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肾脏相关疾病并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单中心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儿童肾脏相关疾病并可逆性后部脑白质综合征(PRES)的特点,探究其可能的发病因素,提高认识,早期诊治并改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至2018年8月于西安市儿童医院肾脏科住院10例儿童肾脏相关疾病并PRES的临床、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资料,并随访其预后。结果:10例患儿中,男1例,女9例;年龄4岁3个月~13岁[(8.53±3.09)岁]。原发基础疾病分别为肾病综合征6例,狼疮性肾炎、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多发性大动脉炎和肾综合征出血热各1例。其中8例口服激素,4例联合应用其他免疫抑制剂。均急性起病,其中9例并感染。10例患儿发生PRES时血压均升高(100.0%),头痛、头晕5例(50.0%),恶心、呕吐5例(50.0%),视物模糊3例(30.0%),抽搐9例(90.0%)且均表现为全身强直大发作。神经系统查体均未见异常。眼底检查均未见异常。9例患儿头颅CT均表现为低密度灶,无特异性。10例患儿头颅磁共振成像(MRI)示病灶以顶、枕、额叶大脑皮质为主呈异常信号。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均高信号,4例轴位弥散加权成像高信号表明PRES已由可逆的血管源性水肿进展为不可逆的细胞毒性水肿,提示预后不佳,但4例患儿经及时血液净化、脱水降颅压等治疗后病情恢复。大多数确诊PRES后经及时治疗后症状消失,未再复发,预后较好。结论:PRES在儿童肾脏疾病发作时常伴高血压,可能与应用免疫制剂有关,对疑似患儿应尽早行头颅MRI协助诊断PRES。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上皮样胶质母细胞瘤八例多模态磁共振成像特征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上皮样胶质母细胞瘤(epithelioid glioblastoma,eGBM)患者的头颅磁共振成像(MRI)特征,并定量分析其表观弥散系数(ADC)、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PWI)、磁共振波谱成像(MRS)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18年11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8例eGBM患者的MRI图像,观察病灶的部位、边缘、信号、瘤周水肿、邻近脑膜侵犯及强化特点,并分析其ADC、相对脑血流量(rCBF)、相对脑血容量(rCBV)、胆碱/N-乙酰天冬氨酸(NAA)的变化特点。结果:8例患者中肿瘤位于颞叶者3例,额叶3例,顶叶2例。6例病灶边界较清楚,2例边界不清。5例病变位置表浅,3例位于深部白质。3例病变内明显囊变,4例病变内可见坏死,1例无囊变坏死。1例病变周围无水肿,5例呈重度水肿,2例呈中度水肿。4例病变邻近脑膜受累,1例室管膜受累。2例术后2个月内出现软脑膜播散转移。8例eGBM患者肿瘤实质的平均ADC值为7.15×10 -4 mm 2/s,较对侧降低17.6%。MRS显示2例患者病变内胆碱/NAA分别为5.27、0.81。PWI显示2例患者病灶rCBV分别为3.51、3.32 ml/100 g,分别较对侧增高36%、29%;rCB F值分别为31.5、82.1 ml·100 g -1·min -1,分别较对侧增加49%、203%。 结论:eGBM具有发病部位表浅,易囊变,但囊壁不光整且厚薄不均,肿块边界清楚,邻近脑膜易受累并出现脑膜尾征,容易发生脑脊液播散转移等特点。ADC值、PWI及MRS可为肿瘤的术前分级提供一定的定量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以眼睑反复红斑为首诊的结缔组织病合并泪腺炎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女,25岁,因"右眼上睑反复红肿伴肿物生长9个月"于2020年11月24日收入青岛市市立医院眼科中心治疗。患者既往体健,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9个月前患者在无明显诱因下发现右眼上睑颞侧肿物,呈无痛性渐进性增大,质地中等,上睑中央皮肤反复发红、水肿、粗糙、变厚,无破溃、出血,偶伴眼干、眼涩,不伴异物感,不伴眼红、眼痛、眼涨,不伴视力下降,不伴眼前黑影飘动,不伴视物遮挡感,患者8个月前自觉肿物增大较前明显,曾于本院门诊就诊,诊断为"右眼泪腺炎",建议患者口服醋酸泼尼松片40 mg 1次/d,1个月后减量至30 mg 1次/d,未见明显好转,患者自行停药。入院后眼科检查:裸眼视力:右眼0.6,左眼1.0;矫正视力:右眼1.0(-1.00 DC×105°),左眼1.0(平光)。眼压:右眼17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16 mmHg。右眼上睑弥漫性红肿、增厚,无明显界限,无鳞屑,其下可触及肿物,质地中等,大小1.0 cm×1.5 cm,不能触及后界,无压痛,可还纳入眶,上下睑睫毛排列整齐。肝肾功能检查:碱性磷酸酶102.73 U/L(35~100 U/L)、补体C1q:234.03 mg/l(159~233 mg/l)、二氧化碳(CO 2):22.30 mmol/L(23~29 mmol/L)。抗核抗体谱、抗中性粒细胞浆抗体、免疫球蛋白、补体、抗O+类风湿因子,免疫球蛋白IgG4检测:抗SS-A抗体(++),其余结果均为阴性。