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的检测方法与筛查策略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简称衣原体感染)是一类发病例数较多的性传播疾病,女性持续或重复感染可引起不孕,孕妇感染还可垂直传播引起新生儿感染,严重影响人群优生优育。目前衣原体感染尚无疫苗可预防,系统筛查有助于疾病防控。我国衣原体感染形式严峻,但由于不同地区检测手段不统一,成本效益不明确,针对性的衣原体筛查策略尚未建立。本文对沙眼衣原体检测方法和筛查策略模式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性病相关门诊女性就诊者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了解深圳市性病相关门诊女性就诊者生殖道沙眼衣原体( Chlamydia trachomatis,CT)感染现状及危险因素,为开展相关干预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招募2018年4月15日至5月16日深圳市22家医疗机构的5 742名女性就诊者作为研究对象,开展问卷调查,同时采集尿液样本进行CT和淋球菌检测。结果:共调查5 742名女性就诊者,生殖道CT阳性率为8.3%(474例),淋球菌感染阳性率0.8%(47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18~24岁( aOR=2.08,95% CI:1.34~3.25)、25~30岁( aOR=1.85,95% CI:1.25~2.73)、单身(包括未婚、离异及丧偶)( aOR=1.84,95% CI:1.40~2.42)、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 aOR=1.58,95% CI:1.17~2.15)、对CT感染不了解( aOR=1.76,95% CI:1.22~2.54)、淋球菌感染阳性( aOR=7.37,95% CI:3.73~14.56)为女性就诊者CT感染的危险因素。 结论:深圳市女性就诊者的CT感染率普遍较高,且与部分社会人口学因素相关。18~30岁、单身、文化程度偏低、对CT认知偏少以及合并淋球菌感染是深圳市性病相关门诊女性就诊者CT感染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宏基因组学二代测序诊断鹦鹉热衣原体肺炎26例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通过宏基因组学二代测序诊断的鹦鹉热衣原体肺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策略。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由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和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26例鹦鹉热衣原体肺炎患者,收集其临床资料,包括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胸部计算机断层成像、宏基因组学二代测序结果、治疗用药及预后等。结果:26例患者中,20例(76.9%)有鸟或家禽接触史,发病季节以冬季[57.7%(15/26)]最多见。26例患者均出现高热、畏寒、纳差、乏力和咳嗽,21例(80.8%)出现呼吸困难,19例(73.1%)有相对缓脉,12例(46.2%)出现头痛、肌肉酸痛,7例(26.9%)有意识障碍。26例患者中,白细胞计数正常17例(65.4%),淋巴细胞计数减少21例(80.8%)。26例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均有升高,D-二聚体升高24例(92.3%),天冬氨酸转氨酶升高18例(69.2%),丙氨酸转氨酶升高15例(57.7%)。胸部计算机断层成像检查以肺实变为主要表现,20例(76.9%)为多肺叶病变,18例(69.2%)病灶主要位于肺下叶。26例患者的宏基因组学二代测序检测结果中,9例(34.6%)只检出鹦鹉热衣原体,余17例(65.4%)除检出鹦鹉热衣原体外,还检出了其他病原微生物。经过针对性抗感染治疗后,除2例因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外,其余24例均好转。结论:鹦鹉热衣原体肺炎常见表现为高热、呼吸困难、相对缓脉,白细胞计数多正常,肺部影像学表现为肺实变,宏基因组学二代测序有助于疾病早期诊断,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后患者预后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宏基因组二代测序辅助诊断鹦鹉热衣原体肺炎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分析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的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特征,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疗水平。方法:收集首都医科大学大兴教学医院2021年5月至2022年3月基于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NGS)诊断的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病例8例,分析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表现及治疗经过。结果:8例患者中,男3例,女5例,中位年龄55岁,年龄范围为42~76岁。7例有禽类接触史,主要表现为高热(8/8)、咳嗽(7/8)、头痛(5/8)、呼吸困难(4/8)。白细胞计数大多正常(6/8),C反应蛋白升高(8/8),肝酶、心肌酶升高(5/8),血钠降低(4/8),凝血功能异常(8/8)。8例患者胸部CT均表现为大片斑片实变影,单肺病变(7/8),右侧为主,2例伴胸腔积液。诊断后给予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或喹诺酮类药物治疗,7例好转出院,1例死亡。结论:鹦鹉热衣原体肺炎通常表现为高热、咳嗽伴肺部斑片实变影,对临床可疑病例应加强询问流行病学史,尽早行mNGS检测明确病原体,及时针对性抗感染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肺炎支原体耐药基因和13种病原检测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了解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肺炎支原体(MP)耐药基因和13种呼吸道病原的分布情况。方法:回顾性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和北京大学第一医院100例MPP患儿的BALF标本,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MP核酸及其耐药基因,采用多重PCR核酸检测技术测定甲型流感病毒、甲型流感病毒H 1N 1、甲型流感病毒H 3N 2、乙型流感病毒、人副流感病毒、腺病毒、人博卡病毒、人鼻病毒、肺炎衣原体、人偏肺病毒、MP、人冠状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核酸,采用 χ2检验进行分析。 结果:100例BALF标本,荧光定量PCR法检测MP及耐药基因,83例(83.00%)MP阳性,其中78例(93.98%)耐药,均为23S rRNA结构域V区A2063G的点突变。多重PCR法检测13种呼吸道病原,89例(89.00%)阳性。