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维可视化技术结合穿支皮瓣修复手和足创伤后软组织缺损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三维可视化技术结合穿支皮瓣修复手和足创伤后软组织缺损的应用方案,探讨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2021年1月至2023年2月期间在江苏大学附属医院急诊科和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运动医学科接受三维可视化技术结合穿支皮瓣治疗的12例(13块皮瓣)创伤后手、足软组织缺损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7例,女5例;年龄45[36.5,55.8]岁;手部9例,足部3例;左侧3例,右侧9例;创面面积为8.0 cm×6.0 cm~18.0 cm×17.0 cm。受伤至手术时间13.5[8.3,20.8] d。术前进行供、受区CTA扫描,影像数据导入软件行三维可视化处理,设计并切取皮瓣13块,其中包括10块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ALTPF),3块含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链的腓动脉穿支带蒂皮瓣。切取皮瓣面积9.0 cm×6.0 cm~20.0 cm×15.0 cm。供区5块直接缝合,8块植皮。术后3个月内每月进行门诊随访,3个月后通过门诊或微信进行随访,记录患者的皮瓣修复结果、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功能恢复等信息。结果:本组13块皮瓣均通过三维可视化技术辅助完成了穿支皮瓣的切取移植。术前穿支血管定位准确,皮瓣设计合理,为手术操作提供了有效的指导。术后12块皮瓣完全成活,1块部分坏死,经植皮后愈合。全部患者术后均获得6个月及以上的随访,平均随访时间(8.1±1.7)个月。所有皮瓣色泽、质地均良好,4例皮瓣臃肿者行二期修薄后外观满意。末次随访时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中的断指再植血液循环评价指标评定,优11块,良2块;手部功能评价,9例中优2例,良4例,差3例;足部功能按美国足踝外科学会(AOFAS)踝-后足评分,3例均为优。并发症有皮瓣下血肿1例,局部感染1例,骨折延迟愈合1例。结论:三维可视化技术结合穿支皮瓣,可以通过精准的术前设计和模拟手术切取,助力实现手、足创面的高质量修复,从而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重建感觉的第1掌骨桡背侧动脉皮支链皮瓣修复拇指末节软组织缺损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重建感觉的第1掌骨桡背侧动脉皮支链皮瓣修复拇指末节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1月至2022年4月,滑县新区医院手足显微外科收治25例拇指末节软组织缺损患者,缺损面积为1.5 cm×2.0 cm~2.5 cm×3.5 cm,第1掌骨桡背侧动脉皮支链皮瓣,皮瓣设计成网球拍状,切取面积1.8 cm×2.5 cm~3.0 cm×4.0 cm,以拇指腕掌关节桡侧与拇指指骨间关节桡侧的连线为轴心线切取皮瓣,皮瓣蒂部携带0.8 cm宽的筋膜蒂,将皮瓣向远端旋转修复拇指末节软组织缺损创面,皮瓣内携带拇指桡侧指背神经与受区指掌侧固有神经残端缝接,供区直接闭合或取全厚皮片游离移植修复。术后门诊随访23例,微信随访2例。结果:术后25例获得6~18个月的随访,平均11个月。皮瓣全部成活,伤口Ⅰ期愈合。皮瓣外形饱满无臃肿,质地柔软,TPD为6~9 mm,平均7.5 mm。手功能按手指关节总活动度(TAM)评分法评定:优良率为92%。结论:重建感觉的第1掌骨桡背侧动脉皮支链皮瓣修复拇指末节软组织缺损,手术操作简单,不损伤主干血管且解剖位置恒定,同时根据拇指缺损的不同程度设计不同的旋转点,临床效果较为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小腿链式穿支皮瓣血管三维重建的解剖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小腿动脉穿支血管的三维重建方法,为临床安全而准确地切取小腿链式穿支皮瓣提供依据。