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合脑血管重建术治疗成人烟雾病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联合脑血管重建术治疗成人烟雾病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采用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联合脑-硬膜-肌肉-血管融合术治疗的成人烟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共370例。观察单侧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影响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术后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患者的临床疗效,根据基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Matsushima分级标准评估术侧的脑血流重建情况。结果:370例患者手术均成功,术后75例(20.3%)发生神经系统相关并发症,其中脑出血6例、脑梗死1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29例、癫痫26例。15例患者预后差(mRS 3~6分),其中2例死亡。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首发症状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OR=2.616,95% CI:1.442~4.744, P=0.002)、合并高血压病史( OR=2.308 ,95% CI:1.326~4.015, P=0.003)、术前mRS 3~5分( OR=2.371,95% CI:1.236~4.547, P=0.009)是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370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15.6±5.3)个月(6~32个月)。末次随访mRS的中位数为1分( P25、 P75分别为1、2分),与术前的2分( P25、 P75分别为1、2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362例患者行DSA检查,术侧Matsushima分级0级12例,1级121例,2级198例,3级31例。 结论:术前首发症状为TIA、合并高血压病史、术前mRS 3~5分的成人烟雾病患者,应用联合脑血管重建术治疗术后相关并发症的风险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致眼外肌麻痹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者,女,40岁,因"双眼复视2周"于2020年12月21日至嘉兴市中医医院眼科就诊。患者1个月前骑电瓶车摔伤,左肩部着地受伤,未伤及头面部,就诊于外院,诊断为:左侧锁骨断裂,予以左侧锁骨整复手术。查体:一般情况可。眼科检查:裸眼视力(UCVA)右眼0.6,左眼0.4,双眼矫正视力均为1.0。眼压右眼28.8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18.4 mmHg。眼球突出度:右眼19 mm,左眼12 mm,眶距104 mm。右眶部可闻及吹风样杂音,压迫颈动脉杂音消失。右眼上睑下垂,球结膜充血水肿+++,血管扩张迂曲。根据判定标准 [1]:以角膜映光点为参照,对眼球运动障碍采用五级分度法:0代表运动不受限,-1为轻度受限(眼球运动度30°~35°),-2为中度受限(20°~25°),-3为重度受限(10°~15°),-4为完全受限(小于5°)。本例患者眼球运动为外转,内转完全受限(-4),上转、下转中度受限(见图1A),瞳孔散大5.0 mm,直接、间接对光反射迟钝,眼底见视乳头边界清,色淡红,C/D≈0.4,未见静脉搏动,黄斑部中心凹反光可见,视网膜动静脉比1:2。眼眶CT检查示右侧眼上静脉增粗(见图2A)。诊断:右侧颈动脉海绵窦瘘,右眼继发性青光眼。转神经内科后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 (见图3A)和颈内动脉3D重建检查(见图3B),明确诊断为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遂行介入手术治疗,术后1 d患者诉双眼复视现象消失。眼科检查:UCVA右眼0.6,左眼0.4,双眼矫正视力均为1.0。眼压右眼19 mmHg,左眼18 mmHg。眼球突出度:右眼13 mm,左眼12 mm,眶距105 mm。右眼眼球转动好转,其中上转、外转、下转无明显受限,内转轻度受限,上睑下垂好转,球结膜充血消失,瞳孔圆约4 mm,直接、间接对光反射可,眼底视盘界清、色淡红,黄斑中心凹反光可见。眼眶CT示眼上静脉直径较术前明显减小(见图2B)。术后3、6个月复查,患者无复视症状,眼球转动稍好转,但未完全恢复。术后1年复查,眼科检查示眼球各方向运动无受限(见图1B)。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的院前预测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大血管闭塞性卒中(LVO)的院前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2018年12月至2020年11月就诊于六安市人民医院、发病24 h内且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 ≥ 8分的急性脑卒中患者,以磁共振血管成像(MRA)、CT血管成像(CT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判定的有无大血管闭塞为参照标准,分为有大动脉闭塞组及无大动脉闭塞组。比较两组的基线资料(性别、年龄、疾病史、生活史、用药史)、NIHSS的各单项评分、入院时的血压值,并将筛选出来的因素与一些常用的预测LVO的量表进行比较。结果:纳入急性脑卒中患者761例,均发病在24 h内,NIHSS评分 ≥ 8分;大血管闭塞组228例,非大血管闭塞组533例。两组中的房颤[比值比( OR)5.230,95%可信区间(95% CI)3.400~8.043, P < 0.001]、收缩压(SBP)≤ 170?mmHg( OR 5.181,95% CI 3.327~8.068, P < 0.001)的比例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房颤、收缩压 ≤ 170?mmHg与LVO显著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表现为重症急性胰腺炎、消化道出血和胰管扩张的胰腺分裂症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本文报道1例罕见的胰腺分裂症。