79例(79.00%)检测到MP,其中74例(74.00%)仅检出MP,5例(5.00%)同时检出MP合并其他病原。10例(10.00%)检测出其他病原。0~4岁组病毒检出率高于>4~6岁组( P=0.042)和>6岁组( P=0.0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MPP患儿的BALF标本绝大部分可检测到MP,耐药现象严重,以A2063G的点突变为主。少数BALF标本中可检测到其他呼吸道病原和2种或3种病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生殖道沙眼衣原体的耐药机制与治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导致的生殖系统各器官疾患使全球生殖健康面临巨大挑战,目前治疗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的药物主要有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和喹诺酮类等抗菌药物,而近年来关于沙眼衣原体临床耐药的报道逐渐增多给治疗带来了更多挑战。本文将就生殖道沙眼衣原体耐药机制和治疗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2021—2022 年兰州市某医院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常见病原体状况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探讨2021—2022 年期间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ARI)患者的8种常见呼吸道病原体的情况。回顾性研究选取2021年9月至2022年8月在甘肃省妇幼保健院就诊的8 710例AR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年龄为0~17岁,其中男性患儿5 048例,女性患儿3 662例。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对8种常见呼吸道病原体包括甲型流感病毒(FluA)、乙型流感病毒(FluB)、副流感病毒(PIV)、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腺病毒(ADV)、肺炎支原体(MP)、肺炎衣原体(CP)、柯萨奇病毒B组(CoxB)IgM抗体进行检测,采用 χ2检验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显示,8 710例ARI患儿中共检出阳性1 497例,阳性检出率为17.19%。在8种常见呼吸道病原体中MP检出率为11.34%,占比为66.0%,其次依次为FluB、CoxB、PIV、RSV、ADV、FluA和CP,占比分别为13.83%、9.55%、6.01%、2.61%、1.47%、0.40%和0.13%。其中呼吸道病毒(FluA、FluB、RSV、ADV、PIV、CoxB)占比为33.86%。不同性别患儿之间PIV、ADV 和MP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814、5.154、17.784, P<0.05)。学龄期患儿(6~17岁)检出率最高,占比33.27%(184/553)。ARI患者8种常见呼吸道病原体检出率在春季、冬季较高,夏季和秋季较低。综上,2021—2022 年期间本院ARI患者以MP和FluB感染为主,8种常见呼吸道病原体感染的高峰期是春季、冬季,6~17岁年龄段ARI患者8种常见呼吸道病原体检出率最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加强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应用性研究:StopCT研究计划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已经成为全球最流行的性传播感染之一,有必要制定基于循证的有效预防和控制该感染的策略和措施。然而,在我国开展的能够提供循证依据的研究相对有限。为此,我们提出了StopCT研究计划(涵盖筛查、治疗、避免不良结局、预防、费用效果和电子健康干预研究内容),从而为拓展我国针对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的应用性研究建立合作平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宏基因组高通量测序在免疫缺陷患者肺部感染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评价宏基因组高通量测序(mNGS)在免疫缺陷患者肺部感染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11月至2022年5月在解放军总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部第一医学中心重症监护室的78例免疫缺陷肺部感染患者[男55例,女23例,年龄(50.3±16.9)岁]和61例非免疫缺陷肺部感染患者[男42例,女19例,年龄(63.6±15.9)岁]。两组患者在临床诊断为肺部感染的同时,均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的mNGS及常规微生物学检测(CMTs)。比较两种检测方法的诊断阳性率、病原体检出率以及与临床符合率的差异。同时比较两组患者根据mNGS检测结果抗感染治疗策略调整率的差异。结果:免疫缺陷组与非免疫缺陷组肺部感染患者mNGS诊断阳性率分别为94.9%(74/78)和82.0%(50/61),CMTs诊断阳性率分别为64.1%(50/78)和75.4%(46/61),免疫缺陷组mNGS与CMTs诊断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mNGS在免疫缺陷组中耶氏肺孢子菌、巨细胞病毒的检出率分别为41.0%(32/78)、37.2%(29/78),在非免疫缺陷组中肺炎克雷伯菌、鹦鹉热衣原体、嗜肺军团菌的检出率分别为16.4%(10/61)、9.8%(6/61)、8.2%(5/61),均高于CMTs的1.3%(1/78)、7.7%(6/78)、4.9%(3/61)、0、0(均 P<0.05)。免疫缺陷组mNGS、CMTs与临床符合率分别为89.7%(70/78)、43.6%(34/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非免疫缺陷组mNGS、CMTs与临床符合率分别为83.6%(51/61)、62.3%(38/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8)。免疫缺陷组根据mNGS病原学结果,抗感染治疗策略调整率为87.2%(68/78),非免疫缺陷组抗感染治疗策略调整率为60.7%(37/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结论:在免疫缺陷肺部感染患者中,与CMTs相比,mNGS在诊断阳性率、混合型感染诊断率、病原体检出率及指导抗感染治疗策略的调整方面更具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病原体二代测序辅助诊断鹦鹉热衣原体重症肺炎一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二代测序对少见感染、新型及复杂病原体感染的检出具有明显优势,对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及抗感染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报道1例二代测序在鹦鹉热衣原体重症肺炎患者诊治中的辅助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