方法:取新鲜的成人尸体下肢标本3侧(全军创伤骨科研究所实验室提供),以明胶-氧化铅自股动脉灌注,CT扫描全段肢体后采集数据,导入Mimics Research 19.0软件中对骨骼、动脉及其穿支体进行三维重建,通过调整CT值动态显示血管层次结构和毗邻关系,并以不同颜色显示各穿支动脉的解剖学区域,利用Scion Image软件测量单一穿支的供血面积;三维打印小腿骨骼及血管模型用于直视观察;标本解剖以三维重建的穿支血管参数规划解剖入路,以穿过深筋膜处外径≥0.5 mm的穿支为测量对象,观测穿支的数量、血管蒂长、外径等参数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CT三维重建图像能够清晰显示小腿动脉及其穿支血管、微细血管的三维结构,以及血管的走行、分布特点、与毗邻结构的三维关系等。打印的三维模型可直观地观察穿支血管的层次和穿支间的吻合关系。3侧小腿标本动脉发出穿支(22±4)条,血管蒂长(46.7±18.3) mm,穿支血管外径为(0.8±0.3) mm,单穿支分布面积为(38.2±10.7) cm 2。 结论:应用Mimics Research 19.0软件通过调整CT值可重建小腿源动脉及穿支血管三维结构,改善了穿支血管的显示效果;三维打印模型使得穿支血管的来源、走行、外径及分布范围直观可见,为临床构建患者数字化小腿链式穿支皮瓣切取方案提供实验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局部转移皮瓣与指掌侧固有动脉背侧支血管链皮瓣瓦合修复手指末节脱套伤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同指背侧局部转移皮瓣与指掌侧固有动脉背侧支血管链皮瓣瓦合修复手指末节脱套伤的临床疗效。方法:2017年6月至2019年5月,应用同指背侧局部转移皮瓣与指掌侧固有动脉背侧支血管链皮瓣瓦合修复手指末节脱套伤27例27指。男19例,女8例;右手15例,左手12例;指别:示指9例,中指6例,环指7例,小指5例;年龄40~63岁,平均52岁;致伤原因:绞伤17例,碾压伤10例;清创后创面面积为2.3 cm×1.5 cm~4.2 cm×2.3 cm。采用指背局部转移皮瓣修复背侧缺损,面积为1.6 cm×1.0 cm~2.6 cm×2.1 cm,供区直接拉拢缝合;指掌侧固有动脉背侧支血管链皮瓣修复掌侧缺损及局部转移皮瓣供区创面,面积为2.2 cm×1.7 cm~3.5 cm×2.5 cm,其携带的指掌侧固有神经背侧支与创面内指掌侧固有神经残端缝接,供区创面取全厚游离皮片移植修复。术后随访采用门诊复查、电话结合微信视频的方式,观察皮瓣成活、外观、感觉恢复及伤指功能情况。结果:所有54块皮瓣全部成活,其中2例指掌侧固有动脉背侧支血管链皮瓣因静脉回流障碍而出现张力性水疱,及时拆除蒂部部分缝线,经换药处理皮瓣顺利成活,供区植皮一期愈合。随访时间10~23个月,平均14个月。手指末节外形良好,皮瓣不臃肿,颜色及质地与周围组织相近;供区无明显凹陷及色素沉着。末次随访时指掌侧固有动脉背侧支血管链皮瓣静态TPD为5~10 mm。伤指活动度参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优18例,良8例,可1例,优良率为96.3%。按照Michigan手部功能问卷评定标准,20例患者对手指整体外观非常满意,7例表示满意。结论:同指背侧局部转移皮瓣与指掌侧固有动脉背侧支血管链皮瓣瓦合修复手指末节脱套伤,手术操作简单,皮瓣血供恒定,疗效满意,供区副损伤小,是治疗手指末节脱套伤较理想的方法之一,便于基层医院急诊推广应用,尤其适合不接受足趾游离移植的中老年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两种指掌侧固有动脉背侧皮支皮瓣修复手指指端或指腹创面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比较指掌侧固有动脉背侧皮支螺旋桨皮瓣与血管链皮瓣修复手指指端或指腹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8年4月至2021年5月,对唐山市第二医院手外科急诊收治的55例55指第2~5指指端或指腹创面患者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2组,采用指掌侧固有动脉背侧皮支螺旋桨皮瓣修复29例29指(螺旋桨组)和指掌侧固有动脉背侧皮支血管链皮瓣修复26例26指(血管链组),观察两组患者皮瓣及供区植皮成活情况。