将其称为"无效再通"。文章对无效再通的定义、主要机制和常见影响因素进行了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