患者因腹痛,淀粉酶升高,CT提示胰头占位性病变,伴胰腺扩张,予ERCP治疗并发重症急性胰腺炎、胰腺假性囊肿,行EUS假性囊肿穿刺后出现消化道出血、失血性休克,为进一步诊疗就诊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入院后予输血、止血等内科治疗,行急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止血,病情明显好转。复查CT仍见胰管扩张。为明确其原因,予完善MRCP、EUS检查,考虑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可能,最终通过ERCP明确胰管扩张的原因为胰腺分裂,予胰管支架置入。经过3个月随访,未发现患者腹痛再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亚满意"支架成形术前后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MCA)M1段重度狭窄"亚满意"成形术前、后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5月郑州大学人民医院脑血管介入治疗中心采用Enterprise支架治疗的20例MCA M1段重度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所有患者手术前、后均行头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根据脑血管旋转造影数据建立数值模型,应用血流动力学系列软件计算手术前、后及计算机模拟狭窄部位完全修复后狭窄局部、狭窄近端、远端正常血管及穿支根部的壁剪切力和管腔内总压力。术后复查DSA判断血管狭窄程度,以残余狭窄率<30%(定义为"亚满意")为手术成功。结果:20例患者的手术均成功。术后即刻造影显示MCA狭窄率较术前明显降低[分别为(29.9±13.2)%、(86.6±10.0)%, t=15.31, P<0.05]。20例患者术后MCA狭窄部位和穿支根部的壁剪切力均较术前降低[狭窄部:(25.1±4.6)Pa、(49.0±13.2)Pa,穿支根部:(1.1±0.2)Pa、(3.5±0.4)Pa,均 P<0.05],而狭窄近端和远端正常血管的壁剪切力均较术前增高[近端:(7.2±3.8)Pa、(3.6±2.6)Pa,远端:(12.6±5.8)Pa、(4.9±2.6)Pa,均 P<0.05]。术后狭窄部位和近端正常血管壁面的总压力均较术前降低[狭窄部位:(276.5±86.3)Pa、(992.6±15.7)Pa,狭窄近端:(605.4±27.8)Pa、(992.6±15.7)Pa,均 P<0.05],而穿支根部和狭窄远端正常血管的总压力均较术前增高[穿支根部:(58.2±5.6)Pa、(2.7±0.3)Pa,狭窄远端:(101.0±43.4)Pa、(10.3±4.3)Pa,均 P<0.05]。通过计算机技术将狭窄部位管腔恢复至同两端血管完全一致时,狭窄部位、狭窄近端、远端正常血管及穿支根部的壁剪切力、总压力与术后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MCA M1段重度狭窄"亚满意"成形术后狭窄局部、近端、远端正常血管及穿支根部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均较术前发生明显改变,且达到较理想的血流动力学状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静音MR血管成像对儿童脑动静脉畸形的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静音MR血管成像(MRA)在儿童脑动静脉畸形(BAVM)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4月至2022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的BAVM患儿20例,所有病例均在同一次检查中以静音MRA及时间飞跃法MRA(TOF MRA)采集图像。对BAVM的供血动脉、畸形血管团及引流静脉均采用4分法评估图像质量。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静音MRA和TOF MRA图像质量评分的差异。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评估静音MRA、TOF MRA在显示血管构筑特征及Spetzler-Martin分级中与DSA的一致性。结果:在20个BAVM中,静音MRA和TOF MRA显示畸形血管团[分别为(2.75±0.55)、(2.20±0.70)分]与引流静脉[分别为(2.60±0.68)、(2.20±0.77)分]的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值分别为-3.05、-2.13, P值分别为0.002、0.033)。静音MRA在畸形团大小分级、深静脉引流、相关动脉瘤以及Spetzler-Martin分级上,与DSA一致性均为极好(Kappa值分别为0.91、1.00、0.83、0.93);TOF MRA的一致性仅为一般至中等(Kappa值分别为0.46、0.59、0.35、0.47)。 结论:静音MRA的图像质量优于TOF MRA,并能更好地评估儿童BAVM血管构筑特征和Spetzler-Martin分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Neuroform Atlas支架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单中心观察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栓塞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单中心观察性研究。回顾性分析2020年7月至2022年5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内科医学部行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共计77例。男34例,女43例,年龄中位数59(23~81)岁。根据术后即刻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及复查造影结果,评估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采用改良Raymond分级评估动脉瘤栓塞效果,术后即刻行Vaso-CT观察支架打开及贴壁情况。