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及随访时间,随访采用门诊复查、电话及微信视频相结合的方式,末次随访时记录两组患者皮瓣静态TPD、皮瓣及供区外观满意度及伤指关节活动度(ROM)。对两组计量资料行独立样本 t检验,计数资料行 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两组所有皮瓣及供区植皮均一期成活。螺旋桨组手术时间[(57.55±4.35)min]少于血管链组[(61.12±4.58)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螺旋桨组、血管链组随访时间分别为(14.55±2.89)个月和(15.15±3.78)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末次随访时,螺旋桨组患者皮瓣的静态TPD[(6.55±1.24)mm]及皮瓣外观满意度[(4.59±0.50)分],优于血管链组[TPD为(7.46±1.27)mm、满意度为(4.31±0.4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螺旋桨组、血管链组患者供区外观满意度及伤指ROM分别为(4.45±0.57)分、(190.86±8.56)°和(4.35±0.56)分、(185.96±10.5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指掌侧固有动脉背侧皮支螺旋桨皮瓣与血管链皮瓣均适用于修复手指指端或指腹创面;相比血管链皮瓣,螺旋桨皮瓣手术时间短,皮瓣感觉及外观更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DSA在膝降动脉-隐动脉链式穿支蒂皮瓣修复膝关节周围创面中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报道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膝降动脉-隐动脉链式穿支蒂皮瓣修复膝关节周围创面中的临床应用。方法:2017年1月至2017年10月,采用膝降动脉-隐动脉链式穿支皮瓣转移修复膝关节周围创面6例,术前行DSA检查观测膝降动脉及其穿支的走行、分布以及血管间的关系,根据DSA检查影像学形态设计并切取皮瓣。供区直接缝合2例,游离植皮4例,皮瓣均为2期修复。出院后采用门诊及电话随访。结果:6例患者DSA检查均取得成功,检查过程中无明显不良反应,膝降动脉-隐动脉链式穿支均得到良好显影,穿支点明确,穿支远端与周围血管形成血管网,皮瓣设计及手术均顺利,所有皮瓣修复的创面均I期愈合。术后平均随访12个月,皮瓣质地良好,色泽与受区无明显异常,肢体功能恢复良好,无造影剂相关不良反应。结论:DSA能够准确地显示供区膝降动脉-隐动脉血管的口径、分布及交通吻合情况,为设计和切取膝降动脉-隐动脉链式穿支蒂皮瓣提供影像学依据,可以提高该皮瓣修复膝关节周围创面的准确性,膝降动脉-隐动脉链式穿支蒂皮瓣血液供应良好,手术方法相对简单,是修复膝关节周围创面的有效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尺动脉穿支血管链皮瓣修复吻合血管的前臂远端或腕部创面的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尺动脉穿支血管链皮瓣修复吻合血管的前臂远端或腕部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5年3月—2019年7月,唐山市第二医院收治11例伴有血管损伤的前臂远端或腕部严重创伤患者,其中男8例、女3例,年龄25~62岁,平均45岁。所有患者均行血管吻合及肌腱修复;9例行骨折复位固定术,其中8例行桡骨外固定架固定。残留创面位于前臂远端掌侧5例、腕部掌侧4例、前臂远端背侧及腕部背侧各1例,创面面积为4.5 cm×3.0 cm~10.0 cm×6.0 cm。采用尺动脉穿支血管链皮瓣修复创面,皮瓣切取面积为5.2 cm×3.5 cm~11.0 cm×7.0 cm。1例患者供瓣区创面直接缝合,其余10例患者供瓣区创面部分闭合后,取同侧大腿游离皮片修复,游离皮片面积为4.0 cm×2.0 cm~8.5 cm×5.0 cm。观察术后皮瓣、皮片和患肢成活情况及随访时皮瓣和供瓣区外观。末次随访时,测量皮瓣静态两点辨别觉距离,参照Michigan手部功能问卷评定标准评估患者对患肢外观的满意度。结果:术后所有皮瓣、皮片及患肢成活,无创面感染及水疱形成。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时间8~26个月,皮瓣外观良好、不臃肿,色泽、质地、厚度与周围皮肤相近;供瓣区皮片修复区域较平整,边缘出现环形瘢痕。