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肿瘤耐药性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1小时前
癌症作为严重威胁生命的疾病之一,是人类第二大死因.目前治疗癌症的主要手段为手术、化疗和放疗等,均需要配合使用抗肿瘤药物,然而肿瘤细胞会对抗癌药物产生耐药性,从而使药物的治疗效果达不到理想状态.耐药性作为造成临床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一直以来受到广泛关注.因此,本研究综述了肿瘤多种耐药机制,包括肿瘤微环境、病毒因素、细胞物质转运、药物代谢酶等,以期为抗肿瘤药物的研发及癌症耐药性的研究提供参考.可以推测未来肿瘤的治疗方案将包括使用不同类型的药物,针对多药耐药性特定机制的特定弱点等联合疗法.通过逆转癌细胞耐药性的新药将提高化疗的效率,为目前无法治愈的肿瘤患者提供机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1小时前
-
多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1表达对前列腺癌细胞顺铂耐药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1小时前
目的:探讨多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1(PARP-1)表达对前列腺癌细胞顺铂(DDP)耐药性的影响。方法:采用转染PARP-1 siRNA抑制前列腺癌细胞中PARP-1的表达,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PARP-1以及凋亡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差异,CCK-8检测耐药指数,计算DDP IC50。结果:PARP-1蛋白在耐药细胞PC-3/DDP中的表达量明显高于亲本细胞PC-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下调PARP-1表达可增强前列腺癌细胞的DDP敏感性,逆转耐药细胞的耐药性。信号通路相关蛋白Bcl-2和pERK显著下调。 结论:PARP-1在前列腺癌细胞表达水平与细胞对DDP耐药性密切相关,PARP-1表达抑制可以增强DDP对前列腺癌细胞的敏感性,其分子机制可能是通过激活凋亡通路抑制ERK磷酸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1小时前
-
细菌中 blaTEM耐药基因研究现状及展望
编辑人员丨11小时前
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临床上广泛应用的一类抗生素,其抗菌机制是通过抑制细菌的细胞壁合成来达到杀菌的效果。然而,由于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在菌株间的广泛传播,导致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使用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其中, blaTEM耐药基因是β-内酰胺酶的主要编码基因之一,迄今已鉴定出243个 blaTEM亚型,其在抗生素耐药性研究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本文将从 blaTEM基因的发现、结构及启动子, blaTEM基因的分布和传播, blaTEM基因的耐药机制以及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旨在为细菌中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亚型的研究提供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1小时前
-
脓肿分枝杆菌复合群病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1小时前
脓肿分枝杆菌复合群( Mycobacterium abscessus complex,MABC)是一种备受关注的快速生长型非结核分枝杆菌,在全球范围内其分离率持续攀升。由于脓肿分枝杆菌肺病与肺结核的症状相似,且MABC不但具有高水平天然、适应性和获得性的抗菌药物耐药性,而且不同亚种治疗方法不同,加大了治疗难度,患者往往难以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本文就MABC的基本特性、常见的抗菌药物耐药机制,以及诊断和治疗等研究进展进行阐述,为将来的研究和治疗提供有效的参考和启示,以便更好地预防和治疗MABC病,保障人们的健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1小时前
-
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肝脓肿的诊治进展
编辑人员丨11小时前