眼部浅表包块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右侧泪腺大小1.1 cm×0.5 cm,左侧泪腺约0.9 cm×0.5 cm,双侧泪腺回声不均,内未见明显囊实性占位,血流对比明显异常。眼眶CT显示:右侧泪腺稍饱满,右眼眼睑皮肤肿胀(见图1)。眼眶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增强显示:双眼上睑皮下软组织内见斑片长T1、长T2信号,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呈稍高信号,磁共振表观弥散系数图信号不低。病灶边界欠清,以右侧为著,增强扫描呈均匀强化(见图2)。胸部CT及胰腺MRI均未见异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青年隐源性卒中患者右向左分流与弥散加权成像病灶模式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青年隐源性卒中(cryptogenic stroke, CS)患者右向左分流(right to left shunt, RLS)与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DWI)病灶模式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在湖南省脑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青年CS患者。根据头部MRI检查结果分为多发性梗死组与单发性梗死组。比较两组人口统计学特征、临床资料、DWI病灶特征以及RLS和分流量。采用多变量 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RLS及分流量与DWI病灶模式的相关性。 结果:共纳入青年CS患者90例。其中,男性61例(67.8%),年龄(39.87±3.49)岁。多发性梗死组44例(48.9%),单发性梗死组46例(51.1%)。与单发性梗死组相比,多发性梗死组RLS检出率显著更高( P<0.05),梗死灶多见于皮质-皮质下( P<0.05),而且更多为小梗死灶( P<0.05)。多变量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皮质-皮质下病灶(优势比6.875,95%可信区间1.917~24.649; P=0.003)以及存在RLS(优势比2.631,95%可信区间1.006~6.879; P=0.049)与青年CS患者存在多发性梗死独立相关,而RLS分流量则不然。 结论:合并RLS的青年CS患者多为多发性梗死。RLS与青年CS患者多发性梗死独立相关,而RLS分流量则不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多模态功能神经导航联合术中荧光素钠辅助成像技术在颅内恶性肿瘤手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研究功能神经导航下联合荧光素钠在颅内恶性肿瘤手术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6-2019年经手术治疗的颅内恶性肿瘤患者50例,术前影像学检查包括头颅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computed tomographty,CT)、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造影(computer tomographic angiography,CTA) 、核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平扫及增强序列及核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磁共振静脉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venogram,MRV)、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核磁共振灌注成像(perfusion imaging,PWI)、核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核磁共振波谱分析(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序列扫描,并在术前将其与博医来功能神经系统导航工作站进行多模态图像融合制定导航计划,术中功能导航联合小剂量荧光素钠(2 mg/kg)进行手术。术中神经导航确定肿瘤的位置及与主要纤维传导束锥体束及大血管的空间关系,以及术中Pentero900蔡司显微镜黄荧光模式下显示肿瘤与正常脑组织的边界进行肿瘤的切除。结果:胶质瘤38例,肺癌脑转移瘤10例,肾透明细胞癌脑转移1例,梭形细胞肿瘤1例。术前神经导航定位肿瘤与锥体束的准确率达95%。术后3 d复查头部MRI,与术前病变比较,判断肿瘤的切除程度,本组病灶全切除38例 (76%),次全切除12例(24%)。患者6个月生存率为85.9%、12个月生存率为53.1%、18个月生存率为24.5%,生存时间为(15.0±3.2)个月。结论:多模态功能神经导航联合荧光素钠染色可以实时定位和标记肿瘤,提高肿瘤切除率,改善脑恶性肿瘤患者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DNM1L基因变异致线粒体过氧化物酶体裂殖缺陷型致死性脑病1型三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DNM1L基因R403C位点变异所致儿童期起病的线粒体过氧化物酶体裂殖缺陷型致死性脑病1型(EMPF1)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总结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儿科就诊的3例DNM1L基因R403C位点变异导致的EMPF1患儿的临床资料。