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北国医学院的西医教材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华北国医学院是中国20世纪30年代中医高等院校创办高潮时期的典型代表,坚持中医为主,西医为辅,中西医汇通的办学方针,培养了大批具有坚定中医药信仰的中医英才。华北国医学院西医学讲义与同时期其他中医院校编写的西医讲义比较,函括面更广,种类更多。与其时私立协和医学院的西医教材比较,发现此20种西医教材科目设置合理,内容简洁适用,且不同程度载有中医药内容,具有中医特色。华北国医学院在课程设置和教材编撰方面为当代中医院校教育提供了诸多可资借鉴之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恽铁樵中西医汇通流派代表人物萃谈——恽铁樵(下)
编辑人员丨2023/8/6
1 学术成就1.1 岐黄溯洄作为沪上近代中西医汇通流派的开山鼻祖,铁樵先生极其重视《内经》的学习与研究.先生认为,“晚近欧亚媾通,我黄农华胄在相形见绌,几无一长可录”,推究其因,乃我国医未深究《内经》故也.从《易经》四象八卦而悟《内经》五运六气,于是《易经》无所谓神秘,《内经》无所谓神秘.“医书浩翰,必通《素问》,然后得其纲领;《素问》难读,必通甲子、五行,然后破竹而下.”(《群经见智录·自序》)先生《群经见智录》《群经见智录续篇》《内经讲义》[1]等鸿文阔论,反映出其治《内经》之学的深厚造诣.特别是通过深入研究《内经》,先生提出《素问-玉版论要》中的“揆度奇恒,道在于一;神转不回,回则不转”十六字是《内经》全书的纲领,并且认为“倘此处不能了了,即全书不能了了”.先生分析解释“奇恒”“揆度”“回”“转”“道”“一”之理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承淡安针灸治疗五官疾病诊疗特色初探
编辑人员丨2023/8/6
以承淡安先生的《中国针灸治疗学》(1931年)、《中国针灸学讲义》(1940年)和《中国针灸学》(1955年)3部著作为研究基础,通过总结论述其中关于五官疾病的分类及中西医病名的记载、演变过程,阐述承淡安先生不同时期对五官疾病的认识.通过系统分析及比较"针灸学三部曲"中针灸对五官疾病的治疗,探讨并总结了先生针灸治疗五官疾病的辨证及诊疗特点,即临证辨治,随症变化;取穴精简,善用特效穴;针刺强弱,量效裁定;或针或灸,各有所宜;针药并举,相得益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民国名医基于《黄帝内经》构建中医分学科探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民国时期为争取中医办学权,一些名医借鉴西医的学科体系开始整理中医学,以期能形成中医的学科体系,并与近代西方学界相沟通.他们都非常重视《黄帝内经》的价值,将其作为构建中医分学科的大本营和源泉,如黄竹斋、何廉臣、恽铁樵、杨如侯、秦伯未、时逸人等.有些医家在综合性的《黄帝内经》研究著作中分解出多个中医学科,如生理、病理、诊断等.有的医家则从《黄帝内经》中梳理出某一学科并形成专著;或在中医分学科的教材讲义中大量引用《黄帝内经》,并梳理出基于《黄帝内经》构建的中医分学科的特点并进行中西医学科的对比,指出中医分学科优长所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