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hypervirulent Klebsiella pneumoniae, hvKP)可以感染健康人群和糖尿病患者,主要表现为肝脓肿合并多部位侵袭性感染,即侵袭性肺炎克雷伯菌肝脓肿综合征。近年来,耐碳青霉烯hvKP的检出率逐渐升高,给临床诊治带来了极大的挑战。目前,关于hvKP肝脓肿的发病机制、肺炎克雷伯菌的高毒力及高耐药机制并未完全阐明,对hvKP菌株的鉴定及毒力检测技术仍需改进,现就其流行病学、发病机制、高毒力与耐药机制和诊治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1小时前
-
铁死亡在白血病耐药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1小时前
白血病的化疗耐药是临床亟待解决的治疗难题.铁死亡是铁依赖性的磷脂过氧化作用驱动的一种独特的细胞死亡方式.由于白血病的特征是氧化应激增加和铁超负荷,因此可以推测白血病细胞容易受到铁死亡的影响,这表明铁死亡具有治疗潜力.近年来,铁死亡已被广泛研究并应用于各类白血病的治疗中.目前已有多项研究表明铁死亡的调控途径与白血病耐药机制之间存在关联,通过不同途径诱导铁死亡可有效降低各类白血病细胞对化疗药物的耐药性,进而提高临床疗效.本文总结了铁死亡的调控机制,详细分析了铁死亡相关氧化应激通路及铁代谢途径与白血病耐药机制之间的关联,并梳理了铁死亡在各类白血病治疗耐药中的实验研究与临床应用,旨在为研究铁死亡与耐药性白血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1小时前
-
染色体外DNA在胶质母细胞瘤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1小时前
染色体外DNA(ecDNA)是一种起源于染色体,位于染色体外的环状DNA,与癌症的进展密切相关。ecDNA在胶质母细胞瘤(GBM)中出现的频率很高,与GBM的异质性、耐药性、侵袭性等恶性生物学行为有关,可驱动GBM的快速进展。本文综述了ecDNA的发生机制、结构特性、功能机制及研究工具。同时,系统总结了ecDNA在GBM领域的研究进展,以及目前与ecDNA相关的治疗靶点,以期为解析GBM发病机制和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1小时前
-
眼表微生物群及其与眼表疾病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11小时前
眼表直接暴露在外部环境中,容易受到各种抗原和病原体的影响,眼表微生物群参与免疫耐受、代谢和上皮屏障功能的调节。微生物组成在维持健康和疾病发生中都起着重要作用,微生物分布失衡可能导致某些疾病的发生。体内微生物的组成主要是细菌。在微生物组学研究中,最初主要集中在胃肠道、口腔、鼻腔、皮肤和泌尿生殖道5个部位。随着16S核糖体核糖核酸基因(16SrRNA)高通量测序及宏基因测序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的发展,眼表细菌群落与疾病的关系成为研究热点。眼表不同部位细菌群落的分布有一定差异,菌群存在也具有垂直分布的特点。年龄、性别、地理环境等因素对眼表菌群的组成和功能有一定影响,眼局部重复使用抗生素可增加眼表的耐药菌群。不同类型的干眼、角膜炎、睑缘炎等眼表疾病与眼表菌群的改变有一定关系。本文主要就正常眼表菌群的组成、分布、影响因素及眼表菌群与干眼、角膜炎、睑缘炎等眼表疾病的关系进行综述,以期为眼表疾病发生机制的研究提供新的认识,同时为眼表疾病的治疗提供指导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1小时前
-
p53蛋白在三阴性乳腺癌发展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1小时前
肿瘤抑制基因p53在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凋亡、修复损伤DNA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该基因的突变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及耐药性的产生有着密切的关系。突变型p53蛋白与恶性程度更高、转移风险更大的三阴性乳腺癌(TNBC)生长和转移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阐述了p53蛋白参与TNBC发生、发展及转移的机制,介绍了干扰鼠双微体基因2(MDM2)、活化T细胞核因子1(NFAT1)等蛋白对p53的影响以及与p53蛋白关系密切的小分子靶向药物,并为TNBC的靶向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及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1小时前
-
铁死亡:胶质母细胞瘤治疗的潜在方案
编辑人员丨11小时前
胶质母细胞瘤(GBM)是临床上常见且预后极差的胶质瘤类型,具有复杂的耐药机制,死亡率高,生存期短,侵袭性和复发是目前治疗的主要障碍。铁死亡是一种铁依赖性的大量脂质过氧化相关的调节性细胞死亡,与各种类型肿瘤的发展和治疗反应相关。癌细胞依靠其强大的抗氧化能力来避免铁死亡,因此,探索铁死亡可能是预防肿瘤增殖和侵袭的有效策略。文章主要对铁死亡在GBM中的作用机制,以及铁死亡作为潜在治疗靶点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1小时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