以“DNM1L”“EMPF1”“encephalopathy,lethal,due to defective mitochondrial peroxisomal fission 1”或“线粒体过氧化物酶体裂殖缺陷型致死性脑病1型”为检索词分别查阅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PubMed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及万方数据库建库至2020年7月相关文献,总结DNM1L基因R403C位点变异患儿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治疗及预后特点。结果:例1 男,7岁时咳嗽不伴发热9 d后出现抽搐,表现为全面强直阵挛发作,后转变为局灶性癫痫持续状态、局灶性肌阵挛,多种抗癫痫药物及止惊药物联合治疗后无效,起病后第2周死亡。例2 男,7岁时“扁桃体炎”10 d后出现抽搐,表现为局灶继发全面强直阵挛发作,后转变为局灶性癫痫持续状态、局灶性肌阵挛,多种抗癫痫药物及止惊药物、生酮饮食、甲泼尼龙治疗后反应欠佳,监护室治疗期间合并多重耐药菌感染,起病1个月后死亡。例3 女,3岁5月龄时“病毒性肺炎”2周后出现抽搐,表现为局灶性阵挛发作,后转变为局灶性癫痫持续状态,多种抗癫痫药物及止惊药物、生酮饮食治疗后改善不佳,起病3个月后死亡。3例患儿起病后早期头颅磁共振成像均提示颅内多发T1加权像低信号,T2加权像、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弥散加权像高信号灶,急性期后头颅磁共振成像可见弥漫性脑萎缩。血代谢、脑脊液免疫相关检查均无异常。遗传学检查提示DNM1L基因存在NM_012062.4:c.1207C>T,p.R403C新发、杂合、错义变异,结合临床表现,均明确诊断为EMPF1。文献检索未见国内报道,R403C位点变异国外文献8篇11例,总结包含本组3例的14例患儿临床表现,其中起病前有感染病史8例,轻、中度智力或运动发育落后8例。14例患儿均有癫痫发作,其发作形式主要包括局灶性癫痫持续状态(9例)、局灶性肌阵挛发作(6例)、全面强直阵挛发作(5例)以及局灶性阵挛发作(4例)。14例均为药物难治性癫痫,文献无推荐有效抗癫痫治疗药物。早期头颅磁共振成像见多发异常信号灶10例,以丘脑(7例)、海马(5例)、基底节区(4例)、额叶(3例)、顶叶(2例)多见,病程后期可见弥漫性进行性脑萎缩10例。14例患儿中5例死亡。 结论:DNM1L基因R403C位点变异常导致线粒体裂殖障碍,患儿可表现为轻微感染刺激后或无明显诱因突发的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伴智力运动发育倒退、脑萎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在老年人糖尿病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在老年人糖尿病肾病(DN)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选取温州市中心医院2020年5月至2023年5月收治的老年DN患者80例为观察组,同期健康志愿者80例为对照组,所有纳入对象均通过功能性磁共振血氧水平依赖成像(BOLD-MRI)和基于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成像(IVIM-DWI),检测DN患者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水平,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估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对DN的诊断价值,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DN患者成像参数与eGFR水平的关系。结果:观察组BOLD参数髓质、皮质表观横向弛豫率(R2*)值均高于对照组( t=7.99、3.50,均 P < 0.001);髓质R2*值诊断DN发生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85,高于皮质R2*值诊断曲线下面积的0.734( Z=2.24, P < 0.05);观察组肾脏皮髓质IVIM参数纯扩散系数(D值)、灌注分数(f值)均低于对照组( t=8.73、11.24、6.59、9.52,均 P < 0.05);皮质D值、f值诊断DN发生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93、0.911,高于髓质D值、f值诊断曲线下面积的0.808、0.793( Z=1.99、2.14,均 P < 0.05); 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DN患者eGFR水平与肾脏皮髓质BOLD参数肾髓质R2*值、皮质R2*值均呈负相关( r=-0.31、-0.48,均 P < 0.05),与髓质以及皮质D值、f值均呈正相关( r=0.48、0.44、0.39、0.33,均 P < 0.05)。 