末次随访时,皮瓣静态两点辨别觉距离为10~15 mm;7例患者对患肢外观非常满意,4例患者对患肢外观满意。结论:尺动脉穿支血管链皮瓣血管解剖恒定,血供可靠,手术操作简单,为吻合血管后前臂远端或腕部创面修复提供了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尤其适用于合并桡骨骨折外固定架固定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可吸收载抗菌药物硫酸钙联合组织瓣治疗儿童足跟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继发创伤性跟骨骨髓炎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采用可吸收载抗菌药物硫酸钙联合组织瓣治疗儿童足跟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继发创伤性跟骨骨髓炎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1月至2020年8月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共治疗儿童足跟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伴创伤性跟骨骨髓炎并获取有效随访病例44例,其中采用可吸收硫酸钙联合组织瓣治疗17例为硫酸钙组,采用载抗菌药物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骨水泥链珠膜诱导联合组织瓣治疗27例作为膜诱导组,比较2组治疗效果、术后感染复发率、术后踝关节活动度、手术次数、总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方面的差异。结果:硫酸钙组随访时间平均为10.7个月,膜诱导组平均为9.3个月。除3例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远端小面积坏死外,其他皮瓣均顺利成活。硫酸钙组的术后感染复发率、住院费用低于膜诱导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硫酸钙组患儿的术后踝关节活动度[(63.6±9.3)°]、手术次数[2(1.0,2.0)次]、住院时间[6.1(4.5,7.5)周]低于膜诱导组[(57.7±9.5)°,2(2.0,3.0)次,7.0(5.0,9.0)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严重跟骨骨髓炎可能导致跟骨结节或跟腱止点结构破坏,但主动跖屈功能良好,屈曲力量有所降低。 结论:采用可吸收载抗菌药物硫酸钙联合组织瓣治疗儿童创伤性跟骨骨髓炎效果良好,手术次数、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相较于PMMA骨水泥联合组织瓣方法更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骨间掌侧血管穿支营养的尺侧腕上皮瓣一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男,25岁,因入院前7 h被高温的机器链条挤压伤及右手中、环、小指,致中环指多处挫裂口、疼痛流血、活动障碍,小指完全离断来我院急诊就诊。既往体健,否认糖尿病、高血压病史。专科检查:右中指尺背侧近节远端髁下、中节基底、中节远端三处凹槽样创面,深达骨质,创面间间隔宽约0.5 cm正常皮肤;右环指尺侧近节近端、远端、中节中部三处凹槽样创面,深达2/3骨质,创面间间隔宽约0.5 cm暗红色皮肤;中环指远端及桡侧半指体血运可,感觉减退;小指自近节完全离断、近中节毁损、末节指体较完整,指体无血运,皮肤断面近掌指横纹、近节指骨部分残留;所有创面均布满油污、黑色焦灼组织,创周皮肤红肿、浅Ⅱ度热压伤。右拇指、示指皮肤完好,活动度、血运、感觉无异常。X线片:右小指近节指骨远端以远骨质缺如,近端尺侧槽样缺损;环指近节指骨近端1/3、远端3/4骨质槽样缺损;其余骨质因体位遮挡显示不清。诊断:右手热压伤,右小指离断伴节段性缺损,右环指多节段皮肤肌腱骨质缺损,右中指皮肤缺损,右中、环指尺侧神经血管缺损。因热压伤且污染重,组织坏死界限不清晰,小指节段性缺损无再植指征,与患者沟通后,急诊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行右手清创术。