出院后6个月复查DSA,将动脉瘤转归分类为:治愈、稳定和复发。结果:77例动脉瘤中共87枚支架均准确定位释放,技术成功率100%。术后即刻造影显示,改良RaymondⅠ级19例(24.7%),Ⅱ级10例(13.0%),Ⅲa级48例(62.3%)。围手术期并发症共3例,1例支架移位,2例为血栓事件。术后DSA复查47例,其中改良RaymondⅠ级38例(80.9%),Ⅱ级2例(4.3%),Ⅲa级7例(14.9%)。与术后即刻相比38例治愈,7例稳定,2例复发。3例(6.4%)复查出现载瘤血管狭窄,其中2例位于支架头端,1例位于支架内。结论:研究初步证实,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颅内动脉瘤具有较好安全性和闭塞效果以及较低并发症率,但仍需长期随访、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进行验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时导丝嵌顿右心房的紧急处理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时导丝意外嵌顿右心房的紧急处理方法及其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011年1月至2018年7月期间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时发生导丝意外嵌顿右心房的5例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2例完全嵌顿患者均在导丝送入颈内静脉约20 cm时发现导丝嵌顿,导丝推送及回退均失败,导丝无法移动;3例逆行性嵌顿患者导丝可继续送入,但反复退至约18 cm处嵌顿。所有发生导丝嵌顿患者,立即转至放射导管室行CT血管造影(CTA)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明确导丝嵌顿部位,显示导丝均嵌顿在右心房近瓣膜附近区域。DSA下分别采用导丝取芯抽丝法、多功能血管造影(multipurpose angiography,MPA)导管导丝末端套取法和手法导丝调整术进行紧急处理。结果:1例完全嵌顿患者采用离断导丝取芯抽丝术成功治疗,DSA下颈内静脉重新穿刺置入临时导管。1例完全嵌顿和1例逆行性嵌顿患者采用MPA导管沿导丝套取导丝末端,使导丝扭曲变形的"J"形末端完全进入导管后将导丝随造影导管一起退出右心房;2例逆行性嵌顿患者在DSA下经过反复推进导丝,旋转调整导丝"J"形末端方向后再反复做导丝退出操作后,顺利退出右心房;此4例患者在嵌顿导丝取出后,利用保留的导丝调整方向后重新置管。结论: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出现导丝意外嵌顿右心房时,在DSA下通过离断导丝取芯抽丝术、MPA导管导丝末端套取术和手法调整术进行紧急处理,均能使导丝解除嵌顿退出右心房,并顺利完成置管,取得较好疗效。对导丝完全嵌顿患者,MPA导管导丝末端套取术的操作相对简单,并且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PED与Enterprise支架联合弹簧圈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ED)与Enterprise支架联合弹簧圈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应用PED和Enterprise支架联合弹簧圈治疗的22例颅内复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不良事件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Enterprise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组(EAC组)动脉瘤13例,PED联合弹簧圈栓塞组(PAC组)动脉瘤9例。两组间基线特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EAC组患者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PAC组( P<0.05)。两组均未出现术中不良事件,EAC组未发生出血和缺血性并发症。PAC组1例术后8 h出现对侧下肢欠灵活伴肌力Ⅲ级,予欣维宁后恢复正常。随访3~36(16.1±7.3)个月,复查CT血管造影(CTA)或数字化减影血管造影术(DSA),随访期间EAC组2例动脉瘤复发,PAC组无动脉瘤复发患者。 结论:PED联合弹簧圈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可提高闭塞率,同时降低术后动脉瘤破裂出血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4D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颅内动静脉畸形血管构筑学分析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4D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颅内动静脉畸形(AVM)血管构筑学特点分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21年1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血管病中心应用4D-DSA进行术前评估的34例颅内AVM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4D-DSA与传统方法(2D-DSA联合3D-DSA)分析AVM的血管构筑学特征,对两者在评估供血动脉、危险结构、畸形血管团分区、引流静脉结构、Spetzler-Martin(S-M)分级等方面的显影效果进行人工评分(0~4分),评分越高,显影效果越好。采用配对样本的Wilcoxon符号秩检验比较两种方法显影效果的差异。结果:与传统方法比较,4D-DSA在评估AVM的供血动脉、S-M分级方面,显影效果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Z值分别为-1.70和-0.63,均 P>0.05);而在评估危险结构、畸形血管团分区、引流静脉结构方面的显影效果,均较传统方法更好( Z值分别为-4.95、-2.99和-4.14,均 P<0.05)。 结论:与传统方法相比,4D-DSA可以更清晰地显示颅内AVM的危险结构、畸形血管团分区、引流静脉结构,为治疗策略的选择提供更好的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