结论:功能磁共振BOLD-MRI、IVIM-DWI成像可从肾脏氧合、灌注、水分子弥散等不同方面反映DN患者肾脏改变,早期诊断老年糖尿病患者肾损害,无创性观察患者肾脏功能改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多b值DWI、ADC、DCE-MRI联合PSA相关指标对侵袭性前列腺癌、前列腺增生的鉴别诊断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多b值弥散加权成像(DWI)、表观扩散系数(ADC)、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联合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相关指标对侵袭性前列腺癌(PCa)、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8年12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经病理证实为侵袭性PCa的60例患者及40例BPH患者。所有患者术前或治疗前均进行常规MRI、多b值DWI、DCE-MRI检查以及PSA相关指标检测。比较两类患者的多b值DWI、ADC、DCE-MRI、PSA相关指标以及联合诊断与病理结果之间的差异。结果:PCa患者的多b值DWI均高于BPH患者,ADC均低于BPH患者(均 P<0.05)。BPH、PCa在DCE-MRI中的ST-T曲线类型分布为Ⅰ型(11、3例),Ⅱ型(20、15例),Ⅲ型(9、42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26.73,均 P<0.001)。以MRI+DWI+ADC+DCE-MRI+PSA联合诊断方式诊断PCa的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最高,与其他各项联合诊断方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多b值DWI、ADC、DCE-MRI联合PSA相关指标对侵袭性PCa、BPH的鉴别诊断效果显著,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合理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DSC-PWI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动态磁敏感对比增强灌注成像(DSC-PWI)在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脑血流灌注状态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确诊的31例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常规MRI、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及DSC-PWI图像,重点分析其参数相对脑血流量(rCBF)、相对脑血容量(rCBV)、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变化,归纳其特征。结果:31例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灌注不足16例,rCBF明显减少、rCBV减少、MTT延长、TTP延长,包含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4例,大血管病变7例,小血管病变5例;侧支循环形成9例,包含代偿良好3例,rCBF正常、rCBV正常、MTT延长、TTP延长;代偿不良6例,rCBF减低、rCBV正常或增加、MTT延长、TTP延长;血流再灌注3例,rCBF正常或轻度增加、rCBV增加、MTT缩短或正常、TTP缩短;过度灌注3例,rCBF显著增加、rCBV显著增加、MTT缩短、TTP缩短。结论:DSC-PWI能够可靠地反映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灌注状态及侧支循环代偿情况,从而指导临床治疗方案选择,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磁共振多b值弥散加权成像联合波谱成像用于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磁共振(MRI)多b值弥散加权成像(DWI)联合波谱成像(MRS)诊断前列腺癌的价值。方法:选取永嘉县人民医院2016年11月至2018年8月治疗的前列腺癌患者33例、前列腺良性病变患者62例,均给予DWI和MRS扫描,并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在b值600 s/mm 2、1 000 s/mm 2、2 000 s/mm 2和3 000 s/mm 2下,前列腺癌组织DWI信号强度值均明显高于前列腺良性病变(均 P<0.05);随着b值升高,DWI诊断前列腺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性升高,b值在3 000 s/mm 2下,DWI诊断前列腺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性分别为87.88%(29/33)、82.26%(51/62)和84.21%(80/95);MRS诊断前列腺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性分别为69.70%(23/33)、79.03%(49/62)和75.79%(72/95);前列腺癌(胆碱+肌酸)/(枸橼酸盐)(CC/C)值为(2.50±0.94),明显高于前列腺良性病变的(0.93±0.23)( t=12.519, P<0.05);b值在3 000 s/mm 2下DWI联合MRS诊断前列腺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性分别为96.97%(32/33)、88.71%(55/62)和91.58%(87/95)。 结论:DWI联合MRS在前列腺癌诊断中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