术后2周,坏死界限清晰,拟行手术固定骨关节、修复创面,因预期手功能恢复不佳,为减少供区损伤,同侧肢体一次麻醉完成手术,拟行第4掌背动脉远端皮支筋膜瓣修复环指尺侧创面、尺动脉腕上支皮瓣修复中指尺侧创面。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行清创,小指掌骨头下截指、残端修整,切除中、环指原创面间残存的已皮革样坏死皮肤,咬除污染及坏死中、环指骨质,中指骨质缺损较少、骨关节稳定性无明显影响,予关节功能位固定防挛缩;环指骨质缺损多、屈伸肌腱亦长段液化坏死,予适当短缩、姑息克氏针功能位固定,拟二期视功能情况决定重建肌腱骨质。顺利切取第4掌背动脉远端皮支筋膜瓣,修复环指尺侧创面,皮瓣血运良好,掌背供瓣区经局部皮肤旋转后无明显张力直接闭合。常规以尺侧腕屈肌尺背侧为轴、豌豆骨上约3.5 cm为关键点,设计大小为6.0 cm×2.5 cm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切开前侧皮瓣设计缘皮肤及皮下,于肌膜表面分离皮瓣至尺侧腕屈肌背侧,于肌间隙探查见尺动脉发出两条独立的极其细小皮支进入设计皮瓣的中部,向近端探查见距豌豆骨上约7 cm有一粗大穿支进入设计皮瓣近端,此三个皮支形成弓状吻合,沿近端粗大穿支分离,见此穿支并非起自尺动静脉,位于指屈肌深面,追踪探查见汇入与骨间前神经伴行的骨间掌侧血管束,考虑该皮支粗大、血供可靠,决定以此重新调整皮瓣设计,分离血管蒂长约4.5 cm,见两条细小伴行静脉,自起始部切断并缝扎,皮瓣游离完成,供区直接拉拢缝合。显微镜视下修整血管,骨间前血管穿支动脉与中指尺侧指固有动脉、两条伴行静脉分别与中指尺侧皮下及尺背侧各一条浅静脉端端吻合,另一条皮瓣粗大浅静脉经鱼口状缩窄与中指近节背侧皮下口径相当的浅静脉端端吻合。术后常规保暖、抗感染、抗凝血、解痉挛等治疗。术后皮瓣血运良好,完全存活,创口Ⅰ期愈合,手指恢复基本抓握功能(图1,2)。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总结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逆行转移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经验,探讨促进皮瓣成活、外形美观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0年6月在徐州仁慈医院足踝外科采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10例患者资料,其中男8例,女2例;年龄18~54岁,平均42.5岁;致伤原因:车祸伤8例,跟骨骨折术后切口坏死2例;软组织缺损面积4.0 cm×6.0 cm~16.0 cm×10.0 cm,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进行修复,并优化方法:①把瓣部内小隐静脉分离出来保留于肢体内,优化静脉回流;②游离进入蒂部的腓动脉穿支血管,入蒂处为旋转点,蒂部内仅包含腓肠神经血管链、小隐静脉主干及筋膜组织,宽度2.0 cm左右,既增加皮瓣血供又美化蒂部;③蒂部扭转处设计成弧形皮瓣覆盖并采用明道转移,预防卡压;④供区采用接力皮瓣覆盖,根据供区位置选用腓动脉近端穿支皮瓣或腓肠内、外侧动脉穿支皮瓣;⑤部分病例腓肠神经与创周感觉神经缝接。术后随访观察皮瓣成活情况,采用Maryland足功能评分及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BMRC)感觉功能评定对皮瓣及肢体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估。结果:1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6~12个月,平均8.5个月,供、受区皮瓣完全成活,小腿外形美观,皮瓣质地柔软,弹性好,耐磨,3例缝接神经的皮瓣感觉按照BMRC进行评定,达到S 3级以上,患者满意度高;末次随访时按照Maryland评分系统评定疗效,结果85~98分,平均91.6分,获优8例,良2例。 结论: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供血充足,静脉回流合理,皮瓣成活率高;供区接力皮瓣覆盖获得了良好的外形,缝接了感觉神经使皮瓣具有感觉;修复后足踝部功能恢复良好,疗效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